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山东省14例输入性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进行鉴定分析。方法 收集14例输入性疟疾病例,进行快速疟疾诊断试纸条检测(RDT)、血涂片镜检、NP-1993常规巢式PCR鉴定和卵形疟原虫wallikeri(P. ovale wallikeri)亚种的特异性PCR检测。PCR扩增产物测序后,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果 14例患者RDT检测结果:泛疟原虫(非恶性疟)阳性12例,阴性2例;镜检结果,13例卵形疟原虫,1例间日疟原虫;NP-1993常规巢式PCR结果,14例样本4种疟原虫引物扩增结果均为阴性。P. ovale wallikeri亚种的特异性PCR检测结果:14例样本均能扩增到P. ovale wallikeri亚种特异性条带780 bp。Blast分析测序结果,检索结果为P. ovale wallikeri亚种。结论 14 例镜检阳性、NP-1993常规巢式PCR检测阴性的输入性疟疾病例均确诊为P. ovale wallikeri亚种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河南省2015年输入性卵形疟原虫富色氨酸抗原(Plasmodium ovale tryptophan-rich antigen,Po TRA)基因序列。方法采集河南省2015年22例输入性卵形疟患者的血样,收集患者相关信息。提取血样DNA,用巢式PCR方法扩增Po TRA基因,连接至p MD18-T载体,提取质粒进行测序,在Gen 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判断卵形疟原虫的亚种,并对其基因长度及种类进行分析。对Po TRA基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氨基酸的差异。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样本间的亲缘关系。结果 22例卵形疟中,8例为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P.ovale wallikeri),占36.4%,Po TRA基因长度有245和299 bp 2种类型,以245 bp为主;14例为卵形疟原虫curtisi亚种(P.ovale curtisi),占63.6%,Po TRA基因长度有299、317和335 bp等3种类型,以299 bp为主。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wallikeri亚种的2种基因类型相差2个氨基酸单元(MANPINMANPIN和AITPIN),curtisi亚种的3种基因类型间相差2个氨基酸单元(TITPIS和TINPIN)。系统进化树显示,22例样本分为curtisi和wallikeri 2个亚群,其中curtisi亚群又分为2个亚支,299 bp的样本在同一亚支内,317和335 bp的样本在另一亚支内,亲缘关系更近。结论 2015年河南省输入性卵形疟有curtisi和wallikeri 2个亚种,其Po TRA基因存在多态性,curtisi亚种有3种基因类型,wallikeri亚种有2种基因类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巢式PCR扩增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18S r RNA)基因确诊卵形疟原虫感染。方法采集2012-2013年山东省疟疾患者全血和滤纸血样,吉氏染色镜检观察血膜疟原虫形态并鉴定虫种。提取血样中DNA,根据疟原虫18S r RNA基因以属和种特异性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筛查卵形疟阳性标本并进行测序验证。结果2012和2013年山东省共筛查到7例输入性卵形疟原虫感染病例。巢式PCR扩增7份血样均在800 bp处出现卵形疟原虫特异性单一条带,Blast比对表明产物序列与Gen Bank卵形疟参考序列一致。结论经巢式PCR方法确诊了2012和2013年山东省7例输入性卵形疟病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PCR技术对与间日疟原虫形态相识的卵形疟原虫亚种wallikeri进行鉴定。方法采集1例镜检可疑间日疟输入性疟疾患者滤纸血,采用PCR扩增18核糖体小亚单位RNA(18Small Subunit ribosomal RNA,18S SurRNA)片段,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采用5对引物(rFAL1、rFAL2,rVIV1、rVIV2,rMAL1、rMAL2,rOVA1、rOVA2,rOVA1v、rOVA2v)进行PCR扩增,其中rOVA1v、rOVA2v引物扩增阳性,PCR产物大小为760bp;测序分析该基因片段(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KJ786425)与GenBank数据库中Plasomdium ovale wallikeri克隆RSH10 18S rRNA基因部分序列(KF219561.1)及卵形疟ssrRNA基因(AJ001527.1)的序列一致性都为100%。结论卵形疟与间日疟原虫形态相似,可采用PCR技术确认。本例患者感染的疟原虫经PCR鉴定和测序分析确定为卵形疟原虫变形P.ovale wallikeri变形亚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curtisi亚种和wallikeri亚种编码的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b),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cytochrome c oxidaseⅠ,CoxⅠ)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浙江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2011-2014年确诊的卵形疟原虫感染患者血样,提取卵形疟原虫DNA,巢式PCR扩增卵形疟原虫Cytb、CoxⅠ和LDH基因的部分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双向测序。测序序列经校对、拼接后,应用MEGA软件对测序序列和相应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以及氨基酸突变位点。结果 19例卵形疟原虫感染者(其中curtisi亚种11例,wallikeri亚种8例)均为赴非洲返国人员。PCR扩增Cytb、CoxⅠ和LDH基因的产物长度分别为735、1 323和355 bp。curtisi和wallikeri两个亚种在Cytb、CoxⅠ和LDH基因分别发现10、13、13个单核苷酸二态性位点,且大多数的二态性位点属于同义突变。此外,两个亚种内部也存在核苷酸多态性,同时发现1例血样的CoxⅠ基因存在693个碱基的缺失。结论对卵形疟患者血样的Cytb、CoxⅠ和LDH基因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丰富了卵形疟原虫基因多态性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1例输入性疑似疟疾患者的血样进行实验室检测。方法制备疑似疟疾患者血样的血涂片,吉姆萨染色后进行疟原虫的镜检观察。利用实验室自行研制的疟原虫属特异性(通用型)和4种疟原虫种特异性的巢式PCR和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对该血样进行疟疾检测及分型。将PCR扩增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并与已知的卵形疟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合血样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重新对镜检结果进行复核。结果血样初次镜检为疟疾阴性。使用疟原虫巢式PCR通用引物对血样的DNA进行PCR检测,扩增出了预期大小约240bp的条带;巢式PCR分型检测表明,血样仅扩增出预期大小约450bp的卵形疟条带,无对应大小的恶性疟、间日疟和三日疟扩增条带产生。疟原虫通用型和卵形疟特异性的荧光PCR检测结果均为典型的S形阳性曲线,卵形疟扩增片段的熔解温度为72.5℃。序列分析表明,扩增片段长度为434bp,blast比对发现去除引物后的393个碱基与GenBank DQ845247等卵形疟的SSU rRNA对应部分的基因序列同源性为100%。重新对血涂片进行镜检复核,结果在薄血膜中发现了卵形疟的环状滋养体,被寄生的红细胞为椭圆形,边缘呈伞矢状。结论使用巢式PCR、实时荧光PCR、序列分析和镜检等方法,证实该例输入性的疑似疟疾患者为卵形疟原虫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卵形疟原虫柯氏亚种(Plasmodium ovale curtisi)和沃氏亚种(P. ovale wallikeri)非洲分离株K13蛋白编码基因的多态性,为卵形疟原虫青蒿素抗性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江苏省2012-2016年卵形疟患者血样,经流行病学调查确认为非洲输入性卵形疟病例。提取血样DNA,通过实时荧光PCR探针法鉴别卵形疟原虫柯氏亚种和沃氏亚种。采用巢式PCR扩增K13基因的结构域并送测序,以卵形疟原虫柯氏亚种参考序列(PlasmoDB登录号:PocGH01_12019400)和沃氏亚种参考序列(GenBank登录号:LT594516.1)为模板,应用BioEdit软件对测序序列进行比对,应用DNAstar软件分析序列的突变情况,用DnaSP软件分析序列多态性,用MEGA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2012-2016年共收集168例卵形疟患者的血样,感染来源地为中非(95例)、南非(37例)、西非(34例)、东非(1例)和北非(1例);卵形疟原虫柯氏亚种和沃氏亚种各84例。168例血样K13基因巢式PCR均扩增获得1 500 bp的条带且均测序成功。卵形疟原虫K13基因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为0.000 02,单体型多样性指数Hd为0.024, 2个亚种K13基因分别含有2个单体型,分别发现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各有1例样本检出卵形疟原虫核苷酸碱基突变,柯氏亚种在核苷酸717 bp (氨基酸239E)位点处存在A/G突变,沃氏亚种在核苷酸1998 bp (氨基酸666P)位点处存在T/A突变,均为同义突变,与卵形疟原虫青蒿素耐药性无关。本研究患者血样卵形疟原虫2个亚种K13基因序列中性检验统计结果无明显差异,符合中性进化模型。系统进化树显示,卵形疟原虫柯氏亚种2个单体型聚为一支,沃氏亚种2个单体型聚为另一支。结论卵形疟原虫非洲分离株柯氏亚种和沃氏亚种K13基因未发现非同义突变,其基因多态性水平较低,无青蒿素耐药性相关的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8.
根据疟原虫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SSU rRNA)基因序列设计疟原虫通用型和种特异性的引物,对60份血样进行巢式PCR检测及虫种鉴定,并与血样的吉氏染色镜检结果进行比较。巢式PCR检出40份疟原虫阳性血样,其中22份为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阳性、13份为间日疟原虫(P.vivax)阳性、3份为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混合感染、1份为卵形疟原虫阳性(P.ovale)、1份未能分型。与镜检结果一致的血样为46份,占76.7%(46/60),其中恶性疟原虫阳性18份、间日疟原虫阳性11份和阴性17份。将两种检测结果不一致的血样进行扩增片段序列测定和实时荧光PCR分析,检测结果均与巢式PCR结果一致。卵形疟原虫阳性血样扩增片段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序列与卵形疟原虫SSU rRNA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DQ845247)的对应部分同源性为100%,证实该病例为输入性卵形疟原虫感染病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鉴定四川省疑似输入性卵形疟原虫感染病例wallikeri亚种感染情况,并对2014-2017年全省1 079份复核血样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对2018年1-4月四川省10例疑似输入性卵形疟原虫感染病例进行血涂片镜检、快速诊断试纸条(RDT)检测和巢式PCR检测并进行测序分析,同时回顾性检测2014-2017年全省 1 079份复核血样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感染情况。结果 2018年1-4月四川省10例疑似输入性卵形疟原虫感染病例镜检结果均为卵形疟原虫阳性,其中2例存在恶性疟原虫混合感染;RDT检测结果均为疟原虫阳性;常规巢式PCR检测除2例结果为恶性疟原虫阳性外,其余均为阴性;采用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10例均为阳性,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为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对2014-2017年全省1 079份复核血样进行回顾性检测,发现2例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与恶性疟原虫混合感染病例,均为2017年报告,此前检测结果为单纯恶性疟原虫感染。结论 四川省首次鉴定发现输入性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感染病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重庆市2015年3例输入性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感染病例病原、抗原及核酸检测过程,减少卵形疟原虫的漏诊和误诊。 方法  收集流行性病学资料及血样,按照WS259-2015疟疾的诊断标准对3例血样进行血涂片镜检、快速疟疾诊断试纸条检测(RDT)及巢式PCR检测。 结果  3例患者均为非洲务工归国人员,并都有疟疾发病史。血涂片镜检结果,3例血样均为疟原虫阳性。RDT检测结果3例均为除恶性疟以外其他疟原虫阳性。国家参比实验室推荐的巢式PCR检测DNA,3例均为阴性。用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的种特异性引物的PCR检测,3例均为阳性。 结论  根据镜检、RDT和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种特异性PCR检测确定,重庆市2015年首次发现了3例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感染输入病例,为重庆地区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随着输入性疟疾的增加,通过镜检结合PCR方法,提高检出率。方法 福建省2013年成立基因诊断参比实验室,用PCR方法回顾性筛查过往病例时发现有3例卵形疟原虫误诊为间日疟。结果 镜检结合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发现FJ1、FJ2为卵形疟亚种curtisi和恶性疟混合感染,FJ3为单一卵形疟亚种curtisi感染。结论 福建省以往卵形疟报道很少,需要加强诊断培训,镜检结合PCR检查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云南省1例诊断为“间日疟”患者血片中形态不典型的疟原虫虫种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 方法 分别抽提待鉴定血片和已知感染虫种的4种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诺氏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血片疟原虫基因组DNA,再根据疟原虫小核糖体亚基(SSU rRNA)序列合成疟原虫属特异性引物,以及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诺氏疟原虫种特异性引物,然后对包括待鉴定血片在内的疟原虫DNA分别进行PCR鉴定。 结果 用诺氏疟原虫特异性引物从待鉴定血片DNA中扩增出约150 bp条带,测序结果表明该序列与诺氏疟原虫SSU rRNA序列完全一致。 结论 云南省该例疟疾患者感染了猴疟原虫———诺氏疟原虫。  相似文献   

13.
云南、贵州两省38条人体带绦虫的分子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采自云南、贵州两省的38条人体带绦虫进行分子鉴别,了解当地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的分布状况。方法对云南大理和贵州都匀及从江地区有排节片史的病人以槟榔-南瓜子法驱虫,虫体经形态学初步鉴别后,以组织DNA提取试剂盒提取虫体基因组DNA,分别采用亚洲带绦虫、牛带绦虫和猪带绦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1基因(cox1)片段的特异性引物对各DNA样品进行常规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阴性样品采用带绦虫cox1片段PCR通用引物进行扩增,并选择1份亚洲带绦虫特异性PCR阳性的样品作为对照。从3种带绦虫PCR阳性的扩增产物中各选择1份进行核酸序列测定,并用NCBIBlast将各核酸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带绦虫的cox1进行比对分析。结果采自大理的4条带绦虫(DL1~4)的猪带绦虫cox1片段PCR为阳性,扩增产物约980bp;其余25条大理带绦虫(DL5~29)和5条都匀带绦虫(DY1~5)的亚洲带绦虫cox1片段PCR为阳性,扩增产物约260bp;各样品的牛带绦虫cox1片段PCR均为阴性。DL2PCR产物的核酸序列与GenBank中猪带绦虫cox1的同源性为99%~100%,DY1PCR产物的核酸序列与亚洲带绦虫cox1的同源性为100%。特异性PCR均阴性的4条从江带绦虫(CJ1~4)和亚洲带绦虫特异性PCR阳性的DL7以带绦虫cox1片段通用引物的PCR扩增出约1kb的产物。测序表明,CJ1片段的核酸序列与牛带绦虫cox1的同源性为99%,DL7与亚洲带绦虫cox1的同源性为99%~100%。结论cox1片段PCR扩增和核酸测序分析表明,采集的云南大理人体带绦虫为猪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贵州都匀和从江人体带绦虫分别为亚洲带绦虫和牛带绦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目的 评价万孚疟原虫检测试剂盒 (Pf?LDH/Pan?pLDH) 对卵形疟原虫的检测效果, 并分析原虫密度、 疟原虫乳 酸脱氢酶 (pLDH) 浓度和基因多态性等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方法 按照万孚疟原虫检测试剂盒的操作说明书, 对经 PCR确认的100份卵形疟患者血样进行检测。采用显微镜镜检法计数患者血片的原虫密度, 以ELISA法检测血样中的 pLDH浓度, 以PCR扩增卵形疟原虫LDH (Po?LDH) 基因并测序, 并分析上述3个因素对检出率的影响。结果 结果 万孚疟原 虫检测试剂盒对上述100份卵形疟患者血样的总体检出率为70.0% (70/100)。当原虫密度 ≤ 500个/μl时, 检出率为 27.3%; 原虫密度> 500个/μl时, 检出率为75.0%~75.4%。当pLDH浓度较低时 (A值 ≤ 0.100), 检出率为6.7%; pLDH达 到一定浓度时 (A值 > 0.100), 检出率为95.1%~100%。Po?LDH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卵形疟样本可分为2种亚 型, 分别为卵形疟原虫curtisi亚种 (P. o. curtisi) 和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 (P. o. wallikeri)。2种亚型的LDH基因同源 性为97%, 共有2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 其中3个SNPs为非同义突变, 其余均为同义突变。2种亚型的LDH编码氨 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 共有3个氨基酸的差异。万孚疟原虫检测试剂盒对P. o. curtisi的检出率为73.1% (38/52), 对 P. o. wallikeri的检出率为66.7% (32/48),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 结论 万孚疟原虫检测试剂盒对卵形疟原虫的 检测效果优于大部分同类产品, 其检出率与原虫密度、 pLDH浓度关系密切, 与pLDH基因多态性无关。  相似文献   

15.
用逆转录PCR方法从恶性疟原虫3D7株红内期RNA扩增PFCO460w基因片段,克隆于pGEM-T easy载体,转化大肠埃希菌DH5α,筛选阳性克隆,PCR鉴定、测序并作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从恶性疟原虫3D7株中扩增到3种PFCO460w片段序列,分别为618、597和543 bp,其中618 bp的片段序列与PlasmoDB数据库中的已知序列完全一致(GenBank登录号为XM001351147)。597 bp和543 bp片段序列已登录GenBank数据库,登录号分别为JF799872和JF799873。618 bp片段编码205个氨基酸,经Robbeta服务器结构预测,其编码的蛋白质可能有5种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中国流行的美洲钩虫和十二指肠钩虫进行PCR鉴别.方法 通过对中国五省钩虫患者使用双羟萘酸噻嘧啶驱虫获得钩虫成虫,抽提单条美洲钩虫和十二指肠钩虫总DNA(各25条),用美洲钩虫和十二指肠钩虫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1(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1,CO1)基因特异性引物(NaF-NaR,AdF-AdR)进行PCR扩增.对PCR产物进行电泳、测序.使用相同引物对日本血吸虫、鞭虫、犬钩虫DNA进行PCR扩增.结果 25份美洲钩虫和25份十二指肠钩虫均能各扩增出约500 bp和700 bp的条带,2种PCR产物分别与美洲钩虫CO1(GenBank登录号为AF303136.1)和十二指肠钩虫CO1(GenBank登录号为AJ417718.1)基因片段序列一致性为99%和98%.但2对引物用于其他虫种DNA则无条带.结论 引物NaF-NaR、AdF-AdR能够用于区分在中国流行的美洲钩虫和十二指肠钩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克隆恶性疟原虫海南株子孢子期小亚基核糖体核糖核酸(SSU rRNA)编码基因片段,分析其序列特征.方法 根据恶性疟原虫基因库相关核酸序列设计1对引物,采用PCR方法从海南恶性疟患者血样核酸提取物中扩增出恶性疟原虫SSU rRNA基因片段,纯化后与pGEM-Teasy质粒连接,构建重组子并转化大肠杆菌JM109;阳性克隆经双酶切鉴定后,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定序列,采用BLAST软件分析其特征.结果 恶性疟原虫子孢子期SSU rRNA基因扩增片段大小约为347bp;阳性克隆重组质粒双酶切及PCR扩增均得到预期大小的片段;核酸序列测定显示插入的SSU rRNA基因扩增片段含有347个核苷酸,与GenBank中的恶性疟原虫3D7株相同序列进行比对,其同源性为100%,而与7G8株的同源性则为98.0%,其中第153位碱基发生了缺失,第184位碱基由C取代了T,而第188位T碱基与第189位A碱基为插入碱基,第243位碱基则由T取代了C.结论 成功克隆恶性疟原虫海南株孢子期SSU rRNA编码基因序列,该序列相对保守,不同地理株间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一步反转录PCR(RT-PCR)技术检测4种人疟原虫的可行性和特异性。方法取恶性疟(1例)、间日疟(1例)、卵形疟(1例)和三日疟(5例)患者全血,提取疟原虫总RNA和基因组DNA。应用一步RT-PCR和一步实时荧光RT-PCR分别扩增经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消化的疟原虫RNA样品中的18S rRNA序列,应用普通PCR和一步RT-PCR技术分别扩增不同稀释浓度的疟原虫RNA(未经DNase消化和经DNase消化)和DNA样品中的疟原虫18S rRNA序列和18S r DNA序列,比较2种检测技术可检测到目标序列的样品最低稀释浓度。结果患者全血基因组DNA经一步RT-PCR分别扩增出310、394和323 bp条带,测序结果显示分别为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卵形疟原虫(P.ovale)和间日疟原虫(P.vivax)的18S rRNA序列特异性条带,但未扩增出三日疟原虫(P.malariare)特异条带。一步实时荧光RT-PCR结果显示,4种人疟原虫RNA样品均出现相应的荧光信号,除三日疟原虫样品外,各溶解曲线均仅有单一的扩增峰。因4种人疟原虫DNA和RNA原液样品中模板量的差异,一步RT-PCR可检测到的最低稀释浓度从1至10-4不等,但可检测到的DNA样品的最低稀释浓度与未经DNase消化的RNA样品相同或较后者低一个数量级,且两者最低稀释浓度均低于经DNase消化的RNA样品。与普通PCR的检测结果比较发现,同一样品均以一步RT-PCR可检测到的稀释浓度最低,较普通PCR的敏感性提高10~1 000倍。结论一步RT-PCR技术可检测出人血液样品中的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DNA,但在检测三日疟原虫样品中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用细胞色素C氧化酶1基因(cox1)及内转录间隔区1(ITS-1)特异性序列检测小鼠无虫病理组织中裂头蚴感染的可行性。方法 6~8周龄昆明小鼠20只,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感染组(15只)和未感染组(5只),感染组小鼠经口感染蛇源裂头蚴(5条/只),未感染组不作任何处理。感染后第14天剖杀小鼠,取感染组小鼠皮下含裂头蚴肌肉组织(含虫组织)、去除裂头蚴肌肉组织(无虫组织)及未感染组小鼠相应部位肌肉,制作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后观察。用改良的蛋白酶K消化法提取未染色肌肉组织切片的DNA,PCR扩增cox1(2对引物,对应cox1-1和cox1-2片段)和ITS-1序列。选取从感染组无虫组织DNA扩增的cox1-1进行克隆并测序,与Gen Bank中猬裂头蚴序列(KJ418421、KF990161、GQ999947)进行比对。以猪囊尾蚴感染的小鼠肌肉组织同法制作切片并提取DNA,评价cox1和ITS-1 PCR扩增的特异性。结果感染组含虫组织DNA经1次PCR即可扩增出414 bp(cox1-1)、151 bp(cox1-2)、822 bp(ITS-1)的条带。感染组无虫组织DNA第1次PCR未扩增出条带,以第1次PCR产物为模板再次PCR,扩增出相同大小的3条条带。未感染组DNA第1次和第2次PCR均未扩增出条带。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从感染组无虫组织DNA扩增的cox1-1序列与KJ418421、KF990161、GQ999947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8.2%、99.1%、99.1%。猪囊尾蚴感染组织DNA没有扩增出条带。结论以cox1和ITS-1序列为靶序列进行重复PCR,能鉴定小鼠无虫病理组织裂头蚴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鼠类感染沙粒病毒的CODEHOPRT—PCR检测方法。方法依据沙粒病毒N蛋白氨基酸序列设计1对CODEHOP引物,建立沙粒病毒一步RT—PCR检测方法,分析该引物在对不同种沙粒病毒基因序列上的结合位点及所能获得的产物序列大小;通过检测分离自鼠类的沙粒病毒属淋巴细胞脑膜炎病毒(LCMV)株MS111013,评价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对MS111013扩增产物进行Blast同源性比对。结果从GenBank获得的22种沙粒病毒均存在CODEHOP引物结合位点,扩增产物大小在406~429bp之间。建立的CODEHOPRT—PCR方法可特异性扩增LCMV病毒核酸,目的片段大小与预期结果相符,核酸的最小检出量为11.8Pg。经Blast比对,MS111013与LCMV病毒株Douglas strain(4707)同源性较高,为86%。结论建立的沙粒病毒CODEHOPRT—PCR检测方法敏感、特异,可用于鼠类沙粒病毒感染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