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粪便微生物群移植(FMT)是从健康供体的粪便中获得的肠道微生物群引入(移植)到患者的胃肠道中。FMT是金汁作为现代治疗手段的延伸。目前“新金汁”—FMT主要用于治疗由致病性或条件性致病微生物的活性引起的胃肠道疾病,不仅改善消化道功能,还使对应的肠道代谢、免疫、信息通信等环节的驱动力恢复。通过外源性的FMT持续改变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增加微生物衍生的营养素和代谢物。然而,FMT在国内尚属萌芽阶段,对于供体筛选、制备、剂量、储存、疗效安全尚未有统一标准。本文介绍了FMT的供体筛选、制备、给药、储存方式,并对国内外2 000余次FMT治疗难治性消化道疾病效果和菌群可能机制进行了阐述,以期为FMT在肠道疾病治疗标准化和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一种将健康供体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内,全面地调节患者肠道菌群的治疗方式,用于重建或恢复部分肠道菌群稳态。FMT作为重建肠道菌群的核心技术,越来越多的研究探索了其适应证、方法学、有效性、安全性和伦理学,除了针对肠道内疾病外,更多的研究投向了FMT对肠道外疾病的潜在治疗价值。本文就FMT技术的关键问题、热点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傅佳琦  余志红 《浙江医学》2022,44(4):432-435
人体肠道内含有大量微生物,具有调节宿主免疫功能、维持生理稳态等作用,其组成和功能的改变可促使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临床研究证实肠道微生物可以优化恶性肿瘤治疗。粪便微生物移植(FMT)从健康供体的粪便中获得肠道微生物移植到患者胃肠道,进而改变患者肠道菌群,已用于治疗多种微生物相关疾病,也被用于恶性肿瘤治疗。本文就肠道微生物群与恶性肿瘤之间的联系,FMT在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等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疗效和挑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粪菌移植(FMT)是指将来自健康供者的粪便微生物群通过各种方法移植到患者的胃肠道中,目的是恢复患者正常的微生物群并治疗疾病。FMT最有效和最充分的研究指征是复发性难辨梭菌感染(rCDI)。目前正在探索FMT作为其他胃肠疾病的潜在疗法,如炎症性肠病(IBD)、肠易激综合征(IBS)等;虽然尚无足够证据推荐FMT用于非胃肠疾病,如慢性疲劳综合征、帕金森病、肥胖和代谢综合征,以及多发性硬化症等,但是FMT在非胃肠疾病治疗方面正在迅速兴起。因此,本文主要综述FMT临床应用研究的证据现况。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肠道菌群种类和数量众多,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炎症性肠病等多种疾病相关。肠道被认为是一个独立器官,在人体免疫系统发育和代谢平衡等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古代就有应用粪便菌群移植(FMT)治疗疾病的记载。近年来,FMT成为研究热点,大量临床试验及循证医学证据表明FMT是治疗复发性难辨梭菌感染(r CDI)的有效方法,欧洲和北美的指南中也推荐将FMT用于抗生素治疗失败的r CDI,同时也可考虑将FMT用于与肠道生态失调相关的其他多种慢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常见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等。经上述方法治疗的CRC患者,肠道菌群会发生变化,同时也会出现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等不良反应。近年来,肠道菌群移植(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逐步应用于CRC治疗中。本文对FMT在CRC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人体的肠道菌群是一个数量巨大的动态种群合集,且在每个个体中都是独一无二的。肠道菌群的定植从怀孕期间开始,分娩后受药物、饮食和压力等因素影响形成了个体的菌群差异,并随着时间推移大多数菌群结构保持稳定。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肠道菌群与抑郁障碍有密切关联,该关联源于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双向通信系统,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脑 (MGB)轴, MGB轴在维持大脑和肠道的正常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中枢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神经递质、神经调节物质、肠黏膜屏障和血脑屏障途径。基于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密切关系,如何逆转肠道菌群失调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肠道菌群干预治疗,即通过益生元、益生菌和粪菌移植(FMT)等方法来改善肠道菌群状态,可能为抑郁症提供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现对肠道菌群与抑郁症之间的相互影响、肠道菌群失调在抑郁症发病中的可能机制和肠道菌群干预治疗抑郁症的初步尝试进行全面综述,旨在更好地了解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关系,为探索抑郁症的防治提供新靶点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以肠道炎症和黏膜损伤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其病因复杂,相关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导致IBD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肠道菌群紊乱、肠黏膜屏障破坏等在IBD的进展中亦发挥着重要作用。IBD常规内科药物治疗疗效有限且容易出现较大不良反应,因此近年来包括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在内的旨在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的新型IBD治疗方法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就IBD的发病因素、菌群与机体、IBD间的联系,粪菌移植治疗IBD的机制及相关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评述,以期为临床治疗IBD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背景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腹痛并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对IBS患者肠道菌群紊乱的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效果不一,患者肠道菌群状态如何影响治疗效果、治疗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尚缺乏统一结论,难以为靶向菌群治疗IBS提供确切参考意见。目的分析常用靶向菌群治疗方法对IBS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检索自建库至2022-5-20 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筛选报告了使用单一种类的益生菌、益生元、抗生素与粪菌移植治疗后IBS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文献,提取第一作者、国家、发表时间、诊断标准、IBS亚型、样本量、药物种类、粪菌移植途径与部位、剂量与疗程、菌群检测标本与方法、菌群检测结果等信息,汇总并报告研究结果。结果 共检索出3 044篇文献,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筛选纳入41篇文献,其中益生菌研究11篇、益生元研究8篇、抗生素研究5篇、粪菌移植研究17篇。随机对照试验、Rome Ⅲ、腹泻型IBS、16S rRNA扩增子测序分别为采用最多的试验类型、诊断标准、IBS...  相似文献   

10.
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作为靶向肠道菌群的核心技术,其在全球应用于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疾病的临床证据正在急剧增加。洗涤菌群移植(washed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WMT)作为区别于传统FMT的一种新方法,是基于智能粪菌分离系统洗涤过程和相关移植途径的技术。《洗涤菌群移植南京共识》于2019年12月确定。文章就影响《洗涤菌群移植南京共识》在全球应用所面临的关键问题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1.
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或功能失调与多种疾病相关。粪便微生物群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通过将供体微生物群移植至受体肠道内,重建受体肠道微生态结构,进而治疗与肠道微生物群失调相关慢性疾病的一种微生态疗法,其适应证已从肠道疾病扩展到肠道外疾病。尽管FMT可治愈90%的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然而FMT在其他复杂疾病中的疗效不尽相同,且在治疗相同疾病患者时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这表明存在多种因素影响FMT治疗疾病的疗效。本文从供体和受体两方面对FMT中供体微生物群植入和临床疗效的影响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软件平台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分析结果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分析结果对疾病鉴别和疗效评价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Uparse及Mothur软件平台分别对27例粪便菌群16S rRNA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两种软件平台所得的肠道菌群结构。27例样本中包含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 HC组)9例,腹泻型IBS患者治疗前(IBS组)及治疗后(IBS-treatment, IBSt组)各9例。比较两种软件平台所得的肠道菌群结构在HC组 vs.IBS组和IBS组vs.IBSt组间的差异。结果:(1)Uparse及Mothur平台分析所得的27例粪便样本菌群结构在门水平差异不显著,而科水平和属水平差异显著;(2) 不论是Mothur平台还是Uparse平台,HC组vs.IBS组、IBS组vs.IBSt组,菌群结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parse平台: HC组 vs.IBS组, F=0.98,P=0.445;IBS组vs.IBSt组,F=0.47,P=0.926; Mothur平台:HC组 vs.IBS组,F=0.82,P=0.646;IBS组vs.IBSt组,F=0.37,P=0.961);IBSt 组肠道菌群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IBS组;(3)通过差异物种分析,两个平台数据都能得出HC组与IBS组的差异菌属,而仅Uparse平台的数据能够得到IBS组和IBSt组的差异菌属。结论:不同平台对于相同菌群高通量测序分析的结果存在分类学及丰度上的差异,为了提高研究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尤其是在比较不同研究所得的肠道菌群结构的共性时,特别需要注意数据分析方法的应用与选择。  相似文献   

13.
脓毒症的特点是对感染的免疫反应失调,导致威胁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脓毒症相关性肝损伤(SALI被认为是重症监护室(ICU)中预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近年来对肠-肝轴的研究越来越多,肠道菌群与肝脏疾病的密切联系逐步被揭开。肠道菌群失调被证明可以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核转录因子κB(MAPK/NF-κB)信号通路和损害肠道屏障诱发SALI。同时,粪便微生物移植(FMT)和益生菌的使用在SALI的治疗中具有很大的潜力。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SALI的发病和治疗提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具有难以治愈、极易复发的特点,且发病率逐年上升,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IB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传统治疗效果欠佳,导致人们越来越期望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随着对肠道菌群的深入了解,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可能与IBS的发生有关,根除Hp可缓解IBS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也有其他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本文就Hp感染与IBS的关系做一综述,为IBS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的慢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有腹痛和排便异常,临床上将IBS分为4种类型,环境因素和宿主差异是导致IBS的原因,但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IBS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在临床上均较棘手,需要针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具体包括专业指导、饮食干预和心理疏导等。IBS不同于功能性腹泻和功能性便秘的最主要诊断要点为腹痛,治疗方法包括非药物疗法和/或药物疗法,总体来说,IBS的药物治疗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新进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也参与了IBS的发生发展,通过使用益生菌以及肠道微生物群移植可能成为治疗IBS的有效措施。本文综述了IBS发生发展的最新机制、目前的治疗方法、预防策略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肠道菌群是指生存在人体胃肠道内的微生物,数目十分庞大。它们在人体的消化、免疫、拮抗病原体等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肠道菌群通过调节免疫系统中Th1/Th2平衡的角度来论述与湿疹的相关联系,从而提出粪菌移植(FMT)治疗湿疹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背景 溃疡性结肠炎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性疾病之一。目前治疗技术均有相应的不足之处,粪菌移植(FMT)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已被证实,但疗效参差不齐。 目的 比较FMT治疗小鼠普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CUCM)与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DUCM)的效果及FMT(新金汁)的中药性味。 方法 于2019年12月9—28日,将35只雄性SPF级C57BL/6小鼠分为7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CUCM组、CUCM+FMT组、CUCM+5-氨基水杨酸(5-ASA)组、DUCM组、DUCM+FMT组、DUCM+5-ASA组,每组各5只小鼠。Control组不做任何干预处理;CUCM组和DUCM组根据造模需求分别制备模型;CUCM+FMT组和DUCM+FMT组于造模成功后,给予制备的粪菌液0.2 ml对小鼠进行灌肠;CUCM+5-ASA组和DUCM+5-ASA组于造模成功后,给予0.019 5 g/ml 5-ASA对小鼠进行灌肠。通过HE染色观察各组肠组织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流式细胞检测辅助性T细胞1(Th1)、Th2细胞含量,血常规检测血液中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和血红蛋白(HGB),尼莫地平法评估干预前后疗效指数,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肠内容物中的菌群分布。 结果 各组小鼠均造模成功。肠组织HE染色显示:CUCM组与DUCM组肠黏膜表面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损或脱落坏死;CUCM+FMT组、CUCM+5-ASA组、DUCM+FMT组、DUCM+5-ASA组肠黏膜基本完整;并且DUCM+FMT组与CUCM+FMT组相比,前者腺体较后者排列整齐并紧密。肠组织透射电镜超微结构显示:CUCM组与DUCM组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稀疏,杯状细胞减少;CUCM+FMT组、CUCM+5-ASA组、DUCM+FMT组、DUCM+5-ASA组微绒毛较为致密,杯状细胞数目较多;并且DUCM+FMT组与CUCM+FMT组相比,前者微绒毛较后者紧密,杯状细胞也较后者多。各组小鼠Th1、Th2细胞含量、WBC、RBC、PLT、HG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CUCM+5-ASA组、DUCM+FMT组、DUCM+5-ASA组疗效指数高于CUCM+FMT组(P<0.05)。菌群分析显示CUCM组与DUCM组中丰度显著降低的属是Ruminococcus,显著升高的属是Akkermansia,经过FMT治疗后,CUCM+FMT组、DUCM+FMT组有逐步向Control组靠拢的趋势,表明肠道菌群正在改善。 结论 FMT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且针对DUCM疗效更佳,FMT(新金汁)的中药性味苦寒,推测其发挥功效的途径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进而改善Th1/Th2细胞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人和动物肠腔内寄生着一群种类和数量都极为庞大的微生物(主要为细菌),总称为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肠道菌群发挥着许多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在受宿主因素影响的同时,也能参与宿主生命活动的调节。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不断涌现,肠道菌群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生物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和平衡关系;这种平衡一旦遭到破坏,机体将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本文简要综述了近年来有关肠道菌群与生物钟关系的新进展,包括肠道菌群本身的结构和功能的节律性,以及肠道菌群活动与宿主生物钟(中枢钟和外周钟)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BS)和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和肥大细胞的变化。方法选取 IBS 患者(IBS 组)、UC 患者(UC 组)及健康者(对照组)各60例,检测粪便标本中菌群的数量及病变部位组织中肥大细胞的数量,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UC 组和 IBS 组大肠杆菌数量较对照组增多(P <0.05),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较对照组减少(P <0.05);UC 组大肠杆菌数量与 IBS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较 IBS 组增多(P <0.05)。 UC 组和 IBS 组肥大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增加(P <0.05),而 IBS 组较 UC 组增加更明显(P <0.05)。结论IBS 和 UC 患者均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及肠黏膜免疫激活,IBS 在肠黏膜免疫激活方面更突出,而 UC 则在肠道菌群失调方面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正>肝功能衰竭(liver failure,LF)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合成、解毒和代谢功能的严重障碍,其并发症通常为严重黄疸、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凝血障碍和腹水等[1]。LF进展迅速,容易导致多脏器衰竭,病死率高,因此治疗难度极大。有研究表明,LF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通过多种机制引发感染、免疫紊乱、全身炎症反应等,在LF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2]。目前多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来改善LF患者预后,但因其菌量少、菌株单一、活性较低导致治疗效果有限。近年来,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在LF研究中得到高度关注,它是指将健康者体内的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内,从而建立新的肠道菌群,实现肠道及肠外疾病治疗的一种新方法[3]。FMT可纠正LF患者肠道菌群紊乱,使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内毒素减少[4],有望成为一种治疗LF的新手段。因此,本文就肠道菌群与LF的关系以及FM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