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HDP)对女性产后新发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以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作为评价动脉硬化的指标。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1976年10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分娩且分娩资料完整的5266例开滦女性职工,对该人群进行baPWV检查,其中产后至少参加2次baPWV检查者1040例,最终符合纳入条件者838例。根据HDP病史将研究对象分为HDP组和非HDP(NHDP)组,以产后第1次查体未检出动脉硬化(baPWV14m/s),但第2次查体发现动脉硬化(baPWV≥14m/s)者定义为新发动脉硬化,并对新发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纳入分析的838例研究对象中,NHDP组753例,HDP组85例,年龄24.0~55.0(39.9±6.2)岁;(2)距第1次baPWV查体间隔(3.98±1.60)年后,NHDP组、HDP组第2次baPWV测量值均较前升高,但HDP组两次baPWV测量值均高于NHDP组。总人群新发动脉硬化检出率为17.7%(148/838),其中NHDP组、HDP组新发动脉硬化的检出率分别为15.9%(120/753)、32.9%(28/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9,P0.01);(3)HDP组新发动脉硬化的风险是NHDP组的2.07倍,OR(95%CI)为2.07(1.47~2.93),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DP是新发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OR(95%CI)为2.45(1.46~4.15)。结论 HDP女性产后新发动脉硬化的检出率高于NHDP者;HDP是女性产后新发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于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28例,按照HbA1c水平分为Ⅰ组(HbA1c≥7.0%,n=40)和Ⅱ组(HbA1c7.0%,n=88)。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心律失常发病率,并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两组病程、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PG)、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1R)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律失常类型结果中,Ⅰ组心律失常总发生率、室上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发生率均显著高于Ⅱ组(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bA1C和心律失常的发生为独立正相关(OR=2.547,P0.001)。糖尿病病程、TG、HOMA-1R是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老年人群中糖尿病发病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基线值的相关性,并分析影响其检测结果的个体因素。方法在2009年通过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在上海地区调查了3219名≥50岁的上海常住居民。对空腹血糖受损(6.1mmol/L≤空腹血糖<7.0mmol/L)但调查前未被各级医疗机构诊断为糖尿病的调查对象,于2011年通过电话开展糖尿病发病率调查,并检测随访应答对象2009年所留血液样本HbA1c。结果基线人群自报糖尿病发病率为8.6%(278/3219)。2938名非糖尿病人中,空腹血糖受损病例为11%(313/2938)。对其中240名留有电话信息的调查对象于2011年开展电话随访,随访应答率为45%(108/240)。15%(16/108)在2年中新诊断为糖尿病。HbA1c≥6.5%的对象中有50%(6/12)发展为糖尿病,而HbA1c<6.5%的对象中仅有14%(10/72)(OR=6.4,95%CI:1.45~29.06)。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HbA1c水平和三酰甘油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176,P=0.026)。结论空腹血糖受损人群糖尿病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基线HbA1c≥6.5%和新发糖尿病显著相关。空腹血糖受损人群应要求检测HbA1c以利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不同性别的中国非糖尿病成人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高血压患病和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基于2009—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选取2009年调查中有采集血样且基本资料完整的非糖尿病成人共7 391人作为研究对象,以2011年和2015年数据作为随访资料。将HbA1c≥5.7%定义为高HbA1c,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限制立方样条图评估HbA1c与高血压患病和发病的关联,并按性别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2009年非糖尿病成人7 391人中有高血压患者2 032例(患病率27.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HbA1c与高血压患病风险存在正向关联,OR(95%CI)为1.871(1.682~2.080);校正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等混杂因素后发现其关联减弱且无统计学意义,OR(95%CI)为1.114(0.988~1.257)。限制性立方样条图进一步证实HbA1c与高血压患病风险呈线性正相关。在分层分析中,校正混杂因素后仅在女性中发现该关联(OR=1.191,95%CI 1.003~1.414,P=0.046)。2009年基线无高血压的人群2年和6...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8月就诊于承德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并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265例,根据眼底检查结果分为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n=156)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n=109)。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吸烟史、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25-羟基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等。为进一步分析将DR组患者根据HbA1c水平分为两个亚组:HbA1c<10%组;HbA1c≥10%组;比较HbA1c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分期的相关性。结果与NDR组比较,DR组HbA1c水平显著升高[(8.83±1.98)%vs(9.35±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糖尿病病程、HbA1c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独立相关(OR=1.174,95%CI:1.111~1.124;OR=1.234,95%CI:1.021~1.492,P<0.05)。亚组分析结果表明,HbA1c≥10%组(n=35)增殖期(PDR)者较HbA1c<10%组(n=74)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A1c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520例符合条件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相关信息,根据有无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分为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组和无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组,收集两组一般情况、相关血液学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吸烟史、HbA1c、TG、LDL-C、高血压病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相关指标,包括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吸烟史、HbA1c、TG、LDL-C、高血压病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模型中,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HbA1c、TG、LDL-C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老年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糖尿病病程(OR=1.063,95%CI 1.030~1.096,P=0.000),HbA1c(OR=1.086,95%CI 1.037~1.124,P=0.013),TG(OR=1.152,95%CI 1.046~1.267,P=0.005),LDL-C(OR=1.218,95%CI 1.024~1.610,P=0.028)风险增加相关。结论糖尿病病程、HbA1c、TG、LDL-C为老年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以预测其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糖尿病人群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桡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人群介入路径的保护及重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入选2015年9月至2019年4月期间,于我院首次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明确诊断2型糖尿病的631例患者。对其进行术前及术后桡动脉超声数据的采集。根据术后桡动脉闭塞与否将患者分为闭塞组与非闭塞组,多个模型对总体人群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术后共有58例(9.2%)例出现桡动脉闭塞。多个模型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HbA1c是糖尿病患者桡动脉闭塞的危险因素(OR=1.532,95%CI:1.261~1.860,P0.001)。HbA1c对糖尿病患者的桡动脉闭塞具有很好的预测价值。结论: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水平影响着介入路径的损伤修复,增加桡动脉闭塞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对青年人血压进展的影响。方法以2010-2013年(第1次)健康体检且同期参加baPWV检测的指标作为基数,于2014-2015(第2次)健康体检指标作为随访资料,进行对照研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baPWV与青年人血压进展的相关性。结果①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对象共2784例,年龄(38.1±5.1)岁,其中男性2208例(79.3%)。②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baPWV水平不仅与基线及随访血压值呈正相关,而且与它们的差值(Δ收缩压、Δ舒张压)呈线性关系。基线baPWV每增加1.0 m/s,基线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加2.01和1.22 mm Hg;随访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加1.79和0.86 mm Hg;Δ收缩压和Δ舒张压分别增加0.58和0.26 mm Hg。③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动脉硬化人群新发高血压的风险是非动脉硬化人群的1.29倍(95%CI 1.17~1.39);基线baPWV每增加1个标准差,新发高血压的风险增加至1.76倍(OR=1.76,95%CI 1.53~2.03)。结论动态观察baPWV变化可以反映血压变化及动脉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类泛素样蛋白4(SUMO4)M55V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及其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法对湖北地区2006年2月至2009年11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门诊及病房新诊断的427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及281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SUMO4 M55V基因多态性检测,空腹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测定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甘油三酯(TG)等各项指标,并进一步探讨2型糖尿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和SUMO4 M55V基因多态性的关系.统计学方法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评估与2型糖尿病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糖尿病组的腰围(t=2.72,P<0.01)、体重指数(BMI,t=2.66,P<0.01)、空腹血糖(t=2.81,P<0.01)、餐后血糖(t=3.07,P<0.01)、HbA1c(t=2.79,P<0.01)和甘油三酯(t=2.63,P<0.0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相比SUMO4 M55V的GG基因型分布频率显著升高(3个基因型比较:x2=6.782,P<0.05),且在人群中,携带GG基因型的患病风险是AA基因型的2倍(OR=2.01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bA1c(P≤0.05,OR=2.57,95%CI:1.92~4.63)、体重(P<0.05,OR=2.61,95%CI:1.74~4.37)、SUMO4M55V基因多态性(P<0.05,OR=1.47,95%CI:1.09~3.42)和TG(P<0.05,OR=1.59,95%CI:1.24~4.63)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明显相关.进一步对2型糖尿病不同基因型的HbA1c、BMI、TG、空腹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水平进行分析,发现在3个基因型之间TG差异明显(F=3.382,P<0.05),与AA基因型相比AG和GG基因型患者的空腹胰岛素(F=4.075,P<0.05)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14.389,P<0.001)的水平也更高.结论 在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SUMO4 M55V基因多态性和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社区2型糖尿病(T2DM)人群发病危险因素的聚集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的关联性.方法 在城市社区就诊患者中选取159例T2DM患者,进行糖尿病人群危险因素调查、体格指标测量和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1)在159例T2DM患者中,诊断具有糖尿病危险因素者103人(占64.8%),其HbA1c水平明显高于不伴有糖尿病危险因素者(P<0.01);(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有2个危险因素组、3个危险因素组、4个危险因素组和5个危险因素组的HbA1c的OR值平均分别为1.942(1.063~3.514)、3.041(2.182~7.481)、3.900(2.091~9.562)和5.910(3.991~10.562).结论 糖尿病危险因素不仅影响HbA1c水平的变化,而且随着危险因素组分的聚集增高,HbA1c呈阶梯式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福州地区的333例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 one c, HbA1c)水平及与血糖、血脂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将2022年6月1~30日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333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HbA1c、血糖及血脂检测,根据HbA1c水平分组,HbA1c≥7.0%组与HbA1c<7.0%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空腹血糖(fastingbloodglucose,FBG)、血脂水平,并以Pearson相关性分析HbA1c与空腹血糖、血脂的相关性。结果 HbA1c≥7.0%组的FP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均显著高于HbA1c<7.0%,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于HbA1c<7.0%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健康行为和因素对动脉血管的保护作用。方法随机分层抽取唐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年龄≥40岁、既往无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者共5440例为调查对象,根据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分为动脉硬化组(baPWV≥1400cm/s)和非动脉硬化组(baPWV<1400cm/s)。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血管健康行为(吸烟习惯、体质量指数、体育锻炼、健康饮食)和因素(总胆固醇、血压、空腹血糖)对baPWV的影响。结果动脉硬化组的年龄、男性比例、吸烟比例、体育锻炼比例、baPWV、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高于非动脉硬化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非动脉硬化组(均P<0.05)。随着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个数的增加,baPWV逐渐降低[右侧baPWV依次为(1646.1±325.0)、(1620.8±317.3)、(1586.4±360.0)、(1564.2±370.1)、(1528.7±376.8)、(1458.6±388.2)、(1393.4±360.9)、(1207.8±212.6)cm/s],动脉硬化发生率逐渐降低(84.5%、77.3%、68.6%、65.0%、57.8%、45.6%、35.7%、13.0%;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了年龄、性别、三酰甘油、LDL-C、HDL-C后,同具有≤1项者相比,具有2、3、4、5和≥6项的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是动脉硬化的保护因素,OR(95%CI)分别是0.601(0.460~0.785)、0.536(0.410~0.699)、0.398(0.300~0.528)、0.248(0.179~0.343)、0.161(0.101~0.255)。结论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动脉血管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T2DM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嗅觉、味觉功能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内分泌科住院及门诊接受治疗的90例T2DM患者(T2DM组)、63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DPN组)以及体检中心健康体检人群104名(NC组),分析各组嗅觉、味觉功能指标的表达差异。结果 DPN组病程、长期吸烟史、HbA1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间接胆红素(IBIL)与T2DM组、N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嗅觉评分总分(TDI)、味觉评分总分(DTV)均与病程、长期吸烟史、HbA1c、LDL-C、hsC-RP呈负相关(P0.05或P0.01),与IBIL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OR=2.232,95%CI1.443~6.223)、长期吸烟史(OR=1.826,95%CI 1.076~5.444)、HbA1c(OR=2.117,95%CI 1.572~8.336)、LDL-C(OR=1.909,95%CI 1.201~6.224)、IBIL(OR=1.776,95%CI 1.063~5.023)及hsC-RP(OR=2.446,95%CI1.338~7.061)是DPN的危险因素。结论 T2DM并发DPN患者存在嗅觉、味觉功能障碍,可能与血糖控制、炎症反应等有关。  相似文献   

14.
刘玥  齐新  冀云萍  刘克强  庞建中 《心脏杂志》2011,23(4):518-520,524
目的:探讨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CVD)危险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2010年3月~7月天津市人民医院体检人群232例进行常规体检,应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VBP-9测定双肢的baPWV,按代谢异常组分进行分组,分别比较各组临床基本资料、baPWV 及ICVD风险评分。结果: 随着代谢异常组分的增加,baPWV逐渐增加,代谢异常各组baPWV均高于对照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之间,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10年风险评估随着代谢异常数目的增高而呈上升趋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随着代谢异常数目的增加而降低,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吸烟史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baPWV影响因素中年龄 OR=1.06295%CI(1.009-1.118)、收缩压OR=1.08595%CI(1.032-1.139)、糖尿病史OR=5.65095%CI(1.735-18.395);国人ICVD危险评分与baPWV存在回归关系(r=0.531,P<0.01)。 结论: 年龄、收缩压、糖尿病史是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各种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与baPWV测定值相关,ICVD评分与baPWV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互联网+DM共同照护模式的线上自我管理支持对接受规律管理的T2DM患者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糖尿病共同照护门诊规律随诊超过半年的T2DM患者516例,分为达标组(n=229)及不达标组(n=287),比较两组基本信息、历次就诊时HbA_1c、降糖药物使用等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HbA_1c达标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M病程5年(OR 1.612,95%CI 1.040,2.497)、不使用Ins(OR 3.825,95%CI 2.567,5.698)、基线Hb A_1c达标(OR 7.391,95%CI 4.858,11.245)及高强度线上支持水平(OR 1.705,95%CI 1.162,2.501)是规律随访后1年Hb A_1c达标的影响因素。结论在互联网+DM共同照护门诊管理模式下,执行线上自我管理支持33.84 min/季度,可提高患者规律随访后1年Hb A_1c达标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分娩前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新生儿血糖及出生体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分娩的178例GDM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以分娩前1周内的HbA1c反映GDM孕妇分娩前2~3个月的血糖控制水平,将GDM孕妇分为HbA1c≥6%组(45例)和HbA1c<6%组(133例)。收集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出生后早期血糖值作为结局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偏相关分析法分析孕妇分娩前HbA1c与新生儿初始血糖的线性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分娩前HbA1c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性。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新生儿低血糖和大于胎龄儿(LGA)的发生风险。结果与分娩前HbA1c≥6%组相比,HbA1c<6%组GDM孕妇的新生儿初始血糖更高[分别为(3.5±1.4)和(2.8±1.3)mmol/L,t=2.85,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分娩前HbA1c与新生儿初始血糖呈负相关(r=-0.25,P<0.001);采用Spearman偏相关分析控制混杂因素,该负相关关系仍然存在(r=-0.27,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排除胎龄等因素的影响后,分娩前HbA1c每降低0.1%,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减少24 g(β=24,95%CI 16~33,P<0.001)。将HbA1c以连续变量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GDM孕妇分娩前HbA1c每降低0.1%,其新生儿的低血糖发生风险降低12%(OR=0.88,95%CI 0.82~0.95,P<0.001),LGA的发生风险降低8%(OR=0.92,95%CI 0.87~0.97,P<0.01)。将HbA1c以二分类变量进入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并调整相关混杂因素,与分娩前HbA1c≥6%组的GDM孕妇相比较,分娩前HbA1c<6%组的GDM孕妇,其子代新生儿低血糖(OR=0.23,95%CI 0.09~0.59)及LGA(OR=0.30,95%CI 0.12~0.71)的发生风险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GDM孕妇分娩前HbA1c与新生儿血糖及出生体重相关,良好的血糖控制能显著降低新生儿低血糖及LGA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老年T2DM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方法 1996~2009年对一组年龄≥60岁老年T2DM患者进行多层面的糖尿病优化管理,分为60岁以前患病(O-DM)组和60岁以后患病(N-DM)组,评估血糖控制情况,分析影响因素。结果随访13年,最终纳入研究对象共350例,其中O-DM组136例,N-DM组214例。总体HbA1c<6.5%占51.4%,HbA1c<7.0%占76.6%。N-DM组和O-DM组HbA1c<6.5%各占63.1%和33.1%,HbA1c<7.0%各占86.0%和61.8%(P均<0.01)。O-DM组多种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治疗者(82.3%)多于N-DM组(36.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长(OR:1.03,P=0.044,95%CI:1.001~1.068)、降糖治疗方式升级(OR:2.61,P=0.000,95%CI:1.837~3.716)是老年T2DM患者血糖控制差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通过优化管理可使老年T2DM患者良好控制血糖。N-DM组血糖控制优于O-DM组,糖尿病病程及降糖治疗方式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既往接受Ins治疗血糖不达标的中国成人T2DM患者,转为每日两次(BID)德谷门冬双胰岛素(IDegAsp)或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BIAsp30)治疗26周后,HbA_1c(7.0%)及HbA_1c安全达标(7.0%且无确证性低血糖)的预测因子。方法 IDegAsp中国Ⅲ期临床注册研究事后分析,评估基线特征中可作为HbA_1c达标和HbA_1c安全达标的预测因子,比较两组患者9个时点平均自测血糖较基线的变化,以及不同年龄亚组间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26周后,543例患者中289例(53.2%)HbA_1c达标,201例(38.6%)HbA_1c安全达标。基线HbA_1c水平与HbA_1c达标率(OR 0.49,95%CI 0.37~0.64,P0.001)及HbA_1c安全达标率(OR 0.56,95%CI 0.42~0.74,P0.001)显著相关;既往基础胰岛素治疗方案与HbA_1c达标率(OR 2.01,95%CI 1.19~3.41,P=0.009)及HbA_1c安全达标率(OR 2.08,95%CI 1.24~3.51,P=0.006)显著相关。IDegAsp治疗患者的HbA_1c安全达标率更高。基线HbA_1c 8%~9%的患者IDegAsp治疗后HbA_1c达标率及HbA_1c安全达标率更高。HbA_1c达标患者中,接受IDegAsp治疗的患者FPG较基线下降更多。结论既往基础胰岛素治疗和基线HbA_1c是中国成年T2DM患者转换为BIAsp30或IDegAsp BID后,获得良好血糖控制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微量白蛋白尿(MAU)与致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95—2009年在卫生部北京医院住院的T2DM患者1004例,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MAU组及正常组,进行两组间患者临床和生化指标的比较,并进行MAU与致动脉硬化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1)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收缩压、吸烟史、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尿酸、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OR=1.137,95%CI:1.061~1.218)、收缩压(OR=1.033,95%CI:1.023~1.043)、糖尿病病程(OR=1.082,95%CI:1.056~1.108)、糖化血红蛋白(OR=1.172,95%CI:1.019~1.349)、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1.346,,95%CI:1.090~1.661)是MAU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2DM患者MAU的发生与体重指数、收缩压、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口服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惰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15年3至5月对"中国城市三级甲等医院T2DM费用调查研究"中基线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的患者进行随访,6个月后了解患者药物治疗情况,如6个月后治疗方案未做升级,即未增加≥1种的口服降糖药物、未起始胰岛素或未起始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即被视为临床惰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以识别临床惰性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共纳入T2DM患者178例,其中男101例(56.7%),女77例(43.3%),年龄(58±11)岁,糖尿病病程(7±7)年,HbA1c(8.6±1.6)%。T2DM患者总体临床惰性发生率为52.2%(93/178),增加口服降糖药物种类、起始胰岛素或者起始GLP-1受体激动剂的比例分别为30.9%(55/178)、16.3%(29/178)和0.6%(1/178)。临床惰性的影响因素包括HbA1c7.5%~8.9%(OR=3.437,95%CI:1.421~8.309)和HbA1c≥9.0%(OR=9.738,95%CI:3.634~26.90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OR=2.732,95%CI:1.004~7.431)、使用两种以上口服药物(OR=2.651,95%CI:1.248~5.635)以及糖尿病病程(OR=1.064,95%CI:1.005~1.126)。结论超过半数血糖控制不达标的T2DM患者治疗过程中存在临床惰性。病程长、血糖控制差、使用两种以上口服药物以及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更容易出现临床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