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循环辅助支持治疗在心原性休克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心原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进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和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治疗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5例),比较2组患者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心脏功能、住院病死率等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院内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增高(P0.05),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升高,心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循环辅助支持治疗可以改善心原性休克患者的心功能,降低院内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支持对高危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作用及意义。方法纳入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2012年5月至2015年11月在ECMO联合IABP辅助支持下对患者行PCI的7例患者。回顾分析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情况、冠状动脉病变、手术过程、辅助时间、并发症及预后。结果患者平均年龄(74.86±12.56)岁,其中男性6例(6/7)。7例均经ECMO联合IABP辅助支持下行PCI成功,IABP平均辅助(7.14±2.55)d,ECMO平均辅助(70.00±18.48)min。术后ECMO、IABP顺利撤机,出现并发症2例(2/7)为(左侧腹股沟切口感染);7例患者中1例(1/7)死亡,6例(6/7)存活出院;在25.5(2.5,58.2)个月随访中,1例因支架内狭窄再次接受PCI,1例因败血症死亡,其余4例无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结论采用ECMO联合IABP辅助支持下对高危患者行PCI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体外膜肺氧合(ECMO)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的时机和流程。方法连续纳入解放军总医院2015年1月到2019年8月诊断为AMI合并CS的患者,依次给予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药物治疗,置入IABP、ECMO等治疗,根据患者接受的不同治疗策略分组。主要终点为药物治疗和器械辅助治疗的住院死亡率和出院30 d死亡率,次要终点为组织灌注和酸中毒的变化情况,以及器械辅助的并发症。结果 10例IABP联合ECMO患者死亡率为30.0%,显著低于置入IABP后需要增加升压药物治疗的患者(30.0%比87.0%,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愈患者出院30 d内无死亡发生。患者置入ECMO 6 h后血压和组织灌注明显改善,血乳酸水平由术前的(15.29±4.62)mmol/L下降到(4.51±1.8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置入12 h后血乳酸降至正常。结论合理选择适应证和置入时机,采用IABP联合ECMO进行机械循环辅助治疗可降低AMI合并CS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2例 AMI 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其中38例在 IABP 辅助支持下行 PCI 术,34例直接行 PCI 术,监测平均动脉压(MBP),心脏指数(CI),同时在入院时 PCI 术前及术后出院前分别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未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未容积(LVEDV)。结果 IABP 辅助下行 PCI 组较直接 PCI 组 LVEF 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 AMI 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早期及时行 IABP 辅助支持下PCI 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下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用于复杂高危冠心病患者的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采用ECMO联合IABP辅助下行择期PCI的38例复杂高危冠心病患者的资料。PCI术前置入ECMO及IABP,术后24 h内撤离ECMO,IABP辅助至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撤离。收集患者住院期间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压、心率、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超声心动图、既往病史、手术情况及用药情况等)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临床症状驱动的血运重建)。PCI术后1个月、6个月随访,记录MACE及超声心动图数据。结果 38例患者平均年龄(66.89±11.32)岁,男性占81.58%。既往心肌梗死19例(50.00%)、PCI病史10例(26.3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史2例(5.26%),左心室射血分数(40.41±12.63)%。左主干病变24例(63.16%),慢性完全闭塞病变32例(84.21%),严重三支病变27例(71.05%)。手术成功率97.37%,完全血运重建4例(10.53%),ECMO辅助时间(7.38±3.72)h;术中心搏骤停1例(2.63%),术中心脏压塞死亡1例(2.63%)。术后出现并发症6例(15.79%),院内MACE 2例(5.26%),均为死亡。共随访6个月,1个月时发生MACE 7例(20.0%),均为死亡;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显著改善[(48.39±12.40)%比(40.41±12.63)%,P0.05];6个月时无MACE存活率为100%。结论 ECMO联合IABP能够在PCI围术期提供有效的血流动力学支持,其辅助下择期PCI用于复杂高危冠心病中期疗效尚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38例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下高危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疗效。方法:术前评估病情,预防性植入ECMO,所有ECMO植入均由心内科介入医生穿刺植入,必要时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然后进行PCI,术中肝素化,观察ECMO转机情况,观察转速、流量,及时调整ECMO鞘管位置,术前、中、后监测活化凝血时间(ACT),根据手术情况,决定ECMO是否术后即可拔除或维持,并对所有患者进行1~2年随访。结果:所有患者PCI均获得成功,术中2例出现慢血流,冠脉内给予硝酸甘油200μg,血流恢复正常,1例患者出现低血压,给予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对症后均恢复;术后院内死亡3例,其中1例患者术后12h因脑出血死亡;1例患者因合并室间隔穿孔、多脏器衰竭3 d后死亡;1例患者为左主干急性闭塞,择期PCI后,发生重度肺部感染,心原性休克,术后37 d死亡。院外随访1~2年,2例因恶性心律失常猝死。其余33例存活,其中12例患者行冠脉造影复查,1例出现支架内闭塞,1例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再次支架植入治疗成功。结论:ECMO辅助下高危冠心病患者PCI相对安全有效,但要积极预防脑出血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与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联合辅助在心血管外科术后心原性休克(PCS)患者中的救治经验,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2月至2017年3月阜外医院60例因PCS而接受ECMO与IABP联合辅助循环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生存出院(成功脱机并存活出院)患者与非生存出院(撤机后院内死亡或未成功脱机)患者的临床特征,Logistic回归分析生存出院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38例(63.3%)患者于术中安装ECMO,22例(36.7%)患者于术后安装ECMO。38例(63.3%)患者ECMO与IABP同时安装。接受联合辅助患者的主要手术类型为心脏移植术23例(38.3%)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6例(43.3%)。ECMO成功脱机29例(48.3%),生存出院26例(43.3%)。生存出院患者的床边安装ECMO比例较非生存出院患者低(11.5%vs 41.2%, P=0.012),同期安装ECMO比例较非生存出院患者高(80.8%vs 50.0%, P=0.01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ABP同期安装ECMO是生存出院的独立预测因子(OR=0.177, 95%CI:0.044~0.718, P=0.015)。生存出院患者出现肾功能衰竭并发症比例(15.4%vs 58.8%, P=0.001)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并发症比例(0%vs 29.4%, P=0.003)均较非生存出院患者低。生存出院患者远期随访发现,心脏移植术患者比其他手术患者有更好的远期生存率(P=0.0358)。结论:对于PCS患者,ECMO与IABP联合辅助是一种有效的短期生命支持治疗方法。同时安装IABP与ECMO进行循环辅助可能获得更好的短期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PCI后炎性因子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IABP行PCI)和对照组48例(直接行PCI);分别测定入院时以及第1、7天的sCD40L水平;比较2组PCI术后1周、3个月的LVEF,随访患者术后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结果治疗组第1、7天的sCD40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3.19±0.39)μg/Lvs(3.51±0.42)μg/L,(2.98±0.34)μg/Lvs(3.12±0.41)μg/L,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的LVEF较对照组明显改善[(36.11±6.31)%vs(30.26±5.48)%,(44.69±5.02)%vs(41.52±4.17)%,P<0.05)];而2组术后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急诊PCI术前采用IABP辅助支持治疗能明显降低术后sCD40L水平,能有效地改善左心室功能,并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博术(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联合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治疗成人暴发性心肌炎(fulminant myocarditis,FM)并发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15年2月至2017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心内科重症监护室6例成人FM并发CS患者,在大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以及IABP辅助下,血流动力学仍呈恶化趋势,而应用静脉-动脉模式ECMO支持,回顾性分析其住院期间及出院随访资料。结果患者年龄(29.50±5.54)岁,其中男1例(16.7%),女5例(83.3%)。ECMO支持时间(154.67±56.40)h,IABP支持时间(179.00±62.92)h。在6例患者中,5例(83.3%)患者成功脱离ECMO辅助循环并顺利出院,出院后随访至今,患者的心功能正常。1例患者未能撤机,死于并发症。结论在药物及时治疗和积极防治并发症的基础上,IABP联合ECMO辅助循环治疗可能在FM并发CS患者中起协同作用,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风险评分对接受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短期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成组病例分析。选取2017年4月—2021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 接受了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ECMO辅助治疗的STEMI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根据患者ECMO置入后30 d临床结局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 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ECMO治疗的相关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临床决策(DCA)曲线比较ACEF、AMI-ECMO、Encourage、SAVE 4种风险评分对ECMO置入后30 d患者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根据DCA曲线评估结果, 选取较优风险评分。参考既往文献将较优的风险评分分级, 绘制患者ECMO置入后30 d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共纳入40例STEMI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 年龄(57.4±16.7)岁, 男性31例(77.5%), 其中死亡组21例(52.5%), 生存组19例(47.5%)。与生存组相比, 死亡组乳酸值高、前降支或左主干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休克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治疗时机的选择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AMI并休克患者85例,按IABP应用的时机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即刻IABP组(43例)为入院时确诊后立即行IABP术,必要IABP组(42例)为经过积极药物治疗后,收缩压仍然90mmHg(1mmHg=0.133kPa),再行IABP术。比较两组术后1周以及3个月的生存率,测量两组术后1d、3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的NT-proBNP。结果:必要IABP组术后3个月生存率明显低于术后1周(57.1%∶69.0%),并低于即刻IABP组(67.4%),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LVEF值均进行性降低,必要IABP组下降幅度大于即刻IABP组[(7.6±3.5)%∶(4.2±3.1)%,P0.05]。术后1周两组NTproBNP均明显降低,即刻IABP组下降幅度大于必要IABP组[(7 991±3 375)pg/ml∶(5 089±3 120)pg/ml,P0.05]。结论:AMI并休克患者尽早使用IABP,能降低全因死亡率,保护左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对心血管术后心原性休克(PCS)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阜外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152例因PCS接受VA-ECMO辅助循环的成人患者临床资料。对比生存出院(成功脱机并存活出院)患者(n=73)与非生存出院(撤机后院内死亡和未成功脱机)患者(n=79)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生存出院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49例(32.2%)患者在安装VA-ECMO同时启动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28例(18.4%)患者在安装VA-ECMO前后启动了IABP辅助。VA-ECMO的总体脱机率为56.6%,院内死亡率为52.0%(79/152)。生存出院患者与非生存出院患者相比,术前合并高血压比例(15.1%vs 35.4%)、ECMO安装前二次开胸比例(19.2%vs 39.2%)、ECMO安装前心跳骤停或心室颤动发生率(11.0%vs 34.2%)、床旁ECMO安装比例(11.0%vs 41.8%)均较低,而心脏移植手术(45.2%vs 20.3%)和同时启动IABP比例(41.1%vs 24.1%)均较高(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同时启动IABP是生存出院的唯一独立保护因素(OR=0.375,95%CI:0.146~0.963,P=0.041)。同时启动ECMO和IABP者与单用ECMO者相比,需要持续血滤治疗的比例(30.6%vs 49.3%)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8.2%vs 22.7%)均较低,但血栓形成发生率增高(18.4%vs 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接受ECMO治疗的PCS患者中,同时联合IABP辅助可以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而且可以减少由于外周灌注不足引起的肾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在高危重症冠心病患者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1月至2014年6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心脏外科的高危重症冠心病行CABG术患者21例,年龄70~83(75.7±3.6)岁,在ECMO辅助下实施择期心脏不停跳CABG术。结果 21例患者中,8例术后即刻顺利脱离ECMO辅助;8例桥血管吻合后ECMO不能立即撤离,继续辅助2.0~4.5 h后撤离;5例在手术室时ECMO不能撤离,关胸后返回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CCU),考虑ECMO辅助时间较长,为克服ECMO非搏动性灌注,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支持,IABP辅助时间76~147(115.2±25.9)h。5例CCU内ECMO辅助患者中:股动静脉插管部位渗血1例,经止血及加压包扎后好转;下肢缺血1例,安装旁路循环后缺血改善;均顺利脱机。21例患者均康复出院,住院时间11~28(17.4±2.8)d。结论 ECMO用于心脏不停跳CABG术可为高危重症冠心病患者提供手术治疗的支持和保护。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心源性休克病人存活率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9月—2018年3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心源性休克病人72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辅助组(39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及呼吸支持治疗,辅助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IABP和ECMO辅助支持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中心静脉压(CVP)、心率、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血浆脑钠肽(BNP)、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及尿量,记录两组病人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升高,CVP、心率、PCWP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较对照组升高,CVP、心率、PCWP较对照组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VEF、CI、尿量较治疗前增加(P0.05),BNP、APACHEⅡ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辅助组疗后LVEF、CI、尿量较治对照组增加(P0.05);BNP、APACHEⅡ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辅助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神经压迫、出血、感染、下肢缺血发生率及存活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CMO联合IABP辅助治疗可以改善心源性休克病人心功能,提高病人存活率,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不同左心功能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自1986年4月~2002年12月,对200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进行了PCI治疗.根据基础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将患者分为左心功能正常组(LVEF>0.40,n=151)及左心功能低下组(LVEF≤0.40,n=49).术后3、6、12个月时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左心功能正常组的PCI成功率显著高于左心功能低下组(95.4% vs 83.7%,P<0.01).术后随访半年:左心功能低下组的心原性病死率显著高于左心功能正常组(18.4% vs 1.3%,P<0.01),两组间非心原性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181例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复查,两组间再狭窄率差异无显著性;对资料完整的175例患者作LVEF对比分析,左心功能低下组术后半年LVEF有显著改善(0.09±0.10,n=36,P<0.01),而左心功能正常组LVEF未见改善(0.02±0.07,n=139,P=NS),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左心功能正常组术后1年、3年免于心原性死亡的生存率分别为98.7%、97.4%,左心功能低下组分别为81.6%、81.6%.结论:与左心功能正常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相比,左心功能低下患者的PCI具有较高的手术风险,术后半年内心原性病死率亦较高.成功的PCI可显著改善左心功能低下患者的心功能,从而减少远期心原性死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体外膜肺氧合(ECMO)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心脏外科术后合并心原性休克(CS)的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阜外医院收治的56例心脏外科术后合并C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S治疗方法分为ECMO组(24例)和IABP组(32例)。分析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两组住院期间的预后情况,包括临时起搏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机械通气应用、死亡率和并发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56例患者中,男性31例(55. 4%),平均年龄为(51. 2±5. 3)岁。ECMO组和IABP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肌钙蛋白水平、血肌酐、尿素氮、B型利钠肽、乳酸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应用率均有明显差异(均为P<0. 05)。与置入前比较,两组ECMO和IABP置入后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等均明显改善(均为P<0. 05),乳酸水平显著降低(P<0. 05)。两组住院期间的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应用率相似(均为P> 0. 05),但ECMO组的有创机械通气明显多于IABP组(53. 0%比20. 8%,P<0. 05)。IABP组的病死率低于ECMO组(37. 5%比31. 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CMO组发生感染并发症的比例明显高于IABP组(41. 7%比21. 9%,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B型利钠肽、高乳酸和低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是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ECMO和IABP治疗心脏外科术后合并CS患者的短期效果相似,高B型利钠肽、高乳酸和低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是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收治的AMI合并CS患者,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IABP辅助下完成PPCI者为IABP组,于2...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和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预后。方法纳入2013年12月至2018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连续收治的101例使用IABP及其他生命辅助设备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随访结果。以患者12个月生存率为主要终点事件,对影响死亡事件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有统计学差异的危险因子。再通过Cox回归分析主要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 1.050,95%CI 1.006~1.095,P=0.026)、罪犯血管是否累及左冠状动脉(HR 0.740,95%CI 1.662~8.282,P=0.001)、发病到IABP置入时间是否≤12 h(HR 3.003,95%CI1.257~7.173,P=0.013)、术后血流级别(HR 1.070,95%CI 0.595~1.925,P=0.022)、心率(HR 1.027,95%CI 1.013~1.041,P0.001)和左心室射血分数(HR 0.931,95%CI 0.904~0.960,P0.001)是术后1年主要终点事件的相关因子。将各相关因子再次进行分组分析,根据罪犯血管是否累及左冠状动脉进行统计分析并生成生存曲线结果显示:罪犯血管累及左冠状动脉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死亡率更高(P=0.001)。将患者根据发病到IABP置入时间(≤12 h组,12~24 h组,24~48 h组,48 h组)进行统计分析并生成生存曲线,结果显示:从发病到IABP置入时间≤12 h患者较其他三组死亡率明显降低(P=0.019)。发病到IABP置入时间越长其死亡率越高,但12~24 h组与24~48 h组,24~48 h组与48 h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42,P=0.589)。提示若患者能在12 h内进行介入治疗并置入IABP可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根据患者心脏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绘制ROC曲线,了解左心室射血分数对此类患者死亡事件预测的最佳诊断界限值。曲线下面积为0.666,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7)。根据各组敏感度和特异度计算出约登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全因死亡事件的最佳界值为25.5%,即左心室射血分数25.5%时此类患者更容易出现全因死亡事件。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使用IABP为主的生命辅助装置其12个月预后不佳,全因死亡事件主要发生在术后1个月内。尽早进行血运重建和及时IABP的干预(≤12 h)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而对于高龄、罪犯血管累及左冠状动脉、左心室射血分数25.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血流级别较低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全因死亡事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血流动力学支持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救治高危冠心病的效果。方法:回顾2017-01-2018-12入住我院的10例接受ECMO联合IABP支持下PCI治疗的高危冠心病病例,分析其临床特征、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特点、ECMO联合IABP支持的时程、并发症及临床诊疗结果等。结果:入院时诊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4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4例,并发心脏骤停2例,合并心力衰竭1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例;左主干严重狭窄3例,左前降支近段完全闭塞6例,左回旋支完全闭塞4例,右冠脉完全闭塞2例,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脉3支冠脉至少1支血管闭塞、其余2支均有严重病变者8例;Syntax评分23分者8例,平均Syntax评分33.5分。所有患者均在行PCI前进行ECMO及IABP支持,其中5例患者PCI术后即刻停止ECMO,其余5例患者则在术后2~4d撤除ECMO;IABP均于术后5~7d撤除。下肢缺血1例,肺出血1例,皮下出血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由于贫血输注红细胞5例;ECMO穿刺处皮肤感染2例。临床结果:1例患者气管插管,呼吸机应用;2例无创呼吸机应用。出院时平均射血分数值较入院时明显提升[(53.44%±8.73%)∶(42.44%±11.88%),P0.01)];9例患者痊愈出院,1例遗留轻度双下肢肌肉萎缩,肌力下降。半年后随访均生存。结论:ECMO联合IABP血流动力学支持能够保障高危冠心病患者PCI血运重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 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PCI)时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对术后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43例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PCI的并发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为IABP组,将同期行急诊PCI但没有行IABP支持的合并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48例设为对照组;入院后分别测定入院时以及第3天、第7天的CRP水平;比较2组PCI术后TnI峰值,术后2周、3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随访患者术后3个月的病死率.结果:2组患者入院时的CRP水平无明显差异,而第3天、第7天的CRP水平IABP组明显低于对照组[(80.3±42.8):(98.9±31.6) mg/L , (70.6±34.3):(85.8±25.8 )mg/L;均P<0.05];IABP组患者术后TNI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21.6±4.1):(23.7±4.6)ng/ml, P<0.05],术后2周、3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改善[(44.7±7.3)%:(40.5±6.2)%,( 45.1±6.6)%:(40.7±4.4)%;均P<0.05];而IABP组术后3个月内的病死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并发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行急诊PCI术同时采用IABP支持治疗能明显降低术后CRP水平,并能有效地改善左室功能和降低术后3个月内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