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心肌桥诊断的应用,研究心肌桥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523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资料,分析心肌桥检出率,观察心肌桥的发生位置、壁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程度、心肌桥血管合并粥样斑块的位置、斑块处管腔狭窄程度.结果 全部1523例患者中,201例患者检查结果正常,1225例患者检出粥样斑块,231例患者检出心肌桥.心肌桥检出率为15.2%,共检出心肌桥235处.心肌桥位置:右冠状动脉1处,左主干1处,旋支1处,对角支3处,左前降支229处,以左前降支中段多见,壁冠状动脉收缩期轻度狭窄为主.纯心肌桥97例.134例患者心肌桥血管合并粥样斑块144处,斑块位置:心肌桥近端111处,心肌桥段19处,心肌桥远端14处.心肌桥近端血管粥样硬化较心肌桥段、心肌桥远端发生率高,但粥样斑块的形成与壁冠状动脉收缩期的狭窄程度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 心肌桥多见于左前降支中段血管,壁冠状动脉收缩期多为轻度狭窄,血管合并粥样硬化,多见于心肌桥前端,但粥样斑块的形成与壁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心肌桥及心肌桥合并粥样硬化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及冠脉造影特征。方法收集2005-2009年在我院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42例心肌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单纯性心肌桥组(19例)与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23例),分析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和造影结果。结果两组在性别及冠心病危险因素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组存在2个或2个以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概率要明显高于单纯心肌桥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于邻近心肌桥部位,其临床上多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结论心肌桥可能导致其邻近部位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并加速其进展。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能发生更为严重的临床事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心肌桥病变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分析320例心肌桥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和临床资料。依据心肌桥是否合并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狭窄将患者分为单纯肌桥组和复杂肌桥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肌桥长度、肌桥压迫程度、左心室质量指数、吸烟、血糖、血脂等因素。结果复杂肌桥组的收缩压、脉压、血脂、心肌桥的压迫程度、左心室质量指数与单纯肌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Log istic回归分析发现收缩压、脉压、心肌桥的压迫程度、左心室质量指数与是否合并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狭窄显著相关(P<0.05)。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和是否合并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狭窄有关;收缩压、脉压、心肌桥压迫程度、左心室质量指数是合并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的主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4.
壁冠状动脉与心肌桥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于心肌内的壁冠状动脉易在心肌桥桥前段发生动脉粥样化,桥下段和桥后段未见硬化发生;心肌桥压迫壁冠状动脉而致动脉远端心肌缺血,临床对有心肌桥存在而有心房心室纤颤,心电图示有心肌缺血者作心肌桥切除会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对冠状动脉心肌桥治疗的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刊最近陆续收到有关心肌桥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的治疗。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此治疗方法有争议。我们特请吕树铮教授对这问题发表个人的看法 ,供广大读者在治疗心肌桥时参考。冠状动脉心肌桥是一种冠状动脉解剖异常 ,指一段冠状动脉走行于心肌内 ,有报道可引起胸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和猝死 ,其冠状动脉造影特点表现在心脏收缩时冠状动脉血管某一段管腔直径变小 (被心肌压缩 ) ,而舒张期压迫减轻时管腔变大。但其发生心肌缺血及继发管腔粥样硬化的机制不清。肌桥大多发生在前降支。SchWarz等观察心肌桥内血流速度明显快于肌桥近端及远…  相似文献   

6.
心肌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英敏  张清  王海昌 《心脏杂志》2005,17(3):249-250,255
目的:探讨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冠脉造影术中检出的心肌桥患者92例的冠脉病变与临床资料。结果:1500例冠脉造影患者检出心肌桥92例,检出率6.1%;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71.7%,远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10.9%,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心肌桥可能导致冠状动脉心肌桥近段冠脉粥样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心肌桥患者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特点及合并焦虑、抑郁的状况,为心理干预及综合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分析84例经我院冠脉CTA证实存在心肌桥患者的心肌桥的特点,应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进行评分,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心肌桥发生的位置以左前降支中段多见,多为浅表型,心肌桥壁血管压缩程度多为轻中度,部分冠状动脉可见50%的粥样斑块。研究组焦虑、抑郁发生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心电图异常、深在型肌桥、肌桥壁血管压缩程度2级及3级是焦虑的危险因素;女性、文化程度低、合并5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心肌桥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高,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心理问题更显著,此类人群心理问题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意义及诊疗策略。方法回顾16例心肌桥病人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分析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的关系。结果心肌桥在冠脉造影中的检出率为2.85%;其中位于左前降支(LAD)15例,左回旋支(LCX)1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3例。16例病人中,心电图ST-T改变11例,有4例心肌核素显像提示有前壁心肌缺血,有1例患者为陈旧前壁心肌梗塞,心肌桥于收缩期致100%血流阻断。结论冠脉造影是冠状动脉心肌桥的特异性诊断方式。心肌桥绝大部分位于左前降支,心肌桥所致的冠状动脉狭窄,可致心肌缺血,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评价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形态学特征,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近段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于北京市仁和医院收治的单纯MBMCA不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9例记为对照组,另取同期收治的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伴粥样硬化患者79例作为观察组。两组均接受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率等基本临床资料,各项冠状动脉检测指标(心肌桥厚度、壁冠状动脉长度、壁冠状动脉两端平滑、壁冠状动脉近端成角、壁冠状动脉远端成角、壁冠状动脉两端成角)水平,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BMCA与冠状动脉近段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性别、心率、病程、高血压与糖尿病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壁冠状动脉长度、壁冠状动脉两端平滑患者比例均分别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壁冠状动脉远端成角、壁冠状动脉两端成角患者比例均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年龄(OR=1.421,P=0.037)、壁冠状动脉远端成角(OR=2.147,P=0.042)以及壁冠状动脉两端成角(OR=2.579,P=0.002)均是影响壁近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壁冠状动脉两端平滑是保护性因素(OR=2.736,P=0.012)。结论采用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可有效评价MBMCA形态学特征和冠状动脉近段粥样硬化病变情况,且两者存在密切相关,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0.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3]。冠状动脉钙化是指钙盐在冠状动脉血管壁的异味沉积,常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重要标志。冠状动脉钙化可导致血管僵硬度增加,顺应性降低,心肌灌注受损。临床研究显示,冠状动脉钙化与更高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57例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的306例前降支心肌桥患者的临床特点。根据冠状动脉心肌桥段收缩期压迫程度分为两组:A组(166例):收缩期压迫50%;B组(140例):收缩期压迫≥50%。对比两组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结果306例前降支心肌桥近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43.46%,远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1.9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家族史、吸烟史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糖尿病的发生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相比,心肌桥近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在心肌桥收缩期压迫50%的患者中发生率显著增高,可能与其加重了壁冠状动脉的内皮功能不全有关。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桥的压迫程度较严重的患者,心肌桥近段动脉硬化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对心肌桥和无心肌桥患者在冠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影响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心肌桥合并冠脉粥样硬化患者78例(A组),无心肌桥的冠脉粥样硬化者73例(B组),再进一步将A组根据心肌桥在收缩期的狭窄程度分为A1组和A2组,比较A组与B组、A1组与A2组的冠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A与B组、A1与A2组在年龄、胸痛、BMI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与B组在餐后2h血糖、低密度脂蛋白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与A2组在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桥者因其特殊结构而较无心肌桥者更易受危险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冠脉粥样硬化,更早干预和更严格控制心肌桥者的危险因素可能有利于预防和延缓冠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进展。收缩期狭窄率越重其所需形成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越少,心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可能是粥样硬化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0岁以上患者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与近端桥前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相关性,以确定前降支心肌桥能否成为近端桥前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通过256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检查明确诊断冠心病的患者986例,其中左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389例,共发现心肌桥486根。采集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等信息,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于前降支心肌桥与近端桥前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关系。结果:389例心肌桥患者中,前降支近段48例(占所有心肌桥患者比例为:12.3%),前降支中段254例(65.3%),前降支远段51例(13.1%),第一对角支19例(4.9%),钝缘支17例(4.4%)。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1,比值比(OR)1.07,95%可信区间(CI):0.02~0.09]、糖尿病(P0.01,OR:4.48,95%CI:0.75~2.24)、前降支中段心肌桥(P0.01,OR:4.98,95%CI:0.81~2.41)与前降支近端桥前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明显相关;年龄(P0.01,OR:1.08,95%CI:0.04~0.12)、糖尿病(P=0.01,OR:3.49,95%CI:0.30~2.19)与前降支中段桥前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相关,前降支中段心肌桥与前降支中段及远段动脉粥样硬化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前降支中段心肌桥的老年患者中,近端桥前血管粥样硬化狭窄发生率较高,前降支中段心肌桥可作为老年近端桥前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心肌桥是指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的一部分被浅层心肌纤维覆盖。位于心肌桥下的冠状动脉又称为壁冠状动脉[1]。冠状动脉心肌桥可引起心肌缺血,近年有报道严重的甚至可引起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血管痉挛等[2-4]。孤立的冠状动脉心肌桥不应作为冠状动脉手术的指征已成共识,但对心肌桥病变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大样本随访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5.
<正>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高龄、肥胖等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明确原因,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触发因素[1-2]。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在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时可以给心肌供血,因此冠状动脉侧支血管的发育程度对疾病预后有相当大的影响,如通过预防急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心肌桥和心肌桥并发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4月-2012年4月来我院经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CTA)证实的心肌桥和心肌桥并发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12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56例),两组患者应用雷帕霉素涂层冠状动脉支架,行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实施了支架治疗,两组患者在手术结束9个月内,观察组发生再狭窄5例(7.81%),对照组发生再狭窄19例(33.93%),观察组再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造影复查中两组的相关管腔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最小管腔内径观察组(2.26 mm±0.58 mm)要大于对照组(1.45 mm±0.37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对于单纯肌桥病变的患者行介入治疗,再狭窄发生率较高,但对于心肌桥并发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应用支架置入术治疗心肌桥近端的血管严重病变,其疗效不受心肌桥影响,再狭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心肌桥与缺血性心脏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 (心肌桥 )的特征和心肌桥与缺血性心脏病 (IHD)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 2 398例患者 ,其中共检出心肌桥 2 2例。结果 心肌桥检出率为 0 92 % ;心肌桥最常出现在左前降支 ;心肌桥段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是最主要征象 :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 5 4 5 % ;有心肌桥患者临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结论 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是心肌桥最主要征象 ;冠状动脉心肌桥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18.
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52例心肌桥患者,其中30例有肌桥近段血管粥样硬化者(A组),22例孤立性心肌桥患者(B组),观察A组患者肌桥近段置入支架后预后情况。结果肌桥的检出率1.41%,均发生在左前降支的中、远段,A组和B组的肌桥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的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明显重于B组(68.3±14.0)%和(53.2±15.0)%,P<0.05。随访中A组14例行支架置入者,9例出现心绞痛,复查造影,其中7例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率为50%,7/14);B组预后良好。结论心肌桥有促进其近段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的倾向,且与心肌桥的狭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正>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分支通常走行于心脏表面的心外膜下脂肪组织或者心外膜深面,但有时由于先天发育异常,冠状动脉的某一段或者分支的某一段走行于心肌层内,然后又浅露于心肌表面,该段血管即称为壁冠状动脉(mural coronary artery,MCA),覆盖在该段冠状动脉上的心肌纤维束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s,MB)[1]。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心肌缺血机制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90例左前降支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临床特点。根据心脏收缩期桥段血管受压的轻重程度分为两组:A组235例,收缩期压迫〈50%;B组135例,收缩期压迫≥50%。对比两组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结果390例左前降支冠状动脉肌桥近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45.70%,远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2.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家族史、吸烟史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相比,心肌桥近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肌桥患者心肌缺血的主要机制是肌桥收缩时的挤压和肌桥近端动脉粥样硬化。②对靶血管进行再血管化是治疗心肌桥患者较为合理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