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宝鸡市农村地区骨关节疾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RQOL)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该人群健康状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宝鸡市第2次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结果。根据调查对象自报曾患骨关节相关疾病类型统计骨关节疾病患者。采用欧洲五维度健康量表(EQ-5D)调查HRQOL,并采用英国时间权衡法(TTO)模型转换EQ-5D量表测量值。采用t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本次调查中共有326人自报患有骨关节疾病,其中男性134人,占41.10%,女性192人,占58.90%,平均年龄(57±12.50)岁。患者HRQOL健康状况EQ-5D指数得分中位数为0.58,EQ-VAS中位数为70.00。EQ-5D指数得分、EQ-VAS得分分别低于陕西省农村居民HRQOL健康效应分值均值,(0.9352)、中国农村居民EQ-VAS得分均值(79.74)(P0.01);≥65岁者EQ-5D指数、EQ-VAS得分高于65岁者(t_(EQ-VAS)=2.04,P=0.043;t_(EQ-5D)=2.34,P=0.022),已婚者高于其他婚姻状态者(t_(EQ-VAS)=4.86,P0.01;t_(EQ-5D)=1.98,P=0.049),与家人关系较好者高于与家人关系一般或差者(t_(EQ-VAS)=2.03,P=0.039;t_(EQ-5D)=2.58,P=0.011),超重或肥胖者高于体重正常或低体重者(t_(EQ-VAS)=2.68,P=0.006;t_(EQ-5D)=2.37,P=0.019)。体育锻炼者EQ-5D指数高于从不锻炼者(t_(EQ-5D)=3.23,P=0.002)。结论宝鸡市农村地区骨关节疾病患者HRQOL较低,政府应综合考虑相关因素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促进活动以提高该人群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出生体重与青年期体质量指数(BMI)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以18~24岁高校青年为研究对象开展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其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父母BMI、研究对象的出生体重及BMI、性别、年龄以及一般生活习惯等。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出生体重与青年期BMI的关系。结果:符合纳入排除标准8578人,其中偏瘦2574人(30.0%),超重或肥胖384人(4.5%)。低出生体重1077人(12.6%),高出生体重509人(5.9%)。低出生体重者相比出生体重3000~3499g者更易发生青年期偏瘦(调整OR=1.35,95%CI 1.15~1.59),并且更易发生超重或肥胖(调整OR=1.22,95%CI0.85~1.76);高出生体重者相比出生体重3000~3499g者更易发生青年期超重或肥胖(调整OR=1.51,95%CI 1.03~2.21)。结论:出生体重对18~24岁高校青年发生超重或肥胖的影响风险表现为"J"字型关系,对偏瘦的影响风险呈下降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和孕期增重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余姚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进行儿童保健咨询的3~5岁儿童共30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母亲孕前BMI和孕期增重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率为35例(11.67%),在校正性别、年龄等混杂因素后,母亲孕前低体重的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降低,母亲孕前超重肥胖的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其OR值及95%CI分别为0.602(0.413~0.755)、1.822(1.370~2.424),均P<0.05;母亲孕期增重过度的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其OR值及95%CI为1.298(1.009~1.669),P<0.05,但是母亲孕期增重不足并不会降低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P>0.05);母亲孕前超重肥胖且孕期增重过度的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显著增加,母亲孕前低体重且孕期增重不足或孕期增重正常的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显著降低,其OR值及95%CI分别为1.575(1.031~2.411)、0.556(0.343~0.872)、0.411(0.233~0.719),均P<0.05。结论母亲孕前BMI超重和孕期增重过度均是学龄前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并且母亲孕前BMI的影响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育龄人群孕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与体重指数(BMI)的关系。方法:以2013年—2015年参加深圳市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86 341例男性和87 366例女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临床检验收集相关信息,比较G6PD酶活性组间基线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G6PD酶活性低下对BMI异常(体重过低、超重或肥胖)的影响。结果:G6PD酶活性低下男性检出率为3.8%,女性为1.9%。男性体重过低、超重或肥胖发生率分别为4.9%、37.9%,女性分别为21.4%、10.9%。多因素分析显示,与G6PD酶活性正常组相比,男性G6PD酶活性低下者发生体重过低的风险更高(OR=1.32,95%CI 1.11~1.57),发生超重或肥胖的风险更低(OR=0.84,95%CI 0.76~0.93);女性G6PD酶活性低下者发生体重过低的风险同样更高(OR=1.30,95%CI1.11~1.53),发生超重或肥胖的风险无统计学差异。结论:G6PD酶活性低下会增加育龄人群孕前体重过低的风险,需对孕前G6PD酶活性低下合并体重过低的育龄人群加强体重管理,以降低不孕不育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高血压患者的生命质量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选取大连市某医院2016年1~12月进行健康查体的1 857例职工(45岁以上)进行EQ-5D问卷调查。结果高血压组487例,非高血压组1 370例。高血压患者的EQ-5D指数平均得分为(0.91±0.15)分;EQ-VAS平均得分为(71.03±14.63)分,生命质量低于普通人群(P0.05)。存在困难比例最高的是"疼痛/不舒服"(26H08%),其次是"焦虑/抑郁"(13.14%)。单因素显示性别、年龄、收入、文化程度、病程、超重和肥胖、锻炼等是影响高血压患者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P0.05)。回归分析表明年龄、超重与肥胖是行动能力和日常活动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是自我照顾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是疼痛/不舒服的独立危险因素,高收入为保护因素;锻炼是焦虑/抑郁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的生命质量低于非高血压人群,应从低收入、低文化水平,60岁以上人群、体力活动与病程的管控方面给予重视,对减轻患者疾病负担、提高生存质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队列研究基础之上应用中国妇女体质指数(BMI)标准研究孕前超重/肥胖的妇女与婴儿不良出生结局的关系。方法收集武汉市2011年6月—2013年6月76 709名孕妇的数据,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妇女孕前BMI和不良出生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正常体重妇女相比,消瘦妇女顺产的比例较高(OR=1.25, 95%CI=1.20~1.30),超重/肥胖妇女顺产的比例较低(OR=0.52,95%CI=0.48~0.56)。超重/肥胖妇女剖腹产较多(OR=1.94, 95%CI=1.80~2.08),消瘦妇女剖腹产较少(OR=0.80, 95%CI=0.77~0.83)。消瘦妇女阴道手术产比例较高(OR=1.33, 95%CI=1.02~1.73),超重和肥胖妇女阴道手术产较少(OR=0.56, 95%CI=0.32~0.96)。不同BMI组与Apgar评分(1 min)7及Apgar评分(5 min)7和新生儿窒息关联没有显著性意义。与正常体重妇女相比,超重/肥胖妇女孩子早产的比例较高(OR=1.29, 95%CI=1.14~1.46),消瘦妇女与早产也呈正相关(OR=1.37,95%CI=1.24~1.51)超重/肥胖妇女与生产巨大儿也有阳性相关(OR=2.36, 95%CI=2.15~2.59);消瘦妇女与生产巨大儿呈负相关(OR=0.51,95%CI=0.46~0.56)。不同BMI组与低出生体重的关联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基于中国成人BMI标准,孕前超重/肥胖对顺产、剖宫产、早产及巨大儿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我国长寿地区老年人BMI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控制老年人群BMI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子队列-"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于2017年选取我国8个长寿地区对2825名老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身体测量等,其中≥65岁老年人2217名。计算其BMI水平并采用有序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BMI影响因素。结果我国8个长寿地区老年人BMI水平为(22.36±3.87)kg/m2,其中男性为(22.76±3.58)kg/m2,女性为(21.75±3.98)kg/m2;BMI处于正常范围老年人1165名(52.5%),超重532名(24.0%),体重过低351名(15.8%),肥胖人数最少,为169名(7.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百岁以下老年人BMI水平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年龄(65~岁:OR=2.78,95%CI:1.87~4.15;80~岁:OR=1.47,95%CI:1.00~2.17)、吸烟(OR=0.46,95%CI:0.32~0.66)、家庭年收入(<3万元:OR=1.26,95%CI:1.07~1.47;3~7万元:OR=1.52,95%CI:1.12~1.86)以及茶摄入频率(OR=1.36,95%CI:1.01~1.71);百岁及以上老年人BMI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性别(OR=3.68,95%CI:1.32~10.36)。结论我国长寿地区老年人体重过低、超重及肥胖水平均较高,同时吸烟、较高家庭年收入、男性以及经常饮茶老年人群超重、肥胖水平降低趋势也应该引起人们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腰围、体质指数综合评价成人高血压患病风险。方法:按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贵州省12个县(市/区)18岁及以上9280名常驻居民进行调查。结果:高血压患病率有随BMI增高而增高的趋势,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2.37%、36.59%和51.73%,青年人中肥胖人群患高血压风险最大男性OR=4.171(95%CI=2.872~6.058),女性OR=5.071(95%CI=3.402~7.560),而在超重人群中则以老年组患高血压风险最大,男性OR=1.983(95%CI=1.339~2.937),女性OR=2.503(95%CI=1.801~3.479)。结论:与正常体重相比,超重肥胖人群患高血压危险逐步增加,控制青年人肥胖和老年人群超重对于降低人群的高血压患病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风险与其生命早期因素以及父母体重的关联,为防制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22年6月1—30日,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呼和浩特市抽取5 370名中小学生,使用问卷调查收集信息,并就父母体质量指数(BMI)和儿童青少年生命早期因素对其超重肥胖影响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率为32.2%,男生超重肥胖率为37.8%,高于女生的26.1%(χ2=84.59,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父亲超重(OR=1.52,95%CI=1.30~1.77)、仅母亲超重(OR=1.61,95%CI=1.31~1.97)、父母均超重(OR=2.42,95%CI=2.03~2.87)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风险较高(P值均<0.01)。高出生体重(OR=1.29,95%CI=1.08~1.55),剖宫产(OR=1.32,95%CI=1.17~1.48),母亲孕期增重过多(OR=1.24,95%CI=1.06~1.46)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风险较高(P值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国成年人BMI与生命质量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的所有调查对象共83 347名。应用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相关疾病患病情况等信息。并使用WHO生存质量测定简表(QOL-BREF)测定其生命质量。测量体重和身高,计算BMI。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不同BMI分组的人群生命质量的差异;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不同性别人群BMI与生命质量的关系。结果 83 347名调查对象中,与体重正常组相比,体重过轻、超重和肥胖组的生理维度得分均较低;超重组的心理和环境维度的得分高于其他3组;社会关系维度的得分以肥胖组最高,体重过轻组得分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体重过轻男性的生理(OR=1.38,95%CI:1.12~1.70)、心理(OR=1.29,95%CI:1.08~1.54)、社会关系(OR=1.26,95%CI:1.08~1.47)和环境(OR=1.37,95%CI:1.12~1.67)4个维度的生命质量受损的危险度明显增加。超重和肥胖组男性的生理(OR=0.88,95%CI:0.82~0.94;OR=0.90,95%CI:0.82~0.98)、心理(OR=0.88,95%CI:0.83~0.94;OR=0.83,95%CI:0.77~0.90)、社会关系(OR=0.89,95% CI:0.84~0.94;OR=0.78,95% CI:0.71~0.85)和环境(OR=0.85,95% CI:0.80~0.92;OR=0.79,95%CI:0.73~0.86)维度的生命质量受损的危险度降低。超重组女性的社会关系(OR=0.92,95%CI:0.85~0.98)和环境维度(OR=0.91,95%CI:0.80~0.92)的生命质量受损的危险度显著降低。而肥胖女性社会关系维度的危险度也显著降低(OR=0.86,95%CI:0.78~0.95)。结论 BMI分组不同的人群各个维度的生命质量不同,男性体重过轻组4个维度的生命质量均较差,男性超重和肥胖组各个维度生命质量均较好,女性超重组的社会关系和环境维度生命质量较好,女性肥胖组社会关系维度生命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1.
康利  张福艳  范晖 《现代预防医学》2022,(14):2574-2578
目的 了解青少年超重肥胖及校园欺凌对抑郁的联合作用,为防控青少年抑郁提供科学证据。方法 2020年于自贡市进行一次横断面调查,共调查三个区两个县的11所中学。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抑郁、校园欺凌等问卷调查和身高、体重等体格测量。使用多重线性模型和logistic模型在控制协变量后分析超重肥胖与校园欺凌的联合作用与抑郁的关系。结果 3 022名青少年(51.8%男性;平均年龄14.5岁)纳入本研究,超重肥胖率为17.3%,校园欺凌率为20.2%,抑郁平均得分为11.8,抑郁倾向占比25.6%。超重肥胖青少年相对于体重正常青少年其受到校园欺凌的可能性更高(23.3% vs 19.5%,P = 0.046)。相对于无超重肥胖且未受到校园欺凌的青少年,无超重肥胖但受到校园欺凌的青少年和超重肥胖且受到校园欺凌的青少年抑郁得分更高(β = 3.88,P<0.001; β = 5.04,P<0.001)、抑郁倾向更明显(OR = 2.37,95%CI:1.88~2.98,P<0.001;OR = 3.11,95%CI:2.07~4.65,P<0.001);超重肥胖但未受到校园欺凌的青少年的抑郁得分和抑郁倾向无差异。无超重肥胖且未受到校园欺凌、超重肥胖但未受到校园欺凌、无超重肥胖但受到校园欺凌、超重肥胖且受到校园欺凌四组抑郁的患病风险呈上升趋势(OR = 1.49,95%CI:1.35~1.63,P<0.001)。结论 需关注超重肥胖青少年的校园欺凌现象,以预防其出现抑郁倾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群中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对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的影响。方法以2014-2016年连续3年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GEE)分析不同性别体检人群中BMI对HUA的影响。结果 2014-2016年,男女性HUA的检出率依次为22.46%、13.95%、12.39%和12.74%、8.68%、7.60%。按性别拟合GEE模型,将时间变量作为混杂因素控制(模型1)以及时间和年龄变量同时控制(模型2),男女性超重/肥胖对HUA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将时间、年龄、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空腹血糖同时控制后(模型3),超重组和肥胖组相对于正常组,男性OR值为1.7656,OR95%CI(1.4408,2.1639)和2.4334,OR95%CI(1.8811,3.1481),女性OR值为1.9435,OR95%CI(1.5336,2.4630)和2.9922,OR95%CI(2.0949,4.2734),均有统计学意义;在体重过低组中,男性OR值为0.4744,OR95%CI(0.2234,1.00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OR值为0.3205,OR95%CI(0.1317,0.78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男性和女性,超重/肥胖增加了HUA的发病风险,并且随着BMI的升高,发生HUA的危险性随之增大,其中仅在女性中发现体重过低是HUA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秦皇岛市超重肥胖人群采取体重控制措施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9年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秦皇岛市3352名18~79岁超重肥胖者为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χ^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秦皇岛市超重肥胖人群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率为13.9%。不同控制措施构成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控制饮食(41.3%)、控制饮食和运动组合措施(33.0%),加强运动措施(24.0%)、采取药物控制措施(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城乡、经济收入、高血压及血脂异常均是超重肥胖者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的影响因素。女性(OR=1.646,95%CI:1.226~2.210)、≥65岁人群高年龄(与18~40岁相比,OR=1.445,95%CI:1.130~1.848)、初中及高中和大专及以上(与小学及以下相比,初中及高中OR=1.885,95%CI:1.225~2.902;大专及以上OR=1.581,95%CI:1.096~2.281)、城镇(OR=1.948,95%CI:1.579~2.403)、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与低收入相比,中等收入OR=2.276,95%CI:1.716~3.020;高收入OR=2.181,95%CI:1.617~2.941)、高血压(OR=1.500,95%CI:1.153~1.951)、血脂异常(OR=1.568,95%CI:1.096~2.281)均是超重肥胖者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的影响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秦皇岛市超重肥胖人群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率较低,饮食和运动相结合的控制措施最有利于超重肥胖人群,应针对不同特征群体开展针对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天津市城乡居民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其与血压的关系,为超重和肥胖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天津3个城区、3个郊区共12 600名≥15岁的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及疾病史等信息,并测量身高、腰围、体重和血压,计算体质指数(BMI)和腰围身高比(WHtR)。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最终共调查12 47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9%),超重3 980例(31.9%),肥胖1 770例(14.2%),WHt R≥0.5者6 899例(55.3%);超重或肥胖、中心性肥胖指标在性别、年龄、城乡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或肥胖、中心性肥胖患者的血压均值及高血压患病率均超过体重正常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MI和WHt R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00、0.409、0.259和0.264,P<0.01),偏相关分析控制年龄、性别等混杂因素后,BMI和WHt R仍然与SBP、DBP相关(r值分别为0.251、0.271、0.217和0.180,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为年龄(OR=1.068,95%CI:1.064~1.071)、吸烟(OR=1.163,95%CI:1.010~1.339)、饮酒(OR=1.343,95%CI:1.151~1.567)、农村居住(OR=1.178,95%CI:1.069~1.298)、高血压家族史(OR=1.371,95%CI:1.190~1.581)、超重(OR=1.847,95%CI:1.650~2.067)、肥胖(OR=3.379,95%CI:2.927~3.901)和WHt R≥0.5(OR=1.853,95%CI:1.648~2.084)。结论天津市城乡居民超重或肥胖率处于较高水平,并且在肥胖人群中有着较高的高血压患病率,控制体重对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EQ-5D量表评价和分析18岁及以上社区居民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并研究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对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方法 :基于中国EQ-5D效用值积分体系计算健康效用值,运用χ2检验分析EQ-5D各维度水平人群卫生服务利用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结果:居民两周就诊率和1年住院率分别为6.39%、7.02%。在EQ-5D的5个维度中,"疼痛/不舒服"对两周就诊的影响最大,OR 95%CI:3.31(2.74~4.00),"能否自我照顾"对1年住院的影响最大,OR95%CI:6.53 (5.22~8.16)。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调整人口学特征与卫生服务可及性等混杂因素情况下,健康效用值与EQ-VAS得分均能影响卫生服务利用。结论:居民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影响卫生服务利用,健康效用值与EQVAS得分越高,卫生服务利用越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儿童青少年各类营养不良与父母体重指数(BMI)、身高的关系。方法从1991—2011年8次"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资料中选择6 950人次6~18岁儿童青少年及其父母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地点包括黑龙江、辽宁、山东、江苏、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和贵州9个省(自治区),进行8次追踪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区调查、住户调查、膳食调查、体格测量、医学体检。对儿童青少年的生长迟缓、消瘦、营养不良和肥胖与其父母的BMI、身高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991—2011年,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消瘦率、营养不良率呈下降趋势。儿童青少年肥胖,父母超重、肥胖和身高总体呈上升趋势。广义线性模型显示,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与母亲、父亲的身高及母亲的BMI有关,儿童青少年消瘦与父母BMI有关,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与父母身高、BMI有关;儿童青少年肥胖与父亲身高有关,儿童青少年肥胖与父母超重、肥胖有关。时间延迟效应模型显示,相比母亲身高150 cm,母亲身高≥165 cm的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RR=0.2,95%CI:0.0~1.0)和营养不良(RR=0.4,95%CI:0.2~0.8)的发生风险低;相对正常体重者,父亲低体重的儿童青少年消瘦(RR=2.5,95%CI:1.5~4.3)和营养不良发生风险高(RR=2.5,95%CI:1.5~4.3),父亲超重、肥胖的儿童青少年消瘦发生风险低(RR=0.5,95%CI:0.3~0.8;RR=0.1,95%CI:0.0~0.5)、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风险高(RR=2.6,95%CI:1.3~5.0;RR=4.3,95%CI:1.8~10.3);相对正常体重者,母亲低体重的儿童青少年消瘦发生风险高(RR=1.9,95%CI:1.1~3.1),母亲超重、肥胖的儿童青少年消瘦发生风险低(RR=0.6,95%CI:0.4~1.0;RR=0.7,95%CI:0.3~1.5)、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发生风险高(RR=2.0,95%CI:1.0~3.9;RR=6.4,95%CI:2.8~15.0)。结论儿童青少年各种营养不良与父母的身高、BMI存在一定的关系,合理的家庭营养干预有利于改善整个人群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武汉市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的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6年11—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武汉市2 629名成年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采用标准方法测定身高体重。采用SPSS 22.0进行χ~2检验、趋势χ~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武汉市成年居民的超重肥胖率为31.27%。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体育锻炼情况和饮酒情况的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随着年龄的增加,超重肥胖率呈上升趋势;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和体育锻炼强度的增加,超重肥胖率均呈下降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681,95%CI:1.423~1.986)、文化程度低(与大专或本科及以上人群相比,初中及以下人群OR=1.582,95%CI:1.299~1.927,高中或中专人群OR=1.313,95%CI:1.064~1.621)以及饮酒(OR=1.374,95%CI:1.136~1.661)与成年居民超重肥胖高风险相关,低年龄(与≥65岁相比,18~35岁人群OR=0.411,95%CI:0.312~0.543)和进行体育锻炼(与从不锻炼者相比,经常锻炼人群OR=0.769,95%CI:0.626~0.945,偶尔锻炼人群OR=0.812,95%CI:0.662~0.995)与成年居民超重肥胖低风险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武汉市成年居民的超重肥胖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强对男性、文化程度低和饮酒人群的关注和健康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河南省农村地区育龄女性孕前低体重、超重和肥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2013-2018年河南省农村地区参加“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的3 686 404名育龄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河南省育龄女性低体重、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结果:受教育程度高(大专/大本及以上,OR=1.34,95%CI 1.28~1.40)、素食(OR=1.06,95%CI 1.01~1.10)和被动吸烟(OR=1.22,95%CI 1.20~1.24)是低体重的危险因素;有孕产史、少数民族(OR=1.06,95%CI 1.03~1.10)、素食(OR=1.16,95%CI 1.13~1.20)、吸烟(OR=1.28,95%CI 1.17~1.41)、被动吸烟(OR=1.04,95%CI 1.03~1.06)是超重的危险因素;有孕产史、素食(OR=1.15,95%CI 1.09~1.22)、吸烟(OR=1.69,95%CI 1.47~1.93)是肥胖的危险因素。其中,年龄每增加1岁,超重的发生风险增加3%,肥胖的发生风险增加2%;根据地理位置,河南省西部地区是育龄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对巨大儿发生的影响,为合理管理孕期体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我国5个省区县监测点的孕妇孕晚期及儿童满月随访数据,招募孕晚期孕妇并填写孕晚期调查问卷,前瞻观察至孕妇分娩满1个月并填写新生儿满月调查问卷,问卷中儿童分娩孕周、出生体重、性别信息主要通过摘录医疗记录获取;根据是否发生巨大儿分为巨大儿组(192例)和对照组(2 405例),最终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法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期增重与巨大儿发生的关系;以孕前BMI为分层因素,进一步分析孕期增重与巨大儿发生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随访孕产妇2 731例,随访率为100%。经数据清洗后纳入分析2 597例。控制孕妇年龄、孕妇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妊娠期糖尿病、分娩孕周、新生儿性别协变量后,孕妇孕前超重或肥胖(OR=2.43, 95%CI:1.65~3.56)、孕期增重过多(OR=2.18, 95%CI:1.46~3.27)是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孕前BMI为分层因素,进一步分析显示:孕前BMI正常(18.5 kg/m~2≤BMI 24.9 kg/m~2)的孕妇孕期增重过多(OR=2.07, 95%CI:1.27~3.37)、孕前超重或肥胖(BMI≥25.0 kg/m~2)的孕妇孕期增重过多(OR=2.63, 95%CI:1.07~6.47)均会增加巨大儿发生风险。结论孕期增重过多是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孕前体重正常但孕期增重过多,以及孕前超重或肥胖的人群孕期增重过多均会增加巨大儿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分析2~6岁儿童超重肥胖与生命早期因素的关系,为预防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在广州市抽取1个社区的所有托幼园所922名儿童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与生命早期因素的关系.结果 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3.4%,男童超重肥胖检出率(16.1%)高于女童(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9,P<0.05).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在大于胎龄儿、剖宫产、出生后6月内人工喂养、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BMI)超重或肥胖、母亲孕期体重增重过多组内较高(P值均<0.01).二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于胎龄儿(OR=2.62,95%CI=1.42~4.82)、剖宫产(OR=1.59,95%CI=1.08~2.36)、出生后6月内人工喂养(OR=2.00,95%CI=1.19~3.37);母亲孕前超重或肥胖(OR=1.97,95%CI=1.08~3.58)和母亲孕期增重过多(OR=2.07,95%CI=1.26~3.39)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呈正相关(P值均<0.05);母亲孕前消瘦(OR=0.51,95%CI=0.29~0.88)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呈负相关(P<0.05).结论 该社区2~6岁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与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出生后6月内喂养方式、母亲孕前BMI和母亲孕期增重等生命早期因素相关,积极有效的早期干预可预防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