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局灶脑缺血预处理对亲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α(metabotropicglutamatereceptor1α,mGluR1α)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在脑缺血耐受中的意义。方法:SD大鼠单纯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给予两次假手术,其余两组分别在2h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及22h再灌注前3d给予10min的预缺血或假手术,比较各组梗死体积、脑组织病理变化及mGluR1α免疫组化染色的平均光密度(MOD)和积分光密度(IOD)。结果:预缺血组梗死体积较假手术组减小53.48%(t=8.896,P=0.0006),神经元变性、坏死亦轻于假手术组,同时伴mGluR1α表达降低(PMOD=0.00021,PIOD=0.00012)。图像分析显示3组间MOD(F=359.496,P=0.00038)及IOD(F=285.167,P=0.0003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10minMCAO可有效诱导缺血耐受,减轻二次缺血所致的神经元死亡,减少mGluR1α表达。mGluR1α表达下调可能是局灶性脑缺血耐受产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在Ⅱ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mGluRs)参与海马脑缺血预处理(cerebral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CIP)保护机制中的作用,从整体水平探讨mGluRs对一氧化氮参与脑缺血耐受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3/04在河北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研究室进行。51只永久凝闭椎动脉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IP组、MTPG+CIP组、损伤性缺血组、MTPG+CIP+损伤性缺血组5组。后4组大鼠均在末次缺血再灌后即刻,6,24,72h取材,观察脑室应用Ⅱ组mGluRs阻断剂α-甲基-(4-四唑基-苯)甘氨酸(MTPG)对CIP后一氧化氮合酶(nitrie oxide synthase,NOS)活性和一氧化氮生成的影响。结果:NOS的活性于3min的CIP后再灌注6h时开始升高,为(155.0&;#177;33.5)nkat/g,24h达高峰,为(202.0&;#177;37.2)nkat/g,72h降至假手术组水平,为(123.8&;#177;27.5)nkat/g。应用MTFPG后可见,NOS的活性受到明显抑制,较单纯CIP组明显减低(P&;lt;0.05);NOS的活性于8min的全脑缺血后再灌注6h开始升高,24h达高峰,72h降至起始水平,明显高于CIP组相应时点。MTTG+CIP+损伤性缺血组中NOS的活性较MFPG+CIP组明显升高,与单纯8min的损伤性缺血组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MTPG能阻断CIP引起的NOS的表达增加,同时又能阻断CIP抗后续损伤性缺血的作用,提示一氧化氮途径参与BIT诱导过程中mGluR2/3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在Ⅱ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etabotropicglutamatereceptors,mGluRs)参与海马脑缺血预处理cerebralischemicprecondi-(tioning,CIP)保护机制中的作用,从整体水平探讨mGluRs对一氧化氮参与脑缺血耐受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3/04在河北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研究室进行。51只永久凝闭椎动脉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IP组、MTPG+CIP组、损伤性缺血组、MTPG+CIP+损伤性缺血组5组。后4组大鼠均在末次缺血再灌后即刻,6,24,72h取材,观察脑室应用Ⅱ组mGluRs阻断剂α-甲基-(4-四唑基-苯)甘氨酸(MTPG)对CIP后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synthase,NOS)活性和一氧化氮生成的影响。结果:NOS的活性于3min的CIP后再灌注6h时开始升高,为(155.0±33.5)nkat/g,24h达高峰,为(202.0±37.2)nkat/g,72h降至假手术组水平,为(123.8±27.5)nkat/g。应用MTPG后可见,NOS的活性受到明显抑制,较单纯CIP组明显减低(P<0.05);NOS的活性于8min的全脑缺血后再灌注6h开始升高,24h达高峰,72h降至起始水平,明显高于CIP组相应时点。MTPG+CIP+损伤性缺血组中NOS的活性较MTPG+CIP组明显升高,与单纯8min的损伤性缺血组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MTPG能阻断CIP引起的NOS的表达增加,同时又能阻断CIP抗后续损伤性缺血的作用,提示一氧化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代谢型谷氨酸受体拮抗剂α-甲基-4-羧基苯甘氨酸(MCPG)对弥漫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和含水量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0年在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取55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正常对照组(n=5):不遭受打击致伤。②损伤组(n=25);450g重的钢棒从1.5m高处坠落造成大鼠头部损伤,观察一两分钟至呼吸平稳后,立即行左侧脑室立体定向穿刺注射生理盐水5μL。③MCPG组(n=25):打击和给药同损伤组,将生理盐水换为MCPG 1μmol(5μL)。伤后1,4,8,12,24h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病理改变。每时相点5只动物。结果:经补充后55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组织含水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损伤后大鼠大脑含水量于伤后1h开始明显上升[(78.35&;#177;0.43)%,(79.76&;#177;0.64)%,P〈0.0l],含水量持续增高,24h达最高[(81.66&;#177;0.67)%1。给予MCPG后,在损伤后4h即低于损伤组比较[(79.61&;#177;0.53)%,(80.61&;#177;0.54)%,P〈0.05],随后各时间点均低于损伤组,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②病理改变:伤后出现胶质细胞肿胀,轴突肿胀、增粗,逐渐断裂形成回缩球,轴突损伤弥散地分布于大脑半球白质、胼胝体等处。在MCPG组中脑组织含水量显著降低,变性的神经元细胞明显减少,肿胀减轻。轴索走行较正常。结论:MCPG可在继发性损伤的启动阶段通过抑制代谢型谷氨酸受体激活.防止钙超载及离子异常流动导致的脐水肿等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5.
腺苷及腺苷受体与脑缺血耐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泽湘 《实用医学杂志》2004,20(10):1197-1198
1990年Kitagawa等[1] 在沙土鼠脑缺血的实验研究中发现缺血预处理有神经保护作用 ,预先给予沙土鼠 2min× 2次短暂缺血预处理 ,可以防止再次严重缺血所导致的神经元损伤。这种脑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组织对随后的脑缺血性损伤产生迟发性的抵抗能力的现象又称为脑缺血耐受。但它的神经保护机制至今仍不明确 ,很多实验结果相互矛盾 ,目前有腺苷学说、热休克蛋白 (HSP)学说、即刻早期基因 (IEG)学说、凋亡相关基因学说、钙离子学说等较为普遍 ,其中腺苷与脑缺血耐受之间关系研究最多 ,本文就近年来腺苷及其受体在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  相似文献   

6.
背景:代谢型谷氨酸受体是G蛋白偶联的膜受体,参与脑内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但其参与脑缺血耐受的诱导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3、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5在脑缺血耐受诱导中的作用。设计:以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一所省级医院的神经科和一所大学的基础研究所病理生理学研究室。材料:实验于2002-05/2003-05在河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病理生理研究室完成。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64只由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试剂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MTPG和(s)-4C3HPG均购自Sigma公司。干预:采用大鼠四血管闭塞全脑缺血模型,应用硫堇染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化法。64只大鼠椎动脉凝闭后分为假手术组、单纯预处理组、单纯缺血组、脑缺血耐受组,MTPG+假手术组、MTPG+脑缺血耐受组、MTPG+缺血组和(S)-4C3HPG+脑缺血耐受组,所有动物均在手术后或末次缺血后7d处死取材,行脑组织切片,硫堇染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化染色。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海马锥体细胞形态学变化及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①单纯8min缺血可使海马CA1区组织学分级升高、锥体神经元密度降低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表达增加(P&;lt;0.05)。②脑缺血耐受组未见单纯缺血组的上述变化,表明脑缺血预处理可防止后续8min缺血造成的神经元损伤。③脑缺血预处理的这种保护作用可被MTPG或(s)-4C3HPG阻断,表现为海马CAl区组织学分级升高和锥体神经元密度降低(P&;lt;0.05)。结论:MTPG或(s)-4C3HPG可阻断脑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作用,提示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3,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5参与脑缺血耐受的诱导,揭示了其对神经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脑缺血耐受机制的研究有助于重新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诊治,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内源性神经保护治疗策略提供现实可能,也为新的脑保护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热休克蛋白、即早基因、兴奋性氨基酸、腺苷、Bcl-2表达、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低氧诱导因子-1等参与了脑缺血耐受机制。  相似文献   

8.
背景代谢型谷氨酸受体是G蛋白偶联的膜受体,参与脑内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但其参与脑缺血耐受的诱导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3、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5在脑缺血耐受诱导中的作用.设计以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一所省级医院的神经科和一所大学的基础研究所病理生理学研究室.材料实验于2002-05/2003-05在河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病理生理研究室完成.健康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64只由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试剂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MTPG和(s)-4C3HPG均购自Sigma公司.干预采用大鼠四血管闭塞全脑缺血模型,应用硫堇染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化法.64只大鼠椎动脉凝闭后分为假手术组、单纯预处理组、单纯缺血组、脑缺血耐受组,MTPG+假手术组、MTPG+脑缺血耐受组、MTPG+缺血组和(s)-4C3HPG+脑缺血耐受组,所有动物均在手术后或末次缺血后7 d处死取材,行脑组织切片,硫堇染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化染色.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海马锥体细胞形态学变化及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①单纯8 min缺血可使海马CA1区组织学分级升高、锥体神经元密度降低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表达增加(P<0.05).②脑缺血耐受组未见单纯缺血组的上述变化,表明脑缺血预处理可防止后续8 min缺血造成的神经元损伤.③脑缺血预处理的这种保护作用可被MTPG或(s)-4C3HPG阻断,表现为海马CA1区组织学分级升高和锥体神经元密度降低(P<0.05).结论MTPG或(s)-4C3HPG可阻断脑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作用,提示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3,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5参与脑缺血耐受的诱导,揭示了其对神经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代谢型谷氨酸受体拮抗剂α-甲基-4-羧基苯甘氨酸(MCPG)对弥漫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和含水量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0年在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取55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正常对照组(n=5):不遭受打击致伤。②损伤组(n=25);450g重的钢棒从1.5m高处坠落造成大鼠头部损伤,观察一两分钟至呼吸平稳后,立即行左侧脑室立体定向穿刺注射生理盐水5μL。③MCPG组(n=25):打击和给药同损伤组,将生理盐水换为MCPG1μmol(5μL)。伤后1,4,8,12,24h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病理改变。每时相点5只动物。结果:经补充后55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组织含水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损伤后大鼠大脑含水量于伤后1h开始明显上升[(78.35±0.43)%,(79.76±0.64)%,P<0.01],含水量持续增高,24h达最高[(81.66±0.67)%]。给予MCPG后,在损伤后4h即低于损伤组比较[(79.61±0.53)%,(80.61±0.54)%,P<0.05],随后各时间点均低于损伤组,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②病理改变:伤后出现胶质细胞肿胀,轴突肿胀、增粗,逐渐断裂形成回缩球,轴突损伤弥散地分布于大脑半球白质、胼胝体等处。在MCPG组中脑组织含水量显著降低,变性的神经元细胞明显减少,肿胀减轻。轴索走行较正常。结论:MCPG可在继发性损伤的启动阶段通过抑制代谢型谷氨酸受体激活,防止钙超载及离子异常流动导致的脑水肿等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D模型大鼠黑质致密部亲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的蛋白表达及其配基的药物治疗作用。方法6-羟基多巴单侧黑质损毁法建立大鼠PD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黑质致密部mGluR1a,2/3,4,5,8和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并用Nissl和Fluoro-JadeB荧光双染法在激光共集焦显微镜下观察退行性变的神经元。结果6-羟基多巴导致损毁侧mGluRs和TH免疫活性下降。Ⅰ组mGluRs拮抗剂和Ⅱ,Ⅲ组mGluRs激动剂能使治疗组相应的受体表达升高,尤其是mGluR5,mGluR2/3和mGluR4的蛋白表达。其中,以APDC组(Ⅱ组mGluRs激动剂)的保护效应最为显著。5个非假手术组退行性变细胞与正常细胞的比值(D/V)均有不同程度地增高。结论mGluRs可能参与PD的发生、发展过程。Ⅰ组mGluRs拮抗剂和Ⅱ组mGluRs激动剂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1.
1990年.日本学者发现.短暂的、轻微的脑缺血可对1—7d后的再次严重的脑缺血产生部分保护作用,此现象被称为脑缺血耐受(cerebral ischemic tolerance,CIT)现象,而提前给予的短暂性缺血则称为缺血预处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不单是缺血预处理,其他多种预处理方式均可诱导脑缺血耐受。低氧预处理(hypoxia preconditioning,HP)作为一种干预措施,已被证实能使脑组织产生缺血耐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形成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将99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9只、假手术+再缺血组45只、预缺血+再缺血组45只,后两组再随机分成5个亚组。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缺血预处理模型(预缺血10min),分别在预缺血后1d、3d、7d、14d、21d进行再次缺血2h再灌注22h,然后取脑检查。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IF-lα与EPO蛋白的表达,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EPOmRNA和HIF-1αmRNA的表达。结果:①与假手术组各对应亚组相比,缺血预处理组中的1d、3d、7d亚组HIF-lα蛋白表达增高,3d、7d亚组中EPO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②与假手术组各对应亚组相比,缺血预处理组3d、7d亚组中HIF-lαmRNA及EPOmRNA表达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EPOmRNA表达与HIF-1α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缺血预处理诱导了脑缺血耐受,预缺血诱导的内源性HIF-lα及EPO表达增加参与脑缺血耐受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亲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是通过与G蛋白偶联的调节离子通道和第二信使生成酶的新型谷氨酸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广泛分布。分为mGluR1~mGluR8八个亚型。文章就近年来在mGluRs研究中,尤其在信号转导以及在中枢神经系统生理,病理过程中的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迷走神经刺激(vagusnervestimulation,VNS)对红藻酸致痫大鼠海马CA1区Ⅰ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etabotropicglutamatereceptor,mGluR)的影响,为VNS抑痫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D大鼠64只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红藻酸组、单纯VNS组和VNS治疗组4个组,每组16只,每组再分为测MGluR58只和测mGluR128只。观察大鼠的行为改变,并在各组动物存活2h后,断头取脑,在前囟至前囟后5mm区域内取脑组织用ABC法行mGlu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以显微计数尺计数双侧海马CA1区1mm范围内阳性神经元的变化。结果:红藻酸组出现重型发作表现;VNS治疗组仅呈轻型发作表现;与对照组相比,红藻酸组CA1区mGluR1a为(50±8)/mm2,mGluR5为(125±9)/mm2,较对照组(42±3),(98±6)/mm2表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q=-4.37,-10.88,P<0.05,0.01),VNS治疗组中mGluR1a表达无明显变化,mGluR5表达显著降低,为(115±8)/mm2。结论:VNS可有效控制癫痫发作,并降低痫后mGluR,特别是mGluR5的表达,提示抑制mGluR的表达可能是VNS发挥抗癫痫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腺苷A1受体阻断剂对电针预处理诱导脊髓缺血耐受作用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戊巴比妥钠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电针(EA)加8环戊基1,3二丙基黄嘌呤(EA+DPCPX)组和EA预处理组(n=8)。各组给予相应药物和(或)电针预处理,连续5d。最后一次处理后24h,阻闭肾下腹主动脉20min,制作兔脊髓缺血模型;再灌注后4、8、12、24和48h分别进行动物后肢运动神经功能评分。再灌注48h后处死动物,取脊髓(L57),石蜡包埋、切片,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EA预处理组各时间点运动神经功能评分及脊髓前角正常运动神经细胞数明显高于EA+DPCPX组(P均<0.01),EA+DPCPX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对照组、DMSO组与戊巴比妥钠组各时间点运动神经功能评分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计数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重复电针预处理诱导脊髓缺血耐受的机制是通过激活腺苷A1受体而实现的,腺苷A1受体阻断剂能部分拮抗电针抗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处理效应,提示电针预处理效应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对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cl 2、Bax表达的影响及缺血耐受的脑保护机制。方法 将 6 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预缺血 再缺血组 (PC MCAO) ,假手术 缺血组 (SS MCAO) ,假手术组 (SS SS) ,观察神经功能评分、脑水含量变化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cl xl、Bax表达。结果 PC MCAO组神经功能评分、水含量均明显低于SS MCAO组 ,预处理组诱导Bcl xl蛋白及抑制Bax蛋白表达。结论 脑缺血预处理可诱导脑缺血耐受 ,对脑缺血有保护作用 ,凋亡调控基因Bcl xl、Bax蛋白表达变化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向赟  雷皓 《中国临床康复》2005,9(40):158-161,F0003
背景: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因子能显著减轻神经元的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谷氨酸通过激活多种谷氨酸受体导致兴奋毒性作用,同时也可以通过其某些受体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二者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联系仍不十分明了。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自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因子对海马神经元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及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因子与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之间的关系。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江汉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材料:实验于2004-05/2005-01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波谱学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选择正常健康纯化Wis-tar大鼠32只。方法:32只大鼠按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和实验组。正常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大鼠仅在颈部前后方做组织分离、椎动脉暴露、颈总动脉游离手术,不结扎和夹闭双侧椎动脉和颈总动脉;生理盐水组大鼠椎动脉用电烧灼的方法永久性阻断,颈总动脉暂时性(20min)夹闭,夹闭动脉期间内将2μL生理盐水按0.4μL/min的速度注入大鼠一侧(右侧)侧脑室,拔针前滞针5min,然后松开颈总动脉的动脉夹再灌注2h;实验组大鼠操作过程相同,仅将生理盐水换成等量的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然后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对大鼠皮质区域的病理变化进行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海马神经元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免疫反应性进行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脑皮质、海马的基本病理学变化。②各组大鼠脑缺血敏感区海马神经元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免疫反应变化。结果:实验组和生理盐水组各有1只在进行缺血再灌注的过程中诱发惊厥被弃用,其余3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脑皮质、海马的基本病理学变化:正常组、假手术组大鼠差异不明显,生理盐水组和实验组大鼠皮质、海马神经元变性,细胞周围水肿,神经元深染、核固缩或破裂。实验组神经元变性及水肿程度明显降低,深染、核固缩或破裂的神经元明显减少。②各组大鼠脑缺血敏感区海马神经元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免疫反应变化(用平均吸光度值表示):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CA3区神经元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免疫反应呈强阳性[CA1区:(0.54&;#177;0.12),(0.54&;#177;0.05);CA3区:(0.57&;#177;0.02),(0.58&;#177;0.08),(P〉0.05)]。生理盐水组、实验组大鼠海马CA1,CA3区神经元免疫反应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减弱[CA1区:(0.30&;#177;0.03),(0.40&;#177;0.04);CA3区:(0.30&;#177;0.04),(0.42&;#177;0.06),(P〈0.01)],实验组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增强(P〈0.05)。结论: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因子和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均参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因子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中,可能调节脑海马CA1,CA3区神经元的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的表达,实现其对海马的营养和保护作用;白细胞介素1家族中除了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因子以外,还存在其他的调节因素对神经元的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的表达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弥漫性脑损伤(DBI)后大脑皮质代谢性谷氨酸受体(mGluRs)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DBI组,采用Marmarou加速性DBI模型,在伤后不同时间取样行原位杂交和病理学研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BI组大脑皮质I、Ⅲ组mGluRs(除mGluR6外)阳性神经元表达在伤后12小时开始增加,24小时增加显著(P<0.01)。病理研究提示,DBI后24小时大脑皮质神经元损伤严重(P<0.01),与mGluRs表达变化的时间吻合。结论:I、Ⅲ组mGluRs作用不同,分别具有神经元损害和保护作用;脑损伤后,I组mGluRs表达增加,参与DBI引起的神经元损伤,Ⅲ组mGluRs表达增加,具有神经元保护作用,这为阐明DBI的损伤机制及运用mGluRs激动剂和(或)拮抗剂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运动训练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纹状体处Ⅰ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Ⅰ)水平变化的影响,以探讨运动训练对缺血性脑梗死的保护机制。 方法将2~3月龄雄性成年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再灌注后运动训练2周组(运动训练组),每组6只大鼠。于运动训练组运动训练2周后,3组大鼠同时断头取脑,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分析大鼠缺血部纹状体脑组织内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型(mGluR1)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型(mGluR5)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水平。 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纹状体mGluR1和mGluR5的mRNA升高明显(P<0.01),运动训练组大鼠纹状体mGluR1和mGluR5的mRNA较缺血再灌注组有明显下调(P<0.01)。 结论运动训练可以使缺血再灌注大鼠Ⅰ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Ⅰ)水平下调,这可能是抑制兴奋毒性谷氨酸的产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腺苷A1受体参与单次电针预处理诱导的脑急性缺血耐受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腺苷A1受体是否参与单次电针预处理诱导的脑急性缺血耐受.方法: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280~320 g)随机分为对照组(C)、8-环戊基-1,3-二丙基黄嘌呤(DPCPX)-缺血组(DI)、电针组(EA)、二甲基亚砜(DMSO)-电针组(DME)和DPCPX-电针组(DPE)5组(n=8):C组给予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前3 h腹腔注射质量分数为1%的戊巴比妥钠40 mg/kg和生理盐水1 ml/kg,DI组给予1%戊巴比妥钠40 mg/kg和质量分数为0.1%的DPCPX 1 mg/kg;EA组、DME组和DPE组分别于电针刺激百会穴前30 min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kg、DMSO 1 ml/kg和0.1%的DPCPX 1 mg/kg,3组均在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钠40 mg/kg麻醉下电针刺激百会穴30 min后2 h给予局灶性脑缺血.采用颈内动脉尼龙线线栓法致大脑中动脉栓塞(120 min)模型,观察再灌注后24 h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取大脑行2,3,5-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以测量脑梗死容积.结果:术后动物均存活.EA组和DME组再灌注24 h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和P<0.05),脑梗死容积也都明显小于对照组(P均<0.05);而DI组和DPE组与对照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容积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单次电针刺激百会穴诱导大脑急性缺血耐受可能通过腺苷A1受体相关机制介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