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黄世敬  张晓南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5):2507-2509
根据艾滋病具有传染性,潜伏期长,易出现免疫系统缺陷和机会性感染,病机概括为虚气(元气亏虚)留滞(气滞痰阻血瘀毒聚),提出培元通滞的治疗原则.从气血阴阳脏腑亏损之别,气滞血瘀痰阻毒聚之异,分别阐述了培元以补气为先、固本以脾肾为要,疏肝理气、健脾化痰、活血通络、解毒疗损的临床应用思路和方法.强调治疗本病,培元不忘理气活血、化痰解毒;解毒通滞不忘培补气血、调理阴阳,辨证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活血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及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邻近正常胃黏膜组织P16、p21、c-met蛋白表达与“瘀毒”证、非“瘀毒”证相关性。[方法]按流行病学调查与“以方测证”方法,将65例病理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门诊患者分为“瘀毒”证与非“瘀毒”证组,使用活血解毒方(刺猬皮12g,丹参20g,红花、黄连、蚤休各9g,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各15g).1剂/d。水煎100-150mL,3次/d,口服。连续治疗15d为1疗程。观测胃黏膜组P16、p21、c-met蛋白表达。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P21、p16、c-met蛋白表达瘀毒组军高于非瘀毒组(P〈0.05)。使用活血解毒方治疗后P21、c-met蛋白表达两组均有降低(P〈0.05),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p16两组均有升高(P〈0.05)瘀毒组高于非瘀毒(P〈0.05)。[结论]活血解毒方可改变P16、p21、c-met蛋白表达,P16、p21、c-met蛋白表达可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瘀毒”证中医辨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运用中医学“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理论 ,以益气扶正、清化解毒、活血化瘀为治则 ,自拟黄芪解毒活血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1 0 7例 ,总有效率 84.1 1 %。方中重用黄芪补气 ,提高机体免疫力 ;败酱草等解毒 ,清除乙肝病毒 ;丹参、三七等活血 ,截断病邪深入 ,促进肝细胞再生。  相似文献   

4.
国医大师南征教授首次提出“消渴肾病”“消渴肾衰”中医新病名,认为消渴肾衰的核心病机是毒损肾络、邪伏膜原,病机关键一是毒邪,二为内生风邪,临证当审毒治风,以解毒通络,护肝益肾为治疗大法。依据南征教授基于风毒治疗消渴肾衰长期的临床实践,其治疗法则及用药经验,可总结为“凉肝息风解毒法”“镇肝息风解毒法”“养血息风解毒法”“搜风通络解毒法”“破血祛风解毒法”“益肾息风解毒法”“泄浊息风解毒法”“活血祛风解毒法”“滋阴息风解毒法”“导邪搜风解毒法”等十法,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5.
介绍蒋益兰教授基于祛瘀生新法论治肿瘤相关性贫血(CRA)的经验.蒋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为正气亏虚、因虚致实,患者机体常处于“瘀、毒、虚”状态,应以“祛瘀生新”为治疗大法,通过活血祛瘀纠正机体之“瘀”,解毒祛瘀制约机体之“毒”,常用补气升阳、健脾益肾、益气生血为法以改善机体之“虚”;使瘀血得去,新血得生,常可取得较好疗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痰瘀毒”方面着手,探讨“痰”、“瘀”、“毒”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采用涤痰、化瘀、解毒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为临床科学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读《四川中医》83年2期《内科高热急症病机及治疗改革的探讨》一文,从中受到启示:“菌”和“毒”的概念并不相同。邪、毒、热三者的关系是:“毒寓于邪”,“毒随邪入”,“热由毒生”。下二例证及卫分、气分、营分。应用解毒法为主予中药口服后,高热顿退。验证了“毒”是各种温邪的共性,由毒致热是高热急症的主要病机。论治时,从卫分伊始,即把解毒法贯穿于温邪传变的各层次。经过解毒取得了清热的效果,显示出解毒法治疗高热急症的优势和特色。  相似文献   

8.
“黄芪解毒活血汤”治疗慢性乙肝107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立明 《江苏中医》2000,21(10):22-23
运用中医学“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理论,以益的敢扶正、清化解毒、活血化瘀为治则自拟黄芪解毒活血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7例,总有效率84.11%。方中重用黄芪补气,提高机体免疫力;败酱草等解毒,清除乙肝病毒;丹参、三七等活血,截断病邪深入,促进肝细胞再生。  相似文献   

9.
介绍李培润主任治疗胃黏膜癌前病变经验,脾胃虚弱、痰瘀络阻、毒邪内蕴为基本病理特点,脾胃虚弱是胃黏膜癌前病变的基本病因,痰瘀络阻是胃黏膜癌前病变缠绵难愈的重要原因,毒邪内蕴是胃黏膜癌前病变的发病关键。采取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标本兼顾,重在治本,治疗大法为健脾补气、活血化瘀通络、解毒排毒,简称健脾活血解毒法,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10.
补阳还五汤治疗慢性肾炎5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中医“久病多虚”、“因虚致瘀”、“久病入络”、“久漏宜通”等理论,运用补气活血名方补阳还五汤为主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肾炎52例,效果显著,有效率为86%,文章强调了补气活血对慢性肾炎治疗的重要性,并对其作用机理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王新舜治疗高血压病经验小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验案三则介绍王新舜主任医师治疗高血压病之补肾平肝为先,祛湿化痰、活血化瘀并用及疏肝健脾、培土荣木兼顾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就现代医学、中医对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认识,以及清热解毒利湿类、疏肝理气类、补肾健脾益气养血类、活血化瘀类复方,有机酸类、生物碱类、环烯醚萜类、黄酮苷、多糖等中药活性成分治疗肝损伤的现状进行阐述,旨在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李芳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7):877-878
黄春林教授认为脾肾气虚、湿瘀内阻是慢性肾脏疾病的常见病机,益气健脾补肾、祛湿活血是慢性肾脏疾病的治疗大法,在古方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自拟仙芪地黄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多种慢性肾脏疾病,临床疗效良好。该文对其运用仙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的临床经验进行了初步的总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程万里治疗冠状动脉粥样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经验。方法:搜集程师临证治疗冠心病的验案,分析并总结其规律。结果:程师依此法在临证中化裁治疗冠心病疗效可靠。即益气活血以畅血脉;温通心阳以化寒凝;阴阳同补以求和谐;先后天兼顾以固本。结论:程师治疗冠心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戴晓明  张旭  蒋明  杨进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2):2205-2207
目的:探讨养阴益气活血方药不同配伍对高胰岛素、高脂血清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拮抗作用。方法:通过MTT比色测定及形态学方法观察养阴益气活血方药各组药物血清的作用效果。结果:人参与麦冬组药物血清有较明显的抗VSMC增殖作用,形态学观察显示各组药物血清可不同程度缓解高胰岛素、高血脂造成的形态学改变。结论:养阴益气活血方药物各药物血清治疗瘀血的机制与血管平滑肌细胞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6.
痰瘀交阻与许多疑难重病有着密切的关系。阳气之失于条达畅通是痰瘀同病发生和发展的关键机制之一。通阳法不失为除化痰、活血之外治疗痰瘀同病的又一切入点。  相似文献   

17.
对周仲瑛教授门诊治疗糖尿病的病例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病机、病理因素、用药特点。结果发现,糖尿病的病机主要以肝肾阴虚、气阴两伤为主;病理因素主要涉及虚、热、瘀、湿、痰、风、郁;用药主要涉及清肺润燥药、清热燥湿药、凉血活血化瘀药、益气养阴药、生津止渴药、利水通络药、化湿健脾药。  相似文献   

18.
齐元富教授善用中医治疗大肠癌,运用扶正培本,健脾理气,活血化瘀法与化疗有机地结合,提高肿瘤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期。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运用复方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报道较多,根据组方原则的不同,按照补肾填精为主组方、活血通络为主组方、化痰开窍为主组方、益气活血为主组方以及多种治法综合组方对复方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概况分别进行综述,显示中药复方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独特优势,指出以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统一动物模型制备标准,明确临床诊断和疗效判断标准,筛选中药有效单体,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深层次药物作用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肾损害是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而肾损害又可进一步促进血压升高且难以控制,形成恶性循环的局面。中医认为本虚标实是其根本病机,而肾气不固、瘀血内阻是高血压肾损害的最常见证型之一。黄芪被誉为"补气诸药之最",丹参被比喻可"功同四物",基于补气活血理论的黄芪-丹参药对主要有黄芪总苷、黄芪多糖、毛蕊异黄酮、丹酚酸、丹参酮等有效成分,诸多研究表明,在高血压肾损害进程中,黄芪-丹参药对及其有效成分,不管是有效单体、单体配伍,亦或是药对直接配伍,均可通过调节与高血压肾损害相关的多个信号转导通路来调节血压、降低尿蛋白、保护肾小管、保护肾小球滤过屏障、改善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善肾功能,起到降压与改善肾功能双管齐下的作用。本文着眼于高血压肾损害气虚血瘀的病因病机,基于补气活血理论,综述黄芪-丹参药对及其有效成分在治疗高血压肾损害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黄芪-丹参药对在高血压肾损害中的进一步研究以及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