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孙思邈治疗妇科病用酒特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思邈《千金要方》中许多方剂使用了酒剂,尤其妇人方用酒更具特色:1.酒的应用广泛频繁,妇人方上、中、下3卷载方554首,用酒者242首,占41.9%,2.酒的种类不一而足,品种有清酒,醇酒,淳酒、白酒、药酒,温酒、暖酒等;3.酒的用法不拘一格,如水酒合煮。用酒下丸散、用酒煮药、热药酒淬,酒浸酒渍等;4.酒的用量因方而异,量大者可用至5升。  相似文献   

2.
简述药酒     
中药学是祖国医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药酒是中药剂型当中的一种,历经千载,仍闪耀着异彩,为时代所推崇。 药酒的发展始于酒,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即有了谷物酿酒,距今约四千余年,《汉书·食货志》中曾说“酒为百药之长。”可见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发现了酒的药用价值。晋代、陶弘景对药酒的调剂方法在《本草经注》认为“酒可行药”提出:“凡浸药酒,皆经细切,生绢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数日,视其浓烈,便可漉出不必待至酒尽也,滓可暴燥微捣,更渍饮之,亦与散服。”著名医学家王焘在《外台秘要》提出:“古今诸家酒方”共载11方。其中9  相似文献   

3.
中药煮散是传统剂型汤剂的一种。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有四逆散、半夏散等将其药物捣细加水煎汤的用法。《金匮要略》中记载:“抵当汤为,水蛭、虻虫、桃仁、大黄。右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煮散”一词,始载于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八的续命煮散和卷十二的茯神煮散等。宋·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古方用汤最多,用丸散者殊少。近也用汤者全少,应汤皆用煮散。”同时,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儿药证直诀》等医方著作中,均有大量的煮散记载。近代《蒲辅周医案》;“将药共为粗匀,……纱布包煎。”可见医家对煮散的发展与应用尤为重视。  相似文献   

4.
《本草纲目》中以酒为代表的造酿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章通过分析其中有关酒的造酿史、造酿原料和技艺、造酿时间与道地性,以及药酒造酿的特色,旨在发掘酒的造酿文化内涵,为酒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治百合病的百合知母汤、百合滑石代赭汤(注)、百合鸡子汤、百合地黄汤等四个汤方的煮药方法大体相同,四方中的百合均“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其它药或别煮去滓合煎,或纳入合煎,如别煮知母去滓合煎,别“煎”滑石代赭去滓合煎,及内鸡子黄搅匀煎,内地黄汁煎取。此四方煮法去滓前的“煎”字应是“煮”字之误,具体理由有三: ①“煎”是剂型的一种。汉唐以前方  相似文献   

6.
中药通过加工炮制,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然而中药需用酒加工炮制的颇多,如:酒煮猥皮《神农本草经》;酒煮苦参《肘后备急方》;酒浸大黄、常山《本草逢源》;酒渍常山、牛膝《肘后备急方》;酒洗当归、川连、黄芩《银海精微》;酒研紫苏子《外台秘  相似文献   

7.
酒剂又名药酒,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成药的一种传统剂型,其质量标准的制订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直至本世纪六十年代,药酒的质量标准多以经验鉴别,感观指标,地道药材,依古炮炙等方法来制订。1960年《浙江中药制剂经验集成》着重于统一全省的处方,注明药物的品种和用量,制法、功能与主治、服法和用量、贮藏、禁忌。1963年版《中国药典》在一部附录中收戴了酒剂通则,但没有检查项目。药酒的质量标准基本维持在经典的阶段,很不完善。从1977年版《中国药典》、1978年版《浙江省药品标准》开始,在通则中增加了酒剂生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在《金匮》和《伤寒论》中创立用酒的方剂有二十多个,在酒的用法上有以酒制药、以酒煮药、以酒冲服药三种。现将此三种作用归属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斧正。一、以酒制药助行药势仲景用酒炮制药物而组成的方剂有五个,以大承气汤中的酒制大黄为例,《汤液本革》有一段论述:“大黄……有将军之名,入手足阳明,以酒行之,上至高巅,以舟楫载之,胸中可浮。以苦寒之性,峻至于下,以酒将之,可行至高之分。若物至巔,人迹  相似文献   

9.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纂的成药典,其所藏医方配伍严谨,制剂和用法规范。酒是我国传统中药剂型中的主要剂型之一,入心、肝、肺、胃经,通血脉,御寒气,醒脾温中,行药势。本文通过对《局方》用酒的全面分析总结,对全书259首涉酒方剂进行归类探讨,从运用范围、酒种制法、服法功用等方面入手,得出《局方》中补益类药物在用法上以"酒浸"为主、服法上倡导温热内服,且主要用治诸风(占酒方21.62%)和妇人诸疾(占酒方20.08%)等结论,反映出酒作为赋形剂和药物在宋朝的广泛运用,为研究当时的医疗生活状况和现代新药酒品种的研发,促进药酒配方的优化,指导正确使用药酒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观察病势定治则,按治则择治法。概括归纳为平息、功泻两法,其中平息法可用于酒剂治则,药物疗效可起到主导作用,酒剂是藏药中古老传统剂型之一,在藏医古籍中有很多记载。笔者用本院配制的酒剂对肾功能低下,腰膝酸痛及妇科寒症有很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藏药酒剂可分为蜂蜜药酒、单方药酒、复方药酒3种。1酒剂的制备过程1.1蜂蜜药酒:将1L蜂蜜与6L水混合,煎煮后进行过滤。再将  相似文献   

11.
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逐渐积累和丰富了自己的医药经验,并用口授、身教等形式流传下来。笔者在此试用中药制剂理论作初步探讨。1、侗族医药剂型分类1.1 汤剂 系指将药物用煎煮或浸泡去渣取汁的方法制成的液体剂型。侗族医生的用法分单纯内服汤剂和既内服又外用汤剂。1.1.1 单纯内服汤剂:取侗药鲜品或干品水煎服;也有沸水泡药,频频饮之,又称茶剂。多用于内科疾病。其中茶剂擅于清上焦热邪。1.1.2 内服外包:取侗药鲜品或干品水煎内服的同时,再取其叶或全草捣烂外包患处。多用于内外科疾病。用治皮肤局部痛痒、胃腹痛、骨折等症。1.1.3 内服外搽:取侗药水煎内服,同时用其煎液外搽患处。多用于内科疾病,治疗伤风感冒、热症、腹痛、关节痛等症。1.1.4 内服外洗;取侗药水煎内服同时用其药液外洗患部或体表,多用于妇科疾病、皮肤痛痒等症。1.2 酒剂:又名药酒,系用白酒浸提药材而制得的澄明液体制剂。侗族医生一般用米酒来浸泡侗药制得药酒。分为内服和外搽两种。1.2.1 内服药酒:取侗药全株或切碎酒泡 5~7 日服用,主治跌打损伤、腰脊劳损、风湿骨痛等症。1.2.2 外用药酒 :取侗药酒泡数日后外搽患处。常用于...  相似文献   

12.
我们认为《中国药典》2 0 0 0年版 部中菟丝子所规定的“盐炙法”[1 ] 之炮制方法值得商榷 ,其“盐炙法”若改为“酒炙法”则更具临床实用意义。1 以古人之经验为商榷的基础菟丝子以酒炮制是古代医家长期临床运用的经验之结晶 ,早在公元 3世纪晋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菟丝子 ,酒渍服”。后来梁 .陶弘景对酒制菟丝子的意义作了概括性的论说 ,在其《本草经集注》中说 :“宜丸不宜煮 ,得酒者良”。此后 ,各时代的医家几乎都使用了酒炮制菟丝子的方法 ,只是炮制的具体操作方法不完全相同罢了。唐 .孙思邈在其《千金方》中载 :“暖…  相似文献   

13.
孙晓生  陈晔 《新中医》2012,(10):119-120
《本草纲目》对酒的运用是其一大特色,“酒”字在全书共出现5600余次,各药条目的附方中多有药酒配方,卷二十五谷部将酒类药分为酒、烧酒和葡萄酒三类,对该书用酒的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浅谈《四部医典》中藏医剂型的特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藏医剂型的种类很多,《四部医典》中记载的有汤剂、散剂、丸剂、膏剂、药油、煅制剂、浸膏剂、药酒等多种,其中丸、散剂用之最多,汤剂及其它剂型用之较少,今笔者不揣浅陋,将其剂型特色介绍如下。 一、汤剂 汤剂是指把药物配齐后,用水、牛乳适量煎煮一段时间,然后去渣取汁的剂型。具有吸收快、疗效速、便于加减使用的特点。在《四部医典》中,把汤剂药物分为治疗热性疾病与寒性疾病两类。在热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如用陈旧的头盖骨、龙骨、藏茵陈煎  相似文献   

15.
浅谈煮散剂     
中药煮散剂是指以水或酒为溶媒与药材颗粒共煮去渣得液的汤剂剂型。煮散剂始见于《治百病方》中治伏梁裹脓在胃肠之处方。《金匮》半夏千姜散、薏苡附子败酱散也是煮散剂。以“煮散”命名的方剂首载于《千金方》,如丹参牛膝煮散。宋代煮散剂盛行,至今常用的煮散剂如藿香正气散、人参败毒散、七味自术散、导赤散、牡蛎散等。清以后,煮散剂日趋减少,《成方切用》少有煮散之剂,将泻白散、凉膈散也改成了汤剂。近世医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更无一首煮散剂。今天临床上亦少见使用,现行《方剂学》教材把煮散剂改成汤剂,许多方书将煮散剂作为散剂来阐述,这种更改和归类是否合理,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光明中医》2011,(6):1113-1113
常山二两,甘草一两,黄芩三两,乌梅十四个、石膏八两,并研,上以酒一升二合,渍药一宿,煮三、四沸,去滓。初服六合,次服四合,又次服二合,发前次第服之。今但抄五大钱渍酒一盏。  相似文献   

17.
关于炙甘草汤中清酒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炙甘草汤为《伤寒论》方,是治疗各种心律失常病症的有效方剂,但该方煎药方法为“清酒七升,水八升,……煮取三升”,基本上为水酒各半,其用清酒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清酒究为何物,一直是学习本方向临床使用本方的一个障碍,作者以为,清酒不是今日之烈性白酒,也不是常做药用的黄酒,而应是糯米所酿之糯米酒。  相似文献   

18.
正车前子的炮制品种在现行《中国药典》记载中只有盐炒一种,很多同仁误认为这种方法自古有之。岂知盐炒车前子至今仅有百年的历史。而对于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长期居于主流地位的的炒制法与酒制法,似乎已经忘记。本文旨在分别阐述车前子的三种炮制方法及所宜剂型,并进行比较,兹分述如下。1古代车前子炮制法简述从汉唐时期方书中有关车前子的记述可以发现,当时多是生用,剂型以蜜丸为主。如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六[1]记载的治内障方(熟地、麦冬、车前子)、唐·孙  相似文献   

19.
苏合香酒     
许敬生 《河南中医》2012,32(4):437-437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太尉王旦身体虚弱多病,宋真宗当面送他一满瓶药酒,叫他空腹时喝下,说可以调气理血,排除外邪.王旦喝了这药,深感安定康健多了,于是乘上朝拜见真宗时表示感谢.真宗说:“这是用苏合香丸和酒合制而成的药酒.每一斗酒,要用一丽苏合香丸同煮,最能调理人体的内脏,驱除腹中的多种毛病.每当寒天早起,就喝上一杯.”于是对左右亲近的大臣各赐数杯.从这以后,群臣百官之家都仿造这种药酒,而苏合香丸在当时十分流行.  相似文献   

20.
药酒十方     
药酒是一种古老而常用的剂型,甲骨文"鬯其酒",指的就是用百草酿制的药酒.酒是良好的有机溶媒,药材中许多不易溶解的有效成分在酒中能充分析出,从而增强疗效,同时药材浸泡在酒中制成药酒,既能长期保存,又便于使用,内服、外用均可.药酒主要用于补益健身、祛风止痛和跌打损伤等方面.酒制可增强药物的补益作用,使其补而不腻,更好的发挥药效.但是,无论何种药酒,凡阴虚火旺者应慎用,切不可过量.下面介绍一些药酒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