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已故名老中医宗瑞麟主任中医师20世纪50年代初从医持针,经数十年索研,学术上自成一体,临床愈病无数,曾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之一。笔者为宗瑞麟老师生前学术继承人,除3年正式跟师临床学习外,平时亦多受教诲,所得丰厚。现拟将先师临床诊治疾病的特点进行总结,以与诸同道共享。  相似文献   

2.
邹志东 《北京中医》2000,19(6):54-56
自1997年4月拜高忠英主任医师为指导老师以来,高老优良的医德医风,深厚的理论造诣,精湛的辨证论治和灵活的处方用药,使我受益匪浅,现仅就跟师的点滴感性认识略表一、二.  相似文献   

3.
吴鞠通临证特点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鞠通医案》是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毕生精力之所荟萃 ,充分体现了吴氏的学术渊源、思想和临证特点 ,笔者不揣浅陋 ,试作探讨 ,就正于师长同道。1 精研仲景学说 善用经方治病吴鞠通是温病大家 ,一般认为其学术渊源师承叶天士、薛生白。秦伯未先生说“天士、鞠通侧重温热”,又说吴鞠通“发愤治医 ,师法叶、薛”(《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但吴氏精研《内经》和仲景学说 ,功底深厚 ,《医案》中用仲景方法的 ,并不少见。遗精之治 ,后世习用三才封髓丹、秘精丸、金锁固精丸、六味地黄丸等方剂 ,吴氏用仲景桂枝龙骨牡蛎汤而获良效 (《卷二·虚劳…  相似文献   

4.
血府逐瘀汤是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治疗胸中血府血瘀之证而立的方子.具有活血化瘀而不伤血、舒肝解郁而不耗气的特点.该方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柴胡、桔梗、牛膝、甘草组成,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通经活络之功效,用于瘀血内阻、头痛胸痛、内热瞀闷、失眠多梦、心悸怔忡等症.余在临症中反复探究此方之用,对某些久、难之证常获良效.现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对彭康教授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彭康教授在中医脑病方面的临证特点大致归纳为:(1)头为诸阳之会,阳气清轻上升为清阳入脑,黄芪可升举清阳,使阳气透入脑部,最能发挥补足清阳的作用,故治疗时善于使用黄芪;(2)治病要诀,气血为纲:注重应用益气活血等方法来调和气血;(3)根据"久病必瘀"的理论,辨证应用活血化瘀通络法,临证时常应用川芎、丹参、当归、红花等药物活血化瘀通络;(4)怪病从痰治:常用祛痰法,常应用苍术、白术、法半夏、陈皮、胆南星等药物祛痰化湿;(5)根据"久痛入络"的观点,治疗脑病时常配伍虫类药物搜风通络止痛,全蝎的使用频率最高,并且全蝎使用免煎剂,巧用全蝎免煎剂保留其有效成分、减轻毒性;(6)惯用药对,如黄芪与党参、苍术与白术、赤芍与白芍、生地黄与熟地黄、磁石与神曲等;(7)在中药汤剂的基础上,常加用合理的中成药同服,可以互补两种剂型的缺点,实现药效的增幅。  相似文献   

6.
李翠娟  邢玉瑞 《中医杂志》2012,53(24):2153-2154
许叔微是宋代临床大家,其在理论探讨和临证实践中运用了形象思维、顺势思维、溯因思维、变异思维等一系列的传统思维方法,对这些思维方法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可以从更深层面诠释许叔微对中医理论的认识和贡献.  相似文献   

7.
临证思辨特点是指名老中医在长期临证过程中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思辨过程与诊疗特点。名老中医临证思辨特点,可以体现在其临床诊疗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上。因此,思辨特点的研究,主要关注名老中医的诊察思辨特点、辨证思辨特点、论治思辨特点等。具体到每位名老中医个体上,可以因人而异,各有侧重,或数者兼备。  相似文献   

8.
蔺应芬 《光明中医》2002,17(4):16-18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 ,如何正确地投剂选药是临证的一个重要问题 ,它直接关系到疗效的好坏和治疗的成败 ,总结这方面的经验 ,其临床意义不言而喻。本文结合个人临床实践 ,拟就如何临证用药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1 顾护脾胃内经《素问·刺法论》云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说明正气的强弱不仅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而且疾病的发展变化也多决定于正气的盛衰存亡 ,在治疗中重视保护或扶助正气 ,强调人体本身抵抗力、修复力的内在因素的作用 ,提高机体抗御和驱逐病邪的能力 ,至关重要。而脾胃是正气之源 ,《灵枢·刺节真邪篇》说 :“真气者 …  相似文献   

9.
一代名医秦伯未治学严谨,临证对歧黄之术刮垢磨光而疗效出奇,将其学术治验熔于所著<谦斋医学讲稿>中,毕生业医首辨伤寒温病异同,内伤杂病当识脏腑发病与五行辨证,诊断重视病名,成方以法统之.今就其临证五辨探析如下,以期光大名医经验.  相似文献   

10.
引经药 ,一般解释为“引诸药直达病所”,即可使不归该经的药物接引到该经病所的药物。正如沈石匏所称“剂中用为向导 ,则能接引众药 ,直入本经”。引经药早在《本经》中已有论述 ,但引经药的系统归纳 ,乃是归经理论与药物的君臣佐使理论相结合而形成的 ,而主要是复方中引使药物与经络理论的结合。历代医家论述的引经药物甚多 ,根据其引使的范围和性质可分为三类 :十二经引经药、病证引经药、局部穴位引经药。引经药随着在方中地位的不同而分别具有不同作用。一般引经药多作佐使药应用 ,可以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 ,以增强临床用药的针对性 ;…  相似文献   

11.
李时珍毕生竭诚为人民治病,潜心于医药学的研究,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他给后世子孙留下了一篇十分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他一生的著述很多,现今流传的只有《本草纲目》,《濒湖脉学》和《奇经八脉考》等。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本草纲目》乃“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被海外称为“东方医学的巨典”。  相似文献   

12.
探讨聂惠民教授的临证学术思想。其主要辨证思维与临证特色是临证不忘脾胃为后天之本;处方重视“合方”为组方之先;治妇科病,以治血为本,补血、凉血、调血同施;治儿科病,常消补兼施,每宣肺、健脾、消积并用。  相似文献   

13.
慢性支气管炎临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气管、支气管黏膜炎性变化,粘液分泌增多,临床以长期反复发作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为主要表现,严重时可并发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咳嗽"、"痰证"、"饮证"、"喘证"等范畴.笔者现就治疗本病的几个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4.
《内经》从肺论治临证发微四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内经》经文,探讨中医临证治则。1、开鬼门,洁净府。是指发汗,利小便,但发汗之中还寓有宣通肺气之意,利小便之中还寓有温通气化之意。2、气虚者,肺虚也。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虚除其本身的功能低下,更可见全身性的气虚证,故治病时,亦须重肺气之宣降条达。3、肺阳虚。肺之阳气宣降通调是水液代谢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张仲景选甘草干姜汤以治“肺中冷”肺阳虚之肺痿证。4、寒湿与咳嗽。肺之咳嗽因于寒湿之邪尤为多见,张仲景治疗咳嗽痰饮以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等,方中不乏麻黄、桂枝、干姜、细辛等辛温之品,充分体现了治外感寒湿咳嗽“当以温药和之”之要旨。  相似文献   

15.
就中医独特的理法方药体系,结合自己的多年临证感悟,将理法方药的个性认识与四者的统一系统观,从辩证观的思想框架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于启迪思维、开拓思路和提高辩证论治水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有益于初步接触临床工作者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指出临证思维是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唯一桥梁。从内容探讨与运用举例说明临证思维的客观存在,并不局限于某个方面或阶段,而是贯彻于整个具体医疗过程的始终,从它的完整性反映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着重围绕在临证诊病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通过四诊的手段搜集客观临床资料,确立主要色、脉、症与病机证候的关系,以及对主症、主脉、主色的分析,说明临证思维在医疗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文中扼要陈述部分古代医家在临证思维方面的认识,指出缺乏文字传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18.
临证掇英     
1 治疗痹症不可忽视扶正《素问·痹论》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治疗以祛风散寒除湿为首务,理所当然是毫无疑义的。然而有效,有不效,甚至有的反而出现疼痛加重者,如此情况并非罕见。笔者涉猎古今医籍结合临床经验认为治疗本病当从扶正祛邪二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马祖彬 《中医临床研究》2011,3(16):108-108,110
单秋华,女,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耳穴诊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山东针灸学会耳穴诊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教授认为:治疗疾病有很多方法,在临床工作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形,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张梦侬(1896—1977),原名炳丞,字宏彪,湖北汉川人,生前曾任湖北中医学院《内经》教研室主任,全国名老中医,擅长治疗妇科、儿科及内科杂病。著有《临证会要》、《儿科辑要》、《产后临证医案》等书,其《临证会要》尤显张老临证特色。今就《临证会要》一书,条分缕析,探张老临床经验之奥妙,总结张老临证之特色,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