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剂量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预防川崎病(KD)动脉损害的疗效。方法对KD患者86例,A组应用单次大剂量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B组应用分次输注丙种球蛋白,C组单用阿斯匹林进行比较。结果A组病例12~24h退热达100%,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B、C组P<0.01。结论单次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佐以阿斯匹林是目前理想的方法,应在急性期尽早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方法 :89例患儿分为两组 ,对照组 (n =5 9)给予阿斯匹林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等 ;治疗组 (n =30 )除上述常规治疗外 ,于病程早期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40 0mg/ (kg·d) ,于 2小时~ 3小时内静脉输入 ,疗程 4天~ 5天。结果 :总热程对照组为 14.8天± 6 .9天 ,治疗组为 10 .9天±2 .7天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 ,对照组为 2 6 .0 % ,治疗组为 4.0 %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对照组中冠状动脉损害可见多发性扩张和巨大动脉瘤 ,治疗组均为轻度扩张。结论 :早期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确可降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并缩短热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分为阿斯匹林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组及单用阿斯匹林组,对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阿斯匹林加静注丙种球蛋白组在热程、平均住院时间、冠状动脉病变恢复时间均较单用阿斯匹林组缩短。结论阿斯匹林和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应用,辅以抗凝治疗,对减轻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方面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4.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免疫球蛋白 (IgG)治疗川崎病 (KD)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 72例KD患者随机分为 3组 :A组 1 6例 ,单服阿斯匹林 (ASP) ( 3 0~ 50 )mg/ (kg·d) ,热退后减至 ( 3~5)mg/ (kg·d) ;B组 2 6例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 (IVIG) 4 0 0mg/ (kg·d)连用 5天 ;C组 3 0例 ,予丙种球蛋白 2 g/kg单剂静脉滴注。B、C两组均同时联用阿斯匹林 ,方法同A组。 3组患儿其他用药基本一致。观察其退热时间、冠状动脉病变 (CAD)发生率及其恢复时间 ;结果 :A组病例平均退热时间为 ( 4.6± 1 .4)天 ,CAD的发生率为 50 % ( 8/ 1 6 ) ,CAD平均恢复时间为 ( 1 49.7± 1 6 .5)天 ;B组病例平均退热时间为 ( 2 .0± 0 .4)天 ,CAD发生率为 2 3 .1 % ( 6 / 2 6 ) ,CAD平均恢复时间为 ( 81 .5± 2 2 .5)天 ;C组病例平均退热时间为 ( 1 .0± 1 .2 )天 ,CAD的发生率为 2 0 .0 % ( 6 / 3 0 ) ,CAD平均恢复时间为 ( 6 0 .3± 1 3 .8)天。B、C组与A组CAD发生率比较P <0 .0 5,差异有显著性 ,B组、C组相比P >0 .0 5,差异无显著性 ;CAD平均恢复时间经检验 :tAB=4.51 3 ,P <0 .0 1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tAC=8.2 97,P <0 .0 1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tBC=1 .796 ,P >0 .0 5,差异无显著性 ;平均退热时间经检验 :tAB=8.955,P <0 .0 1 ,差异有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5.
蔡江云  郑光强  石霖 《海南医学》2003,14(11):26-27
目的 观察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阿司匹林 (SAP)加普通剂量丙种蛋白 (IVIG) ( 4 0 0 -5 0 0mg/kg·d连用 3 -5天 )及阿司匹林加单剂用丙种球蛋白 (即 1g/kg·d连用 2天 )以及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结论 阿司匹林 +单剂用丙种球蛋白辅以抗凝治疗 ,对减轻临床症状 ,缩短病程 ,减少并发症 ,提高治愈方面有显著疗效 ,而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可缩短病程 ,并未加重冠状动脉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加阿斯匹林治疗川崎病40例,单用阿斯匹林治疗川崎病39例,丙种球蛋白治疗组热程,手足肿胀及颈淋巴结肿大恢复时间明显缩短,在促进血白细胞、血沉及EKG异常恢复及抑制血小板异常增高上有显著疗效,对冠状动脉病变有确切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将收集2012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的川崎病患儿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患儿均服用阿司匹林作为基础治疗,其中对照组给予丙种球蛋白1 g/(kg·d)静脉输注,使用1~2 d(若热不退用2 d);研究组给予丙种球蛋白2 g/(kg·d)静脉输注,使用1 d。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退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53,P<0.05);而2组患儿的黏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及手足肿胀消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8、1.552、0.719,均P>0.05)。2组患儿治疗后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及血小板计数(PLT)等实验室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后2组间上述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有7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对照组有13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研究组患儿治疗后冠状动脉病发生率(14.00%)明显低于对照组(26.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89,P=0.043)。研究组有1例患儿在静滴丙种球蛋白后出现不良反应,表现为畏寒、恶心,减慢静脉滴注速度后缓解并最终消失,所有患儿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 结论 对于川崎病,丙种球蛋白2 g/(kg·d)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1 g/(kg·d),且并发症少,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率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自 196 7年川崎病在日本报道以来 [1 ] ,川崎病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它可引起全身中小动脉受累尤其是冠状动脉受损。 80年代日本首先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本病 [2 ] ,但对丙种球蛋白的用法及用量意见不一 ,现将我院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我院 1990年 12月~ 1998年 11月间收治的 75例川崎病患儿 ,男 46例 ,女 2 9例 ,年龄 73天~ 12岁。均符合1985年修订的川崎病诊断标准 [3]。1.2 方法 将上述病例随机分成 2组即单纯服小剂量阿斯匹林 (30~ 5 0 mg/kg· d- 1 )组 ( 组 ) 5 1例 ;服小剂量阿斯匹林伍以静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7月~2009年8月收治的12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40例,三组患者均采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A组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2g/kg;B组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1g/kg×2d;C组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0.4g/(kg·d)×5d,各组其他治疗相同。观测患儿退热、淋巴结肿大、粘膜充血消退、多形性皮疹及手足症状消退的时间及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CAL),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退热、淋巴结肿大、粘膜充血消退、多形性皮疹及手足症状消退时间较B、C组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无明显差异(P>0.05),A、B、C各组CAL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静脉丙种球蛋白2g/kg,单次给药治疗川崎病,能更好的退热,并有效预防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 (IVIG)和阿斯匹林 (ASP)对川崎病 (KD)的治疗效果。方法 :分别采用不同剂量IVIG及阿斯匹林随机治疗 48例例川崎病患儿 ,治疗后监测患儿热程、白细胞计数及冠状动脉改变 ,同时观察IVIG及阿斯匹林的副作用。结果 :静脉滴注IVIGA组、B组治疗后热程、白细胞计数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与ASP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X2 =9 44,P <0 0 5)。但IVIGA组及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X2 =2 65 ,P >0 0 5)。结论 :对于KD患儿 ,在病程早期应用静脉滴注IVIG可明显缩短热程 ,使冠状动脉瘤发病率明显减低  相似文献   

11.
肌移位替代瘫痪肌肉功能,是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外科治疗中施行最多的手术,占2643例次手术的69.7%。当足部只有一块屈肌或伸肌功能尚好(Ⅲ级或以上)我院采用该肌裂分为二,取其一半替代拮抗叽功能,维持踝足于中立位。七年中施行32例,除5例不足二年外,27例均取得良好效果,优良率91.3%,可以推广应用,还从理论机理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途径给药对卵巢上皮癌化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72例卵巢上皮癌患者均采用 CAP方案化疗 ,其中 A组环磷酰胺、阿霉素 (或吡喃阿霉素 )经静脉滴注 ,顺铂经腹腔灌注 ,B组则全部经静脉滴注。间隔 3~ 4周 ,共 6~ 8个疗程。结果 :A组治疗总有效率 89.47% ( CR65 .79% + PR2 3.69% )。腹水得到有效控制。B组总有效率 67.65 % ( 4 7.0 6% + 2 0 .5 9%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两组 3年生存率分别为 47.37%、44.1 2 % ,A组高于 B组 ,但差异不显著。结论 :顺铂腹腔灌注可减轻药物的副反应 ,提高有效率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但对提高 3年生存率的意义尚不肯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曲马多和芬太尼以及它们分别与氟哌利多合用对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病人静脉自控镇痛 ( PCIA)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96例病人随机分为曲马多组 ( T)、芬太尼组 ( F)、曲马多 +氟哌利多组 ( T+ D)和芬太尼 +氟哌利多组 ( F+ D) 4组 ,分别给予 60 0 mg的曲马多、0 .6mg的芬太尼、60 0 mg的曲马多 + 2 .5 mg的氟哌利多和0 .6mg芬太尼 + 2 .5 mg的氟哌利多 ,各用生理盐水稀释至 5 0 ml,进行 PCIA。术后 6、1 2、1 8h分别观察病人的 BP、HR、 RR、镇痛评分 ( VAS)、镇静评分 ( Ramsay)、镇痛药物的使用时间、恶心呕吐评分以及呼吸抑制情况。结果 :在术后 1 2 h内 ,芬太尼的镇痛效果好于曲马多 ,合用氟哌利多并不能增加芬太尼和曲马多的镇痛作用 ,但能降低二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 P<0 .0 5 )。结论 :对于腹腔镜下施行胆囊切除术的病人 ,术后自控镇痛合用芬太尼和氟哌利多 ,既可以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 ,又可以减少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成钧 《陕西医学杂志》2008,37(5):554-556
目的:探讨低分子右旋糖酐、速尿与肝素钠配伍对儿童肾病综合征(NS)利尿作用与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对45例新入院的住院NS患儿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速尿与肝素钠配伍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的尿量、体重,并测定其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聚集功能、纤溶活性等指标并与25例采用潘生丁、激素治疗者进行对照观察。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较治疗前尿量明显增加,体重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观察组的尿量、体重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栓形成系数、血小板聚集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这些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PAI)、血浆α2抗纤溶酶(α2-AP)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速尿、肝素钠联合治疗儿童NS水肿,既可达到利尿消肿的目的,又有抗凝、降低高凝状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环孢素影响化疗药物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不同浓度环孢素(cyclosporin,GSA)影响化疗药物卡铂与足叶乙甙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细胞的促效作用.[方法]实验分为卡铂组(G1)、卡铂 0.5 mg/L CSA组(G2)、卡铂 1.0mg/L CSA组(G3)及足叶乙甙组(G4)、足叶乙甙 0.5 mg/L CSA组(G5)、足叶乙甙 1.0 mg/L CSA组(G6),每组各加样5孔.G7组为不同浓度CSA单独作用于Rb细胞.用从0.004至1.00mg/L倍数增加的9个不同浓度含量化疗药物卡铂和足叶乙甙及加入0.5 mg/L和1.0 mg/L浓度的环孢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SO-Rb50细胞.采用MTT法比较各组Rb细胞的生长抑制情况,通过计算Rb细胞抑瘤率、半数细胞抑制所需药物浓度IC50值及倒置显微镜下Rb细胞形态学检查,观察环孢素影响化疗药物抑制Rb细胞的作用.[结果]卡铂及足叶乙甙加入CSA作用于SO-Rb50细胞,其细胞抑瘤率较单独应用卡铂及足叶乙甙时增高,G1~G6组的IC50值(mg/L)分别为:0.335、0.183、0.130、0.113、0.099、0.077,随着CSA的加用及浓度的增加,IC50值逐渐降低.G1与G2、G3组及G4与G5、G6组的抑瘤率分别作t检验,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G1与G2、G3组及G4与G5、G6组IC50的分别作方差分析检验,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5).单纯CSA组抑瘤率与药物浓度无相关关系(P>0.1).倒置显微镜观察显示加用环孢素后随药物浓度增加Rb细胞坏死变形较卡铂组及足叶乙甙组明显.[结论]CSA单独作用于SO-Rb50细胞无抑制杀灭作用,但CSA能促进卡铂及足叶乙甙对SO-Rb50细胞的抑制杀灭作用.随着CSA浓度增加,卡铂及足叶乙甙对Rb细胞的抑制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联合抗凝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8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低分子肝素钙、巴米尔(肠溶阿司匹林或泡腾片)、抵克立得(盐酸噻氯匹定)三联抗凝治疗。对照组42例,口服巴米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凝血系列指标和血液流变学参数等。结果:治疗组临床显效率及总有效率91.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4.3%(P<0.01),心电图缺血变化和血液流变学参数明显改善,凝血系列指标无显著变化。结论:联合抗凝治疗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有较好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常规药物普罗帕酮或维拉帕米治疗阵发性室上速疗效不佳时,加用硫酸镁治疗的作用。方法:101例阵发性室上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硫酸镁组54例除常规普罗帕酮或维拉帕米治疗外,给予硫酸镁治疗;对照组47例除常规普罗帕酮或维拉帕米治疗外加用冻干丹参治疗。结果:给药2h内硫酸镁组心室率降止100次/min以下者,转复为窦性心律者均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阵发性室上速患者在常规普罗帕酮或维拉帕米治疗外加用硫酸镁治疗可起到辅助和加强治疗效果的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智  ;胡东海  ;焦赫娜 《当代医师》2014,(12):1614-1616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辅助靶控丙泊酚-舒芬太尼麻醉用于脊柱侧弯矫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择期行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每组20例,分别在麻醉诱导前给予0.8 μg/kg右美托咪定和等量生理盐水,10 min输完.术中D组持续泵入右美托咪定0.2μg/(kg·h),C组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观察麻醉诱导前10 min(T1)、麻醉诱导后3 min(T2)、气管插管后1 min(T3)、停药(T4)、唤醒即刻(T5)、加深麻醉后6 min(T6)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记录两组血液动力学、唤醒时间、唤醒成功率、唤醒期间的躁动情况及唤醒期间的出血量,记录有无术中知晓.结果 两组唤醒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较C组血液动力学稳定(P<0.05),D组躁动的发生率及唤醒期间的出血量显著少于C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辅助靶控丙泊酚-舒芬太尼麻醉能有效实施术中唤醒,有助于减少唤醒期间的出血量及躁动的发生,使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平稳.  相似文献   

19.
透明质酸钠与几丁糖在防治膝关节松解术后再粘连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对比研究几丁糖与透明质酸钠防止膝关节松解术后再粘连的效果。方法:对64例膝关节僵直患者进行手术松解,根据术中处理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成A组(术后关节腔内涂布2%几丁糖)22例,B组(术后关节腔内涂布1%透明质酸钠)21例以及C组(术后关节腔内涂布生理盐水)21例。手术后第2天行患肢持续被动活动功能锻炼,随访观察膝关节伸屈活动度改善程度以评定疗效。结果:随访时间8~26月,平均16月。A组术后膝关节平均活动度恢复到(111.7±16.5)°比术前增加(86.0±10.7)°;B组术后膝关节平均活动度恢复到(106.1±12.6)°,比术前增加(80.9±14.1)°,C组术后膝关节平均活动度恢复到(80.0±15.1)°,比术前增加(56.1±11.5)°。经统计学分析A、B两组术后膝关节伸屈活动度增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B两组术后膝关节伸屈活动度增值均大于C组(P<0.05)。结论:生物材料透明质酸钠和几丁糖均具有明显的防止组织粘连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复方速效头痛宁与苯塞啶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9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根据患者治疗前后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的变化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A组显效率为46.2%、总有效率82.9%;B组显效率为 45.5%、有效率为 80.0%,;C组显效率 63.6%,,有效率 85.6%;C组显效率明显高于 A、B两组,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复方速效头痛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偏头痛防治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