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提高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确诊率。材料和方法:收集颅脑外伤后诊断TSAH的CT资料200例,手术证实71例,129例经CT复查证实。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结果:TSAH以弛裂池积血最多见,其次为侧裂池积血。153例为局限性少量积血。TSAH并有颅脑内其它损伤185例,首次CT检查漏诊39例。127例发现有脑池偏密征,与偏密征同侧有脑挫裂伤或颅内血肿114例。结论:重视脑池偏密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是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常见类型[1] 。CT检查为目前临床诊断新生儿SAH的主要手段 ,但出血量少时 ,则不易发现 ,为提高对新生儿SAH的首次CT确诊率。笔者对 68例新生儿SAH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选择我院 1996~ 2 0 0 1年 6月有完整CT资料的新生儿SAH患者 68例 ,男 42例 ,女 2 6例 ,5 4例为足月儿 ,14例为早产儿。生产史均有不同程度的围产期窒息 ,有明确产伤史者 2 0例。临床表现主要有烦躁、意识障碍、肢体肌张力改变 ,原始反射异常 ;严重者有惊厥 ,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呼吸…  相似文献   

3.
李丙选  林妍  郑爱青 《新医学》1998,29(6):301-302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科常见病,以往主要靠腰穿确诊。随着CT扫描在临床上的应用,SAH的诊断日益完善。本文分析我院经CT检查的SAH67例,以探讨CT扫描的诊断价值。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1993年12月至1997年12月收治的67例中男...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新生儿颅内出血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CT的应用可使该病的诊断更加准确、客观和简便,并对脑缺血缺氧的程度判断以及治疗和预后也很有意义。本文收集有完整资料的新生儿SAH 64例,就其CT表现和病理机制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讨论。1资料与方法 64例新生儿SAH中,男39例,女25例,首次CT检查时间为出生后2小时一20天,扫描次数1-3次。其中早产儿9例,有明确产伤史18例,64例均有程度不等的窒息史。出生时Aogar评分:1-3分(重度窒息)42例,4-6分(轻度窒息)22例。…  相似文献   

5.
唐萍  罗祖明  武兵  罗顺 《华西医学》1999,14(1):51-51
虽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只占急性脑率中病例的10%~20%,但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为了总结经验,现将我院1988年以来经临床颅脑CT和腰椎穿刺脑脊髓检查证实的100例SAH病人进行配对分析,以找出SAH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和直接死亡原因。1临床...  相似文献   

6.
分析22例头颅CT及临床表现不典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平均年龄62.9岁。原发病为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中风及糖尿病。经止血、降颅压等综合治疗,总有效率为81.8%。本资料显示:不典型SAH患者的诊断与年龄、出血量及头颅CT扫描时间等因素有关。作者并强调对此类患者应常规做腰椎穿刺检查,及时明确诊断,以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7.
我们应用日本产SysmexF -80 0型血液分析仪观察 5 6例新生儿颅内出血 (ICH )患者血小板计数 (PLT)、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变化 ,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1 对象与方法1 1 选择病例 ①ICH组 :1996年 6月~ 1998年 9月在我院儿科住院足月新生儿 ,用美国产MAX64 0全身CT机、头颅平扫证实有ICH者 5 6例 ,男 40例 ,女 16例 ,CT检查在生后 2~7d进行。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3 1例 ,硬膜下出血 (SDH )7例 ,两种以上合并出血 18例 (SAH并发脑实质出血 3例 ,脑室内出血 1例 …  相似文献   

8.
分析22例头颅CT及临床表现不典型的蛛网膜下出血(SAH)患者,平均年龄62.9岁。原发病为高血压病、冠状脉硬化性心脏病、中风及糖尿病、经止血、降颅压等综合治疗,总有效率为81.8%。本资料显示L:不典型SAH患者的诊断与年龄、1出一及头颅CT扫描时间等因素有关。作者并强调对此类患者应常规做腰椎穿刺检查,及明确诊断,以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9.
貌似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叶出血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貌似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叶出血36例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内科(230001)李淮玉,周本秀自CT应用以来,发现不少临床表现貌似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而CT证实是脑叶出血的病例。现将我院自1990年以来临床表现似SAH病例,经CT诊断为脑叶出血36例临床和...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近期致死原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为进一步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近期致死原因,本收集1992-01/1999-10经头颅CT及脑脊液检查确诊的SAH112例,就影响近期致死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中期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方法,讨论术中、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入院前均经头颅CT检查证实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存在,35例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1例经手术探查证实右侧A2段动脉瘤.36例患者均在早、中期进行显微手术治疗.早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 d内手术22例,中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4~10 d内手术14例.结果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Ⅰ级21例,Ⅱ级4例,Ⅲ级4例,Ⅳ级4例.术后均复查头颅CT,无术后颅内血肿,不同部位脑梗死5例.死亡3例,1例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后发生枕叶梗死,发生脑疝,家属放弃治疗;1例为Hunt-Hess Ⅴ级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术后脑疝症状未解除:1例为前交通动脉瘤栓塞术后2年再发出血,手术夹闭后1周突发枕骨大孔疝.术后26例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复查,1例患者提示前交通动脉瘤完全未被夹闭,1例后交通动脉瘤有残颈,1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示后交通动脉未显影.结论 早、中期显微手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术后脑缺血是颅内动脉瘤手术的严重并发症,特别是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术中对后交通动脉的保护十分重要.对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体内血栓形成或粥样硬化患者的手术治疗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头痛的病因。方法对107例发病后24h内CT诊断为SAH,并经全脑动脉造影(DSA)明确存在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分别在出血后1、2、3、5、7、10、14d行头痛数字评分(NRS),对中、重度头痛患者行头颅CT和经颅三维多普勒(TCD)检查,分析头痛发生原因,观察不同类型头痛的临床特点。结果86.9%(93/107)的动脉瘤性SAH患者病程中存在中、重度头痛,其中9.7%(9/93)源自动脉瘤再出血,其临床特点是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或原有头痛骤然加重,常伴有意识障碍或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16.1%(15/93)的头痛患者CT显示继发性脑积水,且头痛多持续性加重,但有时可突然自行缓解;TCD检查显示12.9%(12/93)的头痛患者存在颅内血管痉挛,并可因病情持续加重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意识障碍,61.3%(57/93)的患者无阳性发现,但临床表现类似。结论大多数动脉瘤性SAH患者存在中、重度头痛。  相似文献   

1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特征及早期临床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影像学特征及早期病因学诊断方法,并客观评价其优缺点。方法对115例动脉瘤性SAH采用CT、CTA、MRI、MRA、DSA等影像学检查并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进行早期临床诊断。结果115例SAH均在急性出血期内(7天)被早期诊断,其中有96例患者在7天内被DSA检查诊断为动脉瘤,早期病因诊断率83.5%,另19例在7天后二次造影诊断。全组9例行MRA,6例发现动脉瘤;12例行CTA,9例发现动脉瘤。结论采用CT及DSA可以对动脉瘤性SAH进行早期病因学诊断;该方法安全、准确,对动脉瘤性SAH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is primarily caused by a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 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AH (PNSAH) accounts for approximately 5% of all spontaneous SAH. PNSAH displays favorable prognosis. The risk of hemorrhage recurrence is low. We report a case of PNSAH recurrence, occurring within a short time after the initial episode in a patient not receiving antithrombotic or antiplatelet drugs. CASE SUMMARYA 66-year-old male, without any history of recent trauma or antithrombotic/ antiplatelet medication, suffered two similar episodes of sudden onset of severe headache, nausea, and vomiting. A plain head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 showed subarachnoid blood confined to the anterior part of the brainstem. Platelet count and coagulation function were normal. PNSAH was diagnosed by repeated head C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cerebral angiography, none of which revealed the source of SAH. The patient was discharged without focal neurological deficits. At 6-mo follow-up, the patient had experienced no sudden onset of severe headache and presented favorable clinical outcome. Studies have reported a few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PNSAH, originating frequently from venous hemorrhage and conventionally associated with venous abnormalities. PNSAH recurs within a short time following the initial onset of symptoms, although the possibility of re-hemorrhage is extremely rare.CONCLUSIONPNSAH recurrence should arouse vigilance; however, the definite source of idiopathic SAH in this case report deserves further attention.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讨论婴儿晚发性Vit K缺乏(VKD)并颅内出血的CT和MRI表现特点及预后。方法:对1999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经CT确诊的78例VKD并颅内出血的婴儿进行了追踪复查,分析其CT和MRI表现特点。结果:本组78例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58例(74.4%),硬膜下出血(SDH)41例(52.5%),脑实质出血(IPH)31例(40.0%),脑室内出血(IVH)23例(29.5%)。单一部分出血45例(57.7%),2个部位出血19例(24.4%),3个以上部位出血14例(17.9%)。31例IPH随访复查死亡9例,仅4例恢复正常,其他病人均有脑室扩大、脑软化、脑萎缩、脑钙化形成等不可逆性后遗症的表现,以单纯SAH预后最好,24例1个月复查均恢复正常。结论: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VKD并颅内出血其预后有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其破口周围所形成的假性动脉瘤与真性动脉瘤复合体的DSA影像学特征及分型.方法 对50例破裂性动脉瘤采用CT及DSA等影像学检查.结果 50个破裂性动脉瘤均表现为出血量不等的SAH,DSA检查均在其破口周围形成假性动脉瘤,其影像特征为在真性动脉瘤腔外可见细小形、圆形或类圆形不规则假性瘤腔,可以根据DSA的影像表现将其分为三型:其中A型(类茶壶型)11例,B型(类葫芦型)27例,C型(类哑铃型)12例.结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破口周围可以形成假性动脉瘤,这种假性瘤腔与真性瘤腔一起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动脉瘤复合体,其影像特征在DSA上可表现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120例经临床和CT诊断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进行选择性的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部分病因明确病例进行栓塞治疗。对所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20例血管造影术显示:正常8例(6.7%),阳性112例(93.3%),其中颅内动脉瘤79例(70.5%)、血管畸形17例(15.2%)、脑动脉狭窄及闭塞16例(14.3%),均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结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最直接和最可靠的检查方法,并能为血管内栓塞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可靠解剖形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SAH患者症状、病因、预后及DSA检查。结果 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是SAH主要症状。经DSA发现,23种中20例有脑动脉瘤,2例为多发;共计22个动脉瘤,21个位于Willis环,14个位于前交通动脉。9例行手术治疗,5例行介入治疗,7例内科保守治疗,除2例死亡外,21例均痊愈。接受CS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1例MSCT平扫确诊为SAH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其中8例MSCT检查后进行DSA检查,3例进行手术治疗。结果MSCT造影显示11例自发性SAH中,9例为动脉瘤出血,1例脑动静脉畸形。11例病例均经DSA或手术证实。结论多层CT血管造影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准确性高,无创伤性,快速,简便。可作为一种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在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及其在外科手术和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的重要性。方法:对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CT检查,分析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部位与动脉瘤发生部位的定位关系以及CT对动脉瘤钙化和瘤腔内血栓的显示情况。结果:前交通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瘤和基底动脉瘤的破裂出血在CT图像上可表现为特定部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CT能清楚显示动脉瘤的破裂出血在CT图像上可表现为特定部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CT能清楚显示动脉瘤壁和瘤颈的钙化及瘤腔内血栓的大小。结论:在CT图像上可根据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部位,判断动脉瘤的发病部位,CT对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