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9例颈动脉体瘤的手术治疗资料。结果 9例病例均完整切除肿瘤,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颈动脉体瘤的首选方法是手术治疗,术中正确自理颈内动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就术中如何处理颈内动脉及预防脑部并发症提出方法。  相似文献   

2.
郭庆科  荀文兴  肖光裕  邹敬才  罗戈 《医学争鸣》2001,22(19):F003-F003
0 引言 化学感受器瘤是比较少见的肿瘤 ,绝大多数发生于颈动脉体 .此瘤紧紧包绕颈动脉 ,与邻近静脉、动脉及神经等多紧密粘着 ,具有极其丰富的血运 ,手术切除困难极大 ,多在术中损伤、结扎或切除颈动脉 ,造成大量失血和脑供血不足而致死亡者并非少有 .血管外科的进步 ,手术死亡率已显著下降 .但仍是颌面外科医生的一大难点 .我们于 1995年后在颈动脉体瘤治疗中应用介入栓塞技术 ,收到良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我们自 1985 / 1999共收治颈动脉体瘤 9例 ,其中 1例为双侧 . 1995 - 0 3起收治 4例在手术前 1d采用介入栓塞技术 .年龄 18~ 5 3岁…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作者收集了1958~1988年国内文献报道的颈动脉体瘤,共183例,术前误诊率54.0%,行167例次手术,包括:肿瘤剥除术89例次;肿瘤切除、颈总动脉结扎术40例次;肿瘤切除、自体静脉或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术33例次;肿瘤切除、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吻合术5例次。手术死亡率4.9%。偏瘫发生率6.1%,术后经6个月~21年随访,局部复发和/或远处转移发生率8.2%,作者强调运用 CT、B 超、动脉造影等检查方法来提高术前诊断率.术前常规行 Matas 试验。提倡常温麻醉。手术以肿瘤剥除术和血管重建术为首选,而不主张颈动脉结扎术,以减少脑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陈秀权 《广西医学》1995,17(6):488-491
本报告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瘤。1例行肿瘤切除,2例连同颈外动脉一并切除。提出本病部位特殊,强调术前颈总动脉压迫训练、脑电图检查、选择性脑血管造影对诊断及了解患侧大脑侧支循环是否建立,对手术方式选择是防止术后脑部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重要性。并结合有关献提出作在术中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体瘤手术的麻醉处理(附3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文钊  王建荔 《广西医学》1996,18(6):801-802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颈动脉体瘤的诊断、手术治疗及其并发症防治经验.方法:对颈动脉体瘤患者1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CTA或MRA以及DSA明确诊断.均行一期手术切除,无手术死亡、脑卒中发生及肿瘤复发,发生术后神经并发症3例.结论:术前彩色多普勒、CTA、MRA以及DSA等检查可明确颈动脉体瘤诊断.了解颈动脉体瘤的血供来源以行术前瘤体滋养动脉栓塞,了解颅内Willis环的结构是否完整来判断术中是否能临时阻断颈动脉以减少创面出血以及术中脑神经的保护等是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外科治疗颈动脉体瘤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 1 2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外科检查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无术后死亡病例 ,有 2例患者出现患侧眼睑下垂。用Grotex血管置换颈动脉的患者术后出现偏头痛及患侧面部麻木感 ,经治疗症状消失。所有病例随诊 1年 ,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颈动脉体瘤早期手术治疗是最佳方法。对于与颈动脉瘤粘连严重的颈动脉需要切除的患者 ,术前准备人工血管移植是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35例36侧颈动脉体瘤行手术治疗。其中颈动脉体瘤单纯剥离20例(21侧),颈动脉体瘤及颈外动脉切除3例,肿瘤及颈内动脉切除颈外替代颈内动脉2例,动脉对端吻合2例,血管移植6例,补片修复1例,动脉结扎1例。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12例采用冰帽头部局部低温。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死亡率2.8%,术后发生霍纳综合征2例,迷走神经、面神经下颌支及喉上神经损伤各1例。29例随访1-25年,全部随访患者没有复发。恶性颈动脉体瘤1例,失访。结论:手术是治疗颈动脉体瘤的最佳方法,延误反使手术增加困难。脑保护是降低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完整的保留或重建颈内动脉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颈动脉体瘤5例,其中4例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无1例死亡。诊治体会:(1)颈动脉三角区搏动性肿块,垂直方向固定,水平方向可移动,应考虑本病可能;(2)动脉影在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3)一旦确诊应早期手术;(4)术前颈动脉压迫是减少脑部并发症的关键;(5)颈动脉是否切除可根据术中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性质而定。  相似文献   

10.
超选择性供瘤血管栓塞后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术前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在颈动脉体瘤切除术中的作用及颈动脉体瘤合适的治疗方式.方法 33例直径>3 cm的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均行彩色多普勒检查,然后行超选择性供瘤血管动脉栓塞后再行手术切除.其中10例10侧于栓塞后第4天行手术治疗,23例24侧于术后第1天行手术切除.术中5例行颈动脉重建术,其中1例行颈外动脉颈内动脉吻合,3例用大隐静脉移植行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吻合,术中常规行动脉转流术.另1例行颈内动脉修补术,未行动脉转流.结果 全部瘤体均一期切除.1例剥离瘤体时颈内动脉撕裂行修补术,术后当天发生2次对侧肢体偏瘫,第2天肢体活动恢复正常,但讲话不清,舌头偏瘫.MRI检查提示脑栓塞.3个月后恢复.其余病例术后无脑缺血及不可逆的颅神经损伤.结论 术前超选择性供瘤动脉栓塞后手术切除是治疗颈动脉体瘤合理的手术方式,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减少颅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的内分泌活性、病理特征,总结颈动脉体瘤外科治疗及围手术期体会。方法回顾分析1991年1月至2011年8月我科颈动脉体瘤患者中7例有内分泌活性患者的外科治疗。7例患者经围手术期进行周密的准备,术前纠正血钾,术中稳定血压,并采用术中转流等方法切除瘤体。术后监测血压、血钾变化情况。术后病理活检,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嗜铬蛋白(CgA)、支持细胞S-100检查。结果 7例有内分泌活性颈动脉体瘤患者手术切除均成功,术后恢复满意。HE染色见肿瘤细胞,边缘可见支持细胞;免疫组化CgA(+)、S-100(+)证实均为颈动脉体瘤,来源于副神经节瘤,但病理活检无法证实内分泌活性。随访12~60月,未见复发。结论具有内分泌活性颈动脉体瘤以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为主,病理无特异性。首选的治疗方式是外科切除,同时需要进行围手术期血钾、血压的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体瘤临床上虽少见.但在颈部肿瘤的鉴别诊断上必须列为一项内容,警惕手术前误诊和避免手术中临时处理困难.本文对我院15年(1976~1992)9例颈动脉体瘤的诊断治疗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4例院外和院内误诊,经手术探查得出正确诊断.术前超声学检查与选择性颈动脉造影能明确诊断.5例施行手术治疗者术前均采用手了法颈动脉压迫训练,促使大脑侧支循环的建立。3例行颈动脉外膜下肿瘤完全切除术,近远期疗效满意.2例切断拮扎颈总动脉,1例再结扎颈内、外动脉,肿瘤切除术;1例再结扎切断动脉分歧部,颈内、外动脉远心端端一端吻合,切除肿瘤.前者术后顺利恢复,无永久性后遗症;后者术后14天合并患侧侧脑室体旁脑梗塞,遗留有健侧轻度偏瘫,2年后随访恢复较好.作者认为术前超声检查与选择性颈动脉造影对确定诊断与颈动脉压迫锻炼准确建立大脑侧支循环是对一部分必须切除颈动脉分歧部的颈动脉体瘤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王耀钟  袁荣涛  贾暮云 《医学综述》2009,15(11):1624-1626
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B、C、D亚单位(SDHB、SDHC、SDHD)的基因突变可造成线粒体复合体Ⅱ结构和构象的改变,导致其功能减低或完全失活,引起氧传感通路异常及凋亡调控障碍,在家族性颈动脉体瘤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散发性颈动脉体瘤的发病与SDH基因的关系目前尚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体瘤     
颈动脉体瘤临床少见,早期无显著临床症状,所以往往为临床医师在诊断和治疗上忽视.本文就其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并发症,将近期相关文献综述以下,以飨同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下颈动脉体瘤的表现及其评价诊断价值。方法:搜集了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16例,术前均行16排CT血管造影,注射速率采用4.0mL/s获得容积数据进行MIP及VR重建,总结颈动脉体瘤在MSCTA下的特点。结果:16例病变均为单发,右侧10例,左侧6例。16例MSCTA原始图像上均显著强化,CT值均在200HU以上,16例病灶内均可见粗大迂曲的血管。12例位于颈动脉分叉内后方,2例完全包绕颈内外动脉,2例完全骑跨于颈动脉分叉中使颈动脉分叉角度明显增大,其中1例破裂出血。结论:MSCTA不仅显示肿瘤大小、部位及内部特点,而且能三维立体的显示肿瘤和周围血管的关系,是诊断颈动脉体瘤的首选方法,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颈动脉体瘤切除术中患者持续使用升压药物的危险因素,并同时分析患者术中心率、血压波动情况及其对血管活性药物的需求。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5月1日至2017年7月31日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颈动脉体瘤切除手术的患者,对术中需持续使用升压药物的患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同时分析Shamblin分型与术中血压心率波动、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108例患者,共116侧颈动脉体瘤切除手术。单因素分析中,肿瘤最长径>4 cm、术中颈内动脉损伤、颈内动脉重建、恶性病理、高Shamblin分型(Ⅱ型或Ⅲ型)、失血量≥400 ml以及手术时长>4 h的患者术中持续使用升压药物的需求增加。Logistic多因素分析得出Shamblin Ⅲ型(OR=2.286,95%CI=1.324~14.926,P=0.016)、手术时长>4 h(OR=3.874,95%CI=1.020~14.623,P=0.046)为颈动脉体瘤切除术中患者需持续使用升压药物的危险因素。此外,Shamblin Ⅲ 型与术中心率异常升高、术中使用升压药物显著相关。结论 Shamblin Ⅲ型、手术时长>4 h是患者术中持续使用升压药物的危险因素。Shamblin Ⅲ型的患者术中心率异常升高、术中使用升压药物的需求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建立不同间歇低氧(IH)程度、IH时间和再氧合(ROX)时间以及持续低氧(CH)模式家兔在体颈动脉体和颈总动脉模型.方法 由计算机程序控制单片机,在串口通讯协议驱动下,由下位机芯片控制不同氧分压(PO2)灌注液的灌注过程.45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家兔(2.5~3.0 kg)复合麻醉后保留自主呼吸,游离右侧颈总动脉和窦神经(CSN),显露CSN化学感受性神经细束并安放电极记录CSN传入活性.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向心端血流,并向右侧颈总动脉远心端内插入导管,经蠕动输液泵交替灌注以发泡法预平衡的灌注液(2 mL/min).灌注低氧灌注液,而后再灌注正常氧灌注液,交替往复形成IH/ROX循环,从而在颈总动脉内模拟出睡眠呼吸暂停状态的不同IH模式IH/ROX暴露情况;或持续灌注低氧液以模拟CH暴露情况.监测颈动脉体CSN传人活性,完成暴露后游离收集颈动脉体和插管远心端的颈总动脉及其分叉作为标本.结果 正常氧灌注时CSN化学传人细束的基线频率为(0.17±0.03)次脉冲/s(impulse/s),平均波幅为(46.2±4.4)μV;低氧灌注时传人频率为(0.64±0.09)impulse/s,平均波幅为(87.4±6.6)μ,V;正常氧灌注液的PO2约为(139±1.5)mm Hg,而IH灌注液的PO2约为(35.2±1.3)mm Hg.结论 该模型可以用于研究不同IH和CH模式时颈动脉体和颈总动脉多种神经和生物化学变化,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报告颈内动脉颅内段病变致严重鼻衄4例,复习文献6例,共分析10例。外伤性8例中,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7例,其中1例并发颈内动脉海棉窦瘘;单纯颈内动脉海棉窦瘘1例。另2例为颈内动脉颅内段原发性巨大动脉瘤。鼻衄间隔2~20天,鼻衄最多达10次,血量在500~1000ml 左右。视力障碍、局部血管杂音约占三分之一。X 线平片与 CT 有诊断价值,以脑血管造影诊断最为理想。无论是急救或者根治均行手术治疗,并对手术方法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讨论磁共振对颈动脉体瘤患者外科治疗前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5月到2015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34例颈动脉体瘤患者。根据患者在不同治疗方式后的结果与术前的扫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在进行了不同的手术后肿瘤的长度与血管临贴长度之间的关系、颈动脉狭窄程度及血管有无推移,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进行了不同的治疗方式之后无强化血管壁的完整性以及横轴面肿瘤包绕角度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体瘤患者经磁共振扫描后,根据磁共振提供的扫描结果进行手术所取得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说明通过磁共振在治疗前对颈动脉体瘤患者进行评估,效果是非常好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部累及颈动脉和多节颈椎肿瘤的处理方法。方法 报道1例颈部肌纤维肉瘤侵犯多节段颈椎管和颈动脉且同侧椎动脉已在前次手术中结扎的病例,本次第五次手术安全地阻断、切除颈动脉和肿瘤。颈椎钛板固定,创面带蒂胸大肌皮瓣修复。结果 术后患者症状缓解,无脑缺血表现,颈椎稳定,皮瓣生长良好。结论 评估脑对颈动脉阻断的耐受性和多学科密切配合,难以手术处理的颈部巨大肿瘤可成功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