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 了解射频消融治疗各种心律失常复发原因。方法 通过1108例射频消融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对其中40例复发患者从诊断、消融部位、靶点图形、功率、即刻成功时间和术中是否诱发心动过速及术后心电生理情况以及消融技术开展时间等方面进行临床分析,总结复发原因。结果 ①总复发率为3.7%,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3.1%,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6%;②对诊断复杂,右侧旁道,靶点V-Q间期小于10 ms,消融功率大于25 W,即刻成功长于5秒,消融时AV波稳定性差及术中未诱发心动过速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容易复发(P<0.01);③对消融功率大于30 W才出现结性心律,术中未诱发心动过速及术后仍存在心房回波和A-H跳跃现象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也容易复发(P<0.01);④对V-Q间期短于20 ms的室性期前收缩也易复发;⑤复发病例多集中在消融技术开展的第2~5年。结论诊断是否明确,对消融靶点的掌握,消融部位及功率的选择,即刻成功时间,术中是否诱发心动过速及消融技术开展时间是引起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复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EnSite- NavX指导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消融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8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EnSite组和常规X线组,每组40例。分别于EnSite系统或常规X线透视下行射频消融术,比较两组标测消融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放电消融次数、有效放电率、即时成功率、1年复发率。结果 EnSite组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3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17例(右侧旁道6例,左侧旁道11例),X线透视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1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19例(右侧旁道6例,左侧旁道13例);2组患者全部消融成功,无严重并发症。EnSite组X线曝光时间[(5.1±1.3)min、(1.3±0.2)min、(1.2±0.2)min]明显短于常规X线组[(10.3±2.3)min、(25.3±7.8)min、(17.7±4.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Site组右侧旁道及双径路组消融手术时间[(48.1±12.5)min,(41.6±10.3)min]、放电消融次数[(3.7±0.5)次,(2.8±0.6)次]、有效放电率[(48.3±13.1)%、(52.4±13.7)%]均优于常规X线组[(59.7±13.3)min、(54.3±12.2)min,(5.8±1.1)次、(4.1±0.8)次,(31.3±11.1)%、(41.3±11.8)%],而左侧旁道消融EnSite组上述指标[(51.7±11.3)min、(5.7±0.6)次、(32.3±10.3)%]则差于常规X线组[(32.3±8.5)min、(3.1±0.7)次、(54.7±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复发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nSite指导下行消融是有效可行的,右侧旁道及双径路消融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19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病人进行分析,探讨射频消融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2例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PSVT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01例,房室旁道所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81例,房室结双径路合并房室旁道10例。结果房室结双径路111例(单一房室结双径路101例,房室双径路合并房室旁道10例),其中慢-快型109例,快-慢型1例,慢-慢型1例;房室旁道81例,其中左侧旁道62例,右侧旁道16例,双旁道3例;房室结双径路合并房室旁道10例,旁道共计91条。成功率98.9%,复发率2.1%,近期并发症3.6%。结论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根治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方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97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射频消融的治疗效果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97例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PSVT患者的治疗效果,其中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42例、房室旁道所致房折返性心动过速50例,房室结双径路合并房室旁道5例。结果 房室结双径路42例,其中慢-快型41例,快-慢型1例;房室旁道50例,其中左侧旁道34例,右侧旁道10例,双旁道4例,多旁道1例;房室结双径路合并房室旁道5例,共计107条。成功率95.6%,复发率3.3%,并发症2.2%。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掌握消副放电时间及能量,减少复发率。操作要规范,细心,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房室间隔旁道的电生理和心电图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慧  李忠杰 《心电学杂志》2010,29(3):262-266
临床常见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系心房、房室结一希浦系统、心室、房室旁道均参与的折返性心动过速,近年来通过导管消融(下称消融)阻断房室旁道可以根治AVRT,故术前的定位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曹克将射频导管消融术是治疗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一项新技术,其治疗房室结和房室旁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成功率很高[1~3],对于心脏结构正常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也极其有效[4]。唯有冠心病室速射频消融的成功率低。...  相似文献   

7.
间隔部房室旁道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间隔部房室旁道的射频消融胡大一杨新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北京100020)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成功率可达95%或以上,但也有较为疑难、复杂难以成功的病例。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文献,就房室旁道中消融较为困难的间隔部旁道...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的临床特征、心电网和电生理检查特点、射频消融治疗特点,旨在为临床长RP。心动过速鉴别提供帮助。方法11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心电图特点及电生理检查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心动过速表现为窄QRs波心动过速,RP’〉P’R,P。在Ⅱ、Ⅲ、aVF导联倒置,RP’间期为350±25ms,心率为1664-30bpm。11例患者中有3例出现室房逆传跳跃现象。心房程序刺激无明显跳跃现象,11例均可由心房StS:刺激诱发心动过速发作,且容易诱发,容易终止。心动过速发作时,5例CS9.10A波最早,6例HiS的A波最早,其中1例静推ATP心动过速终止。11例患者中9例经房室结改良消融传统慢径获得成功,2例在冠状静脉窦内消融成功,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均未再发作心动过速。结论长RP’心动过速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如能排除慢旁道和房速,应考虑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9.
总结应用电极导管消融术治疗37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随访约0.92~8.16年的结果。本组射频电能消融术总有效率为95.2%,其中射频消融房室旁道的有效率为93.3%,较直流电者(62.5%)为高,复发率为6.6%,较直流电者(33.3%)为低。射频电能房室结改良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有效率为100%,说明射频电能应用于室上性心动过速消融术较直流电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长期疗效好、复发率低等特点。在应用射频电能消融慢径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应作最早逆行心房活动标测,以策安全。如能完全消除慢径传导则可明显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作方式及射频消融终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最常见的类型,约占阵发性室上速的50%。而房室结双径路(DAVNP)被认为是发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基础。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房室结传导曲线(AVNFC)呈“跳跃”状态,然而,近年发现在AVNFC呈非跳跃性的患者也可发生AVNRT。可见房室结结构及其电生理特性极其复杂,本文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不同的发作方式及房室结传导曲线本质特点、射频消融治疗终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伴左室功能不全的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心力衰竭(心衰)组为30例持续性房颤伴症状性左室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0.45)患者,对照组为年龄、性别、左房大小和房颤持续时间相匹配的60例无心衰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均接受环肺静脉电隔离联合心房碎裂电位消融治疗房颤。比较两组导管消融手术相关参数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对心衰组术前、术后的左房大小、左室功能及内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例均完成导管消融术,肺静脉隔离率分别为96.67%及98.33%(P=1.00)。两组间消融时间、X线透视时间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23±39.03 min比201.87±36.80 min,P=0.97;26.80±7.77 min比27.06±7.16 min,P=0.88;3.3%比3.4%,P=1.00)。随访11±1个月,73%的心衰组患者和78%对照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P=0.61),两组中分别有40%和42%患者接受再次消融。与术前相比,术后9个月心衰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增加了7.87%±4.72%,左房内径缩小3.77±4.02 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6.87±5.32 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减小8.93±7.60 mm(P均〈0.05);维持窦性心律者心功能改善程度高于未能维持窦性心律者。结论包括器质性心脏病者在内,对于持续性房颤合并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联合心房碎裂电位消融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消融成功率与无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相似。房颤合并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经导管消融治疗后,左房、室扩大程度减轻,左室射血分数可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维持窦性心律(窦律)对慢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左心房和左心室结构的影响。方法入选38例慢性房颤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的超声心动图指标为左心房前后径、左心房上下径、左心房左右径、左心房最大容积、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评估房颤有无复发对左心房及左心室重构的影响。结果 31例慢性房颤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13.45±1.46)个月,将其按消融效果分为复发组(15例)和非复发组(16例)。随访结果如下:(1)消融术前复发组与非复发组超声指标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复发组术后12个月左心房前后径、左心房上下径、左心房左右径、左心房最大容积、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非复发组消融术后12个月左心房前后径较术前减小[(38.73±3.77)mmvs.(41.86±4.73)mm,P0.01],左心房上下径较术前减小[(58.03±4.31)mmvs.(61.70±3.80)mm,P0.01],左心房左右径较术前减小[(43.93±6.06)mmvs.(46.08±6.62)mm,P0.01],左心房最大容积较术前减小[(75.78±22.27)mLvs.(83.18±24.29)mL,P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术前减小[(45.85±4.98)mmvs.(48.26±5.36)mm,P0.01]、左心室收缩末内径较术前减小[(28.74±4.27)mmvs.(31.44±5.32)mm,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增加[68.03%±4.58%vs.62.75%±7.2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维持窦律能使射频消融术后12个月的慢性房颤患者左心房及左心室逆向重构,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早搏,PVC)触发心室颤动和(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VF/PVT)的临床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效果。方法:313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特发性PVC患者,其中6例发生了由PVC触发的VF/PVT,分析该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效果。结果:该6例患者动态心电图可记录到频发PVC[(16303±5854)次/d],PVC联律间期及基础QT间期分别为(412±44)ms和(407±10)ms。这些参数值在另外307例特发性PVC患者中分别为(15570±4743)次/d、(419±36)ms和(404±8)ms,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313例患者中,有88例记录到由PVC触发的单形态室性心动过速(VT)。PVC触发VF/PVT患者中晕厥发生率(3/6)高于由PVC触发的单形态VT患者(4/88,4.5%,P〈0.05),PVT的周长[(235±22)ms]则短于单形态VT组[(324±29)ms,P〈0.05]。针对触发VF/PVT的PVC消融后随访的10~36个月期间,所有6例患者未再发生晕厥、VF及心脏骤停。结论:恶性VF/PVT可能由一些特发性PVC诱发,射频导管消融PVC治疗可作为一项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经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后的心功能变化. 方法 23例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接受消融治疗和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随访12个月时有15例患者仍为窦性心律或阵发性心房颤动,比较该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D),X线胸片中心胸比例和6min步行距离. 结果 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LAD缩小而 LVEF增加(均P〈0.05=,其他参数无明显变化(均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前及术后3个月比较,LVEF和6min步行距离增加(均P〈0.05=,而LVEDd,LAD和心胸比例缩小(均P〈0.05). 结论 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经消融治疗后,长期维持窦性心律者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以经胸和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后分支型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导管消融术后心电轴改变与否对左心室形态、功能及室壁运动协调性的影响.方法 2003年4月至2007年6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行射频导管消融术的连续32例ILVT患者,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龄(30±16)岁.电生理检查明确ILVT诊断后,通过标测ILVT时最早的浦肯野电位(PP)或舒张期电位(DP)处做为消融靶点.根据消融后体表心电图是否出现心电轴改变,将患者分为2组.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随访过程中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且在13例患者中比较心脏组织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结果 32例ILVT患者均经导管消融成功.消融术后未发生心电轴改变者21例,心电轴明显改变者11例.术后随访17.3~95.0(35.1±17.5)个月.消融术前和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发生心电轴改变者LVEDD:(44.0±6.5)mm对(41.1±5.9) mm;LVEF:0.65±0.06对0.60±0.05未发生心电轴改变者LVEDD:(45.0±4.5)mm对(41.6±4.0) mm;LVEF:0.67±0.06对0.61±0.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组织超声检查组共入选13例患者,其中消融术后心电轴未发生和发生改变者分别为7例和6例,消融术前和术后相比较,室壁各阶段收缩期平均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VT消融术后所产生的心电轴明显改变,不影响左心室功能、形态及室壁运动整体协调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β/δ激动剂GW501516对老龄脓毒症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老龄大鼠脓毒症模型。50只老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on,n=5)、假手术组(Sham组,n=6)、CLP组,(n=19)、CLP手术后应用GW501516液(0.05mg/100g)干预组(CLP+GW组,n=20)。记录术后48h内各组大鼠死亡情况,在术后48h利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各组大鼠心率、每搏输出量、心指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等心功能指标。结果与单纯CLP组相比,CLP+GW组组的老龄大鼠48h内死亡率降低(42.1%vs 15.0%,P<0.05)。术后48h超声心动图显示,CLP+GW组老龄大鼠与CLP组比较,心率明显降低[(318.55±16.65)vs(411.16±10.1)次/min,P<0.01];每搏输出量[(470.71±111.6) vs (171.47±39.85)ml/搏, P<0.05]、心指数[(185.00±41.2) vs (102.05±19.94)ml/(min·mm2),P<0.05]均较单纯CLP手术组显著升高;反映舒张功能的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8.02±0.66) vs (5.65±0.45)mm,P<0.05]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5.13±1.00) vs (1.75±0.39)ml,P<0.01]也较CLP组有明显增加。结论在早期给予老龄脓毒症大鼠GW501516进行液体复苏,可降低早期死亡率,明显改善心脏收缩与舒张功能,改善心脏做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治疗心房纤颤(房颤)的疗效及术后心功能和左房内径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8例有明显临床症状且药物治疗无效,接受RFC治疗的房颤患者的资料。在三维电解剖标测(EAM)系统指导下对该28例房颤患者行射频消融术。术前,术后3、6月用心脏超声仪评价心功能及左房内径的变化;行动态血压监测评价RFCA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的肺静脉隔离率为100%。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6个月28例患者中有27例(96.4%)未复发房颤,与术前比较,心脏超声检查示左房内径[(37.3±4.8)mm比(34.1±4.6)mm]明显降低,左室射血分数[(59.8±8.7)%比(64.2±6.8)%]明显提高,P均<0.05。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房颤安全有效,心功能和左房内径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治疗老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及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老年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术患者52例,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左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52例老年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后,有4例复发,治愈率92.31%.术中、术后除1例出现假性动脉瘤外,无房室传导阻滞、气胸、动脉栓塞、瓣膜损伤及出血等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心脏彩超示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 (39.7±4.5)mm,比术前(46.2±6.6)mm降低,左室射血分数(64.2±6.8)%,比术前(59.8±8.7)%明显提高(P<0.05).结论 对老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同样安全有效,且可改善左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应用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PTSMA)方法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经验,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 自2007年1月到2012年5月80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接受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计算术前及术后经导管测定的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术后所有患者均定期复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随访时间为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以后每年随访一次,最长为5年,平均随访时间为20个月.结果 消融术前LVOTG平均为(88.7 ±25.4)mm Hg,消融术后6个月、1年、2年平均分别为(26.2±13.6) mm Hg、(26.2±13.4) mmHg、(26.1 ±13.5) mmHg,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融术前室间隔(IVS)厚度为(24.2±6.7) mm,消融术后6个月、1年、2年分别为(17.9±3.4)mm、(17.8 ±3.4)mm、(17.8±3.2)m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观察1个月到5年,76例患者晕厥、头晕、心绞痛、心悸、气喘等症状消失或较术前改善,3例症状复发,1例术后因反复出现心力衰竭,经心脏超声检查考虑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扩张型心肌病相,最后随访至2年时死于扩张型心肌病.结论 PTSMA治疗HOCM能够显著降低IVS厚度及LVOTG,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无严重并发症出现.这表明PTSMA是一种治疗HOCM的有效方法,其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皮“室间隔心肌隧道化学消融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tunnel myocardial ablation,PTSTMA)”治疗传统技术不适合的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选择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住院的HOCM患者中的26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经PTSTMA治疗的26例HOCM患者术后即刻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pressure gradient,LVOTPG)变化,术后24 h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心电学改变,术后3个月心脏超声指标变化以及随访临床症状的转归.结果 3例通过单支血管消融,17例通过2支血管消融,6例通过3支血管消融.LVOTG由术前(75.6±22.4)mm Hg(1 mm Hg=0.133 kPa)降至(21.4±5.84)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 h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为(1 86±84)μ/L,2例发生Ⅲ&#176;房-室传导阻滞,均于1周后恢复正常传导,10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12例发生右束支传导阻滞.消融后室间隔厚度减少[(16.8±4.2)mm vs.(22.8±5.8)mm,P<0.01]、左心房内径减少[(42.0±8.6)mmvs.(48.0±7.0)mm,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为(39.8±8.6)个月.与消融前比较,随访中胸痛、呼吸困难症状明显减少,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减少,黑蒙症状也有一定改善.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室间隔支解剖形态不适合做传统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的HOCM患者,PTSTMA能显著降低LVOTPG,改善临床症状.PTSTMA可作为HOCM心肌化学消融术的一种补充方法,其近、中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