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启动子-786位点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相关性,同时研究此位点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程度及血压节律是否相关.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23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130名健康中老年人的血白细胞为样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两组的eNOS基因启动子-786位点T/C多态性,比较两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高血压组内按高血压的危险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分别为89、78、65例,按血压节律性分为杓型与非杓型组分别为109、123例,比较各组eNOS基因启动子-786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 eNOS基因启动子-786位点T/T、T/C和C/C基因型在高血压组中分别为22.84%、50.87%、26.29%,在正常中老年人组中分别为36.15%、53.08%、10.77%,此位点高血压组与正常中老年人组的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NOS基因启动子-786位点T/T、T/C和C/C基因型在高血压低危、中危、高危各组中分布频率无显著差异,在依据血压节律的分组中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①eNOS基因启动子-786位点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②eNOS基因启动子-786位点T/T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保护性基因;③eNOS基因启动子-786位点的基因型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程度及血压节律改变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对藏族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心率变异和血压节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青海省人民医院藏族EH合并HAPC患者90例(HAPC+EH组)、单纯HAPC患者84例(HAPC组)和单纯EH患者94例(EH组)的临床资料、24 h动态心电和血压监测数据,比较各组昼夜心率变异、昼夜平均血压值与血压节律的差异。结果 HAPC+EH组与HAPC组的24 h每5分钟节段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均较EH组明显升高(均为P 0. 05),提示HAPC患者昼夜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HAPC+EH组与HAPC组24 h和夜间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 MSSD)这两项指标均较EH组明显降低(均为P 0. 05),提示HAPC患者夜间迷走神经活性降低。EH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均高于HAPC+EH组和HAPC组(均为P 0. 05),而HAPC+EH组的夜间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幅度最小(均为P 0. 05)。"非杓型"高血压节律发生率在EH组、HAPC组和HAPC+EH组依次升高(38. 3%、59. 5%和67. 8%),两组HAPC患者的"非杓型"高血压节律发生率均明显高于EH组(均为P 0. 05)。结论 HAPC可能增加藏族EH患者昼夜交感神经兴奋性,同时降低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性,使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减小,增加"非杓型"高血压节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ET)和血清一氧化氮(NO)与血压节律的相关性. 方法:28例高血压患者和17例血压正常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ET,NO测定. 结果:高血压组ET增加,NO下降.28例高血压患者按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勺型和非勺型组,在非勺型组,ET明显增高(53.3±19.1vs37.8±10.0 ng/L),NO明显降低(33.4±12.7 vs 48.4±11.1mg/L);且夜间血压下降与ET负相关(r=-0.52,P<0.05),NO正相关(r=0.54,P<0.05). 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水平可能参与昼夜血压节律的调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内分泌因素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小时血压节律的关系.方法 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检测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AD)、血管紧张素Ⅱ(AT Ⅱ)、内皮素(ET)、神经肽Y(NPY),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化验结果进行分析,观察其与24小时血压节律正常组(杓型组)及异常组(非杓型组)的关系.结果原发性高血压非杓型血压特点患者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明显增高(P<0.01),而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神经肽Y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对24小时血压节律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及神经肽Y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内皮素 (ET)、一氧化氮 (NO)、ET/NO值的变化以及ET、NO二者比例的变化与颈动脉重构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病人 43例 (原发性高血压组 ) ,健康自愿者 40例 (正常对照组 )作为观察对象。应用二维超声测定颈动脉结构与功能改变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 ,应用Griess法测定NO含量。  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组NO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 ,而ET、ET/NO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NO与原发性高血压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呈负相关 (γ =-0 .2 6 7,P <0 .0 5 ) ,与颈动脉扩张性呈正相关 (γ =0 2 97,P <0 .0 1)。ET、ET/NO值与原发性高血压组颈动脉IMT呈正相关 (γ =0 .2 98、γ =0 .2 0 3,P均 <0 .0 1) ,与颈动脉扩张性呈负相关 (γ =-0 .30 3、γ =-0 .172 ,P均 <0 .0 5 )。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ET水平较健康人增加 ,而NO较健康人降低 ,二者存在比例失衡。ET、NO及二者间的比例失衡与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颈动脉重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氨氯地平、苯那普利单独和联合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选择126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3组,氨氯地平组(A组,41例,接受氨氯地平治疗);苯那普利组(B组,45例,接受苯那普利治疗);联合治疗组(C组,40例,接受氨氯地平和苯那普利治疗)。于治疗前、后行血压及血浆NO、ET测定,并与4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NO、ET水平对照。结果:较之对照组,三组高血压患者NO水平显著降低(P<0.01),ET水平显著升高(P<0.01)。三组治疗后血压、ET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均<0.01),A组及B组下降幅度无显著差异,C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A组和B组的(P<0.05);三组血浆NO水平均有显著升高(P均<0.01);A组及B组血浆NO水平升高无显著差异(P>0.05),C组NO升高幅度明显高于A组和B组的(P<0.05)。结论:氨氯地平和苯那普利单独治疗均可明显降低血压和血浆ET水平,同时升高血浆NO水平,而两药联用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高血压肾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节律改变与高血压肾损害的关系。方法:对6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检测结果将62例高血压病患者分成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并测定两组患者的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微量白蛋白(mAIb)及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比较杓型组与非杓型组血压增值、血压昼节律变化及血、尿β2-MG、尿mAIb、血BUN、Cr。结果:血压昼节律改变者血,尿β2-MG、尿mAIb、血BUN、Cr均较正常昼节律者增加(P<0.01)。结论:血压昼节律改革呈非杓型者其肾损害较杓型者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观察6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组)经普伐他汀(pravastatin)10mg每日1次治疗12周后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并与40例安慰剂组和15例正常血压组对照.结果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患者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血浆NO水平则较正常血压组显著降低.治疗组血浆ET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平均降低26.7%,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NO水平比治疗前平均上升248.3%,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不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后血浆ET和NO水平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提示普伐他汀可能具有改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ET和NO异常,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且其对ET和NO的影响与LDL-C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比较杓型与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重构的参数变化,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类型与动脉重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8例,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平均动脉压下降10%以上或以下的标准分为杓型组(56例)与非杓型组(72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脉搏波速度测定仪同时检测颈动脉-桡动脉(C-RPWV)、颈动脉-股动脉(C-FPWV)的脉搏波速度,测定血清中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0)浓度。比较两组间上述检测指标。结果非杓型组IMT较杓型组明显增厚;C-RPWV和C-FPWV在非杓型组明显高于杓型组;血清ET-1浓度在非杓型组明显高于杓型组,而NO浓度低于杓型组,两因子在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非杓型血压较杓型血压对动脉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可能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节律与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62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健康对照组、杓性组、非杓性组。检测各组微量白蛋白(MAU)、尿肌酐(Cr)及二者比值(UACR),用简单线性相关分析其与动态血压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杓性组和非杓性组MAU和UACR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非杓性组高于杓性组(均P0.05)。MAU与UACR均与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呈正相关。结论:MAU和UACR是老年高血压患者肾功能损害预测指标,MAU和UACR与24h动态血压呈明显相关性,其中UACR与24h动态血压的相关性较显著。  相似文献   

11.
老年高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印小荣  李蓬 《实用老年医学》2005,19(6):298-299,32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LVH)、肱动脉扩张性、循环中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的关系。方法选择4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最后符合入选本研究的293例。根据动态血压(ABPM)将其分为血压昼夜节律正常组及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心脏结构,肱动脉内皮功能。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用镀铜镉还原法测定血浆NO,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质量指数(LVMI)、相对室壁厚度、ET均增高,而E/A有下降趋势,肱动脉内皮依赖性扩张(FMD)及药物依赖性扩张(GTN-ID)均减弱。NO,NO/ET明显下降,夜间血压下降率与FMD、GTN-ID、NO、NO/ET呈显著正相关,而与ET、IVSd、左室后壁厚度、LVMI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老年E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可促进或加重LVH、削弱血管扩张性及NO和ET合成释放失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左心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8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采集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颈动脉超声和超声心动图指标,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及收缩压昼夜差百分比(ΔSBP%)分为4组,杓型组(n=125):ΔSBP%≥10%但20%;非杓型组(n=92):ΔSBP%≥0%但10%;反杓型组(n=41):ΔSBP%0%;超杓型组(n=22):ΔSBP%≥20%。比较分析4组患者间双侧颈动脉IMT增厚及左心室肥厚发生率。结果 4组患者颈动脉IMT增厚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杓型组44.0%、非杓型组58.7%、超杓型组77.3%、反杓型组80.5%,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4组患者左心室肥厚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杓型组30.4%、非杓型组44.6%、超杓型组50.0%、反杓型组61.0%,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4组间颈动脉IMT增厚合并左心室肥厚发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杓型组20.8%、非杓型组34.8%、超杓型组40.9%、反杓型组48.8%比较,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对血压昼夜节律形态学特征具有独立预测的能力(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形态节律异常严重程度增加,颈动脉硬化、左心室肥厚发生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节律及胰岛素抵抗对老年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对全麻下择期行非心脏手术且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测定术前24h动态血压。依据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将103例受试者按24h动态血压节律类型分为4组:杓型高血压组(25例);杓型高血压加胰岛素抵抗组(26例);非杓型高血压组(26例);非杓型高血压加胰岛素抵抗组(26例)。术前及术后第7天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认知功能调查。结果非杓型高血压加胰岛素抵抗组MMSE得(24.3±1.3分),与杓型高血压加胰岛素抵抗组(27.3±1.7分)、杓型高血压组(28.3±0.6分)及非杓型高血压组(26.8士1.3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合并胰岛素抵抗,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损害相关,且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0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103例,所有患者均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依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非杓形组(n=72例)和杓形组(n=31例)。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两组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动脉粥样斑块。结果非杓形组患者颈动脉IMT较杓形组增加[(1.01±0.16)mm vs.(0.91±0.17)mm;P0.05],且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杓形组。非杓形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较杓形组增加[(3.24±2.18)mg/L vs.(2.33±1.81)mg/L;P0.05],而IMT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卡托普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采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对照组单用卡托普利治疗,疗程均为14天.治疗1疗程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降压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中西药联用在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方面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中的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水平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卡托普利能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提高一氧化氮水平,降低血浆内皮素含量,具有较好的降压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2003 ̄2004年来我院老年高血压患者共72例(男68例女4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分为正常昼夜节律组,即杓型组(n=37,男35例女2例)和异常昼夜节律组,即非杓型组(n=35,男33例女2例)。对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右侧颈总动脉(RCCA)、颈内动脉(RICA)内膜中层厚度(IMT)、管腔内径(D),并计算各自的IMT/D值,测定右侧颈动脉分叉处(RBIF)的IMT,观察并记录双侧颈动脉系统斑块的大小、数量。结果(1)两组年龄(Age)、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全天平均收缩压(24hMSP)、全天平均舒张压(24hMDP)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两组的RCCA及RICA的IMT、D、IMT/D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右颈动脉分叉处IMT,非杓型组明显高于杓型组(P<0.001)。(3)两组总斑块检出率无显著差异,但多发性斑块检出率非杓型组显著高于杓型组(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明显相关,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提示可能存在更严重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糖耐量异常(IGT)人群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及血浆炎症因子影响。方法:42例EH合并IGT患者口服缬沙坦80mg,1次/d,选择40例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治疗前后血糖,餐后2h血糖(2h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清炎症因子和NO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EH+IGT组血压、2hPG、HOMA—I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内皮素水平明显升高,NO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治疗前比较,缬沙坦治疗8周末血压[(163.95±8.0)/(99.10±11.8)mmHg比(132.93±10.7)/(82.14±9.5)mmHg]、2hPG[(9.10±1.10)mmol/L比(7.85±1.15)mmol/L]和HOMA-IR[(3.90±2.11)比(2.73±1.71)]、血浆ET[(47.84±7.79)ng/L比(31.84±4.5)ng/L]、TNF-α[(32.30±5.49)ng/L比(26.83±4.83)ng/L]和IL-6[(112.70±24.79)ng/L比(77.224-11.53)ng/L]水平显著下降,血浆NO显著上升[(38.1±7.36)μmol/L比(43.38±7.52)μmol/L],P均〈0.01。结论:缬沙坦可降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血压、血糖、胰岛素抵抗、血浆内皮素、炎症因子水平,升高一氧化氮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心外膜脂肪体积(EATV)对血压昼夜模式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高血压非急症患者80例,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按照血压昼夜模式分为杓型血压组(正常血压模式组,n=36)、非杓型血压组(n=24)和反杓型血压组(n=20),后两组亦合称异常血压模式组。所有患者均常规检测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并接受心脏双源CT测定EATV,对EATV和高血压模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三组患者血脂、血糖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患者夜间血压以及24小时平均血压呈增高趋势,日间血压则无统计学差异;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EATV逐渐增加,分别为(91.3±29.4)cm3、(116.2±31.06)cm3和(124.8±28.5)cm3,且杓型血压组与后两组异常血压模式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EATV与异常血压模式相关系数为0.50(P<0.001),校正腰围和体质量指数后偏相关系数为0.469(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EATV每增加30 cm3,异常血压模式发生率增加4.99(P<0.001)倍,校正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和腰围后为4.14(P<0.001)倍。ROC曲线表明,以EATV 95.17 cm3为阈值时异常血压模式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0%和72.7%。结论EATV增加与异常血压模式相关,对于昼夜血压节律异常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