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7月至2010年 8月共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82例,年龄38~78(61.8±12.7)岁,病程3个月至12年;有心肌梗死病史13例(15.6%),合并高血压56例(68.3%)、糖尿病30例(36.5%).术前心功能(NYHA)Ⅰ~Ⅲ级,Ⅰ级21例、Ⅱ级48例、Ⅲ级13例.手术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进行,取大隐静脉(SVG)与左乳内动脉(LIMA),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LAD)搭桥,其余用大隐静脉搭桥,平均每例搭桥(2.60±0.85)根,二尖瓣成形4例.结果 全组死亡1例,死于急性胰腺炎.术后低心排6例、房颤 10例,并发肺不张2例,4例术后引流多,二次开胸止血,1例术后第3天发现上纵隔增宽,二次开胸清除血块.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显著,确切恢复和重建心肌血运,手术安全,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大隐静脉顺行序贯式吻合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7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左乳内动脉搭桥至前降支,其余各支靶血管以大隐静脉行序贯式搭桥,序贯吻合顺序原则上依次为对角支、回旋支(钝缘支)、左室后支、后降支.结果 全组病例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桥血管吻合数目共296个,平均(3.95±0.55)个/例.全组患者无死亡,无围术期心肌梗死.迟发性心包填塞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均治愈.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采用"顺行序贯式吻合技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可减少主动脉吻合口,节约桥血管长度,并可最快恢复心脏供血,是一种快捷、安全的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70岁及以上)人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7例老年(70岁及以上)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资料。其中OPCABG组146例,占70.5%;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组61例(29.5%)。比较两组术后早期死亡率及合并症的发生情况。结果:OPCABG组平均搭桥(3.58±1.03)支/人,CCABG组平均搭桥(3.45±1.28)支/人,两组无明显差别。OPCABG组术后早期死亡率显著低于CCABG组(1.4%:8.2%,P〈0.01)。与CCABG组比较,OPCABG组的术后平均气管插管时间、平均ICU停留时间、平均输血量、二次开胸、神经系统并发症明显减少(P均〈0.01)。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安全可行,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73岁,因高血压病史20a,再次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4a,无规律胸闷、胸痛2a并加重1个月,于2006年6月全麻下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PCAB)。手术采用Octopus组织固定器、Star-fish心尖固定器及冠状动脉分流塞(shunt)完成。术中行左乳内动脉—前降支、主动脉—大隐静脉—后降支、主动脉—大隐静脉—第二钝缘支、主动脉—大隐静脉—第一对角支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技术。 方法:42例接受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5例,年龄28~73岁,平均(57.43±7.45)岁。体外循环下搭桥16例,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搭桥26例。人均旁路3.08支(1~5支),左乳内动脉(IMA)34例,双侧IMA 8例,左侧桡动脉(RA)33例,双侧RA 9例,胃网膜右动脉(GEA)1例。 结果:术后仅1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死亡率2.4%),41例(97.6%)症状明显改善,康复出院。 结论:全动脉化搭桥手术早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行OPCAB术的35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手术方法。结果35例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2.4±0.8)根,联合应用左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32例,单纯应用大隐静脉3例:术中无改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无死亡,成功率100%(35/35)。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OPCAB是治疗冠心病效果良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技术.方法42例接受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5例,年龄28~73岁,平均(57.43±7.45)岁.体外循环下搭桥16例,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搭桥26例.人均旁路3.08支(1~5支),左乳内动脉(IMA)34例,双侧IMA 8例,左侧桡动脉(RA)33例,双侧RA 9例,胃网膜右动脉(GEA)1例. 结果术后仅1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死亡率2.4%),41例(97.6%)症状明显改善,康复出院.结论全动脉化搭桥手术早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搭桥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紧急再搭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搭桥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再搭桥的临床经验。方法:在510例冠状动脉搭桥患中,5例患在术后4h内因急性心肌梗死需急诊再搭桥,发生率0.98%。5例患中,男女比例为4:1,年龄56-77岁(平均63.6岁),均为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3例伴左主干病变),手术中搭桥3-5支(人均搭桥3.6支),左乳内动脉桥5根,其余为大隐静脉桥。2例在关胸后20min,3例在回重症监护病房后2-4h出现急性心肌缺血表现(明显心电图ST-T变化),伴室颤2例,5例血液动力学均不稳定,药物处理难以稳定血液动力学。全部患均立即送手术室(2例仍在手术室),急诊再次开胸。探查发现,2例患静脉桥(分别搭桥到回旋支第二钝缘支和右冠状动脉后降支)内急性血栓形成;另3例所有静脉桥良好,但左室前壁收缩运动明显减弱,结合心电图变化,诊断为左乳内动脉灌注不良。重新建立体外循环,清除桥内血栓重新搭桥2例(1例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进行);另取一段静脉搭桥到左乳内动脉-左前降支吻合口远端的左前降支3例。结果:5例患顺利度过手术,均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22-25h(平均42h)。手术后呼吸机支持4h-18d(平均7.3d)合并消化道出血4例,肾功能不全2例,肺部感染2例,切口感染1例。手术后住院时间12-35d,平均21d。全组均痊愈出院。结论:冠状动脉搭桥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应重在预防。如怀疑桥有问题,急诊再搭桥是良好选择,但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将骨骼化乳内动脉(IMA)应用于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临床结效果和经验。方法:选取从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科室60例包括冠状动脉前降支在内的多支冠状动脉狭窄需进行OPCABG,并经术前超声检查锁骨下动脉和IMA正常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应用骨骼化方法获取左IMA,并与前降支行端侧吻合进行血运重建;B组:应用带蒂获取左IMA与前降支吻合进行血运重建。两组均应用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取胸部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结果:远端吻合口数两组分别为(2.6±0.5)个/例和(2.7±0.5)个/例,无胸骨感染病例;院内死亡1例,病死率1.7%,为带蒂方法采集左IMA组,死亡原因为围术期心肌梗死;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每组各2例,发生率6.7%,其中发生肺部感染2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均通过抗感染、血管活性药物、IABP辅助治疗等措施治愈。生存患者随访3个月,随访率89.8%(53/59);所有患者无心绞痛复发,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NYHA)。结论:在OPCABG中应用骨骼化IMA安全、疗效满意,但术中取材具有一定操作难度,易发生乳内动脉损伤,手术方式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左侧肋间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单支、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9年10月左胸前外侧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3例资料。单支病变17例,多支病变16例。左胸前外侧小切口6cm-10cm,直视下获取左乳内动脉(LIMA),完成LIMA-左前降支(LAD)吻合,升主动脉(Ao)-大隐静脉(SVG)序贯-对角支(D)或中间支(ICA)-钝缘支(OM)-后降支(PDA)或左室后支(PLV)共2~4支旁路移植血管吻合。结果 全组LIMA-LAD桥32例,Ao-SVG-LAD 1例。Ao-SVG-D 2例,Ao-SVG-OM 2例、Ao-SVG-OM-PDA 2例,Ao-SVG-ICA-PDA 3例,Ao-SVG-D-OM-PDA 4例,Ao-SVG-D-OM-PLV 3例。3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围术期无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呼吸机时间7h~18 h(9.14±3.82)h;ICU时间6h~20 h(12±8)h。术后住院5d~11d(8±3)d。出院时复查冠状动脉CT,33例均提示左乳内动脉桥、大隐静脉序贯桥通畅性良好。随访3个月~3年,平均8个月,无死亡、心绞痛和心肌梗死。30例复查冠状动脉, LIMA桥、SVG序贯桥通畅性良好。结论 左侧肋间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跳动下冠脉搭桥术(OPCAB)的术式选择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讨论移植血管的选择及围手术期管理方法 .方法 以我院心脏血管外科从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所实施的514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C-CABG)32例,OPCAB 482例.结果 术前合并脑血管障碍43例(8.4%),合并透析16例(3.1%),合并慢性闭塞性肺病(COPD)17例(3.3%),既往有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35例(6.8%),左主干(LMT)病变179例(34.8%).平均远端吻合口数(3.6±1.4)个,移植血管全动脉化患者77例(14.9%),使用左乳内动脉(LITA)患者421例(81.9%).平均大隐静脉(SVG)使用支数为(1.6±0.5)支/例.术后主要合并症为脑血管病6例(1.1%),纵隔感染4例(0.7%),肾功能损害透析(CHDF)7例(1.3%),房颤(Paf)46例(8.9%).结论 对于高风险、高难度的CABG应用标准OPCAB术式,采用全动脉化及动、静脉移植血管相组合等低侵袭性手术方法 ,同时做好围手术期管理,可以提高CABG的远期手术成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分别采用侧侧吻合与端侧吻合方式缝合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细小靶冠状动脉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且终末靶冠状动脉细小的患者共89例。其中37例患者使用侧侧吻合术,即采用侧侧吻合方法缝合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靶冠状动脉;52例患者使用端侧吻合术,即将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靶冠状动脉进行端侧吻合。术中监测桥血管流量及搏动指数,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指标,以评估手术疗效。术后1年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终末桥血管的通畅情况。结果:两组术中终末桥血管流量分别为[(17.32±6.18)vs.(14.15±5.09)mL/min,P0.05],搏动指数分别为[(2.50±1.08)vs.(3.47±0.74),P0.05]。两组患者在围术期内均无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发生。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两组患者心功能均较术前改善,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时侧侧吻合组患者均无心绞痛发作,端侧吻合组有9例患者再发心绞痛。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侧侧吻合组中终末桥血管均保持通畅,而端侧吻合组中8例患者的终末桥血管再狭窄(P0.05)。随访截至2014年1月底,平均随访时间为(10.7±2.5)个月,患者随访率为100%,存活率为100%。结论:采用侧侧吻合术缝合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细小靶冠状动脉,可改善终末桥血管的通畅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严重左心功能低下冠心病患者行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搭桥(ONBEATCABG)的临床经验。方法2005年10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对47例严重左心功能低下的冠心病患者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早期行非体外循环搭桥(OPCAB)24例,其中因血流动力学不能维持,紧急转流行ONBEATCABG10例(其中湿备4例);后期23例手术起始就常规行ONBEATCABG术。比较OPCAB(未转流)及常规ONBEATCABG患者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并分析总结OPCAB及ONBEATCABG在严重左心功能低下患者中的应用情况。结果23例行常规ONBEAT下心脏搭桥(3.28±0.62)支,体外循环(ECC)时间(92.34±28.62)min,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心功能明显改善。OPCAB紧急转流10例,搭桥(2.07±0.81)支,ECC时间(150.53±64.31)min,术中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2例,术后死亡2例,均死于心功能衰竭。结论严重左心功能低下冠心病患者,相对于OPCAB,ONBEATCABG对心肌的损伤略重,但合理采用ONBEATCABG也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胸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沈阳军区总医院2002年4月至2013年10月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胸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患者449例,其中男349例,女100例,年龄(54.3±11.9)岁.经股动脉切开植入覆膜支架封堵胸降主动脉夹层破口或隔绝胸主动脉瘤,主动脉造影确认疗效;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于腔内隔绝术后3-7 d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观察主动脉疾病患者PCI治疗的疗效.结果 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操作成功率为100%,共植入416枚主体覆膜支架及56枚短体覆膜支架.43例患者完全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仅1例患者出现严重窃血综合征,行血管旁路移植术.34例患者行PCI治疗成功率为100%,对37支靶血管共植入45枚冠状动脉支架,无出血、心肌梗死等并发症.68例患者出现腔内隔绝术后综合征,76例患者术后有残余漏,其中11例因内漏明显同台或再次行手术治疗.住院期间主动脉破裂病死率为1.3%(6/449).术后随访(68±29)个月,随访率为79.0%(350/443).随访期间共死亡患者23例(6.6%):明确主动脉血管破裂死亡4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脑出血4例,肾功衰竭死亡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恶性肿瘤4例,猝死5例(原因不明).25例联合PCI治疗患者临床造影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8.0%(2/25).结论 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胸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近期及长期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择期二次行PCI治疗安全可行,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7年7月至2011年11月共完成OPCAB 64例.全麻气管插管后,连续有创动静脉压监测,血管活性药物微量泵注入,肝素化后维持部分激活凝血酶原时间(ACT)>300 s.常规取左乳内动脉及下肢大隐静脉备作搭桥血管.远端吻合口吻合时,采取心脏与心包之间垫湿纱布,心脏表面稳定器(MEDOS)固定.大部分病例心脏表面固定为非吸附性固定.在远端各吻合口吻合时,均应用冠状动脉内分流栓(inshunt).本组61例首先完成左乳内动脉(LIMA)至LAD的血流重建.结果 全组围手术期无死亡.术后房颤24例、室性心律失常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心功能不全5例、二次开胸2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血栓栓塞及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随访1~52个月,平均26个月,除2例患者分别与术后3个月和6个月发生心肌再梗死,其中1例死于泵衰竭外,其余患者均恢复顺利.结论 OPCAB对于许多高龄(≥70岁)、心功能低下(EF<40%)、肝肾功能不良、升主动脉钙化、有出血倾向、卒中后遗症等体外循环的高危患者,也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OPCAB手术成功率在于高度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症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25例重症冠心病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资料。其中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组)268例,占63.1%;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组)157例。比较两组术后早期死亡率及合并症的发生情况。结果:OPCAB组搭桥(4.09±0.75)支/人,CCABG组搭桥(4.17±0.86)支/人(P〉0.05)。两组新发心房纤颤、围术期心肌梗塞、肾功能不全、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CCABG组比较,OPCAB组手术死亡率、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输血量、二次开胸率、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或减少(P〈0.05~〈0.01)。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重症冠心病患者中安全可行,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乳内动脉(left mammary thoracic artery,LIMA)-大隐静脉(saphenous vein,SV)Y型复合桥血管的术中即时血流量以及术后中期通畅率。 方法 选择2013年1月到2015年12月24例在上海新华医院心胸外科接受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OPCAB)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在术中应用Y型复合桥血管(LIMA-SV)。术中使用TTFM进行桥血管血流测定。出院后1年复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评估桥血管通畅率。 结果 所有患者均接受OPCAB。平均吻合移植血管2.5 ±0.5支。术中无中转体外循环。住院期间无死亡患者。SV单根组和SV序贯组之间Y型复合桥血管主干(近端LIMA)的平均血流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之间远端LIMA(LIMA-LAD)平均血流也无明显差异(P>0.05)。而SV序贯组的SV主干的平均血流要高于SV单根组(24.6 ± 9.8 ml/min vs 19.2 ± 5.7 ml/min, P=0.056)。两组之间不同靶血管的PI值无明显差异。术后1年冠状动脉CTA显示,所有桥血管的总通畅率为96.7% (59/61)。其中LIMA桥的通畅率为100% (24/24),SV桥的通畅率为94.6% (35/37)。 结论 LIMA-SV Y型复合桥血管能够为SV和远端LIMA提供足够的血流,中期通畅率良好,对不能获取右乳内动脉或桡动脉且合并升主动脉钙化的患者是一种良好的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与传统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对比,评价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纳入3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CCABG组(n=15)和OPCAB组(n=21),记录两种方法的桥血管数、住院期间死亡率、手术和住院时间、引流量、血肌酐等近期临床指标。结果与CCABG相比,OPCAB的桥血管数、住院期间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手术时间缩短[(183.65±52.71)min vs.(273.32±36.53)min]、住院时间缩短[(8.60±1.38)d vs.(14.30±3.18)d]、24h引流量明显减少[(278.31±138.50)ml vs.(473.84±121.76)ml]、血肌酐明显下降[(105.65±19.42)mmol/L vs.(139.41±38.61)mmol/L]。结论与CCABG相比,OPCAB治疗冠心病安全可行,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管重建术后血脂状况.方法 对210例行血管重建术的冠心病患者进行血脂检查,术后半年复查其血脂改变状况.结果 210例患者中术前总胆固醇异常92例(占43.81%),术后异常89例(占42.38%),两次检查中结果升高有89例(占42.3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术前异常156例(占74.28%),术后异常147例(占70.00%),两次检查中结果升高的57例(占27.14%).结论 冠心病行血管重建术后的患者血脂异常仍占有较大比例,建议临床医生应加强对高危患者的血脂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