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抗栓治疗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房颤)长期治疗的重点之一是预防脑卒中。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抗栓治疗分别使脑卒中发病率降低约60%和20%。血小板活化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认识血小板活化的血清标志物,包括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血栓素B2(TXB2)以及TXB2/6-酮-前列腺F1α(6-k-PGF1α)比值等,在抗栓治疗中的变化,有助于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危险分层和判断抗栓治疗的强度。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80岁以上患者发病率接近10%。房颤的主要危害之一为脑卒中,目前研究认为15%的缺血性脑卒中与房颤有关,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是没有房颤者的5—7倍。基于此,房颤抗栓治疗已成为房颤规范化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栓治疗的新药物和新技术不断涌现,治疗手段也更趋于个体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根据CHADS2评分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探讨口服阿司匹林抗凝治疗与口服华法林抗栓治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2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根据CHADS2评分进行分组,抗凝周期均大于6个月,其中40例评分〈2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组),评分≥2的患者中25例口服阿司匹林(2组)抗凝,17例口服华法林抗栓,分别随访是否有缺血性脑卒中、死亡及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1组1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5例,口服华法林治疗组无缺血性脑卒中发生,1例胃出血。结论根据CHADS2评分进行危险分层后,1组抗凝治疗安全有效,而2组抗凝治疗较口服华法林抗栓治疗不能有效地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1 抗栓治疗策略的变化 1.1 抗栓治疗地位的变化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病情进展,发作频率的增加,持续时间延长,缺血性卒中和全身血栓事件可显著增加,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窦性心律人群的5~6倍,其导致的卒中占全部卒中的15%左右[1],房颤主要的治疗目标是减少住院、死亡与卒中.因此,房颤治疗的三大原则重点也随之发生着改变,由最初的首先节律控制、其后心室率控制、最后抗栓治疗,发展到律、率控制齐头并进至今日抗栓治疗跃居第一位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活化、内皮损伤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的血栓形成中发挥始动作用。对房颤血小板活化、内皮损伤及抗栓治疗对其影响做进一步的探讨,有助于对房颤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更好的评估,并对临床上预防非瓣膜性房颤血栓栓塞的发生提供更多的依据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房颤)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抗栓治疗是房颤治疗的核心.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抗栓药物是华法林,但其具有治疗窗窄、易出血、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等缺陷,需要我们去积极探索新的抗栓药物.直接凝血酶抑制剂、Xa因子抑制剂及REG1等药物的发现给房颤抗栓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这些药物大多已被多项临床试验结果证明具有抗栓作用,且可以弥补华法林的不足,至于能否替代华法林用于房颤的抗栓治疗,有待正在进行或正在积极准备的相关研究来回答.现回顾近年来相关临床研究的结果,分析目前新型抗凝药物中谁最有可能主导未来房颤的抗栓治疗.  相似文献   

7.
预防脑卒中是心房颤动(房颤)治疗中的重要问题,应用抗栓治疗能降低脑卒中的发生,但房颤患者中华法林应用不足.近年来房颤患者脑卒中预防有新的药物和技术,如抗血小板药物联合运用、新的抗凝药物ximelagatran、左心耳堵闭技术等.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房颤,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随人口老龄化显著提高,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房颤并发的脑卒中有较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晚近,在房颤领域内有长足的进步,不断出现新方法及指南,为更合理规范化治疗,将有关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2011年ACCF/AHA临床指南工作组根据近年临床试验的结果对目前心房颤动(房颤)的治疗指南提出重点更新建议,主要有:(1)心室率控制策略的新认识:严格还是宽松;(2)房颤抗栓的新方案和新药物(达必加群);(3)决奈达隆用于房颤转复、维持窦性心律以及对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新观点。作者根据对相关临床资料的回顾提出了对指南更新要点的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
非心瓣膜疾病性心房颤动与血栓栓塞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房颤的并发症血栓栓塞,尤其是栓塞所致脑卒中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非心瓣膜疾病性房颤的存在可使脑卒中发病率增加5~6倍。房颤的并发症血栓栓塞,尤其是脑栓塞是房颤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国际上多个临床试验已经证实抗栓治疗可明显减少非心瓣膜疾病性房颤脑卒中的发生率和致残率,因此,对非瓣膜病患脑卒中的预防越来越受到心血管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慢性房颤、深静脉血栓栓塞、人工机械瓣膜替换患者增加,且均需长期抗栓治疗。当此类患者围手术期面对血栓和出血风险时,需要再次调整抗栓治疗计划。在ACCP8基础上,ACCP9精减去一些间接临床经验的推荐,对于没有试验证据的情况给予评论而不是推荐。相比于第八版,此次指南对于不确定的治疗和获益,在推荐的同时指出“反对”某项治疗。  相似文献   

12.
房颤的发生源于心脏电生理改变和心房结构重塑的共同作用。心房纤维化是一个有害的过程,会引起细胞外基质沉积与降解失衡及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值等。早期研究显示,心室纤维化会引起心室壁进行性硬化,进而引起心室功能不全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但随后的研究突出显示了心房纤维化与房颤的关系,与瓣膜病、高血压和老龄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也是患者唯一能够自我控制的致病因素。许多心血管医生已经认识到吸烟的危害和戒烟干预的重要性,但尚缺乏相应的戒烟知识和戒烟技巧。本共识通过全面总结吸烟的危害和戒烟的益处,  相似文献   

14.
病例:患者女,86岁,因"间断腹痛、呕吐5 d"于2010年12月23日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患者入院前5 d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疼痛,呈间断性发作,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1~2次/d,约50 ml/次。患者发病期间无排便、排气,无发热、呕血,小便正常。门诊行腹部立位平片示,肠梗阻(见图1)。患者既往有胆囊结石病史20余年,曾于2010年9月28日行上腹部CT检查示,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见图2)。遂以肠梗阻、慢性胆囊炎收治入院。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社会上呼唤人文医学或人文医生的声音很响,似乎而今的医疗服务使社会大众难于接受。对此,我们复习研究了许多相关文献,从远古时代的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发展到今天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各时段的医疗服务。这一文献复习始于朱宗涵教授于2001年在北京地区会议上讲话时提出的“人文医学”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高血压并发左心室肥厚(LVH)是增加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证实,有效的抗高血压治疗是预防心血管事件的主要措施。对单一抗高血压药治疗未能达到目标降压的高血压患者主张联合用药或用复方制剂。  相似文献   

17.
血清瘦素为脂肪组织分泌的具有内分泌激素特性的脂肪细胞因子,参与人体能量平衡的调节。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瘦素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现就瘦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是导致中国女性死亡的首位原因。1999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第一次发表的女性心血管病预防建议,提高了美国民众对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公众意识,并促进了预防和治疗的进步。2007年,心血管疾病每分钟仍会导致一名美国女性死亡。2011年,AHA对女性心血管病预防指南进行了更新,并将“循证为基础”转化为“效果为基础”的指南,更加关注预防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正>美国肝病学会(AASLD)与美国移植学会近期发布了关于儿科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患者的长期医学管理指南,同时北美儿科胃肠病学会也批准了这项指南。在此对指南的推荐意见进行翻译,以供临床参考。建议分级参考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