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方宁远 《老年医学与保健》2009,15(6):334-336,351
心房颤动(房颤,atrialfibrillation,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Framingham研究报告提示,Af的人群发病率约为0.5%,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年龄每增长10岁,Af发病率约增加1倍;年龄60岁及以上的人群中,Af发病率可达6%以上.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加,6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为7.2%,80岁及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5.1% ~ 15.0%[1].心房颤动以往多发生于风湿性瓣膜病患者,近年来非瓣膜病房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没有器质性心脏病证据者不在少数.一般将房颤分为初始性、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随着导管消融技术的进展,将房颤时间持续超过1年,经导管消融术后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患者,称之为长程持续性房颤.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也是临床常见而非严重的心律失常,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超过60岁的人群中房颤患病率在1%以上,7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超过5%,到80岁以上可增加到10%。老年房颤患病率高,持续时间长,还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血栓栓塞等并发症,使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增高。现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长期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不佳,副作用大,部分患者难以忍受.  相似文献   

4.
杨洁  李媛媛 《山东医药》2007,47(31):113-114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7%~1.0%,〉65岁人群的发病率约5%。而〉80岁老年人的发病率为8%~9%。研究显示,肺静脉的异常激动是房颤的始发机制。肺静脉的肌组织内存在自律性细胞,临床上的心房快速激动由肺静脉的异常激动引起,但异常激动产生的原因并不清楚。  相似文献   

5.
陈良华  李琳  刘同宝 《山东医药》2010,50(29):110-111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一般人群发病率0.84%,85岁以上人群则高达7%。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是房颤的最强危险因素,有心衰者比无心衰者房颤发生率男性增加4.5倍,女性增加5.9倍。10%~50%的心衰合并房颤,心衰级别越高,房颤发病率也越高。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大于1%,在8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高达10%[1],据统计中国现约有1000万人患房颤[2]。房颤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由血栓引起的卒中事件中,高达15%~20%的比例源于房颤,伴有房颤的卒中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较不伴房颤者明显升高[3]。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一种心房快速紊乱的心律失常,是一种以心房不协调活动而导致心房机械功能恶化为特征的室上性心律失常,也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及危害最严重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和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房颤已成为心律失常领域的研究热点.世界范围内有3%~5%的人群发生房颤。普通人群发病率为0.7%~1.0%,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5%,8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高达8%~9%。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之一。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的房颤发病率为1%,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我国,就有高达1000万的房颤患者。另外,房颤可以诱发心功能不全、脑栓塞及周围血管栓塞,这在女性患者中更为常见;房颤患者病死率比正常人死亡率高出两倍以上。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房颤)是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其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在〈50岁的人群中房颤患者罕见,60岁后发病率明显增加,至80岁其发病率接近10%。房颤发病的中位年龄为72岁,男性高于女性。我国首项大规模人群流行病学研究在全国13个省、14个自然人群中抽样29079人,发现中国人房颤患病率约为0.77%,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7.5%,患者人数接近800万。随着风湿瓣膜性心脏病逐渐减少,非瓣膜性房颤成为目前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二)   总被引:71,自引:12,他引:71  
前言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Framingham的研究报告提示,人群发病率为0.5%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增高。6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发病率可高达6%以上。该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致残、致死。因此,加强对房颤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前,经导管肾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catheter.basedrenalsympatheticdenervation,RDN)在欧美国家已逐渐被认可用于治疗顽固性高血压。  相似文献   

12.
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也是患者唯一能够自我控制的致病因素。许多心血管医生已经认识到吸烟的危害和戒烟干预的重要性,但尚缺乏相应的戒烟知识和戒烟技巧。本共识通过全面总结吸烟的危害和戒烟的益处,  相似文献   

13.
<正>美国肝病学会(AASLD)与美国移植学会近期发布了关于儿科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患者的长期医学管理指南,同时北美儿科胃肠病学会也批准了这项指南。在此对指南的推荐意见进行翻译,以供临床参考。建议分级参考表1。  相似文献   

14.
房颤的发生源于心脏电生理改变和心房结构重塑的共同作用。心房纤维化是一个有害的过程,会引起细胞外基质沉积与降解失衡及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值等。早期研究显示,心室纤维化会引起心室壁进行性硬化,进而引起心室功能不全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但随后的研究突出显示了心房纤维化与房颤的关系,与瓣膜病、高血压和老龄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病例:患者女,86岁,因"间断腹痛、呕吐5 d"于2010年12月23日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患者入院前5 d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疼痛,呈间断性发作,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1~2次/d,约50 ml/次。患者发病期间无排便、排气,无发热、呕血,小便正常。门诊行腹部立位平片示,肠梗阻(见图1)。患者既往有胆囊结石病史20余年,曾于2010年9月28日行上腹部CT检查示,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见图2)。遂以肠梗阻、慢性胆囊炎收治入院。  相似文献   

16.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是导致中国女性死亡的首位原因。1999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第一次发表的女性心血管病预防建议,提高了美国民众对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公众意识,并促进了预防和治疗的进步。2007年,心血管疾病每分钟仍会导致一名美国女性死亡。2011年,AHA对女性心血管病预防指南进行了更新,并将“循证为基础”转化为“效果为基础”的指南,更加关注预防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社会上呼唤人文医学或人文医生的声音很响,似乎而今的医疗服务使社会大众难于接受。对此,我们复习研究了许多相关文献,从远古时代的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发展到今天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各时段的医疗服务。这一文献复习始于朱宗涵教授于2001年在北京地区会议上讲话时提出的“人文医学”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高血压并发左心室肥厚(LVH)是增加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证实,有效的抗高血压治疗是预防心血管事件的主要措施。对单一抗高血压药治疗未能达到目标降压的高血压患者主张联合用药或用复方制剂。  相似文献   

19.
李红梅  于永征 《胃肠病学》2010,15(10):639-640
病例:患者男,65岁,因“间断腹胀、腹泻2年余,皮肤瘙痒1年余”于2009年8月21日入院。患者于2007年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腹泻,大便4—5次/d,黄色不成形,症状时轻时重,自行服用地衣芽孢杆菌活菌颗粒(商品名:整肠生)、蒙脱石散(商品名:思密达)后缓解,此后间断发作;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A 7-year experience for the treatment strategy using mono- and bi-polar radiofrequency (RF) ablation procedures in a heterogeneous group of patients was reported. Methods Between July 2003 and May 2009, the data of 314 consecutive patients aged 13 -75 (48.70 ± 11.09 )undergone the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procedure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AF) associated with concomitant cardiac surgery were analyzed. Monopolar was used for 91 patients; Medtronic bi-polar RF ablation procedure for 92 patients and Atricure RF ablation procedure for 131 patients. All patients were combined with valve surgery. Regular follow-ups were performed at 3, 6 month after surgery. Results Hospital mortality after combined open heart and surgical RF ablation was 0 %. The success rates for sinus rhythm conversion with monopolar RF were 73.6 % immediately, 74. 7 % at 3 months, 79. 1% at 6 months ; with Medtronic bi- polar RF, the rates were 78.3 % immediately, 82. 8 % at 3 months, 84 % at 6 months ; with Atricure bi-polar RF, the rates were 82. 4 % immediately, 84. 1% at 3 months, 83.9 % at 6 months. Conclusions The use of RF ablation procedures is a safe and efficient option to cure AF during open heart surgery in a selective group of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