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报道按 Shell 等酶法测定心肌梗塞范围,缺血心肌再灌注使每克梗塞心肌的累积血清 CPK 释出量增加。本文试析按 Witteveen 等酶法测定心肌梗塞范围是否受再灌注的影响。方法:病例由荷兰校际心脏病研究所提供,胸痛发作4小时内入院且有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典型心电图表现。随机分组,接受链激酶(SK)溶栓治疗或常规治疗。冠脉内滴注 SK 直到肉眼可见的凝块完全消失或 SK 总量达25万单位。417例初发AMI 后存活、未作冠状动脉旁路手术且造影复查图像满意的266例患者定量分析如下。本组内:134例接受 SK 溶栓治疗(SK 组),132例接受常规治疗(Ct)组;116例前壁梗塞,150例下壁或正后壁梗塞。冠脉造影复查,左室(LV)测定参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冠状动脉(冠脉)内血栓的发生率高,尽快恢复闭塞冠脉的血流可降低AMI的死亡率。溶栓酶类药能溶解血栓内纤维蛋白,使阻塞的冠脉得以再通。1955年首先报告了链激酶(SK)的纤溶作用,70年代欧美诸国静注SK治疗AMI疗效可观。采用冠脉内给药时疗效更佳,尿激酶(UK)不同给药途径也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方法 133例急性心梗患者(AMI)发病后6小时内接受冠脉内尿激酶治疗,在40~60分钟内,给予960000~1440000U。随即所摄冠脉造影片用来评价残留狭窄。结果 114例溶栓成功,14例无效,5例在溶栓过程中未行血管成形术。冠脉溶栓成功的患者,根据梗塞区供血冠脉残留(内径)狭窄<75%和≥75%分成两组。以两组的年  相似文献   

4.
80年代初,De Wood 等用冠脉造影证实,大约80%以上的急性透壁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在梗塞早期(4~6小时)冠脉内有血栓形成。Rentroop 等首次报告冠脉内滴注溶栓剂链激酶(SK),约使80%病例的阻塞冠脉再通。溶栓剂治疗不仅可使冠脉再通,且可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但是目前常用的溶栓剂——SK 和尿激酶(UK),不管静脉给药还是冠脉内给药,均可引起全身性纤溶状态,易致出血并发症。由于 SK 的半衰期长,这种出血倾向持续的时间也较长,从而耽搁后续的侵入性治疗。此  相似文献   

5.
目前,临床上采用静脉内或冠脉内溶栓疗法,所使用的溶栓剂通常有链激酶(SK)和尿激酶(UK)。然而,这类药物的作用是非选择性的,虽有一定疗效,但并不理想。冠脉内注射又必需有必要的设备及熟练的技术,且并发症不少,尤其是妨碍全身凝血系统的功能,使  相似文献   

6.
虽然现已公认溶栓疗法可提高急性心肌梗塞后的存活率,但溶栓后梗塞区供血冠脉再通的速度是否影响其预后尚有争论。为探讨这一问题,作者进行了以下研究。 方法 2431例病人随机分组,接受以下四种方法之一的再灌注治疗:①链激酶(SK)150万U60分钟内静滴+肝素纳12500U皮下注射;每日两次(SK第Ⅰ组);②SK150万U静滴+肝素5000U静注后以每小时1000U连  相似文献   

7.
<正> 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冠状动脉(冠脉)内血栓的发生率高,尽快恢复闭塞冠脉的血流可降低AMI的死亡率。溶栓酶类药能溶解血栓内纤维蛋白,使阻塞的冠脉得以再通。1955年首先报告了链激酶(SK)的纤溶作用,70年代欧美诸国静注SK治疗AMI疗效可观。采用冠脉内给药时疗效更佳。尿激酶(UK)不同给药途径也取得满意疗效。Dewerf和Relman报道组  相似文献   

8.
本文为非盲的anistreplase再闭塞多中心研究(ARMS)的结果。平均 57(33~78)岁的156(男131、女25)例急性心梗患者为对象,其中5例因为年龄>70岁或者不符合心电图标准而不作疗效分析。发病后4小时内开始溶栓治疗。在5分钟内静脉注射ani-streplase 30U。145例(145/151)在90±30分钟后进行首次冠脉造影,其中106例(73%)的梗塞区供血冠脉通畅,39例(27%)的梗塞区供血冠脉闭塞。139例(139/145)的TIMI灌注级别如下:0级26例(18%),1级15例(11%),2级29例(21%),3级69例(50%)。102例(102/106)首次造影显示梗塞区冠脉  相似文献   

9.
对象为126例首次急性前壁心梗患者。其中8例在发病后24小时内首次造影显示冠脉再灌注。其余118例患者接受冠脉内溶栓治疗(19例)或者冠脉成形术(99例),且在发病后24小时内显示冠脉再灌注。在冠脉再灌注前及在冠脉再灌注后即刻,冠脉内注入微气泡,进行心肌超声显像。A组47例(37%)示有心肌再灌流,B组79例(63%)未见心肌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溶栓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冠脉)内溶栓的疗效。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0例分为3组:60~69岁68例,70~79岁64例,80~85岁28例。对适宜作溶栓治疗者77例(3组分别为40例、31例及6例)用尿激酶作了冠脉内溶栓治疗。结果50例溶栓成功,冠脉再通,3组分别为31例(77.5%)、17例(54.8%)及2例(33.3%);80~85岁组冠脉再通率明显低于其他2组(P<0.05)。50例溶栓成功者院内死亡2例(4.0%),83例未作溶栓治疗者死亡18例(21.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冠脉内溶栓成功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随着技术改进和临床经验增加,经皮穿刺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一次成功率已逐年提高。作者研究了初次PTCA成功率的临床和解剖学因素。研究对象为299例共373支冠脉疾病,首次PTCA后共350支(94%)成功(即残余狭窄<50%),23支(6%)不成功。其中,PTCA前长程口服  相似文献   

12.
目前,溶栓疗法已广泛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AMI),以降低死亡率及保护左室功能,但与梗塞相关动脉的继发性再梗塞的危险性增加。有冠脉造影研究提示,溶栓疗法后动脉早期再梗塞的发生率为20%,而再梗塞则与往后的心脏损害及死亡率有关。为此,作者采集重复溶栓疗法的31例患者,以探讨本疗法的安全性及疗效。病人和方法本研究对象为31例曾接受溶栓治疗的 AMI 患者,男22例,女9例,平均年龄58±9岁。首次采用溶栓治疗的指征包括溶栓前缺血性胸痛持续6小时以上;两个肢导联或 V_4~V_6ST 段抬高≥1mm,或 V_1~V_3导联抬高≥2mm。首次溶栓23例采用链激酶(SK)150万 U 在30分钟内静滴,8例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100mg 在3小时内静滴。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服用阿司匹林50~300mg/d,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早期冠脉造影证实,90%病人有血栓存在,这一发现奠定了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据记载1959年Fletcher等首先采用静脉输注溶栓剂治疗AMI.1960年BoyJes等证明局部使用纤溶制剂可迅速溶解大冠脉实验性血栓.1979年Ren-trop等进行冠脉溶栓法治疗AMI取得了显著效果.大量研究证明,溶栓疗法在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塞面积,改善左室功能及降低AMI病死率等均有显著疗效,是一种有希望的治疗方法.一、治疗时机、治疗指征与禁忌症治疗时机:冠脉内血栓形成在症状开始3小时内输注溶栓药物最易溶解,早期给溶栓药使左室功能改善,降低病死率。邵氏报道120例AMI患者,其中发病即开始溶栓者22例,再通率100%;4小时内溶栓60例,再通率86%;而4~6小时溶栓者28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文献报告冠脉成形术(PTCA)后有25%~30%病例发生冠脉夹层。作者回顾分析了自1989年1月至1990年7月间的363例共489处冠脉狭窄病变的PTCA资料。手术成功率(指残余狭窄<50%)为92%(451/489);冠脉夹层(重或轻)发生率30.3%(148/489),其中严重夹层占8.8%(13/148);轻微夹层  相似文献   

15.
判定溶栓疗法成功的方法之一是与梗塞相关冠脉的早期再通情况。心肌梗塞溶栓疗法研究(TIMI)规定再通的标准是:冠脉闭塞为0级,轻微灌注为Ⅰ级,部分灌注为Ⅱ级,完全灌注为Ⅱ级。0-Ⅰ级为溶栓无效,Ⅱ~Ⅲ级判为成功。Karagounis等对359例发病后4小时内,用链激酶或APSAC溶栓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心肌酶指数和心电图指数,与冠脉再灌注分级进行对比分析。血清酶及心电图均进行系列检测。决定再通的时间为溶栓开始后90~240(中数130)分钟,由不知病情的两名医生观察分析决定再通级别。两种药的结果相似,故结合起来分析。首次用药后的冠脉再通情况如下:0级72例(20%),Ⅰ级27例(8%),Ⅱ级58例(16%)及Ⅲ级202例(56%)。然后在第一次冠脉造影后18~48小  相似文献   

16.
溶栓治疗急性心梗(AMI)与脑出血的关系密切,但作为危险因素,尚有不同看法。本文研讨这一问题。方法与结果有107例AMI患者进入了研究,年龄为 63±11岁,男性 83例(78%),女性24例(22%)。其中,前壁心梗37例(35%),下壁心梗69例(65%),均接受了溶栓治疗。有4例分别给予链激酶(SK)和组  相似文献   

17.
有效的溶栓疗法可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死亡率,然而解除动脉硬化病变务必采用介入性治疗。1980~1985年间70(男61,女9)例患者,平均年龄56(38~76)岁,在冠脉内注射链激酶溶栓获得成功后平均4.5天施行冠脉  相似文献   

18.
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PTCA)用于治疗冠脉狭窄以来,并发症逐年减少,成功率日益提高,本文综述了提高PTCA疗效的几项措施。病例选择适当,操作者经验丰富,完美的扩张器械,尽早施行PTCA,密切观察及时重复扩张,与溶栓疗法、抗凝药物、β阻滞剂、含氧乳剂冠脉灌注、血管扩张药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合并使用,均使PTCA成功率大大提高。自1977年 Gruentzig等首次应用PTCA治疗冠脉狭窄病人以来,PTCA应用日益增多。随着操作器械的改善,临床医师经验的积累以及一系列临床措施的配合,其并发症逐年减少,成功率日益提高。PTCA的主要并发症为急性冠脉闭塞、心肌坏死、远端冠脉痉挛、冠状动脉穿破、冠脉内膜撕裂、心衰、栓塞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急性冠脉闭塞,发生率约2.5~5%,常发生于操作后4—6小时,与手术有关的近期死亡率约1%。远期并发症主要是冠脉再狭窄,再狭窄率约30%,常发生于6个月内。再狭窄多系粥样硬化发展,而非技术问题。本文就提高PTCA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几项措施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30例急性心肌梗塞(AM I)患者经静脉应用尿激酶(UK)溶栓治疗,应用动态心电图监测,16例冠脉再通者,前6小时内,加速性室性自身节律(A I VR)发生率为81.3%,14例冠脉未通患者A I VR发生率为7.1%(P<0.001);并用其判断冠脉再通的敏感性为81.3%,特异性为92.9%,认为:A I VR是AM I患者溶栓后预测冠脉再通较可靠的无创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重组链激酶(recombinant streptokinase,r—SK)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溶栓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2000年1月~2001年5月,对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用150万单位r—SK进行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再通率、急性期死亡率(35日内)、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溶栓再通11例,死亡2例,脑出血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过敏性休克1例。提示r—SK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效的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