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秀英  徐宏飞 《吉林医学》2013,34(24):4986-4986
目的:对3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患者消化道出血后停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并配合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剂、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硝酸脂类药物进行强化治疗,后经质子泵抑制剂静脉治疗,其中黑便患者停用氯吡格雷,至大便转黄后恢复其原有药物的治疗,待大便潜血消失后口服质子泵抑制剂并加用阿司匹林。结果:患者1~3周后病情得以好转,其中黑便患者5 d后大便转黄,患者大便潜血均转为阴性后通过质子泵抑制剂和阿司匹林维持治疗。随访1年,未有患者出现活动性出血现象。结论:合理的通过氯吡格雷康栓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消化道出血,可取的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阅读本概要? 急性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重症,在苏格兰,每年因此住院者约7600例。因急性消化道出血住院的患者总体死亡率为7%,因其他原因住院并在此期间发生出血的患者的死亡率已升至26%。本概要总结了苏格兰院际指南网(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s Network,SIGN)关于需住院治疗的重症急性上、下消化道失血处理的最新指南(SIGN全文及指南见www.sign.ac.uk)。  相似文献   

3.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当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PCI术后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标准方案。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能显著降低缺血事件,改善ACS患者预后。然而,随之而来的出血风险却会对患者预后造成不利影响。本文探讨ACS患者PCI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合并胃肠道出血的机制、影响因素及治疗对策。1抗血小板药物胃肠道损伤机制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降低血小板活性。胃肠道黏膜内COX主要代谢产物为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具有保护胃肠道黏膜的作用。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胃肠道COX,导致胃肠道黏膜损伤程度增加。研究显示,即使采用远低于治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疾病谱发生着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以及致死率逐渐上升。近年来,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抗血小板药物对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有一定益处。因此,目前小剂量阿司匹林(75~325mg)被广泛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的治疗,尤其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的患者更加强调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氟吡格雷)。但在抗血小板的同时,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使消化道黏膜产生损伤,导致消化道溃疡的形成和出血,严重时甚至致死。因此,临床医生应重视阿司匹林相关消化道不良反应及其预防和处理,使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从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出血风险。本文以我院诊治的阿司匹林相关消化道出血病例为侧,讨论阿司匹林消化道不良反应及相关处理。  相似文献   

5.
刘昕 《吉林医学》2010,31(27):4732-4732
目的:探讨应用泮托拉唑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入住监护病房的64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泮托拉唑;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法莫替丁。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7123,P<0.01);两组都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早期应用泮托拉唑,可显著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降低了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檀心广  金玲 《黑龙江医学》2008,32(11):853-854
目的观察经内镜下行金属钛夹止血治疗非静脉曲张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Pentax-2770K电子胃镜、Pentax-EC3870FK电子肠镜,Olympus钛夹(MD850型)及夹子装置(HX-5LR-I)止血治疗非静脉曲张急性消化道出血61例。结果61例非静脉曲张性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经内镜金属钛夹止血治疗,即时止血率达100%。61例患者共用金属夹161枚,平均每例2.64枚。结论应用经内镜金属钛夹止血,是治疗非静脉曲张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溃疡病出血最新研究荟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联合抗凝治疗增加上消化道大出血风险;硝酸盐类药物可降低某些药物引起的溃疡病出血风险;预防用罗非昔布增加消化性溃疡和出血事件;加用米索前列醇不能改变阿司匹林/NSAID相关的上消化道出血的复发出血或病死率;抗凝治疗对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出血内镜治疗后复发出血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叶圣雅  吕宾 《浙江医学》1997,19(4):249-250
重症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为常见的临床急症,内科常规治疗效果欠佳,外科手术治疗则风险较大,因而处理甚感棘手。近两年来我们应用施他宁(生长抑素)治疗重症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20例,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耿慧  刘梅林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6):3160-3163
阿司匹林是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常用药物。老年人是出血的高危人群,随着年龄增长,阿司匹林相关的出血风险明显增加。近年来,国外指南对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推荐趋于保守。在一级预防中如何选择和规范使用阿司匹林,兼顾获益与安全性,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证据、指南与共识以及老年人使用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问题进行综述,建议根据患者的年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等进行评估,强调在获益超过风险的前提下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0.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建祥  范国峰 《现代医学》2009,37(5):390-393
阿司匹林联合噻吩吡啶类(氯吡格雷、噻氯匹啶)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经皮冠状动脉置人支架术后的标准治疗,以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减少缺血事件。目前治疗指南建议,置人裸支架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至少4周,而药物涂层支架(drug—elutingstent,DES)术后至少12个月。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和DES临床应用的逐渐增多,人群中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已增加425%,与此相关的上消化道出血(uppergastrointestinalhemorrhage,UGH)发生率也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氩离子凝固术联合药物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在我院住院的27例上消化道特殊部位溃疡出血的患者行氩离子凝固术联合药物治疗,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的27例患者中,1例十二指肠球后溃疡在术后第2天治疗过程中再次出血,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患者在术后第1天治疗过程中再次出血,均经紧急内镜检查发现出血灶后在视野清晰下予氩离子凝固术处理后未继续出血;其余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未再出血。27例患者均康复出院,未发生因止血无效或穿孔转外科手术或死亡的病例。结论氩离子凝固术联合药物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止血方式,观察组采用内镜止血,比较两组止血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 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 33%(P <0. 05);观察组止血成功率、72h再次出血率及相关治疗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采用内镜止血,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出血率,缩短患者相关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3.
消化道出血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冠心病术后较为常见的出血并发症,它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并且可由于治疗矛盾引起支架内血栓,从而进一步增加患者的死亡率,PCI围手术期在抗栓和消化道出血之间找到平衡点是现在必须面临的棘手问题。本文分析两例典型病例PCI术后表现及并发症治疗,认为发生消化道出血时,根据出血程度,可停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停用氯吡格雷或者继续服用氯吡格雷,同时给予消化道出血的一般治疗,必要时行内镜下止血,可及时有效控制消化道出血,且尽可能避免支架内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王素勤  赖苇  杨倩  王怡 《吉林医学》2014,(2):441-442
<正>抗血小板药物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常用阿司匹林,此类药物有增加严重出血事件的风险,尤其是消化道。而服用此类药物的心脑血管患者很多需要内镜检查或镜下治疗,对于内镜下息肉的切除,东方内镜医师认为术前至少需要停用阿司匹林7天,而西方医师认为无需停药[1],现报道未停用阿司匹林致乙状结肠腺瘤内镜下切除后出血1例,结合文献予以分析。现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65岁,因体检发现结肠多发息肉4 d入院拟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无手术禁忌证,既往因高血压、脑梗死长  相似文献   

15.
下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诊,但目前关于下消化道出血的研究多以回顾性或观察性为主,相关指南及共识也发布较晚,临床中针对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治尚不如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诊治规范。本文将结合最新的临床研究及指南,从患者评估及内镜、介入和药物治疗等方面对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现状进行总结与分析,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很多,主要有溃疡病、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性出血糜烂性胃肠道黏膜病变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如不及时正确处理,可危及生命,因此必须给予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本收集我院98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分别采用八肽生长抑素(善宁)和垂体后叶素两种药物治疗,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普宁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许超贵 《中外医疗》2014,(15):51-52
目的:基于“以人文本”医学理念,探索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经急诊胃镜下采用药物注射与药物喷洒治疗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58例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掷骰子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行急诊胃镜下行去甲肾上腺素喷洒治疗,观察组29例行经急诊胃镜下行药物注射治疗,观察两种治疗方法患者止血情况、不良反应、血红蛋白水平。结果采用经急诊胃镜下行药物注射治疗的止血效果比药物喷洒治疗效果更佳;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0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4%;两种治疗方法在血红蛋白水平改善中均明显效果,但经急诊胃镜下行药物注射治疗的改善效果更加明显。结论坚持“以人为本”观念的引导,探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成为重点课题,而经急诊胃镜下采用药物注射其效果更佳,且安全性非常高,是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背景 抗血小板治疗是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支柱,但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应用增加消化道出血的发生风险。为了降低出血风险,可将质子泵抑制剂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这个治疗策略虽然没有随机对照研究支持,但已被既成共识的指南。所推荐。近期有研究表明,奥美拉唑与氯吡格雷在药代动力学上相互影响,非泮托拉唑药物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内镜评估和治疗仍然是标准治疗方法。然而,药物治疗或联合内镜干预后仍有5%~10%的患者发生严重出血,需要介入或外科治疗。对于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介入治疗已成为急诊手术治疗的有效替代方案,也是目前公认内镜治疗失败后的一线治疗方法。肝硬化患者Child-Pugh C级或B级合并内镜检查中静脉曲张、活动性出血,存在较高的治疗失败、再出血和死亡风险。经颈静脉肝内门静脉分流术已被证明可以显著减少此类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率。本文拟结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多年的临床经验,简述介入治疗在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临床干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泮托拉唑联合云南白药在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止血后恢复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再出血及改善内镜评分的疗效和效果。方法收治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致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26例,根据年龄、性别、内镜表现分层,按区组随机化方法分成十二指肠溃疡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41例)和胃溃疡组(治疗组22例,对照组21例)。各组在应用泮托拉唑治疗止血后恢复服用阿司匹林,对照组用泮托拉唑40 mg静滴,1次/12 h,治疗组用同量泮托拉唑联合云南白药口服,0.5 g/次,4次/d,比较十二指肠溃疡组和胃溃疡组再出血情况及内镜表现。结果 泮托拉唑联合云南白药在降低再出血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改善了十二指肠溃疡病例组的内镜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泮托拉唑联合云南白药对改善恢复服用阿司匹林后消化性溃疡的内镜表现优于单用泮托拉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