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治疗小儿心包积液的应用价值。方法20例心包积液患儿在超声定位下取剑突旁穿刺点,按Seldinger穿刺法穿刺,并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心包积液以及心包腔内注射药物。结果20例小儿心包积液均穿刺成功,无心脏损伤、出血、局部感染、气胸和严重心律失常发生,引流心包积液30~100mL后患儿症状明显缓解,保留中心静脉导管5~22d,无1例发生心包缩窄。结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治疗小儿心包积液可达到诊断和治疗的目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并分析心脏手术患者术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原因与对策。方法:将2014年3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112例心脏病患者纳入本组研究中,本组患者均实施手术疗法,并在术后为其应用艾贝尔双腔导管,均经右侧颈静脉进行置管,回顾分析本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原因与对策。结果:在术后护理过程中,9例患者发生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8.03%,分别为导管阻塞、导管相关感染、导管脱出与拔管后渗血,其中导管阻塞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最高。结论:对心脏手术患者在术后应用中心静脉置管对于促进患者的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为了降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采取优质的护理措施,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并分析不同部位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和消融效果。方法经心脏彩超、X线胸片、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后排除器质性心脏病,选择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患者52例,其中右心室流出道起源37例。右心室室间隔前基底段深部肌层起源1例,左冠状动脉窦内起源4例,右冠状动脉窦内起源1例。左心室心内膜希氏束旁起源1例。左后分支起源5例,左前分支起源1例,邻近二尖瓣环前侧壁起源2例。采用起搏标测和或激动标测,1例采用Carto系统标测。射频消融术除1例使用冷盐水灌注导管消融外其余均使用温控导管消融。结果手术成功50例,失败2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复发3例,1例再次消融成功,2例保守治疗,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射频消融治疗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曹克将 《海南医学》2002,13(12):73-79
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是指发生于心脏有器质性病变的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 ) ,主要见于冠心病、心肌病和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术前后 (尤其是修补术后 )等。与室上性折返性心动过速导管射频消融相比 ,射频消融器质性心脏病室速的成功率明显较低 ,且复发率和并发症均较高。1 冠心病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1.1 冠心病室速的发生机理对左室心肌梗死 (心梗 )部位心内、外膜的外科手术标测研究证实 ,持续性单形性室速通常由折返引起。折返环路虽可有不同构型 ,单其具有共同特征 ,即存在于疤痕区域内或疤痕边缘区的缓慢传导区 (scz)…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不同途径置管的感染率,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为临床预防和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9~2010年的198例心脏直视术后采取经股静脉、锁骨下静脉、外周静脉放置中心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培养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性分析。结果经锁骨下静脉途径的感染率为7.84%,经股静脉途径的感染率为23.61%,周围静脉感染率为6.89%,中心静脉管道的感染的病原菌中革兰氏阳性菌有12例,占57.1%;革兰氏阴性菌有8例,占38.1%;真菌1例,占4.8%。结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与不同留置途径具有不同程度差异,但股静脉穿刺途径和锁骨下静脉及周围静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  相似文献   

6.
心律失常是各种心脏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而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多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是各种心脏病变的常见症状。现将我院心肌病门诊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多发性室性期前收缩用中药治疗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快速型心律失常是小儿常见的心脏病,包括预激综合征、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反复发作可影响患儿心脏功能和生长发育,应给予治疗[1]。射频消融术是目前惟一的根治手段,1987年由Borggrefe 等[2]首先用于临床并获得成功,1991年在我国开展。射频消融术一般先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即经股静脉、锁骨下静脉放置电极导管并送至心脏冠状窦、希氏束和右心室,给予电刺激以标测异常激动点或折返环位置,再通过电极导管输入一定的射频电流,破坏异常激动点或折返环,以达到根治或控制心律失常发作的目的[3]。此类手术要求维持心律失常发作或可诱发性,以便明确病灶位置再进行消融。因此,维持心律失常发作或可诱发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患儿年龄小常需要全身麻醉,而全麻药物可能影响心脏电生理,导致心律失常消失或难以诱发,影响手术消融。可见,麻醉是影响手术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就此类手术的麻醉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室性心律失常与心动过缓的相关性,以减少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方法:对178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前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率、心律、心功能及电解质的变化进行比较,观察经异丙肾上腺素、654-2处理后对纠正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并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心率、心功能、心律及电解质均无差异,但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组较无室性心律失常组血糖含量明显偏低(P<0.05),心动过缓例数显著增多(P<0.01);给予异丙肾上腺素或654-2处理后有98%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无复发。结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24 h内室性心律失常与心动过缓有关,提升心率可有效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9.
采用信号叠加技术并结合临床探讨了晚电位在正常人和各种心脏病人中的阳性发生率以及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表明,晚电位主要发生于缺血性心脏病,尤其是陈旧性心肌梗塞后伴室速、室颤者(发生率75%);正常人,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病人,非缺血性心脏病人中的晚电位发生率较低;急性心肌梗塞后的晚电位有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心脏外科术后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laeter,CVC)相关感染(catheter ralated infection,CRI)、相关性菌血症(catheter ralated blood-steam infection,CRB)的发生率与导管留置时间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自2005年1月-2006年12月对200例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留置的CVC尖端进行细菌培养,同时进行血培养.结果 200例导管检出CRI 31例,发生率15.5%;CRB 4例,发生率2.0%.中心静脉留置时间超过6 d感染率明显增加.结论 心脏外术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与留置时间呈正相关,留置时间应尽量<6 d,可以减少CRI、CRB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心脏射频消融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世超 《黑龙江医学》2007,31(10):792-792
心脏射频消融术,是经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穿刺后,分别在冠静脉窦、右心房、右心室、希氏束处放置电极导管,行电生理检查并标测定位后,确定引起心动过速的异常结构的靶点,用射频消融导管在该处局部释放高频电流,使局部心肌组织坏死,以达到根治的目的。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心脏射频消融术,为心律失常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为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经导管心内电消蚀治疗20例顽固性心律失常,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7例,预激综合征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1例,室性心动过速(VT)2例。电极导管经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及股动脉插入,放至心脏病变处,发放射频电流或直流电使病灶凝固性坏死。心律失常治愈与好转率达90%左右。  相似文献   

13.
采用信号叠加技术并结合临床探讨了晚电位在正常人和各种心脏病人中的阳性发生率以及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表明,晚电位主要发生于缺血性心脏病,尤其是陈旧性心肌梗塞后伴室速、室颤者(发生率75%);正常人,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病人,非缺血性心脏病人中的晚电位发生率较低;急性心肌梗塞后的晚电位有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4.
PICC继发性异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兆蓉  余伟 《医学综述》2014,(2):279-281
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继发性异位增加了血栓、血栓性静脉炎、心律失常、心包积液、心脏压塞、脑血管意外等发生的危险。留置期间的观察及后继的X线检查对发现并及时处理导管继发性异位具有重要意义。护理人员应加强对PICC继发性异位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导管监测、异位预防以及出现异位后的妥善处理方面的理论和技能培训,确保置管后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室性心动过速是常见心律失常之一,大多发生在心脏疾病基础上,最常见为冠心病,特别是曾患心肌梗死病人,其次是扩张型与肥厚型心肌病、心瓣膜病、药物中毒、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偶尔亦发生在无器质性病变心脏病的患者。本文就室性心动过速(以下简称室速)发作昼夜节律进行分析,旨  相似文献   

16.
心脏直视术后中心静脉导管是检测中心静脉压常用方法及静脉给药的重要通路,而导管阻塞和导管源性感染是中心静脉导管的常见并发症。本文通过对心脏直视术后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护理总结,探讨心脏直视术后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形成的原因和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17.
室性心律失常是一常见的临床问题,具体到每例病人,该不该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要依据该病人有无症状,是否存在器质性心脏病.首先要仔细询问病史,进行完整的体格检查,第二步要有能证实心律失常的证据,如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或心电监测的回顾资料等.室性心律失常是否伴随有器质性心脏病,治疗原则不同.为明确器质性心脏病,应该进行超声心动图、平板运动测验或左心导管等检查.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大学Shands心血管中心主任、ACC项目特邀专家C Richard Conti教授(曾任ACC主席)从临床内科医生角度,对临床上如何处理室性心律失常问题作了精彩的演讲.  相似文献   

18.
随着重症医学的发展,中心静脉导管被广泛应用于重症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快速扩容、长期输液、血液净化及全胃肠外静脉营养等,但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可致导管相关性感染,如出口部位感染、隧道感染、皮下囊感染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1].本院曾诊治过1例先天性左肾缺如的乳腺癌术后化疗后因CRBSI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病情复杂、救治难度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79例术后心律失常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雪珍  李辰佳  池琼 《安徽医学》2005,26(5):423-424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直视修补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方法对79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心脏直视修补术后进行24小时心电监护,了解心律失常发生的类型并初步讨论发生机理。结果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易发生以右束支传导阻滞为主的心律失常,同时室缺修补术后发生的机会较多。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术中损伤传导系统及局部手术创伤有关,术式选择及术后监测有助于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陈娥  宁桂兰  陈哲 《基层医学论坛》2013,(15):1946-1947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1],其中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多由疾病、药物等各种因素诱发。在临床上常可单独发生,也可同时伴有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其临床意义依其发生原因、伴随症状、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障碍等因素而异。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可引起重度血流动力学障碍、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