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冠脉介入治疗与抗凝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疗效。方法45例UA患者中,20例接受冠脉介入治疗,23例接受抗凝治疗。结果冠脉介入治疗组显效率、再发心绞痛率均低于抗凝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发生左心衰竭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冠脉介入治疗与抗凝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前者能更好地改善冠脉血管灌注和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心绞痛患者经介入治疗、药物治疗的长期效果.方法 调查对象为本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8例,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给予药物组(n=54)药物治疗,介入组(n=54)患者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所有患者随访12 ~24个月,记录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率、病死率,随访结束用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随访12个月,药物组再发心绞痛24例( 24/54,44.4%),介入组再发心绞痛11例(24/54,20.4%),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24个月,药物组再发心绞痛19例( 19/52,36.5%),介入组再发心绞痛8例(8/52,15.4%),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AMI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第12个月,介入组SAQ评分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体内组织因子(TF)、抗凝血酶(ATⅢ)、蛋白C(PC)及D-二聚体(D-D)的变化,反映不同程度冠心病患者的凝血纤溶状态。方法实验分3组,不稳定型心绞痛(40例)、稳定型心绞痛(50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测定上述项目的血浆含量。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TF及D-D,亦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UA组与SA组比较,TF及D-D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内皮细胞损伤,止凝血功能增强和纤溶活动受抑,存在高凝状态,TF及D-D增高及PC、ATⅢ降低对冠心病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脑钠素(BN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受累范围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关系。方法将攀枝花市十九冶医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8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两组,单支病变组(n=32)和多支病变组(n=40)。比较两组患者的BNP水平。结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单支病变组的BNP水平明显低于多支病变组(P<0.0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3d两组BNP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而治疗后30d两组BNP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均P<0.05)。结论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BNP水平增高与冠状动脉病变受累范围有关,且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影响而波动,可以作为该类患者一项重要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苦碟子注射液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8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予以常规治疗,包括吸氧、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抗血小板制剂。治疗组40例,常规治疗外加苦碟子注射液,30mL/d,静脉滴注,连用14d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5%,明显优于对照组67.5%。二者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心电图的改变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5.0%,较对照组42.5%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苦碟子注射液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应用普伐他汀治疗1周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变化。方法:将入院确诊的80例UA患者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A组n=40,普伐他汀20ml/d,治疗1周)和常规治疗组(B组n=40),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hs-CRP和血脂水平;另设健康对照组(C组n=30)。结果:(1)治疗前UA患者与健康血清hs-CRP的含量差异有显著性(P<0.01);(2)治疗1周后A、B两组患者血清hs-CRP的含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成份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普伐他汀治疗可降低UA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水平,从而稳定斑块,使UA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7.
于萍  那坤 《安徽医药》2011,15(3):356-358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氯吡格雷联合通心络胶囊。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氯吡格雷联合肌苷。治疗3个月后观察其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以及血液流变学和血脂的变化情况,对用药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程度,硝酸甘油消耗量,进行变化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电图疗效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脂指标有明显改善,两者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脂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显著,并且能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白细胞介素(IL)-8/IL-10比值的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103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单纯造影组(SA1组)31例、稳定型心绞痛PCI组(SA2组)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PCI组(UA组)38例。检测各组患者PCI术前及术后24h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IL-8及IL-10水平。结果:(1)SA2组及UA组术后IL-8/IL-10比值高于术前(P<0.05或P<0.01)。(2)术后UA组IL-8/IL-10比值均高于SA1及SA2组(P<0.05)。(3)术前IL-8/IL-10比值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状态是术后IL-8/IL-10比值的影响因素。结论:PCI术后存在促炎/抗炎细胞因子失衡,机体炎症反应增强,且以术前存在细胞因子失衡状态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通心络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方法把1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2组,9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为通心络组,余90例只用常规治疗为对照组,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临床疗效通心络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心络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满意,对于不能或不愿接受介入治疗的UA患者是一种值得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赖氨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价值。方法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赖氨匹林组(A组)30例,阿司匹林组(B组)30例。A组静脉给予赖氨匹林(LAS)540mgqd×7d,7d后改口服阿司匹林100mg/d;B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ASA)300mgqd×7d,7d后改口服阿司匹林100mg/d。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均下降(P<0.01),治疗后30′、60′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120′、第7天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心绞痛A组总有效率为86.7%,B组为53.3%,A组优于B组(P<0.05);在改善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方面,A组明显优于B组(P<0.05或0.01),且具有即时止痛效果。结论采用静脉注射赖氨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比口服阿司匹林作用更强、更快、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应用阿托代他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10mg/d)和B组(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40mg/d),疗程6周,并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与B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40mg剂量阿托伐他汀降脂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的影响。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UA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30)和丹红治疗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及常规治疗+丹红注射液治疗2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中TF浓度。结果 2周后丹红注射液治疗组,TF浓度较常规治疗组降低(P<0.05),丹红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TF的浓度。  相似文献   

13.
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5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新宇  陈祖华 《江西医药》2008,43(4):289-290
目的探讨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UA)的疗效。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5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常规西药加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对照组25例(常规西药治疗)。主要观察心绞痛缓解率、心电图ST段改善程度及心绞痛发作情况。结果心绞痛缓解总有效率治疗组96%,与对照组7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电图ST段下移改善程度和心绞痛发作情况,与对照组和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P<0.05)。结论步长脑心能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胶痛与常规西药合用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新碟呤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8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5例,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新碟呤水平,比较不同冠脉病变程度者血清值,分析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新喋呤浓度在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中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P<0.01);但急性心肌梗死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喋呤浓度在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喋呤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状态。未经适当治疗的UA有较高的病死率,由于病情不稳定,它既可逆转为SA,又可恶化为AMI,甚至发生猝死,本院在1997-06~2000-12对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采用严格内科治疗及加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1997-06~2000-12入院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符合WHO1979年心绞痛分型标准[1],全部病例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30例,治疗组:男20例,女10例…  相似文献   

16.
熊攀  周莉  董爱芝 《中国药房》2009,(14):1092-1094
目的:研究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曲美他嗪组(40例)与常规治疗组(40例),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测定血浆ET、NO水平。4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在静息空腹状态下采血测定血浆ET、NO水平。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NO水平明显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浆ET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曲美他嗪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前血浆ET、NO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曲美他嗪组治疗后血浆NO水平明显升高,血浆ET水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具有保护内皮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与观察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30例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组)30例,然后检测与比较两组的血小板活化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活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治疗后1、2、4周观察组的血小板活化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地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小板活化指标表达情况,因此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苦碟子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苦碟子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5%,而对照组总有效率8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苦碟子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SA)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在血管内超声(IVUS)下的表现特征;可溶性CD40L(sCD 40L)血清水平在SA、UA患者中的变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21倒SA、30例UA患者行冠脉造影,"犯罪"血管同时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另取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20例为对照组(NS);所有的患者均检测sCD40L血清水平.结果 SA组以稳定型纤维性斑块为主,UA组以不稳定型脂质斑块为主.SA组主要表现为负性重构或无重构,而UA组主要表现为正性重构.UA组的脂质斑块教、不稳定型宽块数、偏心指数(EI)、重构指数(RD)显著高于SA组.UA组的sCD40L血清水平显著高于SA组和NS组,SA组的sCD40L血清水平高于NS组.结论 SA患者和UA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成分和结构特点存在显著差异,sCD40L血清水平有可能成为预测冠心痛不稳定斑块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116例冠心病患者血清中hs-CRP的浓度(入院后24 h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5例,急性心肌梗死(AM)32例,并以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析治疗前后hs-CRP水平。结果AMI组、UA组、SA组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AMI组和U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S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AMI组、UA组、SA组相互间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在冠心病急性发作期有增高,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检测hs-CRP对冠心病的诊断、筛查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