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报道2例由颈肋造成锁骨下动脉-椎动脉系统痉挛发生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例1,女,20岁。因急起意识丧失于1977年9月16日入院。同年分娩后出现左上肢疼痛、无力以及无桡动脉搏动。检查:左侧桡动脉搏动消失,右侧有力为82次/min。血压115/70mmHg。左锁骨上区轻度肿胀,触及较结实,听诊有收缩期杂音。左动跟神经不全麻痹,瞳孔光反应消失,右侧中枢性面瘫与轻偏瘫。经儿小时后意识恢复。颈椎 X 线摄片发现两侧颈肋,右侧颈肋几乎垂直向下,左侧颈肋发育不全与狭窄。主动脉头臂干造影和左锁骨下动脉与分枝造影,发现左锁骨下动脉狭窄后扩张及左椎动脉出口处狭窄。10月11日进行左斜角肌切开术,发现左前斜角肌外侧固定于异常肋骨上,锁骨下动脉呈梭形扩张,直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有些急性冠状动脉疾患如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全等,起病时並不表现急性冠状动脉疾患的临床症状,而是出现眩晕、视力模糊、复视、晕厥、昏迷、偏瘫、四肢瘫、癫痫样发作以及瞳孔变化等脑血循环障碍的症状。有些患者起病时往往来不及诉说心前区疼痛、发闷、紧迫不适感,  相似文献   

3.
在肺炎时可见脑病症状,有时为脑血液循环障碍。作者在300例大叶性和局灶性肺炎中见到12例具有卒中特征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患者42~18岁,9例经尸解证实,6例在高血压合并全身和脑动脉硬化基础上发生脑血液循环障碍。急性肺炎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的过程是严重的,其特征是弥散性侵犯广泛的皮层区、皮质下部和脑干。急性肺炎有大脑半球卒中时,脑电图可在弥散性改变的背景上出现固定的局限性改变,在右额—颞呈现多数高波幅慢波。治疗后神经病症状缓解,脑电图复常。在脑深部结构损害时脑电图改变具弥散性特征,呈爆发双侧对称性高波幅慢波,伴半球间不对称,此系间-中脑结构机能改变所致。这说明脑生物电活动障碍的程度反映了急性肺炎时脑卒中临床征象的严重性,及其病变部位。急性肺功能不全伴大脑不同部位局灶损害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其轻瘫肌肉的肌电图改变为:上下肢“静止”时电活动降低或增高,同由大脑局灶损害所致的肌张力降低或增高相一致;被动和协同运动时生物电活动增加;最大用力时,生物电活动降低和曲线结构改变,与轻瘫程度相符。在上肢肌肉:“静止”时肌反应性过高,健侧上下肢协同运动时,亦出现反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急性脑循环障碍对内分泌系统三个环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促性腺、肾上腺的状况。检查了207名急性脑血循环障碍病人。其中高血压症合并一过性脑血循环障碍的病人96名,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48名,动脉硬化所致脑梗塞病人63名。对照组188人,其中高血压Ⅰ—Ⅱ期65人,脑动脉粥样硬化45人,高血压病引起早期出现的脑血循环机能不全病人35人,43人则因早期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相似文献   

5.
急性胰腺炎血循环障碍的意义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8  
急性胰腺炎血循环障碍的意义王兴鹏1王国良1巫协宁1袁耀宗2徐家裕2SubjectheadingsPancreas/bloodsupplyPancreatitis/etiology主题词胰腺/血液供给胰腺炎/病因学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576近年研究显...  相似文献   

6.
本文观察70例(男64、女6),年龄在45岁以下(其中64例年龄在36~45岁)由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而发展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确定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依据:眼底改变、颈动脉和主动脉弓钙化、末捎血管损害、血胆固醇含量增高、心肌纤维化所特有的心电图表现,58例做了血管造影,54例证实为脑的  相似文献   

7.
8.
作者报道了脑超声回声图诊断的42例脑卒中患者。其中,脑出血8例,脑栓塞2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诊断均经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尸检(21例)证实。仪器为苏制11型超声诊断仪。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后循环缺血(PCI)的危险因素及受累血管情况,为防治PCI提供依据。方法对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各80例)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PCI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分别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PCI血管病变中高达90.4%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狭窄或闭塞;后循环TIA组前循环血管病变比例为28.21%,脑梗死组前循环血管病变比例为25%。结论 PCI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分别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以前后循环血管同时受累为主。  相似文献   

10.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性脑保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奋毒性、钙超载、自由基反应、梗死周围除极、炎症和凋亡是造成缺血性脑损伤的中心环节.脑保护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策略之一.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脑保护剂有钙通道拮抗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γ-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等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方法 选择首次发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在标准化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治疗组在标准化治疗基础上联合尼莫地平片和丁苯酞软胶囊.神经心理学评估采用北京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智能状态检...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地巴唑对高血压病患者的脑血液循环和血压的影响。作者观察了57例第二期高血压病患者,男26例,女31例,年龄36至53岁,平均病程9.7年,用药前血压平均为175±14.2/109±8.6毫米汞柱。给患者静注0.5%地巴唑溶液2毫升。用脑电流图检查脑血液循环和头部的颅外血液循环。结果发现:在注射地巴唑后,头部(包括颅内和颅外)血管的张力降低,脑血流量显著增加。这种作用,在注药后10分钟内最大,将近30分钟时有所降低,而一般在注药60分钟以后完全消失。作者还发  相似文献   

1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患病率较高,约为30%~50%,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反应迟钝、焦虑、失眠、易激惹、兴趣丧失等,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效果及预后[1].本研究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PSD的干预治疗,并对其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血脑欣肢囊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属中医气滞血瘀型)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方法,选择符合西医诊断急性脑梗死及中医辨证气滞血瘀证病人5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29例).治疗组口服血脑欣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片,每次20 nag,每日3次.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结束时血液流变学指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1 s、30 s、200 s以及红细胞比容与治疗前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NDS评分为(6.733±4.934)分.比对照组(10.000±3.982)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脑欣胶囊通过调节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减轻神经功能缺桶程度.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张彤 《山东医药》2000,40(6):64
尼莫地平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 ,但用药时间不同 ,其疗效亦有不同。为探讨其最佳用药时间 ,我们作了如下观察与讨论。资料与方法 :3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塞诊断标准 ,并经颅脑 CT排除脑出血 ,且血压不低于 12 /9k Pa。将 39例患者按发病时间分为 A、B两组 ,A组发病 6~ 12小时 ,共 2 5例 ;B组发病 13~ 4 8小时 ,共 14例。两组的性别、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的改善脑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及调整血压等用药相同 ,入院后第一、第二天两组均给予每日 1次的0 .9%…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8月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胃肠功能障碍住院的患者81例,随机分为西医组40例,中西医结合组41例,西医组给予抑酸药及胃肠动力药,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观察患者粪便性状、肠鸣音变化、腹胀变化、耐受肠内营养状况以及住院时间。结果西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患者临床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70.0%vs 90.2%,P0.05)。西医组能耐受肠内营养的平均时间为(4.89±1.07)d,中西医结合组为(2.45±0.91)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7.00±2.40)d,中西医结合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5.16±1.60)d,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胃肠功能障碍,疗效较单纯西医治疗更佳。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初以来肾上腺素已被用作支气管扩张剂,目前不少国家仍把它作为急性哮喘的第一线治疗药物。为了了解内源性肾上腺素对调节气道平滑肌张力的作用,作者测定了15例急性严重发作的哮喘病人的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其中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14~63(平均31)岁,最大呼气流量(PEF)为预计值的27%。其中9例患者符合入院标准为第1组,另6例病情不符合入院标准者为第2组。用双同位素酶技术测定每例患者的血浆儿茶酚胺类含量。  相似文献   

18.
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治疗脑急性缺血性卒中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内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1997年7月至2002年7月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65例,男97例,女68例。年龄32~74岁,平均为58岁。采用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方法,起病距溶栓的时间为2~24h。尿激酶以1~1.2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50万-130万U,平均85万U。结果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10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27例,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30例。闭塞血管再通者,颈内动脉14例,大脑中动脉27例,大脑中动脉分支2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19例。10例因明显的血管狭窄,溶栓后给予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神经系统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105例,并发脑出血6例,消化道出血13例。结论超选择动脉内溶栓可使血栓局部迅速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用药总量小,疗效好,见效快,是治疗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脑动脉夹层指颈内动脉夹层及椎动脉夹层,占青、中年人群缺血性脑卒中10%~25%左右,是导致青、中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第2位病因[1]。脑动脉夹层造成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造成颅内缺血,因此针对急性青年脑动脉夹层引发的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干预治疗和护理尤为重要。本院神经内科共治疗了25例急性青年脑动脉夹层引发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效果良好,并发症少。现将急性青年脑动脉夹层引发的缺血性脑卒中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用脑电非线性分析方法中的多个参数定量评价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从而探讨多种刺激状态下脑电非线性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措施对意识障碍水平评估的作用。方法选取2008年-2010年宣武医院神经康复科患者60例,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患者为病例组(30例),脑卒中后意识正常的患者为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依次采集安静闭眼、听觉刺激(声音刺激和音乐刺激)、痛觉刺激(针刺患侧、健侧)状态下的脑电信号,并计算脑电信号的关联维数、复杂度及近似熵非线性指数。结果病例组所有脑区在不同刺激状态下关联维数、复杂度及近似熵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在听觉刺激及痛觉刺激状态下非线性指数高于安静闭眼状态(P〈0.05);病例组在听觉刺激和痛觉刺激下非线性指数与安静闭眼状态无明显差异。结论脑电非线性分析可以定量评价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意识障碍的严重程度,得出不同刺激状态下大脑功能活动的变化信息,可以为评估意识障碍患者的预后及促醒措施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