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苦寒解毒凉血合剂对家兔血小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肠杆菌内毒素所致的家兔温病营血分证动物模型,其血小板数量和血小板聚焦率明显降低。用苦寒解毒凉血合剂治疗,血小板数和聚集率皆明显回升,而无苦寒解毒的清营凉血合剂效果较差。说明苦寒解毒药物能使减少的血小板数回升,降低的聚集率升高。提示临床治疗急性热病出现血小板数量减少和聚集率降低,应注重用寒苦解毒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
苦寒法是温病正治法之一,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燥湿、凉血或兼化斑透疹,或兼功下等功效。因此湿病卫气营血各阶段一旦出现热邪火炽毒盛,湿热酿毒化火是治用苦寒的病理基础。但由于卫气营血各阶段各具特性,组方选药又要照顾病人的体质,病程的长短及结合具体药物的作用特点,故温病过程如何正确运用苦寒法,仍是一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拟在学习古今医家著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识,对此作一初步挥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上焦药用辛凉轻清,不用苦寒犯中涉下;中焦当分温热湿热,分用苦泄和苦燥;下焦温病虚多少实,慎用苦寒三个方面,系统地阐发和评述了吴氏有关苦寒药治疗温病的宜忌问题;并以温病学派中不同流派的医家如吴又可、恽铁樵等应用苦寒药的理论和经验以及现代研究资料为依据,探讨了苦寒药在温病中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的中医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临床经验认为川崎病应属温病、为卫分证、气分证和热入营血,邪在卫气治宜疏风清热透邪解毒;气营两燔,痰瘀互现治宜清气凉营,豁疾化瘀;气阴两伤治宜益气养阴,清解余热。  相似文献   

5.
正温病治毒法是用于毒邪引起的温热疾病的治疗大法,据毒邪的特点将毒邪分为六淫化火之毒、疫疠之毒、温毒以及脏腑失调、内生热毒。根据其致病的病因病机将温病治毒法分为解毒法(包括清热解毒、清营解毒、凉血解毒、滋阴解毒、辟秽解毒)、泄热排毒法、开郁化毒法、扶正抗毒法。1毒在温病发病中的病因病机毒,通常亦被称作毒邪。常富业等~([1])在诠释毒的概念时指出毒与邪有所不同,邪气蕴结不解是成毒的重要环节。在温病学中毒有不同的涵义,它可指病  相似文献   

6.
营血证是温病的深重阶段。邪入营血有其特殊的病理特点、治疗每易苦寒攻伐或一味滋补贻害人命,本文试图通过“透邪”之法的阐述,对营血证的证治作一点滴探讨。不妥之处,祈清斧正。 一、温病营血证多因外感温热病邪失治误治,由气分传入所致;也可因蕴伏营血的  相似文献   

7.
温病初期对于苦寒药物的选用从古至今众说纷纭,针对温病初期"不避苦寒"和温病早期"慎用苦寒"两种说法一直争论不休。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只是针对的疾病,该疾病的共性病机、治疗对象以及患者年龄体质等多种因素皆不相同。我们应分清病势、病位、病性,不应拘泥于某种理论或者学派的偏见。  相似文献   

8.
苦寒解毒液降低家兔营血分证体温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复制的家兔温病营血分证模型采用凉血液、苦寒液腹腔灌注治疗,分别观察其改善家兔营血分证体温和症状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凉血液和苦寒液均有明显降低模型兔休体温、减轻症状的作用,而苦寒液效果尤著。认为治疗温病营血分证,在传统的清营养阴,凉血活血基础上加入苦寒之品,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温病血分证的病机、分期及治法,提出温病血分证宜分三期辨治,初期血热耗血,瘀热交结,治宜凉血散血;中期为血热妄行,兼有瘀滞,治宜凉血解毒、散血止血;后期为热瘀气脱或气随血脱,治疗重在扶正固脱.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温病过程中由于“阳气怫郁”所致的郁热证进行探讨。认为郁热之证存在于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内经》、《伤寒论》热病辨治尤重郁热,金元·刘河间氏集其大成,叶天士确立温病宣清透散治法乃是重视郁热证治的具体体现。作者提示:当今温病临床在重视苦寒清热,攻下祛邪的同时再着力于郁热证治的深入研究,乃是中医温病治法首重综合调理特色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付慧群 《当代医学》2010,16(4):27-29
升降散是杨氏论治"温病郁热内伏"十五方之"总方",功能调气机、泄郁火、化淤滞、祛风胜湿、宣畅郁热、涤邪解毒。在本人从事中医妇科的临床实践中,十分重视气机失调的治疗,无论是月经病、带下、妊娠病、产后病还是妇科杂病,根据辨证处方遣药的同时,加上升降散后疗效提高相当明显。  相似文献   

12.
清肠饮的组成金银花三两当归二两地榆两麦冬两元参两生甘草三两苡仁五钱黄芩三钱药性分析金银花:性味甘苦寒,功能清热解毒,治痛疸疮毒等。当归:性味甘辛温,补血活血,润燥滑肠。地榆:苦微寒,功能凉血止血,收敛解毒消肿。麦冬:甘苦寒,功能养阴清热,清心润肺,养胃生津。元参:性味甘苦咸微寒,功能滋阴降火,凉血解毒,治痛肿,肠燥便秘等。生甘草:甘平,补脾胃润肺。清热解毒和诸药。黄芩:苦寒,功能清热泻肺火,利湿凉血,消炎解  相似文献   

13.
辛凉解表法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凉解表法是温病大师叶天士和吴鞠通介导的治疗肺卫表证的法则。主张上焦温病初起,邪热在肺,尚未化火,宜用辛凉轻透之品,不主张用苦寒药物。后世医家对此有争议。本文人为辛凉解表法应具有辛凉发散、清热解毒和清热泻炎的内涵,并提出了辛凉与寒凉(苦寒)药给 用治疗外感风热表卫证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关于温病卫分证使用大黄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病经典理论领域里,卫分阶段的治疗原则,往往忌用苦寒药。这一观点在传统的温病理论与临床治疗中,占有相当的势力,但细阅中医古籍,能发现在卫分阶段也有使用黄芩、黄连、石膏、大黄等药,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研究阐明大黄等药用于分卫分证是完全可行的,从而拓宽大黄等苦寒药的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5.
《温病条辨》系统讨论温病的理法方药,其中对温病斑疹理论的论述颇为精详。吴鞠通在梳理历代斑疹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前贤经验,并结合临床实际加以发展,完善了温病斑疹理论:分析温病斑疹的病因病机,认为温邪外袭,热传阳明而发斑,热入血分而出疹;分别探讨温病发斑与出疹的治法治则与具体方药,提出治斑以清泄阳明兼凉血为法,以化斑汤主之,治疹以凉血透疹、透营转气为法,以银翘散加减主之;并明确温病斑疹治疗中应禁用辛温、发散、升提、补益之药。  相似文献   

16.
辛温药在治疗外感病初起时其配伍应用经历了单纯使用辛温药、辛温苦寒相配、辛温与辛凉相配的3个变化过程。萌芽阶段(战国到晋唐)、成长阶段(宋金元)与形成阶段(明清)是温病学派形成过程中的3个重要时期,随着温病学派的崛起,辛温药由最初的辛温峻烈之品到后来的微辛温之品,其与寒凉药的比例也不断变化。本文对三个时期温病初起时辛温与寒凉的配伍应用进行了梳理,强调根据病机临证处方用药,注重寒温并用、性味合化的组方思路,辨治温病初起时可体现为辛温与寒凉药物配伍,意在使用辛温开郁达邪,与清热凉解祛邪相结合,根据气机郁闭与热邪炽盛的程度决定选药与用量。为临床辨治温病时辛温药与辛凉药的配伍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夏翔治疗肿瘤的临床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翔提出“避弱举强”的中医治癌方针策略 ,以补益脾肾 ,培元强体 ,调整脏腑气血阴阳平衡 ,消除放、化疗引起的副反应为治疗宗旨。同时 ,在化瘀解毒消痰散结的抗肿瘤治疗中 ,注重药性与药理的有效合理 ,避免过于苦寒及奇异秽臭之品 ,时时维护胃气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叶天士阴虚发病理论与其三消辨治方法之间的联系,以期丰富三消临床辨治思路。[方法]梳理《叶天士医学全书》中三消相关医案及方药概况,结合叶天士在"阴虚论"中对于阴虚发病过程的阐发,分析叶氏由阴虚立论辨治三消的证治心得及用药规律。[结果]叶氏治疗之三消病证多属中消和下消,核心病机为"阴虚阳亢"引起的五脏生克失常,治疗分标本缓急,以平为期,并善于结合温病学派学术特色。用药重视滋阴增液,不滥用苦寒辛燥。[结论]学习叶氏"阴虚论"有助于认识三消之病机关键和治疗规律,并以"异病同治"理论为指导,联系叶氏对温病及存在阴虚状态的相关疾病之辨治方法,有助于拓宽三消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19.
温病是外感疾病的一种,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临床上对温病的治疗多宗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和吴鞠通的三焦辨证,北京中医药大学已故赵绍琴教授在治疗温病方面造诣颇深,值得后人学习,其以"保存津液,调畅气机"来指导温病的临床治疗,在临证中,赵老善用甘寒、慎用苦寒,明辨病证,适时用药,去除实邪、透热转气并适当辛温宣阳。  相似文献   

20.
夏翔提出“避弱举强”的中医治癌方针策略,以补益脾肾,培元强体、调整脏腑气血阴阳平衡,消除放、化疗引起的副反应为治疗宗旨,同时,在化瘀解毒消痰散结的抗肿瘤治疗中,注重药性与药理的有效合理,避免过于苦寒及奇异秽臭之品,时时维护胃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