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先泽 《河北医药》2009,31(18):2475-2477
颈椎不稳是指颈椎在生理载荷下,不能维持椎体之间的正常位置而出现过度或异常活动,颈椎不稳的病因很多,主要包括创伤、慢性劳损、退行性变、炎症、先天畸形、肿瘤、手术等,颈椎不稳分为上颈椎不稳和下颈椎不稳,颈椎不稳是临床上常见的现象,近年来有关颈椎不稳的研究很多,主要包括生物力学,椎间盘退变与颈椎不稳的关系,X线、MRI表现及诊断标准,颈椎不稳与各型颈椎病的关系以及术后防止不稳的方法等,本文就有关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退行性颈椎不稳在临床上很常见,颈椎在脊柱各段中活动度最大,活动频率最高,因此最容易发生退行性改变,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众多学者的注意。随着对退变性颈椎失稳诊断的深入研究,诊断标准也日趋统一。而对于退变性失稳X线征象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报告不多,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随机分组,采用两种方法治疗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分析疗效,探讨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的治疗方法和颈椎不稳与颈性眩晕发病是否存在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120例,随机分成2组,A组采用静滴生脉针和红花针,口服倍他司汀口服液;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床边颈椎牵引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变化及对疗效进行评价,统计分析。结果同组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Vs、Vd、RI)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有效率为55.00%,B组有效率为81.67%,B组疗效优于A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滴生脉针和红花针,口服倍他司汀口服液,床边颈椎牵引联合治疗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疗效确切,颈椎失稳是颈性眩晕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维持颈椎的稳定性是治疗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临床治疗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的疗效,探讨颈椎失稳与颈性眩晕的发病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64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静滴生脉针和红花针,口服倍他司汀口服液;B组在A组基础上行床边颈椎牵引,两组疗效欠满意者采用手术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变化及对疗效进行评价,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后椎动脉血流( Vs、Vd、RI)比治疗前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效率为56.25%,B组有效率为81.25%,B组疗效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椎失稳是颈性眩晕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维持颈椎的稳定性是治疗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并颈性眩晕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第一节退行性脊柱炎 退行性脊柱炎又称肥大性脊柱炎、增生性脊柱炎、脊柱骨关节炎、老年性脊柱炎等,是中年以后发生的一种慢性退行性脊柱病,常累及负重和活动范围较大的脊柱关节,退行性病理变化好发于椎体、椎间盘和小关节,临床上以颈椎和腰椎病变多见。一、病因病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之脊柱长期负重、活动、外伤及劳损的累积,椎体发生退行性病变而出现增生(骨赘、骨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颈椎侧块螺钉内固定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取12具成人尸体的颈椎作为标本,于C4~C5处切断,造成颈椎不稳定模型.对标本依次行非内固定、侧块螺钉内固定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三种方式.然后进行柔韧性以及左右旋转扭矩和刚度测试,评价两种内固定术的稳定性效果.结果 在三维运动范围方面,侧块螺钉内固定比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三维运动范围有不同程度减小(P<0.05);侧块螺钉左右旋转的刚度比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强(P<0.05).结论 从生物力学稳定性的角度来看,下颈椎不稳采用侧块螺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颈椎病与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椎间盘纤维环弹力减退,椎间盘向四周突出,椎间隙狭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间不稳,黄韧带肥厚、变性,钩突关节和小关节增生等。这些改变统称为颈椎退行性变。正是这些改变,以不同方式使颈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等受压,产生颈椎病。  相似文献   

8.
腰椎退行性病变的X线诊断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腰椎退行性病变是指包括腰椎间盘、关节突关节、椎周韧带及软组织相互影响、综合退变而导致的系列疾病。临床主要有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退行性腰椎滑脱,退行性脊柱侧凸,椎间盘源性腰痛及退行性腰椎不稳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颈椎不稳症的X线临床与影像表现。方法:选定本院收治的120例颈椎不稳症患者,研究时段自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均行X线检查,统计并分析检查结果。结果:120例研究对象均进行了X线检查,其中45例上颈椎不稳,占37.50%;75例下颈椎不稳,占62.50%。45例上颈椎不稳患者中,7例为环枕不稳,占15.56%;38例环枢椎不稳,占84.44%。7例为环枕不稳患者中,3例为外伤致病,占42.86%;4例为先天发育畸形,占57.14%。38例环枢椎不稳患者中,4例退行性改变,占10.53%;10例先天发育畸形,占26.32%;12例炎症致病,占31.58%;2例手术因素导致,占5.26%。75例下颈椎不稳患者中,外伤致病54例,占72.00%;炎症致病18例,占24.00%;手术因素致病3例,占4.00%。结论:X线用于颈椎不稳症患者病情诊断中,可进一步明确病变部位,临床价值较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颈椎是脊柱中体积最小、活动最灵活的阶段,颈椎的退行性变是由于年龄的增长,颈椎承受的各种负荷、疲劳导致.退变产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退变程度的积累,最终发展成骨刺、椎间盘突出、关节炎等病症,出现头晕、头疼、肢体麻木等反应,降低了生活质量.本文分析了颈椎退行性变的因素,并探讨了其预防与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颈椎退行性脊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生的人群多为中老年病患者,发病的部位主要在脊椎的腰部和颈部。颈椎疾病是人体在长期以来处于高强度劳动等情况下,头部和颈部长时间处于牵拉状态,最终引起人体的背部肌肉出现痉挛现象。社会上常见伴随慢性退行性疾病。该疾病容易引起患者的不良反应,并出现一系列心理疾病。患上该疾病,要进行及时治疗并进行有效的运动康复锻炼,下面本文就运动康复锻炼对社区颈椎退行性脊椎病的干预效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又称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是脊柱退行性疾病之一,也是腰腿痛的常见病因,往往伴有退行性腰椎不稳和腰椎侧凸.近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采取手术的治疗方式日渐增多.我院从2000年10月~2008年10月应用手术方法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5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医药科学》2019,(19):22-27
目的分析颈椎退行性变与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具有颈部及上肢神经根性症状的临床病例35例,26~76岁;无症状对照组病例35例,31~74岁。对上述病例行层厚0.7mm,颅底至3、4胸椎CT扫描,将所得DICOM文件导入3DSlicer4.8.1后,以最大密度投影法进行体素渲染,对各颈椎的钩椎关节、椎间孔、曲度(四线法Cobb角)进行观察和测量。将所得结果与临床症状及对照组进行对应性分析,对钩椎关节退行性变与Cobb角变化相伴性进行统计,对症状组的Cobb角与无症状组Cobb角进行成对t检验。结果颈椎退行性变随着年龄上升呈明显趋势,但病变程度与年龄不呈正相关;颈椎钩椎关节退行性变与椎间孔狭窄呈正相关;椎间孔狭窄与临床相关症状的相关率为60%(21例);Cobb角度35°时生理弯曲消失甚至是反张,在研究的患者中发生率为42.9%(15例);有症状组的椎间孔径和Cobb角角度(30.96±14.37)°明显小于无症状组(46.66±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从性别与年龄上看,颈椎退行性变与生活习惯相关性较大,与年龄相关性次之;钩椎关节退行性变与颈椎椎间孔前后径狭窄呈正相关;具有臂丛神经根症状的病例,在三维可视化帮助下,其椎间孔狭窄和屈度变化等颈椎退化的影像学检出率约为60%(以椎间孔横径3mm为标准)。  相似文献   

14.
传统推拿、牵引、TDP治疗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牵引、推拿、TDP治疗颈椎病32例,采用综合方法治疗颈椎退行性脊柱病(简称颈椎病)效果满意,现将临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腰椎不稳症的生物力学及诊治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不稳症是引起下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主要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引起腰椎运动节段的刚度下降,导致在正常生理负荷下腰椎运动节段活动范围超过正常及活动性质改变,而引起一系列相应的临床表现、脊柱进行性畸形及神经损害等症候群。本文对腰椎不稳症的生物力学机制及国内外目前诊治  相似文献   

16.
<正>脊柱结核约占骨、关节结核的48%,其好发部位以腰椎多见,其次为颈椎、胸椎、胸腰椎,而发生在颈胸段结核(cervi-cothoracic spinal tuberculosis,CTSTB)约占整个脊柱结核的5%。颈胸段包括C7~T3椎间盘及椎体及其附属结构,解剖上颈胸交界处是颈椎前凸与后凸性胸椎之间的过渡区。因为颈椎是负重结构,结核破坏这些椎体常导致脊柱不稳、严重后凸畸形、大面积椎旁脓肿和进行性神经功能缺损,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痛苦。因此应当尽早手术,清除病灶,重建颈胸结合部的稳定性。结核病灶清除,神经压迫的解除,脊柱后凸的复位及脊柱稳定性的重建和维持是CTSTB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单纯前路手术具有直视下操作,根治性清创,更广泛  相似文献   

17.
上颈椎(C1-2)损伤约占颈椎骨折的47%,占脊柱骨折的9.8%[1]。常见的创伤类型有寰椎前、后弓骨折,齿横韧带损伤,枢椎齿状突骨折及Hangman骨折等,易发生寰枢椎不稳。由这些原因引起的寰枢椎不稳,使高位颈脊髓处于危险状态,往往需要手术治疗以解除压迫,恢复上颈椎的解剖关系,重建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张玉 《淮海医药》2007,25(4):353-354
颈椎骨折脱位,颈椎病是脊柱外科常见病,可行颈椎前路手术治疗.传统的手术方法存在术后颈椎不稳,需外固定,植骨块松动、不融合、椎间隙高度丢失,生理曲度改变等可能影响治疗效果[1],钢板的临床应用,有效的解决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9.
经尿道气化电切术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12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性眩晕病是颈椎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颈椎不稳,压迫椎动脉或刺激其周围的交感神经网导致椎基底动脉有效血容量减少,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的眩晕病。Ryan和Cope于1955年最先提出颈源性眩晕(cervkalvertigo)这一概念。目前,对于颈源性眩晕的认识尚有很大争议。本文结合椎动脉的解剖结构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颈源性眩晕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0.
石向明  王辉  董巍  杨晴  李培秀 《河北医药》2012,34(14):2104-2106
目的 探讨一种快速、准确的基于64层CT精细扫描构建下颈段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方法 选取一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为研究对象,行64层螺旋CT扫描得到DICOD格式的CT断层图像,利用Mimics10.01,Geomagic Studio9,和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9.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结果 建立了下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4个椎体、3个间盘、主要的韧带,共有112017个节点、69802个单元.对模型进行加载计算,其结果能够反映下颈椎正常的生理功能.结论 为下颈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验证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该三维有限元模型高度模拟了脊柱颈段的结构和材料特性,为分析该段结构在各种受力情况下的生物力学表现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