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VT发病率低,但临床漏诊及误诊率高。提高对CVT的认识,及时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本章节介绍CVT的诊断和治疗流程,包括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抗凝药物的选择和疗程、血管内治疗的选择以及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是一种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占全部脑血栓形成的3.5%。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漏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尽早识别及明确诊断,我们对11例CVT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腩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CVT患者临床资料,总结CVT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诊断、治疗及转归.结果 CVT多见于中青年,多为急性起病,大部分可找到相关病因,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头痛,MRI联合MRV能清晰地显示静脉系统形态及阻塞情况,DSA能清楚显示静脉系统血栓的部位及继发于CVT的动静脉瘘.早期诊断及应用抗凝治疗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结论 CVT的病因多样,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MRI联合MRV检查是目前CVT诊断及随访的重要检杳方法 ,对原因不明的颅内高压患者需行相应检查,一旦确诊,应予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4.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86,自引:2,他引:84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早期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男34例,女26例)CVT病人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脑脊液等检查结果。结果 (1)年龄多在20-40岁;(2)多数为急性起病;(3)早期表现为头痛(87%)、呕吐(61%),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4)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梗死灶(51%),其中39%伴有渗血或血肿;(5)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及蛋白含量正常或升高(感染性或癌性CVT除外);(6)应用脱水、抗凝、局部溶栓及病因治疗等,60例病人中,26例症状好转,24例基本痊愈,死亡6例。结论 对临床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的年轻病人,应高度怀疑CVT,及时行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联合检查,明确诊断。一旦明确诊断,应尽早开始治疗。剂量调节性静脉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其后口服抗凝药物3-6个月)为治疗CVT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VT)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CV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12例CVT患者中8例病因明确,临床表现以头痛伴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为主,脑脊液(CSF)检查以压力升高为主要特点,D-二聚体(DD)检查有62.5%的患者高于正常,CT主要表现局限性脑梗死及脑水肿,MRI联合MRV表现静脉窦闭塞者占91.7%,病因及脱水、溶栓、抗凝治疗疗效较好。结论CVT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产褥期、感染、白塞病可继发CVT,MRI和MRV相结合诊断率高,肝素抗凝为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6.
脑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是一组具有较大异质性的临床综合征,与脑动脉系统血栓形成相比,CVT发病年龄以中青年居多,病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多样,早期及时诊断治疗预后较好,反之病情加重可危及生命。文献报道CVT发病率较低,为所有卒中类型的0.5%~1%。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发展,CVT的发现率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CVT患者得到诊治。这从另一角度说明CVT实际发病率可能更高,也就要求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高度重视CVT的诊治。
  CVT的诊治要遵循“早期诊断、病因诊断、综合治疗”的原则,在早期诊断环节,不仅要求医师熟悉临床症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还要重视辅助检查的重要价值,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提高影像学判读水平,在总结分析临床病例后常常发现,很多CVT的影像学特征被忽略,“视而不见”是导致延误诊断甚至误诊的主要原因。当然,诊断CVT仅是开始,明确病因、治愈患者才是最终目的。因此,临床上要重视病因的诊断,采用病因治疗及对症综合治疗以期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专题分别从CV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特殊人群(孕产妇)CVT诊治及特殊部位的CVT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望通过本期专题的介绍,有助于临床医师进一步了解和认识CVT,从而提高CVT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早期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CVT病人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脑脊液等检查结果及治疗.结果发病年龄多在26~60岁;多数为急性起病;早期表现为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癇发作;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梗死灶;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及蛋白含量正常或升高(感染性或癌性CVT除外);应用脱水、抗凝、局部溶栓及病因治疗等,16例病人中,7例症状好转,6例基本痊愈,1例无变化,2例死亡.结论CVT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对临床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癇发作的年轻病人,应高度怀疑CVT,及时行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联合检查,明确诊断.一旦明确诊断,应尽早开始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临床及辅助检查特征,探讨CVT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CVT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电图及脑脊液等检查结果。结果:CVT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头痛(83%),其次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癫痫、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影像学表现为脑静脉系统血流中断、局灶性梗死或水肿,其中28%伴有出血;脑部MR/显示的异常病灶与局灶性脑电图异常相符率为97.3%,但是有7例脑部MRI正常患者早期出现了脑电图局灶性或弥漫性改变;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压颈试验阳性率为75%。结论:对于持续而严重的头痛、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癫痫、意识障碍及精神症状等患者,应高度怀疑CVT,脑部MRI+MRV是目前诊断CVT的最佳手段,对不典型CVT的早期诊断,脑电图、颅内压及压颈试验等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应尽早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分析中国人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国内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率,减少误诊率及死亡率。方法 对我国1998~2006年文献报道的461例CVT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经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VT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其病因中,继发于感染病灶的占18%;非感染性原因占60%左右,其中产褥期发病占39.7%。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CVT。CVT主要临床表现:头痛占88%,视乳头水肿占48.9%,局灶性或全身性的癫占27.6%,神经系统局灶体征占21.6%和意识障碍占18.5%。目前抗凝溶栓治疗是比较公认的治疗CVT的方法,可使CVT的死亡或完全致残率下降15%,超过80%的患者可以存活,但仍有13%~20%的患者死亡。结论 中国人CVT的临床表现变异很大且缺乏特异性,常见于育龄期妇女。因此,关注患者是否存在CVT发生的高危因素,尽早行颅脑CT、MRI、MRA或DSA检查,明确诊断后应积极地抗凝治疗,并纠正病因、对症治疗。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可能具有更好的临床前景。  相似文献   

10.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和研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CVT病人的临床资料,就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治疗与预后,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年龄在19~52岁;(2)急性或亚急性起病;(3)早期表现为头痛(87%)、呕吐(60%)、视力障碍(33%),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4)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脑梗死(67%),其中20%伴有出血;(5)颅压明显升高,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定量正常或升高;(6)病因治疗及脱水、抗凝、溶栓等治疗效果好。结论时临床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有脑局灶性症状、体征的年轻病人.应考虑到CVT,及时行MRI或MRA检查,早期明确诊断,尽早治疗.抗凝治疗为其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9例临床报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静脉血栓形成(CVT)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9例CVT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①临床表现:头痛(77%)、癫样抽搐(66%)、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66%)、视乳头水肿(44%)、不同程度意识障碍(22%)。②影像学资料及治疗转归:1例头颅CT示弥漫性脑水肿,蛛网膜下隙出血合并多发出血性脑梗死,因颅内压持续增高,予外科手术行去骨板减压术,见大脑表面浅静脉怒张呈绳索状并多数点片状出血灶。8例行头颅MRI和MRV,显示直接征像8例、间接征像6例。其中2例同时行DSA,均显示多个静脉和静脉窦充盈缺损。静脉血栓部位:上矢状窦合并浅静脉血栓1例,上矢状窦合并侧窦及多处静脉受累7例,直窦血栓1例。7例行肝素抗凝等对症治疗、1例行血管内局部溶栓、1例行矢状窦手术取栓并抗凝治疗。症状缓解至痊愈7例,病死2例。结论:首诊时诊断不明确,可先作头颅CT,排除颅内非CVT性病变,临床已拟诊CVT时,应首选MRI+MRV,进行综合判断是目前诊断和随访CVT的最好方法,婴幼儿CVT常表现为癫发作起病,提示CVT是婴幼儿重要的未被识别的性发作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和研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CVT病人的临床资料,就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治疗与预后,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1)年龄在19~52岁;(2)急性或亚急性起病;(3)早期表现为头痛(87%)、呕吐(60%)、视力障碍(33%),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4)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脑梗死(67%),其中20%伴有出血;(5)颅压明显升高,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定量正常或升高;(6)病因治疗及脱水、抗凝、溶栓等治疗效果好。结论 对临床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有脑局灶性症状、体征的年轻病人,应考虑到CVT,及时行MRI或MRA检查,早期明确诊断,尽早治疗,抗凝治疗为其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早期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CVT病人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脑积液检查结果.结果 (1)年龄多在20~40岁;(2)急性起病;(3)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表现有头痛(91%)、呕吐(60%)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埙;(4)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梗死灶等;(5)脑积液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及蛋白含量正常或稍高;(6)应用脱水、抗凝、局部溶栓及病因治疗等.结论 对临床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年轻病人,应高度怀疑CVT,及时行头颅CT、MRI、MRA及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诊断.一旦明确诊断应尽快治疗,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为治疗首选方法,可小剂量静脉溶栓或经股静脉介入溶栓.  相似文献   

14.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是一种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占全部脑血栓形成的3.5%[1]。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漏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尽早识别及明确诊断,我们对11例CVT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1例均为我院2003-01~200  相似文献   

15.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CVT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脑脊液、影像学特征,并结合文献复习其诊断治疗方法。结果 此病可见于各个年龄段,以中青年女性稍多,妊娠、感染、免疫性疾病等为常见病因,部分病例病因不明。以头痛为首发症状者多见(82.7%),其次为癫发作(3.85%)或其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13.5%)。腰椎穿刺检查多数病例压力升高(86.7%),脑脊液蛋白和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典型病例颅脑CT可见到血栓局部条索状高密度影或伴有出血和水肿。MRI平扫可见病变静脉窦异常血栓信号。MRV和DSA可见病变静脉窦显影不良或不显影。经抗凝、降低颅内压等对症治疗,部分病例行溶栓治疗后,多数病例病情好转(86.5%),少数病例病情恶化(5.7%)。结论 中青年患者表现为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腰椎穿刺检查提示颅内压升高时应高度警惕CVT可能。围产期女性为高危人群。疑似病例应尽早行颅脑CT和MRI检查以明确诊断,DSA是CVT诊断的金标准并可指导溶栓路径。治疗上早期应用抗栓治疗,严重病例经动脉或静脉行局部溶栓治疗可以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预后。此外还应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6.
脑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键词]脑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脑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thrombosis,CVT)是发生在颅内静脉系统包括静脉窦、大脑深、浅静脉一种少见的血栓栓塞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现对我们救治的22例CVT患者报道如下,并对实施过静脉窦接触溶栓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文献回顾。1资料1.1一般资料:从南京卒中注册数据库1809例病例中,查询符合CVT诊断的共22例,为2002年9月至2005年3月的住院患者,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16~60岁,平均37.2岁,经MR、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agneticresonancevenography,MRV)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  相似文献   

17.
彭斌 《中国卒中杂志》2014,9(10):811-813
脑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是一组具有较大异质性的临床血管综合征,文献报道CVT发病率较低,为所有卒中类型的0.5%~1%[1]。不过随着现代疾病谱的变化以及诊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CVT患者被发现并获得诊治。CVT病情严重可危及生命,急性期的死亡率为3%~15%[2-4],但经过治疗很多患者可以痊愈。这要求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高度重视CVT的诊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单发和多发脑静脉血栓形成(CVT)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短期预后. 方法 总结分析136例CVT患者的血栓部位及受累静脉窦/静脉数目,依受累颅内静脉窦/静脉数目将患者分为单发CVT组和多发CVT组,采用单变量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结果 单发CVT组44例,多发CVT组92例(其中累及2个部位45例,3个部位35例,4个部位9例,5个部位3例).最常受累的静脉窦/静脉为横窦/乙状窦(86.8%),其后依次为上矢状窦(58.1%)、直窦(18.4%)、大脑深静脉系统(7.4%)和皮层静脉系统(2.9%).单变量分析显示单发CVT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大于多发CVT组,但短期预后好于多发CV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CVT组患者出现颅内实质病变及合并颅外静脉血栓的几率高于单发CVT组,同时治疗前颅内压≥300mm H2O的患者比例高于单发CV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VT中以多发CVT所占比例较高,最容易受累的部位为横窦/乙状窦和上矢状窦.与单发CVT相比,多发CVT患者颅内压较高,多合并颅外静脉血栓,出现静脉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几率较高,临床病情重,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9.
欧洲神经科学联盟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治疗指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T)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占所有卒中的不到1%。由于临床症状的多样性,且亚急性或慢性发作,常被忽视甚至误诊。目前临床上CVT的治疗措施主要有:(1)抗凝,包括静脉用肝素(根据剂量调整)或皮下低分子量肝素(根据体重调整);(2)溶栓治疗;(3)对症治疗:包括抗癫治疗和降低颅高压。欧洲神经科学联盟(EFNS)专家组查阅了MEDLINE、th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相关文献,提出了CVT治疗方案。对于目前仍缺乏证据的方面,专家组在指南中清楚的陈述了依据临床实践作出的指导意见:(1)没有抗凝禁忌证的情况下,CVT患者应该给予皮下低分子肝素或静脉使用肝素治疗。(2)CVT伴随的颅内出血不是肝素治疗的禁忌证。(3)急性期后口服抗凝药最佳持续时间目前尚不确定。如果CVT继发于短暂的危险因素,口服抗凝药可给3个月,先天性CVT和轻度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可给6~12个月。对于发生两次以上CVT患者及具有明显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者,可考虑长期抗凝治疗。(4)目前仍缺乏有力的证据表明CVT患者需采用全身性或局部溶栓治疗。对于重症、病情不断恶化及抗凝治疗无效的患者,主张使用溶栓治疗。(5)对于严重CVT患者,颅高压明显,一般治疗效果不满意者,抗水肿治疗(包括过度换气、渗透性利尿和部分颅骨切除术)可作为急救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分析低颅压综合征(SIH)合并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VT)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报道2例低颅压综合征合并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并回顾文献报道15例同类病例,分析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治疗和病理生理机制。结果17例患者均以亚急性起病,其中14例患者表现为体位性头痛。常见的伴随症状有恶心、呕吐、复视、耳鸣等。所有患者的影像学检查都存在SIH和CVT的表现,头部核磁共振(MRI)加静脉成像(MRV)是诊断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手段。结论低颅压综合征是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了解两者内在的病理生理联系和临床特征有利于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