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Q-T离散度(QTd)是指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程度,它代表节段性心肌复极差异,特别是急性心肌硬死(AMI)患者差异较大。近年研究发现,AMI伴有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其Q-Td明显增加。而我们测定62例AMI患者QT变化与正常人对比,旨在探测AMI患者QTd变化与其心律失常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Q-Td、J-Td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观察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Q-Ld、J-Td的关系。结果显示Q-Td、J-T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分别为99.54±21.03ms,97.68±22.74ms,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为66.36±14.32ms,81.54±16.55ms,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为48.75±29.23ms、44.21±22.56ms,3组间差异极为显著(P〈0.01);Q-Td(J-Td)≥100ms者全部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结论认为Q-Td(J-Td)值越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梗死早期Q-Td(J-Td)值越大〉60ms可作为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并导致猝死。一些研究已证实[1]AMI后QT离散度(QTd),T离散度(JTd)的变化来评价再灌注状态,并预测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本文就此作用进行观察。一、材料与方法1.病例来源中山医院1994年3月...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由于心肌缺血、心肌再灌注可以引起折返、触发活动及延迟后除极等多种心电不稳定现象 ,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因此 ,防治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 (尤其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至关重要。近年来研究表明AMI后出现QTd延长是一种普遍现象 ,并且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密切相关[1] 。索他洛尔对AMI患者溶栓后心肌电生理的影响目前知之甚少。本文通过观察静脉溶栓后AMI患者应用索他洛尔干预前后QTd的变化规律 ,探讨索他洛尔对AMI患者QTd的变化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5.
辛胜军 《现代医院》2005,5(9):42-4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Q-Td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对80例符合WHO诊断标准的高血压患者,其中经超声心动图确定LVH38例,无LVH42例与40例正常成人作对照。结果LVH组Q-Td(65.8±14.7)ms,无LVH组Q-Td(37.2±8.9)ms,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健康对照组(31.95±8.8)ms,LVH组Q-Td≥60ms与左室正常组Q-Td>60ms的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室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血压病LVHQ-Td增大与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复杂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70岁以上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室性心律失常与QTcd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单盲法分析100例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24h内首次心电图未校正的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结果 55例QTcd大于60ms患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QTcd小于60ms的患。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QTcd增高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早期测定QTcd是防止心律失常导致猝死的重要检测内容。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探讨室性心律失常与低血钾时Q-T离散度(Q-Td)的关系,测量50例低血钾患者补钾前后的Q-Td并与40例血钾正常者做对照。结果显示低血钾组Q-Td显著高于补钾后和对照组(P﹤0.01),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大于补钾后和对照组(P﹤0.01),说明Q-Td是低血钾患者的心律失常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冠心病患者的Q -Td、J -Td动态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1 0 0例冠心病患者的Q -Td、J-Td与冠脉造影作对比观察。结果 冠脉正常组与冠脉造影异常组相比 ,Q -Td、J -Td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反映心室肌复极时限差异 ,J-Td较Q -Td更为精确。认为结合Q -Td、J -Td的观察 ;可以间接判断冠状动脉病变及其病变程度 ,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文拉法辛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电图Q-T间期和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40例因急性冠脉综合征并焦虑抑郁障碍而口服文拉法辛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2w末分别记录同步标准12导联心电图,用Bazett公式计算校正的Q-T间期(Q-Tc),最长Q-Tc(Q-Tc max)与最短Q-Tc(Q-Tc min)差值为校正的Q-Tc离散度(Q-Tcd),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2w末的Q-Tc、Q-Tcd比较及治疗后第1w末和第2w末Q-Tc、Q-Tcd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文拉法辛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者心电图Q-Tc、Q-Tcd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变异的程度,它反映了心室复极的不同步和心电不稳定的程度,为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性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1~3].近年来报道冠心病、心肌梗死、肥厚性心肌病时Q-T明显延长,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4~6].煤工尘肺(CWP)患者的Q-Td、Q-Tcd变化未见报道,我们对CWP患者的Q-Td作了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QT离散度(QTd)和QTc离散度(QTcd)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采用体表静息标准12导联心电图监测208例AMI患者住院期间的QTd和QTcd。[结果] AMI发病24小时内QTd、QTcd显著高于梗塞后第4天(P<0.01),梗塞后第4天与第4周QTd、QTcd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室性心律失常组QTd、QTcd显著高于非室性心律失常对照组(P>0.01)。[结论] AMIQT离散度增高发生于梗塞后早期,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抢救上的效果。方法:研究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运用常规急诊护理流程抢救,观察组运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抢救,分析两组护理效果差异。结果:在抢救时长、球囊扩张时长和住院时长上,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率上,观察组为2.5%,对照组为22.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PCI治疗率上,观察组为12.5%,对照组为27.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抢救可以加快患者恢复速度,减少复发率和危险性,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朱平  齐三利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1):2905-2906,2908
目的探讨对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急诊处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8月~2011年6月于某院治疗的非典型AMI患者46例,对患者临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6例患者初诊误诊为急性心功能衰竭1例,心律失常1例,急性胃炎2例,急性肠炎1例,急性胆囊炎2例,休克1例;经治疗,46例患者痊愈出院17例(36.96%),好转出院26例(56.52%),死亡3例(6.52%),临床治疗有效43例(93.48%)。结论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急诊处理可以有效实现对梗死部位心肌细胞的再灌注,缩小心肌缺血面积,减少心肌损伤,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患者死亡率,对非典型AMI患者的临床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分为缺血预适应组48例和无缺血预适应组32例,将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缺血预适应组小面积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缺血预适应组,而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再梗等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无缺血预适应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AMI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陈璇 《现代保健》2009,(26):107-10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健康饮食教育。方法对1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康复期的饮食进行正确指导。结果136例AMI患者基本掌握正确饮食,自觉遵守饮食原则,积极配合治疗。结论实施健康饮食指导,使AMI患者在住院期间,并发症减少,病死率降低,预后较传统疗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危险因素,为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3年10月-2016年10月在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随机抽取心内科就诊的老年冠心病并发AMI患者73例作为AMI组,另抽取该科室同期就诊的老年单纯冠心病患者132例作为非AMI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并发AMI危险因素。结果 AMI组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肌酐(SCr)水平分别为(7.02±1.83) mmol/L和(94.23±19.23) mmol/L,均高于非AMI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4.56±0.89) mmol/L和(88.27±16.06)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有心血管病家族史和hs-CRP水平较高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并发A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有心血管病家族史和hs-CRP水平较高均会增加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AMI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的升高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寻找能在心梗后早期升高,并能提供早期诊断 而且特异性高的指标一直是努力的方向.就近年来在血清心肌酶以及其它损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价值, 尤其是 CK- MB、肌红蛋白、肌钙蛋白 I、肌钙蛋白 T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整体护理的优越性及早期护理干预的重点和内容。方法:以入院至治疗时间、冠脉再通率及各种并发症(心律失常、心衰、低血压、休克、死亡)发生率等作为观察指标,分析整体护理的益处及早期护理干预的重点和内容。结果整体护理缩短了治疗时间(溶栓组24±1.9min,PTCA组25±1.5min),减少了心衰和休克的发生率(20%、8.8%),降低了病死率(6.7%),提高了疗效。两组冠脉再通率差异无显著(P〉0.05),PTCA组中严重心律失常及低血压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整体护理具有优越性,早期干预护理的重点应是监测心律、血压及预防心衰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20.
汪群芳 《健康研究》2014,(3):269-271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尿钠肽(BNP)及血糖异常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根据患者入院后首次血糖检测结果,随机将18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应激性高血糖组(随机血糖≥7.80mmol/L)及非应激性高血糖组(随机血糖〈7.80mmol/L)。比较两组入院后血清hs-CRP、BNP、白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敏肌钙蛋白I(TNI)、心功能及发病1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应激性高血糖组血清hs-CRP、BNP水平显著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P〈0.05),但两组白蛋白、CK-MB、TNI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应激性高血糖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测值显著升高,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比较差异显著(均P〈0.05),同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P〈0.05)。结论血糖、血清hs-CRP及BNP三者联合检测可作为评估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