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几种地方性真菌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对外开放及国际交流增多 ,我国医生见到地方性真菌病的机会也增多。地方性真菌主要包括 :皮炎芽生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 ;其分布的地理区域特殊 ,并通过吸入途径或皮肤粘模的破损而感染人类 ,在免疫受损和免疫力正常者均可引起地方性真菌病。皮炎芽生菌病、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球孢子菌病、副球孢子菌病 4种地方性真菌病的地域分布、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对外开放及国际交流增多,我国医生见到地方性真菌病的机会也增多。地方性真菌主要包括:皮炎芽生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其分布的地理区域特殊,并通过吸入途径或皮肤粘模的破损而感染人类,在免疫受损和免疫力正常者均可引起地方性真菌病。皮炎芽生菌病、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球孢子菌病、副球孢子菌病4种地方性真菌病的地域分布,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3.
真菌病发病率明显增高,说明对真菌作为重要的致病原因,提高了认识。和职业有关的深部真菌病的增多,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对这些感染的致病原因已有更多的了解。下列真菌病的感染方式,主要为在掘土时吸入包含真菌孢子的灰尘:如组织胞浆菌病、球孢子菌病、副球孢子菌病、芽生菌病及隐球菌病等。申克氏孢子丝菌的孢子已经在木材、某些灌木的树叶以及苔藓中发现,因此,创伤接种就可发生孢子丝菌病。隐球菌病的发生与鸽子有关,组织胞浆菌病的发生与蝙蝠及鸟类有关。  相似文献   

4.
作者报告一例居住在美国非球孢子菌病流行区的85岁患者,从一尿道阴囊瘘管引流物中在常规细菌培养时意外地分离到粗球孢子菌。作者在讨论中指出:呼吸道以外的球孢子菌病并不少见,然而波及泌尿生殖系统者则较少见到。而大多数已报告的  相似文献   

5.
播散性球孢子菌病是一种全身性霉菌感染,多发生于防御机能损伤——细胞介导免疫缺陷的病人.而在肾移植病人中并发播散性球孢子菌病更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诊断后第一年的死亡率超过50%.本文报告1例肾移植病人应用免疫抑制药后并发播散性球孢子菌病,经常规治疗失败后试用撤除免疫抑制药治疗本病的结果.患者男,20岁.因发热、厌食、不适、体重减轻2月,咳嗽、头痛3周于1977年9月入院.患者在1973年行肾移植(其兄弟供体HLA与其不同),嗣后,一直应用免疫抑制药——隔日用强的松30mg和硫唑嘌呤50mg/天治疗.入院时胸透见有弥漫的结节性间质浸润;脑脊液显示白细胞增多、蛋白增加和糖  相似文献   

6.
副球孢子菌病是一种主要在拉丁美洲流行的真菌病,其病原菌巴西副球孢子菌是一种双相型真菌。已知该病男性的易感性高于女性。作者使用 BALB/c 小鼠模型观察了不同性别及雌性小鼠的动情期与对巴西副球孢子菌抵抗力的关系。将在脑心琼脂上37℃培养4天的巴西副球孢子菌,混悬于 pH7.4 PBS 中,经纱布过滤后制成菌悬液,其中80%为酵母相孢子,活细胞数大于80%。取10~12周龄BALB/c 小鼠分为雄性组和5个雌性组,即  相似文献   

7.
巴西副球孢子菌病是由巴西副球孢子菌引起的一种地方性深部真菌病 ,主要流行于拉美国家 ,在日本被列为输入性真菌感染。为准确诊断本病 ,要求更敏感的方法检测病原真菌。作者报道应用两种套式PCR检测实验感染巴西副球孢子菌的小鼠石蜡包埋组织中巴西副球孢子菌gp4 3及ITS1 5 8S ITS2rRNA基因。方法 :选择 9株巴西副球孢子菌 ,静脉注射孢子感染小鼠 ,2 8天后取主要脏器固定包埋成蜡块 ,分别切成 5 μm厚切片作组织病理检查和 10 μm厚切片提取DNA。用PAS和苏木精染色后计数切片中的真菌细胞数。以氯化苄法提取的该…  相似文献   

8.
副球孢子菌病流行于拉丁美洲,它是由双相型的巴西副球孢子菌引起的一种经常伴有累及皮肤粘膜及淋巴的呼吸系统疾病,一般认为呼吸系统是其最常见的入侵门户。多数情况下,原发副球孢子菌感染很难与其它急性肺部感染相鉴别。作者报道了1例原发型皮肤副球孢子菌病。 患者男性,59岁,西班牙白种人,曾在委内瑞拉做过25年出租车司机,1994年回到西班牙。1年后颈部逐渐出现一个溃疡。患者回忆20个月前曾在委内瑞拉理发店理发时不慎被剃须刀刮了一个小口。检查:损害局限,呈暗红色瘤样、直径 5cm ×3.5cm。边厚、内有深褐…  相似文献   

9.
孢子丝菌病(限局性皮肤型)可以模拟许多疾病,如痤疮、放线菌病、溴疹、碘疹、着色真菌病、球孢子菌病、皮肤霉菌性肉芽肿、梅毒树胶肿、利什曼病、北美芽生菌病、副球孢子菌病、银屑病、化脓性肉芽肿、结节病及疣状皮肤结核等。作者报告1例具有10cm 大的北美芽生菌病样疣状损害的孢子丝菌病,持续达7年之久。病例:男性,21岁,右腋窝皮肤发生损害已5年,皮损是在农场过夏天之后发生的。在发病前4个月左右于右肘部发生1个溃疡和右腋窝淋巴结肿大,大约在该溃疡和腺病消退之时,发现右腋窝皮肤发生损害。体检发现右腋窝下部有一10×6cm 大新月形损害,具有疣状和紫罗兰色的表面,上部混有疤痕,下部高起,边缘锐利。两侧腹股沟皱襞各有一较小的类似  相似文献   

10.
着色真菌病常累及表皮和皮下组织,慢性经过,多由斐氏瓶霉、疣状瓶霉和卡氏支孢霉引起。象其他一些疾病,如球孢子菌病和副球孢子曲病一样,着色真菌病的发病率也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1.
进行性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是一种由荚膜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 capsulatum)所致的少见的系统性感染,如不经治疗,常可致死.用二性霉素B适当治疗,一般能痊愈.但常易复发,剂量小时更为明显.二性霉素B需要长期胃肠道外给药,且常有一些副作用.因而,需要有一个毒性低、疗效高和给药方便的药物用于治疗进行性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及其他一些系统性真菌病.酮康唑(Ketoconazole)是一种新的咪唑类的药物,在体外具有抗某些真菌的活性,包括荚膜组织胞浆菌.与双氯苯咪唑(miconazole)不同,由于酮康唑水中的溶解度、口服吸收好,产生有效的血清浓度(给药200mg~400mg后2~4小时达2~4μg/ml).初步的经验说明:本药可有效地用于治疗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球孢子菌病和副球孢子菌病.因而可认为本药是"治疗真菌病的重大改革".  相似文献   

12.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人和动物的皮下真菌感染性疾病,过去认为孢子丝菌病是由单一菌种即申克孢子丝菌引起,但申克孢子丝菌是多个同形种构成的复合体,最新的分类鉴定结果显示孢子丝菌病病原体除了狭义的申克孢子丝菌外,还包括巴西孢子丝菌、球形孢子丝菌、墨西哥孢子丝菌和卢艾里孢子丝菌。该文针对孢子丝菌病致病菌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评价及最新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4例膝关节球孢子菌性滑膜炎,其中2例在出现膝关节的症状前,经痰培养及皮肤组织活检证实有肺部及面、躯干部皮肤的球孢子菌感染,另2例为原发性,在明确诊断前分别有关节症状16年与2年之久。临床症状:患部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腔渗液、活动度受限、局部皮温不高,症状可呈间歇性。诊断:如患者有播散性球孢子菌病病史,当出现关节渗液时应立即想到滑膜感染的可能。但如病史阴性,亦无其他部位活动性病变,要作出早期诊断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包括球孢子菌素皮试、血清补体结合试验及真菌培养。作者报道的4例球孢子菌素皮试全部阳性。补  相似文献   

14.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常见深部真菌病,临床多见于淋巴管型及固定型,播散性孢子丝菌病少见.孢子丝菌进入人体后引起不同临床类型的孢子丝菌病与机体免疫状态有关[1],但是否与菌型有关尚无定论.为此,我们从一皮肤播散性孢子丝菌病患者皮损中分离1株孢子丝菌菌株,利用常规真菌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探讨该菌株与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在基因水平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孢子丝菌病是申克孢子丝菌所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可致化脓、溃烂及渗出,有时可波及各脏器.1现将我院诊治的1例孢子丝菌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发的一种皮肤、皮下组织和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多发于四肢等容易暴露受伤的部位.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阴囊的固定型皮肤孢子丝菌病,并对申克孢子丝菌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的鉴定.  相似文献   

17.
碘化钾对孢子丝菌病小鼠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碘化钾是治疗孢子丝菌病的首选药,其作用机理一直没有定论,体外试验已证实它不能直接抑制或杀灭孢子丝菌。我们检测了孢子丝菌病小鼠喂服碘化钾前后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变化,分析了碘化钾对小鼠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进而为探讨其治疗孢子丝菌病的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由冉玉平教授负责的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皮肤真菌病基础和临床研究新进展”定于2011年3月30日至4月4日在成都市举行。培训对象:皮肤性病科医师、综合医院医师和检验科技术人员、在读研究生等。培训主要内容:真菌的分类与命名;酵母菌的鉴定、分型、分子生物学及念珠菌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浅部真菌病、念珠菌病、隐球菌病、镰刀菌病、孢子丝菌病、着色真菌病、马尔尼菲青霉病、组织胞浆菌病、皮炎芽生菌病、球孢子菌病、曲霉病、结合菌病;马拉色菌的研究进展,包括最新的命名、分类及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孢子丝菌病是常见的深部真菌感染,孢子丝菌侵入机体后,通过自身毒力因子与免疫系统对抗,从而使感染迁延不愈。孢子丝菌感染与机体免疫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对有限,同时也是目前本领域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将从孢子丝菌感染途径、机体的抗孢子丝菌免疫以及孢子丝菌的免疫逃逸机制等几方面,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申克孢子丝菌是孢子丝菌病的病原菌,该菌为双相性真菌,本实验通过不同的温度刺激体外培养的酵母型孢子丝菌,观察其形态结构的变化、生长繁殖规律及最低温度的致死率,进一步探讨孢子丝菌病温热疗法的作用机理,以对孢子丝菌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一、资料和方法筛选1例固定型孢子丝菌病患者皮损处组织块及渗出液,用沙堡培养基27℃培养一周,将此菌落接种在脑心葡萄糖血琼脂培养基(BHI)上,36℃培养一周,以此菌株做为本次实验的实验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