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为了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我院近2年来对内镜检查中发现技术员疑病灶进行经内镜卢邪氏(Lugol)染色,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食管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其预后与早期诊断密切相关。我们对90例可疑食管病变患者进行内镜下卢戈液染色,病理确诊为食管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再行超声内镜检查,探讨卢戈液染色联合超声内镜检查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内镜下碘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内镜下有可疑食管病变的220例患者随机分为染色组和对照组各110例.用Lugol液对染色组进行食管黏膜染色检查,并对不染色和浅染色区进行病理活检.对照组不行Lugol液染色,仅根据临床经验进行病理活检.结果 染色组不着色或浅着色69例(62.7%),活检发现食管癌14例(12.7%),其中早期食管癌3例,鳞状上皮异型增生9例(8.1%);对照组110例活检发现食管癌2例(1.8%),轻中度异型增生4例(3.6%).两组食管癌诊断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内镜下碘染色能减少食管黏膜活检误差,提高食管癌诊断率,有助于发现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4.
卢戈氏染色诊断食管早期癌和表浅癌价值的评价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为了再度评价卢戈氏液内镜下食管粘膜染色对食管早期癌和表浅癌的诊断价值,对144例食管早期癌可疑患者进行食管粘膜染色,并对不染区多点活检送病理检查,其中131例为肉眼无可疑病灶者,94例没有任何食管症状。诊断结果:食管癌7例(手术证实粘膜癌2例,粘膜下癌2例);不典型增生10例(轻度5例,中度3例,重度2例);单纯上皮增生伴或不伴慢性炎症25例;结核1例。并发现有食管症状者碘不染区出现率明显高于无食管症状者(P<0.05)。结论: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有助于食管早期癌、表浅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并帮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胃镜诊断-早期食管癌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癌在消化道癌症中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早期发现该病成为影响食管癌预后的关键因素。我院近几年来共发现早期食管癌20例,现总结分析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20例中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2.4±3.2)岁。有食管癌家族史4例,所有病例均经胃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食管癌,手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食管癌。2.临床症状:胸骨后疼痛4例,吞咽时胸骨后烧灼感6例,食物通过有滞留感4例,进食时轻度梗噎感2例,无症状4例。3.内镜下形态:(1)病灶表面粘膜粗糙,斑块状糜烂或基底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内镜进行食管黏膜碘染色方法对大连地区原居民早期食管癌的发现价值.方法 对45岁以上有上消化道症状的病人行胃镜检查时进行卢戈氏碘液的喷洒,对不染区进行多点病理活检.结果 有食管病变病人异常发现率为73.85%,癌前病变发生率为35.38%,早期食管癌发生率为1. 54%.结论 具有明显食管症状、内镜下发现食管黏膜可疑病变的病人,尽可能要进行碘染色和精确活检.对发现癌前病变的病人,要及时随访,反复碘染检查.大连地区原居民早期食管癌的发生率并不比全国发病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超声内镜联合染色内镜技术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准确性,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9-08/2011-09行普通白光内镜(WLE)检查发现食管黏膜可疑病变67例,患者72处病灶纳入研究,可疑病变包括食管黏膜粗糙、糜烂、颜色异常、微隆起等.所有病变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分析超声内镜联合染色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准确性.结果:72处局灶性病变中,病理组织学证实癌性病变16处(9处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7处病变行手术治疗).非癌性病变56处,为慢性炎症、轻-中度不典型增生.WLE诊断早期食管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1.3%、66%、62.5%;超声内镜联合染色内镜对应值分别为:87.5%、98.2%、95.8%.结论:超声内镜联合染色内镜对食管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对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内镜下食管碘染色在诊断高危人群食管黏膜异型增生与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食管肿瘤高发区的高危人群,对其中内镜下的食管糜烂等病变116人,进行碘染色。根据染色后食管黏膜的颜色变化,可疑病灶进行有针对性地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 116例患者食管黏膜碘染色后有不着色区或明显淡染区,病理显示85例为轻度不典型增生,15例为中度不典型增生,12例为重度不典型增生,早期食管癌4例。结论内镜下食管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及异型增生的诊断中敏感性高,漏诊率低,人群的顺应性较好,在食管高危人群的早期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碘染色在食管癌高发区直接内镜普查中的应用和效果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目的 研究碘染色在食管癌高发区直接内镜普查中的应用和效果以及对比碘染色前后癌和异型增生的发现率。方法 在高发现场对3022例40—69岁人群进行内镜检查,观察并记录食管黏膜颜色、形态和黏膜下血管纹理,碘染色后再观察其颜色变化,并行组织括检。结果 经活检组织学诊断,并发现食管癌131例,中度和重度异型增生659例。碘染色前后发现食管癌分别为57例、111例,发现中度和重度异型增生154例、505例。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内镜检查中碘染色可明显提高浅表食管癌和异型增生的发现率。  相似文献   

10.
进展期食管癌全食管粘膜碘染色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全食管粘膜碘染色对进展期食管癌的诊断作用。方法:440例进展期食管癌行术前全食管粘膜碘染色检查,对不染、浅染、染色不均等染色异常区行粘膜活检,切除标本行次连续切片检查。结果:55例有染色异常,其中表现为主癌灶外另灶48例,主病灶范围较染色前内镜所见明显扩大7例。51例因染色发现更改了手术方式,由胸内吻合改为颈部吻合。术后病理结果,鳞癌46例,中、重度异型增生8例,1例碘染色异常术后标本病理结果正常。结论:全食管粘膜碘染色对进展期食管癌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有助于发现同时存在的其他病灶及进一步确定病灶范围。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自1998年以来,我们对96例可疑食管病变患者进行了美蓝和卢戈碘液双重染色内镜检查,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卢戈液染色与P53蛋白检测诊断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卢戈液染色和活检组织P53检测诊断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78例可疑早期食管癌患者行内镜下卢戈液染色,对粘膜不染色区活检结果为重度不典型增生细胞者行P53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对P53蛋白阳性的病灶行内镜粘膜切除术。结果 在78例患者,共发现25例患者存在31处粘膜不染色区,其中单纯增生上皮1处,轻度异型增生2处,中度异型增生9处,重度异型增生16处,鳞状细胞癌3处。7例P53蛋白表达阳性的重度不典型增生粘膜行内镜粘膜切除术后,1例被证实为粘膜内癌。结论 卢戈液染色和活组织P53蛋白检测不仅对诊断早期食管癌有帮助,而且对选择治疗重度不典型增生病灶行内镜粘膜切除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卢戈氏液染色判断早期食管癌及其浸润深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检出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早期食管癌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0例,男女比例为2.6:1,食管中下段35例,食管上段1例。36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食管癌,癌肿均未突破黏膜下层。结论内镜下卢戈液染色不但有助于判断早期食管癌的大小和形态,并对判断病变的浸润深度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超声微探头联合卢戈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61例患者经胃镜检查发现食管有非隆起性可疑病变,首次病理检查均提示慢性炎症。对可疑病灶行卢戈氏碘染色,微探头超声引导下对卢戈氏碘不染色区、浅染区行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61例患者确诊为鳞癌10例(16.4%),其中早期食管癌6例,3例病理诊断为食管炎,微探头超声高度怀疑食管癌,后再次取活检(1~3次)证实为食管癌;不典型增生18例(29.5%),其中轻度不典型增生9例,中度不典型增生5例,重度不典型增生4例,慢性炎症33例(54.1%)。结论超声微探头联合卢戈氏染色对食管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对微探头超声高度怀疑食管癌而活检阴性的病理需多次活检,以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5.
Lugol液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内镜下Lugol溶液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1例食管表浅性病变行2%Lugol液染色,同时行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正常染色4例,浅染色68例,不染色28例,过度染色11例。病理结果提示正常染色及过度染色组中未发现癌变或癌前病变,浅染色组68例中发现重度异型增生3例、癌变(原位癌)1例,不染色组28例中发现鳞癌17例(原位癌7例)、重度异型增生5例。结论:食管病变Lugol液染色呈不染或浅染色的病例,往往提示癌变或癌前病变,结合活检可以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结合碘染色和单纯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疑似早期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A组给予常规碘染色检查,B组给予NBI结合碘染色,分析2种检查方法对患者病变区域的检出率以及单独使用碘染和NBI染色对病变边缘清晰度比较。结果:单纯碘染与NBI检查病变轮廓清晰度比较2分、4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变部位的早期检出中NBI结合染色内镜检查与染色内镜检查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BI染色内镜具有操作方便、图像清晰、检出率高等优点,值得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进行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1临床诊断1972-02/1998-06笔者在探讨食管癌早期诊断工作中共得见早期食管癌(EEC)235例.有17例为20世纪70年代用X线的粘膜象检查方法发现病变和可疑病变后经内镜或拉网组织学证实而手术218例采用食管双对比造影(EDC)诊断.其中122例首先由EDC检查发现病变,后经内镜追踪活检病理证实,有31例为内镜诊断失于EDC检查,另有65例只依据EDC典型照片而直接手术,全部218例均存有照片及手术病理对照122例EDC检查在先后用内境活检追踪对照时内镜后检一次证实者85例,二次者27例,经三次活检方找到癌细胞8例,经四次复查才找到癌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染色指示下射频消融术治疗食管不典型增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检查发现食管有可疑病灶的病人用2%碘溶液食管染色后,在染色指示下多点取活检,经病理诊断为不典型增生,超声内镜检查病变局限于黏膜层者,在染色内镜直视下从病灶周围0.3~0.5cm处开始先射频点灼上下左右4点以标记切除范围,然后自病灶边缘向中心规律地射频消融治疗,功率为35W。每个接触部位治疗时间3~4s,使病灶及周围0.3~0.5cm以内黏膜及黏膜下层碳化为止。结果65例食管不典型增生(轻度18例,中度31例,重度16例)患者经1次染色内镜下射频消融治疗,随访6周~7年,所有病人痊愈,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术可作为阻断食管癌变发生发展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257例食管可疑病变患者分别接受FICE染色内镜、FICE染色放大内镜、2% Lugol液染色内镜、2% Lugol液染色放大内镜检查,并将内镜检查结果与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FCIE染色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阳性率为92.6%(25/27),Lugol液染色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阳性率为88.9% (24/2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2);FICE染色放大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阳性率为96.3%(26/27),Lugol染色放大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阳性率为92.6% (25/27),两者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0.556).FICE染色放大内镜可清晰观察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形态并进行分型,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IPCL分型主要为Ⅳ和Ⅴ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食管炎主要为Ⅱ和Ⅲ型,正常食管主要为Ⅰ型;而2% Lugol液染色放大内镜尚不能清晰观察IPCL分型.FICE染色内镜模式下无不良反应发生;2% Lugol液染色内镜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8% (33/257).结论 FICE染色放大内镜能准确判断早期食管癌病理分型,提高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是Lugol液染色内镜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20.
对放疗后食管癌照射野内粘膜进行内镜检查,可确定放射性食管炎的程度和部位,可发现新发病灶或遗漏病灶,又可评价疗效。1990年~1996年我院有非手术食管癌患者104例接受全程放射治疗,其中46例在放疗后1到2个月内接受了内镜检查。现将其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