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抗菌药的选择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使多种细菌性感染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控制,但不合理使用和滥用则导致了不良反应增多和细菌耐药等问题,例如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肝菌等,其中有些耐药菌感染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所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最大程度发挥抗菌药物的疗效并使不良反应降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2.
刘俊 《湖南中医杂志》2012,28(5):107-108
细菌感染所导致的疾病是全球最常见的疾病[1],伴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及不断升级、更新,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其耐药水平越来越高,出现了多重耐药菌株,甚至近来出现了对绝大多数抗生素不敏感的"超级细菌",不仅增加医疗负担及交叉感染,且致死率高,故积极应对耐药菌感染是当务之急.但由于细菌耐药机制的不断变化,药物的毒副作用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存在,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问题远未解决[2].笔者以中医药治疗2例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取得了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耐药率和多重耐药菌株不断增长,导致临床抗感染治疗难度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化脓性感染和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数十年来,由于细菌的进化和抗生素的滥用,该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特别是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了及时了解该菌的耐药情况,本文从分子水平阐明了其对几种常见抗菌药物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4.
牛萍 《国医论坛》2014,29(2):45-45
多重耐药菌是指对临床使用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临床常见的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多重耐药菌感染应用常用抗生素效果欠佳,故已成为治疗上的棘手问题,并伴有较高的病死率。多重耐药菌感染在社区或医院中可引起散发、交叉传播、甚至爆发流行,对婴幼儿、免疫缺陷者和老年人的威胁尤大。恶性肿瘤患者由于全身免疫力降低,营养状况差,长期反复住院,既往病史复杂,加上放、化疗及介入手术等其他侵入性操作,处于医院这个感染源比较集中的场所,因而容易发生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5.
陈莹  陆甘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0):110-111
所谓多重耐药菌(MDR)主要指行细菌培养鉴定后对临床使用的3类或3类以上的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1]。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菌已成为呼吸科病房感染病人的重要致病菌之一。  相似文献   

6.
罗昭 《亚太传统医药》2014,(22):131-132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干预措施,观察和探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的影响.结果:经治疗,干预组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为0.9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有效降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青霉素的发现有效控制了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感染,随后抗菌药物的研发进入了黄金时代,并对人类健康产生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近年来世界各国抗生素使用率的不断增高,病原菌为确保生存优势,驱动基因突变获得耐药性,并促使耐药基因转移传播,造成耐药菌发生率急剧增加。此外,目前新型抗菌素的研发速度远不及耐药菌的增加及传播速度,使得耐药危机愈发严重,并成为全球社会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与同类非耐药细菌感染相比,耐药菌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使患者面临更差的临床转归以及更高的死亡风险,给临床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如果细菌耐药趋势未得到控制,将陷入无药可用的危机,因此亟需寻找有效替代手段对抗细菌的耐药性,减少耐药菌感染带来的危害。中药治疗感染性疾病有独特的优势,与现代抗菌药物相比,具有来源广、活性成分丰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可能是筛选研发新型抗感染药物的重要来源,因而开发利用中药解决耐药菌感染问题大有可为。该文将从中药通过干扰耐药菌生化代谢以直接抑制或杀灭耐药菌、改善细菌耐药性以间接抑菌杀菌、维护机体平衡以整体调节治疗耐药菌感染等方面对近年来相关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指导临床用药及中药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并分析临床药师对脑卒中合并多重耐药及泛耐药细菌感染患者的会诊及药学监护效果,并总结该类疾病感染特点与治疗措施。方法选择脑卒中并耐药性细菌感染患者11例,均有临床药师共同参与临床治疗,制订综合治疗方案,分析病原菌的分布、细菌耐药情况、药物治疗方案、临床结果及药学监护等情况。结果临床药师用药意见的接受率为91%。感染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细菌清除率为88%。泛耐药菌引起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菌引起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阴沟肠杆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万古霉素、头孢西丁、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等对多重耐药细菌引起的感染具有较好效果。结论临床药师提供临床药学服务,开展药学监护,并针对泛耐药菌、多重耐药菌耐药问题选择高敏感率药物,制订综合性、个体化治疗方案,强化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及合理应用等管理措施,对多重耐药及泛耐药细菌感染预防及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特征及抗感染用药现状。方法:对43株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进行耐药率统计和抗感染用药的回顾性分析。结果: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对亚胺培南、关罗培能等敏感率均为100%,对其它抗菌药物耐药情况较为严重。43株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感染病例中,单用抗菌药物25例,联用抗菌药物15例,未选用抗菌药物3例,其中最常用药物为头孢西丁。结论:ESBLS菌株给临床抗菌治疗带来了较大困难,因此临床医师及药学人员应对其有充分认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的出现和传播。  相似文献   

10.
《中国药学杂志》2005,40(20):1586-1586
为研讨临床多重耐药菌感染诊治及抗菌药物研究进展,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由中国药学会主办的2005年抗菌药物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学术研讨会,定于2005年12月3~4日在北京国二招召开。本次会议将邀请我国著名抗菌药物研究和临床专家、政府政策制定和监督管理者、临床医师及医院药师等人员共同参与,对上述有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1 会议目的交流最新抗菌药物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特别是细菌耐药机制、多重耐药细菌临床研究进展,新药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新抗生素临床试验审评要点等,旨在促进我国医疗机构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1.
<正>抗菌药物自问世以来,对人类战胜感染性疾病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广泛的不合理的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以及各种侵入性操作的开展,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已成为抗感染治疗的主要难题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2]。且由于MDRO感染缺乏有效的抗菌药物,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肺炎克雷伯菌已成为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且多重耐药菌株不断出现,已经成为临床治疗感染的一大难题。中药凭借自身优点受到广泛关注,其多重抗菌活性为解决病原菌的多重耐药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介绍了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机制、传播机制和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从消除耐药质粒、抑制灭活酶和主动外排方面阐述了抗菌中药逆转菌株耐药性的作用,并探讨抗菌中药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为临床用药和抗菌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机体菌群失调而引起内源性感染增加及耐药菌的产生[1]。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形势日趋严峻,已成为国内外医药界备受关注的问题。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对我科一年来共18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采取了有效隔离措施,进行治疗和护理,预防和控制了多重耐药菌院内传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发生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暴发流行及病人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3~2014年我院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菌(MDRO)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控制MDRO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将2013~2014年检验科细菌室对我院多重耐药菌监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致病菌7324株,多重耐药菌1997株,占33.7%;耐药菌以革兰阴性菌居多,多重耐药菌中占前三位的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结论:革兰阴性杆菌耐药菌株的增加,对临床抗感染治疗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合理选用抗菌药,加强感染监测和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是控制感染播散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我院周围血管病区对收入院的糖尿病坏疽、静脉性溃疡、褥疮等感染性创面在入院时进行创面分泌物筛查,检测出的MDRO以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氏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为主.  相似文献   

16.
脓毒症给医疗卫生行业和国家经济带来极大负担,且抗感染治疗所使用的抗生素也会造成耐药菌的产生、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了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随着中医药治疗脓毒症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减少耐药菌的产生、改变耐药菌或泛耐药菌的耐药性、预防多重感染的发生、应对炎症反应和免疫损害、治疗胃肠功能障碍和凝血功能紊乱等问题上,中医药的思路方法逐渐发挥其优势。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开展,关于中医药方法治疗脓毒症,尤其是血必净注射液的疗效得到广泛认可。除此之外,关于中成药、汤剂、针灸、穴位贴敷等方法治疗脓毒症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多,对降低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降低炎性指标、凝血指标起到重要作用。但因脓毒症的病理生理机制的不明确、病情进展迅速、耐药菌耐药的问题,我们的任务仍然艰巨。期待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产生,也期待更加个体化、精细化的治疗方案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对耐药菌下呼吸道感染中医证候及中医药治疗耐药菌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提示中医药在治疗耐药菌下呼吸道感染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对耐药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及治疗对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报道日益增多,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又加剧了其对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多耐药甚至全耐药的病例较多。回溯文献发现,耐药机制主要体现在产生对抗抗菌药物的灭活酶和细菌本身的特性和突变等方面。针对多重耐药和泛耐药病例,含舒巴坦制剂、多粘菌素类、替加环素以及联合用药已成为主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感染患者检测降钙素原(PCT)指导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感染患者200例,根据其就诊单双号分组,单号100例为对照组,双号10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根据发热≥38.5 °C、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升高、临床感染征象给予抗菌药物,而观察组在检测PCT后合理指导抗菌药物应用。比较两组患者用药时间、用药率、不良反应率、多重耐药菌培养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时间、不良反应率、多重耐药菌培养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用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感染患者检测PCT后指导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显著,可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缩短用药时间,还能减少多重耐药菌,提升整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淋病奈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探讨可传递多重耐药(mtr)系统mtrR基因突变与淋病奈瑟菌多重耐药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30株淋病奈瑟菌临床株对环丙沙星、青霉素、四环素、阿奇霉素、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6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同时采用纸片碘量法检测菌株是否产青霉素酶。选取其中仅对1种抗菌药物耐药的临床株和仅对2种抗菌药物同时耐药的临床株以及多重耐药淋病奈瑟菌株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其mtrR基因,并将扩增产物测序,比较其与淋病奈瑟菌标准敏感株的差异。结果 30株淋病奈瑟菌中仅对1种抗菌药物耐药的有3株(10%),仅对2种抗菌药物同时耐药的有16株(53%),对3种抗菌药物同时耐药的有9株(30%),对4种药物同时耐药的有2株(7%)。30株淋病奈瑟菌的多重耐药率为37%。有7株菌(23%)检出青霉素酶阳性。仅对1种抗菌药物耐药和仅对2种抗菌药物同时耐药的临床株未发现mtrR基因突变;11株多重耐药临床株均有mtrR基因突变,有7株在第45位发生Gly(GGC→GAC)Asp突变,有4株在第51位发生Phe(TTC→GTC)Val突变。结论临床分离的淋病奈瑟菌多重耐药率较高,应持续监测淋病奈瑟菌的耐药性。mtrR基因的第45位Gly(GGC→GAC)Asp突变和第51位Phe(TTC→GTC)Val突变与淋病奈瑟菌的多重耐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