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272-273
选取99例慢性乙肝患者(轻度33例,中度33例,重度33例)与99例健康正常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分别对其白细胞介素-32及相关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等进行测定并作比较。结果乙肝患者IL-32水平、肝功能指标水平、HBV DNA含量均高于健康者,且比较差异显著(P0.05);重度乙肝患者IL-32水平、肝功能指标水平、HBV DNA含量与轻度患者、中度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其中重度乙肝患者各指标水平较高。慢性乙肝患者IL-32水平、肝功能指标水平、HBV DNA含量均高于健康者,且随着病情发展,其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2.
何姗  冯冰  罗清逢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3):1503-1504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8(IL-18)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水平,探讨它们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0例活动期及缓解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6例无症状携带者、16例正常对照者血清IL-18的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期患者IL-1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P<0.05),与缓解期患者、无症状携带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缓解期患者、无症状携带者、正常对照者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IL-18水平与血清胆红素水平呈正相关(r=0.498,P=0.026)。结论:IL-18参与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致病过程,与肝炎病情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不同临床类型HIV-l感染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 18,IL-18)和白细胞介素-18结合蛋白(Interleukin 18 binding protein,IL-18BP)水平的影响.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7例经12个月以上HAART治疗有效的HIV-1感染者及18例健康人的血清IL-18和IL-18BP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HIV-1感染者血液中CD4+、CD8+T细胞水平.结果:不同临床类型HIV-1感染者血清IL-18、IL-18B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类HIV-1感染组CD4/CD8比值高于B类、C类HIV-1感染组(P<0.05,P=0.004,0.014).CD4+T细胞<500的两组血清IL-18、IL-18B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正常对照组血清IL-18和IL-18BP水平呈正相关(P< 0.01,r=0.705).结论:HAART治疗不能完全逆转HIV-1感染者免疫系统失衡,但艾滋病患者早期治疗可能降低机体免疫系统失衡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乙肝(CHB)患者血清IL-18水平与HBV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33例HBV感染者(CHB轻度组12例、中度组11例、重度组10例)和11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IL-18水平,同时检测血清ALT/AST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患者血清HBV DNA量,并分成HBV DNA低病毒载量组(小于或等于103拷贝数/ml),中病毒载量组(104~106拷贝数/ml),高病毒载量组(大于或等于107拷贝数/ml)等三组。结果CHB各组患者间血清IL-18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血清IL-18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不同血清病毒载量组,血清IL-18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低病毒载量组〉中病毒载量组〉高病毒载量组;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L-18水平与血清ALT/AST呈显著正相关。结论IL-18可能参与了CHB的免疫应答,在清除感染的HBV同时也造成了肝细胞炎性损伤,其与肝细胞损伤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乙肝(CHB)患者血清IL-18水平与HBV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33例HBV感染者(CHB轻度组12例、中度组11例、重度组10例)和11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IL-18水平,同时检测血清ALT/AST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患者血清HBV DNA量,并分成HBV DNA低病毒载量组(小于或等于103拷贝数/ml),中病毒载量组(104~106拷贝数/ml),高病毒载量组(大于或等于107拷贝数/ml)等三组。结果CHB各组患者间血清IL-18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血清IL-18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不同血清病毒载量组,血清IL-18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低病毒载量组〉中病毒载量组〉高病毒载量组;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L-18水平与血清ALT/AST呈显著正相关。结论IL-18可能参与了CHB的免疫应答,在清除感染的HBV同时也造成了肝细胞炎性损伤,其与肝细胞损伤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江华  程正江  张海蓉  曹红 《检验医学》2005,20(3):256-25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与肝功能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微粒子酶免疫法(MEI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血清学标志的结果分为A组,HBsAg、HBeAg、HBcAb阳性;B组,HBsAg、HBeAb、HBcAb阳性;对照组,单独HBsAb阳性.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血清IL-18水平,常规方法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移酶(GGT)浓度.结果 乙型肝炎患者IL-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以A组水平最高,IL-18与ALT、Tbil呈正相关,与GGT无相关性.结论 IL-18可能参与了病毒性肝炎肝脏的炎性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33(IL-33)水平在支气管哮喘不同控制水平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山东省交通医院呼吸内科诊治的90例哮喘患者(哮喘组)进行研究。根据哮喘控制水平分级,将哮喘组患者分为未控制组、部分控制组及控制组3个亚组,每组各30例。另选30例健康对象作为健康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清中IL-18、IL-33水平,并测定哮喘患者肺通气功能。结果:哮喘组患者血清中IL-18、IL-33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哮喘未控制组、部分控制组患者血清中IL-18、IL-33水平均高于控制组(P0.05);未控制组患者血清中这两项指标高于部分控制组(P0.05);IL-18与IL-33在控制组与健康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pred)与血清中IL-18水平呈负相关(P0.05),但与IL-33无显著相关性。在3个哮喘亚组中,患者血清中IL-18和IL-33的表达水平均与FEV_1%pred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哮喘患者血清中IL-18与IL-33水平与其哮喘控制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IL-12)及白细胞介素-18(IL-18)与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的相关性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意义。方法对105例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研究组,宫内感染13例,宫内未感染92例)和42例血清HBsAg阴性的正常孕妇(对照组)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孕妇外周血乙型肝炎5项指标和细胞因子IL-12、IL-18、IFN-γ、IL-4水平;测定新生儿脐血乙型肝炎5项和HBV-DNA水平。结果宫内感染组孕妇的IL-12、IL-18、IFN-γ水平显著低于宫内未感染组及对照组,IL-4水平则显著高于宫内未感染组及对照组(均P<0.01)。宫内未感染组的IL-12、IL-18、IFN-γ和IL-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孕妇外周血IL-12、IL-18与IFN-γ呈显著正相关(r=0.956、0.927、0.885及r=0.926、0.943、0.856,均P<0.01),与IL-4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926、-0.921、-0.913及r=-0.935、-0.982、-0.939,均P<0.01)。结论IL-12、IL-18既可加强HBV感染的T细胞的反应和IFN-γ的生成,又能增强Th1介导的细胞免疫功能,有望成为HBV宫内感染免疫治疗的新靶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与肝功能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微粒子酶免疫法(MEI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血清学标志的结果分为:A组,HBsAg、HBeAg、HBcAb阳性;B组,HBsAg、HBeAb、HBcAb阳性;对照组,单独HBsAb阳性。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血清IL-18水平,常规方法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γ- 谷氨酰转移酶(GGT)浓度。结果 乙型肝炎患者IL-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1),以A组水平最高,IL-18与ALT、TBil呈正相关,与GGT无相关性。结论 IL-18可能参与了病毒性肝炎肝脏的炎性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白细胞介素(IL)-17和IL-10水平变化及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住院及门诊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以及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对照者空腹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MIF、IL-17和IL-10水平,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比较各组上述指标水平的差异。根据血清HBV DNA载量结果又分为高病毒载量组、中病毒载量组、低病毒载量组,比较各组MIF、IL-17、IL-10水平差异。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MIF、IL-17、IL-10水平与血清HBV DNA、ALT及AST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MIF、IL-17和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乙型肝炎组不同HBV DNA水平患者外周血各细胞因子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高病毒载量组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MIF、IL-17和IL-10水平高于其他两组,中病毒载量组的细胞因子水平最低;与中病毒载量组相比,高病毒载量组患者MIF和IL-10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2.08,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MIF水平与ALT水平呈正相关(r=0.26,P=0.046),其余均无相关性。结论 MIF、IL-17和IL-10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检测其血清水平可作为评估慢性乙型肝炎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17受体(IL-17R)、IL-23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该院进行产检的122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GDM组(62例)和糖代谢正常(NGT)组(60例).比较两组孕妇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静脉血清和颅内血肿液中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IL-4、IL-6与脑出血的关系和意义。方法检测89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静脉血清和颅内血肿液中IL-4、IL-6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急性期脑出血患者静脉血清和颅内血肿液中IL-4、IL-6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L-4(63.6±23.7)ng/L、(60.9±23.4)ng/LVS(17.9±7.1)ng/L(P〈0.01),IL-6(91.6±23.7)ng/L、(90.2±29.6)ng/LVS(34.5±17.2)ng/L(P〈0.01);脑出血不同时期(〈6h,6~12h,〉12~24h,〉24~72h,〉3~7d)静脉血清IL-4、IL-6含量比较,〉24~72小时含量最高,此后呈下降趋势。结论IL-4、IL-6参与了脑出血急性期的炎症反应,是脑出血后脑组织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IL-15、IL-18的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IL-15、IL-18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30例RA患者,以20例骨关节炎(OA)患者和1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15、IL-18的水平,并测定类风湿因子和C反应蛋白.结果 RA患者的血清IL-15、IL-18的含量明显高于OA组及健康体检组,RA患者的类风湿因子明显高于对照组,C反应蛋白的含量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L-15、IL-18在RA患者的疾病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阻断IL-15、IL-18的生物活性,为靶向治疗RA患者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结肠组织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探讨IL-8和IL-10在UC发病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70例经内镜检查确诊的UC患者(UC组)结肠组织和血清标本,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健康志愿者)比较.结果 UC组中患者血清和结肠组织中IL-8含量均比正常对照组升高,且随着病变范围的扩大和病变程度的加重逐渐升高(均P<0.01),轻度、中度、重度UC患者血清中IL-8含量分别为(107±11)ng/L、(151±36)ng/L、(201±47)ng/L(均P<0.01),结肠组织中分别是(300±10)ng/g、(777±96)ng/g、(907±185)ng/g,而血清和结肠组织中IL-10含量比对照组降低,且随着病变程度加重逐渐降低.轻度、中度、重度UC患者血清中IL-10含量分别为(41±11)ng/L、(35±14)ng/L、(20±6)ng/L(均P<0.01),结肠组织中分别是(80±12)ng/g、(61±11)ng/g、(20±10)ng/g;IL-8和IL-10表达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促炎因子IL-8含量升高,抑炎因子IL-10含量降低,体内免疫调节失衡,易诱发UC;IL-8、IL-10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分析不同分期结直肠癌患者(CRC)血清中组织蛋白酶B(CB)和白细胞介素(IL)-17、IL-22水平的相关性,为结直肠癌转移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新的线索。方法选取CRC患者82例作为CRC组,30例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CB和IL-17、IL-22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CRC组患者血清中CB、IL-17、IL-22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随着病情发展,Ⅲ~Ⅳ期的CRC患者血清CB、IL-17、IL-22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中高分化的CRC患者血清CB、IL-17、IL-22水平明显低于低分化的患者(P<0.05);相关分析显示,CRC患者血清CB水平与IL-17、IL-22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835 1,P<0.001;r=0.955 1,P<0.001)。结论 CRC患者血清CB、IL-17、IL-22水平随疾病进展均明显升高,且CB水平与IL-17、IL-22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IL-2)、IL-12、γ-干扰素(IFN-γ)、IL-4因子水平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该院收治的尖锐湿疣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对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IL-2、IL-12、IFN-γ、IL-4及CD3^+、CD4^+、CD8^+、CD4^+/CD8^+T细胞亚群水平进行检测。结果研究组IL-2、IL-12、IFN-γ、Th1/Th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IL-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IL-2、IL-12、IFN-γ、IL-4因子水平存在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朊蛋白病中大脑皮质细胞死亡与朊蛋白、IL-6、IL-8的关系。方法大鼠原代皮质细胞分为对照组、PrP组、IL-6+IL-8组、PrP+IL-6+IL-8组,培养48 h后收集细胞,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凋亡率及细胞生存率检测。结果 PrP组、PrP+IL-6+IL-8组细胞数目以及细胞生存率均较对照组、IL-6+IL-8组减少,而细胞凋亡率升高(P0.01)。PrP+IL-6+IL-8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PrP组(P0.01)、细胞生存率明显低于PrP组(P0.05)。结论 PrP105-132肽段对大脑原代皮质细胞有毒性作用,能够引起神经细胞凋亡;在IL-6、IL-8存在条件下PrP105-132对大脑原代皮质细胞的毒性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探讨脐血CD3-CD56+NK细胞及其在IL-2、IL-15诱导扩增后的免疫表型、细胞毒活性等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分别加入IL-2或(和)IL-15,培养14 d,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56+NK细胞亚群水平以及NK表面CD16、CD62L、NKG2D、NKG2A、NCR44、NCR46、颗粒酶B、穿孔蛋白的表达;用WST-1法检测NK细胞对K562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扩增14 d后IL-2、IL-15、IL-2/IL-15 3组NK细胞分别扩增了10.78±2.51、10.42±3.72、10.54±6.24倍,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扩增后的NK细胞表达CD16的比例显著减低,IL-2和IL-15组之间差异显著;细胞因子扩增后CD62L表达无改变;IL-2有下调NKG2A、NCR46表达的作用,IL-15的作用则相反;两种细胞因子均有上调NKG2D、穿孔蛋白、NCR44表达的作用,且细胞因子之间也存在差异;IL-15有上调NK细胞颗粒酶B表达的作用;经细胞因子扩增的NK细胞毒活性显著增高,但细胞因子之间作用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IL-2和IL-15均能有效地扩增脐血中NK细胞。虽然2种细胞因子扩增后的CD3-CD56+NK细胞与功能相关的免疫表型呈现出不同的改变特征,但细胞毒活性均显著增加,且2种细胞因子之间作用无显著差别,协同作用不明显;NK细胞毒活性是各种活性分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白细胞介素-6(IL-6)及其受体(IL-6R)、髓样细胞白血病蛋白-1(MCL-1)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唐山市工人医院和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98例,根据DS分期将患者分为3组:Ⅰ期27例,Ⅱ期34例,Ⅲ期37例。比较不同DS分期患者的IL-6、IL-6R及MCL-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3组患者IL-6及MCL-1表达水平随着DS分期升高而升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IL-6R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不同IL-6及MCL-1表达水平患者的预后,结果显示,IL-6≥80 pg/ml的患者(41例)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3.0个月,<80 pg/ml的患者(57例)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3.5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L-1≥200 pg/ml的患者(45例)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0.5个月,<200 pg/ml患者(53例)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7.0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β2-MG及Hb与患者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DS分期、IL-6及MCL-1与预后相关(r=0.857,r=0.764,r=0.802)。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IL-6及MCL-1水平与患者的DS分期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