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清华 《国医论坛》1991,5(2):44-47
中医腹诊是通过诊察患者胸腹部的胀、痛、满、悸、痞、硬、急、结等病变征象,以判断内在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方面的病理变化,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一种体现中医特色的诊断方法.国内对腹诊的研究于50年代中、后期业已开始,近十年来的研究则愈来愈深入.并于1985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本腹诊学专著《中医与汉方医腹诊》,1987年在秦皇岛市召开的全国首届中医腹诊学术研讨会收到论文189篇,将腹诊的研究推向高潮.为了推动腹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本文拟从理论研究、临床研究、研究思路和方法三方面,就腹诊研究的进展情况作一综述,供同道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光同步数字传输体制的基本概念、优越性及应用;阐述了我国铁路第一条光同步数字体传输体制的线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中医古代文献记述,参考国内外有关论文,特别是大量参考日本汉方医腹诊,并结合临床,对许多腹诊内容进行了临床研究而写成。全文分为腹诊的源流与基本理论、腹诊的临床应用、腹诊法等几个部分,并以腹诊的临床应用为重点。  相似文献   

4.
腹诊是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并以切(按)诊为主的腹部诊察法,对五脏六腑疾病,特别是对胃肠肝胆疾病的诊察具有重要意义。国医大师徐景藩在诊疗过程中重视腹诊,常通过腹诊来定病位、审病机、辨病证、分病性、立方药、判预后,可获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5.
6.
7.
俞根初(1734—1799),清代名医,世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县)。其幼承庭训,生性慧悟,勤奋好学,精通《内经》、《难经》,而对《伤寒论》颇有研究,提倡寒温统一。笔者就俞根初对外感病学发展的贡献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8.
郑蒙  俞晓飞 《河南中医》2021,41(1):31-35
中医腹诊对于诊察病位之在气、在血、在脏、在腑,辨病性之寒热虚实、鉴别诊断、指导遣方用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掌握常见的腹证,对临床辨证论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中医腹诊及所得腹证对于审察气滞、血瘀、痰饮、宿食、燥屎等病因病机,确定病位、鉴别疾病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并可根据腹证直接选方用药,相对于脉诊,更易于临床医...  相似文献   

9.
瘀血腹诊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阶  陈可冀 《中医杂志》1989,30(1):41-43
  相似文献   

10.
张英英 《陕西中医》2009,30(7):852-853
目的:探讨中医妇科腹诊。方法:根据临床经验,结合中医历代文献资料,当代研究成果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中医妇科腹诊是中医腹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中医传统诊断方法之一。中医妇科腹诊是中医腹诊的内容之一。腹诊起源于《内经》、《难经》,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腹诊内容有明显发展,并且与辨证论治相联系,从而成为中医临床诊断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医妇科腹诊参照现代医学的腹部触诊等方法,丰富了诊法技巧,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介绍了《诊病奇Gai》中关于腹诊的理论及其临床验证,腹部反射穴的位置,虚实和反射穴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日本针灸独特的诊疗办法——腹诊 ,即用腹诊来代替脉诊。具体方法是 :先通过腹部接触针观察腹部的变化 ,根据不同的变化诊断出是积还是聚 ,积属阴 ,聚属阳。然后再选穴治疗 ,对于聚证主要是通过背部选穴治疗。治疗后 ,再次重复腹部的诊察 ,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 ,进而来确定治疗效果的好坏。  相似文献   

14.
<正> 在血瘀证的诊断中,瘀血腹诊占有一定的地位,日本的研究就认为,腹诊在血瘀诊断中是主导和必备依据。中国在对血瘀证45个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中发现,瘀血腹诊以  相似文献   

15.
毛宇湘 《环球中医药》2013,(12):914-915
仲景非常重视腹诊在诊治外感病及内伤杂病中的运用,并有独特的腹诊分区及分级方法,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的众多篇条当中,经常性地、大量地将腹诊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判断病位、病性,分析病因病机、指导治疗及观察疗效、判断预后转归等各个方面,在整个仲景学说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值得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6.
彭清华 《国医论坛》1991,6(3):42-44
二、临床研究随着腹诊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及日本腹诊方法和内容被广大医者所熟知,腹诊的临床应用研究在国内已逐步开展起来,其研究情况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腹诊方法的研究关于腹诊的方法和具体内容,刘文臣将手法分为伏手压按法和三指深按两种.腹诊的顺序一般自上而下,先观胸胁及虚里,次为上腹部,再为脐部,最后为下腹部.李灿东归  相似文献   

17.
脉诊与腹诊均属于切诊的范畴,为张仲景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临床宜将脉诊与腹诊相结合,方能更全面地诊察疾病、判定证候,并有利于鉴别诊断,减少误诊的发生机率.脉诊与腹诊相结合,可进一步明确疾病的轻重(如大结胸证与小结胸证、大承气汤证与小承气汤证),鉴别诊断相类似的疾病(如痞证与结胸证、蓄水证与蓄血证),辨明虚实情况(如阳明腑...  相似文献   

18.
腹诊是中医传统诊法之一,是"望、闻、问、切"四诊在胸腹部的综合运用。本文腹诊的概念、腹诊的源流、腹诊内容、腹诊的应用以及腹诊的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使腹诊得到更广泛地应用,以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医腹诊参数检测仪临床验证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琦  陈武山 《中医杂志》1995,36(8):489-491
运用中医腹诊仪,对300例寒证病人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其募穴穴温降低,经治疗后升高;寒证病人中脘、关元处的深温降低,治疗后增高。对200例腹胀病人的临床观察表明:实胀组的腹壁施以外力时其位移量减低,治疗后增加;虚胀组的腹壁位移在中、重度用力时增高,经治疗后降低。表明组成腹诊仪的腹部寒温、胀满两大检测系统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腹诊是中医临床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关于腹诊的记载尤为突出,对临床颇具指导意义,现将其运用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