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钛笼植入在胸腰椎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钛笼植入在胸腰段肿瘤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4例胸腰段肿瘤的患者行肿瘤切除钛笼脊柱骨缺损重建术,术后经6~12个月,平均8个月的随访。结果除外2例死亡,其余12例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神经功能障碍3例完全恢复,9例部分恢复,2例无恢复。12例患者植骨均融合。结论钛笼植入重建脊柱稳定因操作简便对比其他重建方式有较大的优越性,植骨融合率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瘤段切除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病椎内骨水泥填充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减压、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病椎内骨水泥填充强化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19例,观察术后疼痛缓解、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生存时间。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疼痛消失11例,缓解7例,无明显缓解1例,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1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28月,平均14.5月,未发生内固定松动及断裂。15例随访期间死亡。结论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病椎内骨水泥填充强化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手术相对安全,能有效维持脊柱稳定性,改善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原发骶骨肿瘤手术治疗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骶骨肿瘤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方法回顾分析10年间,我院收治的29例原发骶骨肿瘤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13例。平均32.6岁。病程1年4个月~3年。低位14例,高位15例。偏位17例,中央12例。骨巨细胞瘤13例,脊索瘤8例,软骨肉瘤4例,神经纤维瘤2例,副神经节瘤和黑色素瘤各1例。单纯后入路骶骨肿瘤切除或刮除术19例,前后联合入路骶骨肿瘤切除或刮除术10例;同期行腰骶椎骨盆内固定11例。结果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死亡。术中出血平均为1800ml。14例低位肿瘤,13例术后神经功能正常,1例神经功能恢复不理想。15例高位肿瘤中,术后1例失访,12例神经功能恢复,2例神经功能异常。21例患者获得平均4年10个月的随访,5例复发,2例死亡,余14例正常。结论应根据肿瘤的位置高低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采用前入路时同时结扎髂内血管,可减少术中出血;在不影响肿瘤切除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双侧S1~2及至少一侧S3神经根,或一侧S1~3神经根,可获得较理想的神经功能恢复;高位骶骨肿瘤应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固定方式重建腰骶髂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柱骨巨细胞瘤的治疗方式及WBB分期与复发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结果术后疼痛消失16例(69.6%),疼痛缓解7例(30.4%)。平均随访4年7个月,术后共6例复发。经再次手术,4例未再复发,2例因拒绝手术仍带瘤生存。术后脊柱稳定性和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彻底切除脊柱骨巨细胞瘤,重建脊柱稳定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由于解剖结构的原因,大部分脊柱骨巨细胞瘤只能达到边缘切除或病灶内手术,但术中注意无瘤技术还是可以取得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阻断联合内固定重建技术治疗高位骶骨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院于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38例骶骨肿瘤患者,采用腹主动脉阻断下骶骨肿瘤切除+骨水泥填充+改良Gaveston内固定技术重建。原发性肿瘤29例,转移癌9例。肿瘤位于S1椎体14例,S2椎体12例,S1~S2椎体12例。记录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疗效、并发症以及随访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330~420min,手术出血量为(2400±1656)ml,无术中死亡。术后患者腰骶部疼痛及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7例术后出现排尿困难,半年后恢复;6例术后切口感染及延期愈合。术后随访6~36个月,复发3例,死亡2例。1例脊索瘤患者术后半年复发,1例尤文肉瘤患者术后2月复发,1例转移癌患者3月复发。2例转移癌患者分别于术后14个月、20个月因全身衰竭而死亡。结论 腹主动脉阻断联合肿瘤切除+骨水泥填充+改良Gaveston内固定技术是治疗高位骶骨肿瘤的有效手段,该术式可以减少出血,保证骶骨肿瘤切除,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有利于骨盆和脊柱的稳定性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术后可早期活动。  相似文献   

6.
脊柱肿瘤的手术治疗及稳定性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脊柱肿瘤的方法及术后稳定性重建问题.方法对84例脊柱肿瘤患者分别进行不同入路的刮除、切除、脊髓减压手术,通过植骨、骨水泥充填、人工椎体置换等方法进行脊柱稳定性的重建.47例恶性肿瘤患者经综合治疗后,通过缓解程度判定疗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4年5个月,57例肿瘤切除彻底,植骨愈合良好,骨水泥及人工椎体固定牢靠,无松动移位.47例恶性肿瘤经放化综合治疗后,CR 14例,PR 16例,MR 8例,NC 9例.结论手术治疗脊柱肿瘤对抢救截瘫、缓解症状有很大意义,应根据肿瘤的性质、节段和类型选择手术治疗方式,对椎体肿瘤全切除的病例行人工椎体置换和自体植骨术联合后路固定可保持术后的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脊柱转移瘤手术治疗,探讨其适应证、手术方法、疗效.方法: 对61例脊柱转移瘤行手术治疗,包括颈段10例、胸段28例、腰段20例、骶段3例,观察术后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 随访3个月-4年,平均17个月,疼痛缓解率85.5%(47/55例),51例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le分级提高1-3级,6例术前术后均没有神经症状,4例无神经功能恢复.最短生存4.5个月,最长生存3年,生存期超过2年者19.6%(12/61例).结论: 根据肿瘤的Tokuhashi、Tomita、WBB分期系统设计手术方案,合理切除肿瘤,脊髓减压和重建脊柱稳定性,可以明显缓解疼痛,改善神经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钢筋骨水泥“人工椎体”在脊柱转移瘤切除后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8例胸腰椎转移瘤患者行病椎切除、椎体重建术。术前ASIA神经功能分级:A级1例,C级7例,D级10例。胸椎11例均实施一期前路手术,其中7例行肿瘤椎体切除、钢板骨水泥椎体重建术,4例行肿瘤椎体切除、钢板骨水泥椎体重建及内固定术;腰椎7例一期后路内固定加前路肿瘤椎体切除、钢板骨水泥椎体重建术5例,一期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二期前路肿瘤椎体切除、钢板骨水泥椎体重建2例。结果术中病灶清除较为彻底,术后影像学显示内固定确切,手术均成功并获得满意疗效。随访4~28个月,术后胸背痛完全消失,术后ASIA神经功能分级:A级1例,D级5例,E级12例。1例4个月因脑转移死亡,其他17例存活时间8个月以上。结论钢板骨水泥“人工椎体”在脊柱转移瘤切除后重建术,可使患者早期自立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摘 要:[目的] 分析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脊柱重建术治疗胸腰段肿瘤的优势和不足。[方法] 39例胸腰段脊柱肿瘤患者,均采用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脊柱重建术。记录所有患者住院期间的手术时间、出血量、疼痛情况、脊柱稳定、神经功能情况和不良反应等情况,随访并记录患者的生存质量、生存情况、肿瘤转移和复发等。[结果] 手机时间为284.6±73.9min,出血量为700~1600ml,切口愈合良好,术后并发症发生较少。经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脊柱重建术治疗,与术前比,患者的脊柱稳定性、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感觉和运动功能均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3例转移,无1例原位复发。[结论] 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脊柱重建术治疗胸腰段脊柱肿瘤具有疗效确切、减少患者痛苦、改善感觉和运动功能和控制复发等优点,推荐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脊柱骨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提高对脊柱骨母细胞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3月至2017年6月诊治的10例脊柱骨母细胞瘤患者。其中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33.4±16.7(9~70)岁;病程9.2±3.5(3~15)个月。总结其临床、影像及治疗方法,随访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前症状和脊髓功能恢复情况以及肿瘤复发、恶变和脊柱稳定性情况。结果术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疼痛症状,4例存在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脊柱侧弯1例且为复发病例,2例术前穿刺活检明确诊断,5例术前影像学表现典型,结合病史及临床症状考虑为骨母细胞瘤,2例误诊为骨样骨瘤。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D级3例,C级1例,术后3个月随访D级1例,E级9例,VAS评分由术前5.1±2.3减小到1.0±0.8,VAS变化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据肿瘤部位不同采取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入路行肿瘤切除,并予以内固定的方式,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手术时间平均3.8(2.2~5.3)h,平均出血量1200(600~2500)ml。术后病理诊断均为骨母细胞瘤,其中1例经病理科及影像科会诊考虑为侵袭性骨母细胞瘤。均获得随访,平均32±5(23~40)个月,术后疼痛和神经功能损害表现均有明显改善,1例脊柱侧弯患者畸形得到纠正,1例出现脑脊液漏,经更换抗生素和输注白蛋白后好转,1例术后出现伤口脂肪液化,分泌物培养示阴性,经彻底清创,予以VSD负压吸引后愈合,2例术后出现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的症状,予以扩管,脱水,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后逐渐缓解,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随访中1例于术后18个月复发,其余末次随访均未见肿瘤复发或恶变,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结论脊柱骨母细胞瘤在临床上诊断较为困难,CT和MRI检查对诊断脊柱骨母细胞瘤有重要意义,部分病例可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术前穿刺病检作出临床诊断,根据肿瘤的部位,精确的术中定位加上完整的切除是防止肿瘤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Fu M  Shen JN  Huang G  Wang J  Fu QZ  Yang ZH 《癌症》2007,26(11):1237-1242
背景与目的:骨盆髋臼周围的恶性肿瘤,由于肿瘤部位深,切除范围又是身体负重力线必经之路,故肿瘤切除及肿瘤切除后骨盆髋关节的修复重建,是骨肿瘤手术治疗中一项非常复杂的外科技术.本文总结骨盆髋臼周嗣恶性肿瘤的切除及肿瘤切除后骨盆髋关节假体修复重建的方法和临床经验.方法:回顾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5年至2006年对12例骨盆髋臼周围恶性肿瘤切除后进行骨盆及髋关节假体修复重建的临床资料,就术前准备、手术方案制定、肿瘤假体设计、手术操作、髋关节修复重建、术后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等进行分析,探讨该类肿瘤的临床手术治疗特点.结果:12例均能按照原定手术方案切除肿瘤和修复重建髋关节,术后随访时间8~86个月,中位时间46个月,4例复发,其中2例骨肉瘤患者分别在术后15个月和22个月死于双肺广泛转移;1例软骨肉瘤患者术后26个月局部复发,38个月死亡;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术后13个月局部复发,再行局部病灶清除术,至末次随访日未见再复发.其余病例至末次随访仍生存,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按Kaplan-Meier法计算1年生存率为75.0%,3年、5年生存率均为33.3%,7年生存率为25.0%.肢体功能评分参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Rarris评分标准,60~69分3例,70~79分5例,80~90分4例.结论:骨盆肿瘤切除及髋关节假体修复重建具有手术难度大、风险高的特点,对于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的骨肿瘤,该手术治疗是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胸腰椎神经鞘瘤应用后正中入路实施一期肿瘤切除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2001年至2010年我科收治胸腰椎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39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4例;年龄14~72岁,平均年龄41.5岁;发病部位:胸段椎管17例,胸腰段椎管4例,腰段椎管15例,腰骶段椎管3例,均为单发。手术均取后正中切口,切除相应节段的小关节突和椎板,一期切除椎管内外的神经鞘瘤,部分患者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果 39例手术均完整切除肿瘤。随访时间为10~69个月,平均35个月。1例良性神经鞘瘤术后局部复发,1例恶性神经鞘瘤患者术后17个月因复发及肺转移死亡。22例存在感觉障碍的患者术后ASIA感觉评分平均提高1.6分。10例存在运动障碍的患者术后ASIA运动评分提高7例,平均提高2.5分。未行内固定的6例患者中术后有2例发生脊柱失稳。结论 胸腰椎神经鞘瘤切除术中需确保术野足够显露,必要时可切除一侧的横突和肋骨头,为勉强保留神经根而忽略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可能带来较高的局部复发率和相应增高的再次手术率。除肿瘤位于中段胸椎管外,术中均应通过确切的内固定和植骨融合来维持远期的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68例骨肿瘤致病理性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不同的外科治疗方法对骨肿瘤病理性骨折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自1995年6月~2002年10月共收治68例病理性骨折.引起病理性骨折的肿瘤中,转移癌27例(转移至四肢17例,脊柱8例,锁骨2例).原发恶性肿瘤20例(骨肉瘤13例,尤文氏肉瘤3例,软骨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良性肿瘤21例(骨巨细胞瘤12例,骨囊肿4例,内生软骨瘤及动脉瘤样骨囊肿各2例,纤维异样增殖症1例).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进行初步临床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7.2年,转移癌中7例行局部广泛切除,假体置换,未见局部复发,功能良好.8例行病灶刮除,髓内针内固定,其中4例死亡,3例局部复发.13例骨肉瘤患者,9例对化疗敏感,行保肢手术,术后未见局部复发,预后良好,4例对化疗不敏感,行截肢术,术后均有肺转移.12例骨巨细胞瘤,7例行肿瘤广泛切除,假体置换,术后随访未见局部复发.5例行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其中3例复发.结论:对于转移癌、骨巨细胞瘤和一些良性肿瘤所致的病理性骨折,肿瘤的彻底切除和假体置换对于控制局部复发是有效的,并可获得良好的功能.对化疗敏感的骨肉瘤患者,即使骨折,经过化疗和适当处理后,也可行肿瘤的彻底切除和假体置换,也可获得良好的局部控制和降低肺转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作者自1978年至1988年1月共治疗原发性胸壁肿瘤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7至59岁,诊断主要根据病史、症状,体验,X线片和针吸活检而定。 16例良性肿瘤行肿瘤及部分肋骨切除术,均无复发。恶性肿瘤8例均行肿瘤广泛切除及胸壁缺损修补术,其中3例死于转移,1例非瘤死亡,1例胸椎转移仍继续存活11个月,3例生存2~8个月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尿道切除膀胱多发肿瘤和巨大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TUR-BT)手术治疗29例膀胱多发肿瘤和/或巨大肿瘤,术后常规膀胱灌注,5例接受系统性化疗。每3个月行膀胱镜检查,必要时再次行TUR-BT手术或全膀胱切除术。结果:术后病理结果均为膀胱癌。随访3-72月,18例存活5年以上。在所有病例中,4例术后1年内死于肿瘤转移,8例无瘤生存,17例术后1-3年复发。复发病例中14例再次或多次行TUR-BT手术,2例行全膀胱切除术,1例行单纯尿流改道手术。结论:经尿道切除膀胱多发肿瘤和巨大肿瘤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根治性TUR-BT辅以系统性化疗或许是膀胱多发肿瘤和/或巨大肿瘤而又希望保留膀胱的病人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癌术后腹壁创口种植瘤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住院的14例胃肠道癌术后创口种植瘤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发生腹壁种植瘤的原发性胃肠道癌分期均为 T4期,64.3%(9/14)的病理组织类型为低分化腺癌,常规化疗9例。种植瘤发生于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的比例均为50.0%(7/14),各有5例患者行了单纯的腹壁肿瘤切除、腹壁肿瘤切除+腹壁缺损补片修补术,2例单纯腹壁肿瘤切除的患者因全身扩散后分别于10、16个月后死亡,补片修补腹壁缺损的患者目前均处于生存状态(复发1例)。4例患者因腹壁肿瘤多发或扩散而放弃手术于12个月内死亡。结论:发生腹壁种植瘤的原发性胃肠道癌恶性程度高,分期晚,术后的常规化疗不能有效的预防创口种植瘤,在腹腔镜及开腹手术中均可发生。尚无其他部位广泛转移的创口种植瘤应尽早行足够范围的完整切除术,人工补片修补是治疗肿瘤切除后腹壁缺损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气管和主支气管恶性肿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18例原发性气管和主支气管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12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6例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全组气管袖式切除、端端吻合8例,气管下段和隆突切除、隆突重建4例,单纯行肿瘤刮除术4例,右全肺加隆突切除1例,左全肺加隆突切除1例.结果 腺样囊性癌7例,鳞状细胞癌9例,淋巴上皮样癌1例,滤泡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术后10 d,1例患者因气管切开后气管内大出血而窒息死亡,其他患者术后呼吸困难均有明显改善,近期疗效较好.结论 原发性气管和主支气管恶性肿瘤首先应考虑手术切除,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手术治疗要兼顾根治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侵犯气管的术式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3例侵犯气管的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术式不同分为 :根治性切除 18例 ,肿瘤剔除 3例 ,气管切开或气管造瘘 2例。结果 根治性切除的 14例长期生存 ,肿瘤剔除的 2例 3年内均复发 ,气管切开的 1例死于术后并发症 ,1例九个月后死于广泛转移。结论 甲状腺癌侵及气管宜采取根治性手术 ,重建气管 ,可提高患者治愈机会 ,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开放性后路椎体成形术在胸腰椎转移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我科收治的45例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患者,行后路椎管减压后柱转移瘤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直视下骨水泥椎体重建术。评估手术前后腰背部疼痛VAS评分和神经功能损害程度(Frankel分级)。结果 45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33例术前有不同程度腰背疼痛者,术后疼痛消失11例,缓解22例。26例术前伴神经功能障碍者(79%)获得神经功能改善。术中未出现骨水泥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患者在治疗前和术后1个月VAS评分分别为(8.02±0.51)分和(2.7±0.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4例获随访,1例术后失访;随访7~32个月,平均16个月。35例死亡,其中术后6个月内死亡3例,7~12个月死亡18例,1~2年死亡11例,2年以上死亡3例;现存活的9例患者中6~12个月5例,1~2年4例。随访期间复查未发现骨水泥下沉、松动、椎节塌陷及向前成角。结论 后路椎管减压后柱转移瘤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直视下骨水泥椎体重建术,简单安全,既能有效减压缓解疼痛,又可维持脊柱稳定,为提高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提供了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15例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otalenblocspondylectomy,TES)治疗原发性胸腰椎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采用TES治疗原发性胸腰椎肿瘤15例。其中行单一后路全脊椎切除12例:T11浆细胞性骨髓瘤、L1骨肉瘤、L1浆细胞性骨髓瘤、L3组织细胞肉瘤各2例,L2骨巨细胞瘤、L2单发浆细胞瘤、L2软骨肉瘤和T7骨肉瘤各1例;行后前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3例:L4骨巨细胞瘤并椎旁巨大肿块2例、L4纤维肉瘤1例。15例Tomita分期为Ⅲ-Ⅵ期,均有TES手术适应证。肿瘤切除后均一期脊柱重建。对所有病例进行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测评,监测术后生存情况、并发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15例肿瘤均完整切除,平均手术时间36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500ml。本组15例术后均获12~60个月的随访,平均29个月。除1例复发外,其他14例均未发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且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复发的1例于术后1年死亡,其余14例均无瘤生存,总生存率为93.33%。神经功能评分由术前平均(3.81±0.98)分改善至术后(4.89±0.19)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19,P<0.05)。1例L1浆细胞性骨髓瘤者术中出现淋巴管瘘,此患者术后1年出现断棒,导致脊柱不稳。所有病例未出现脑脊液瘘及切口感染。结论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原发性胸腰椎肿瘤,行TES术方法可靠、疗效满意、复发率低,但仍须进一步随访,提高手术技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