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探究骨密度与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在婴幼儿佝偻病早期诊断中应用比较。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3年8月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婴幼儿佝偻病162例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该院接受检查的健康婴幼儿132例作为对照组,予两组骨密度和血清25羟维生素D检测,分析两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和骨密度情况。结果研究组骨密度Z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25羟维生素D也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检查和血清25羟维生素D浓度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婴幼儿予以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和骨密度检测,均能有效进行早期婴幼儿佝偻病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但血清25羟维生素D检测需要具备一定技术和设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对维生素D(VitD)缺乏性佝偻病(佝偻病)诊断的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进行体检或就诊的120例0~1岁婴幼儿为研究对象,分为佝偻病组、可疑组和对照组.采集空腹静脉血2mL,离心取血清,ELISA法测定血清25-(OH)D,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测定钙(Ca)、磷(P)及碱性磷酸酶(ALP).结果 佝偻病组和可疑组血清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D缺乏情况佝偻病组、可疑组明显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25-(OH)D水平检测对早期佝偻病的发现及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鉴于婴幼儿血清25-(OH)D存在较多影响因素和正常范围的未确定,建议检测血清25-(OH)D可作为筛查佝偻病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25羟维生素D3与骨碱性磷酸酶诊断佝偻病的临床价值,提高治疗效果。方法选择30例佝偻病的患者并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30例正常儿童进行检测25羟维生素D3[25(OH)D3]与骨碱性磷酸酶(BALP),比较临床差异。结果佝偻病患儿的25(OH)D3水平值明显低于正常儿童,而BALP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经过临床治疗后佝偻病患儿的以上两个测定指标的水平值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结论 25(OH)D3与BALP测定对于早期判断佝偻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诊治方法与预后。方法:2012年8月~2013年10月选择我院收治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儿4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住院的年龄、性别匹配的无佝偻病症状的小儿40例对照组,都进行血清骨碱性磷酸酶测定,同时观察组患者采用中性缓冲磷酸盐溶液与维生素D制剂、钙剂的联合治疗方案。结果:观察组的血清骨碱性磷酸酶含量为234.12±18.32 U/L,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有效率为90.0%。结论: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临床表现为血清骨碱性磷酸酶含量增加,采用综合治疗能取得比较好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5.
观察87例哮喘患儿吸入丙酸氟替卡松1年时间前后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甲状旁腺素、25-羟维生素D3的水平。治疗前患儿血清BALP、甲状旁腺素增高,25.羟维生素D3下降,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血清BALP不受病情程度影响,但吸入激素后明显下降,以轻、中度组为著,重度组虽开始出现增高,但到1年时迅速下降;随患儿病情加重,25-羟维生素D3水平继续下降,甲状旁腺素浓度虽高于正常但不随病情加重而升高,治疗后25-羟维生素D3水平增高的程度与病情程度亦相平行,甲状旁腺素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胎龄、出生体质量的新生儿25-羟维生素D及钙、磷、镁、碱性磷酸酶水平。方法:选取984例住院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胎龄将其划分为三组:<34周组、34~37周组和≥37周组;另按照出生体质量将其划分为三组: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组(<1500 g,VLBW组)、低出生体质量组(≥1500且<2500 g,LBW组)和正常出生体质量组(2500~3999 g,NBW组)。比较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质量的新生儿25-羟维生素D与钙、磷、镁、碱性磷酸酶水平。结果:胎龄<34周及胎龄34~37周新生儿的25-羟维生素D、血钙、血磷水平明显低于胎龄≥37周的新生儿,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高于胎龄≥37周的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胎龄新生儿血清镁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BW组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明显高于NBW组,NBW组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明显高于VLBW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BW组血磷水平明显高于LBW组和VLBW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质量各组血清镁及碱性磷酸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25-羟维生素D、钙、磷水平随胎龄增加而增高,而25-羟维生素D、钙在低体质量新生儿中水平最高,磷水平在正常体质量新生儿中最高,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在足月胎龄和正常体质量新生儿中最高,血清镁水平与胎龄及体质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110例婴幼儿佝偻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美珍 《广州医药》2011,42(3):22-24
目的 通过对0~3岁婴幼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测定,了解广州地区婴幼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探讨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诊断指标的意义.方法 对2010年6月-12月在我院保健门诊就诊的婴幼儿佝偻病110例为研究组,随机选择同一时期来我科进行常规保健的健康婴幼儿9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及血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本地区新生儿维生素D(VitD)代谢的特点.方法 选择2009年9~12月儿童医院住院新生儿108例为检测对象,分早产儿组及足月儿组,检测血清甲状旁腺素(PTH)、25羟胆骨化醇(25(OH)D3)及血清钙,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血清25羟胆骨化醇(25(OH)D3)浓度无差异(p>0.05);但早产儿血清甲状旁腺素(PTH)及血清Ca2+明显低于足月儿(p<0.05,p<0.01).结论早产儿较足月儿更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新加玉屏风汤联合维生素D治疗早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武威市凉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2019年8月—2020年7月儿科门诊就诊的67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3)和治疗组(n=34)。对照组给予口服维生素D滴剂,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新加玉屏风汤颗粒剂,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NBAP水平。结果 治疗前,2组血清25-(OH)D、NBAP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NBAP)水平比对照组低,25-(OH)D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结论 新加玉屏风汤联合维生素D治疗早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疗效确切,而且可以促进血清25-(OH)D、NBAP水平的改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佝偻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引起的钙、磷代谢失常的慢性营养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生产中的长骨矿不全或骨软化症.25-羟维生素D3,由于其半衰期3-4周,在血浆含量多稳定,可代表机体维生素D的贮备,常作为测定维生素D营养状态的指标.诊断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血生化指标主要是:25-羟维生素D3、血钙、血磷下降;骨碱性磷酸酶、血碱性磷酸酶升高.而根据笔者的临床观察发现患者25-羟维生素D3维生素D3值正常,引发笔者思考,25-羟维生素D3是否是诊断佝偻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佝偻病患儿维生素D受体受体基因BsmⅠ和FokI位点多态性与25-羟维生素D3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佝偻病患儿5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的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PCR聚合酶链反应和基因测序法检测VDR基因BsmⅠ和FokI位点多态性,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25-(OH)D3水平。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在FokI位点上的基因型ff、Ff以及FF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79,P=0.031),而在BsmⅠ位点上基因型BB和bb+Bb分布上无统计学意义(χ~2=0.102,P=0.749);FokI位点携带FF基因型个体的佝偻病发生风险是携带Ff+ff基因型个体的3.918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95%CI)=3.918(1.174~8.918),P=0.045),而BsmⅠ位点基因型BB与bb+Bb个体相比,佝偻病发病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对照组还是研究组,25-(OH)D3在不同基因型个体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FF基因型个体骨密度和25-(OH)D3水平均明显低于携带Ff和ff基因型个体(P0.05)。结论烟台地区婴幼儿VDR基因FokI位点多态性与25-(OH)D3水平密切相关,TT基因型可能是佝偻病发生的遗传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和基质Gla蛋白(matrix Gla protein,MG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3年4月-2016年2月门诊体检的绝经后妇女125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所有患者的骨密度(BMD)、血清25羟维生素D3、血清MGP水平,根据骨密度结果将其分为骨密度正常组30例、低骨量组47例和骨质疏松组48例。根据血清25羟维生素D3浓度将低骨量、骨质疏松患者分为缺乏组34例、不足组31例和正常组30例。分别观察各组的血清MGP水平并分析其与BMD、血清25羟维生素D3之间的关系。结果:骨密度正常组的血清MGP水平均明显高于低骨量组和骨质疏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的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均明显高于缺乏组和不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MGP浓度与骨密度、25羟维生素D3浓度均呈正相关。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清基质Gla蛋白与25羟维生素D3、BMD密切相关。随着25羟维生素D3水平下降,血清基质Gla蛋白浓度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锌铁钙复合制剂佐治婴幼儿佝偻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维生素D及锌铁钙复合制剂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维生素D及钙制剂联合治疗,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血锌、血钙、血铁、骨碱性磷酸酶(NBAP)、25-(OH)D3、X线片及骨密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多汗、厌食的临床症状以及X线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血锌、血钙、血磷以及25-(OH)D3均高于对照组,NBAP低于对照组,桡骨、尺骨的骨密度高于对照组,以上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钙铁锌复合制剂佐治婴幼儿佝偻病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联合维生素D治疗佝偻病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佝偻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维生素D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骨代谢指标水平、生长发育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骨代谢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骨碱性磷酸酶、尿脱氧吡啶啉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身高及血磷、血钙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联合维生素D治疗佝偻病患儿效果显著,可调节骨代谢指标水平,促进患儿生长发育,效果优于单用维生素D。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本研究为描述健康婴幼儿暂时性高磷酸酶血症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点的队列研究.方法 为检测维生素D缺乏症的流行病学特点对健康婴幼儿进行健康查体时获得的数据,我们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对象为从2006年7月至2010年7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儿童保健科健康查体的316名8月龄~24月龄的婴幼儿.收集了研究对象的社会统计学资料及临床特点,检测了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P)水平、25-OH-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D)、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hormone,PTH)、血钙、血镁和血磷.根据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我们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正常组(AP:100~400U/L),中度升高组(AP:>400~1000U/L),和暂时性高磷酸酶血症组(AP:>1000U/L).采用Fisher确切检验方法对3组研究对象进行数据分析及评价差异性.结果 316名婴幼儿中暂时性高磷酸酶血症9例(2.8%)(均数为2165U/L),16例AP中度升高(均数为544U/L).3组研究对象在年龄、体重、身高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暂时性高磷酸酶血症组与291例正常AP水平及中度AP升高婴幼儿-13 在25-OH-维生素D、PTH、血钙、血镁、血磷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健康婴幼儿中,暂时性高磷酸酶血症是一种正常的状态,暂时性高磷酸酶血症与体格生长、维生素D代谢状态、PTH和血清微量元素水平无相关性.认识到这一良性状态是重要的,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检查.  相似文献   

16.
陈强  隋玉芬 《吉林医学》1991,12(5):280-281
为了探讨维生素D_3治疗青春期佝偻病的效果和有效治疗量,并检测血清1.25—(OH)_2D_3浓度在青春期佝偻病治疗疗效的临床意义,对135例青春期佝偻病采用不同剂量维生素D_3治疗,结果治疗后的症状改善,大剂量组较小剂量组显著,大、小剂量组较对照组显著。大、小剂量组治疗前后血生化各项平均数间比较,1,25—(OH)_2D_3改善比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显著;碱性磷酸酶比血清钙、磷显著;血清钙、磷之间无差别。  相似文献   

17.
摘要:探讨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GnRHa治疗中生长减速的干预措施,以及钙剂在生长减速中的改善作用。方法:对接受GnRHa治疗的54例ICPP女童,随机分成补充钙剂组(27例)及不补充钙剂组(27例),观察治疗前6个月,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的生长速度(GV0、GV6和GV12),分别于治疗开始时、6个月末和12个月末,行血清25羟维生素D、血清骨碱性磷酸酶水平测定。结果:GnRHa治疗中,两组均出现比较明显的生长减速过程,两组GV6与GV0无显著差异,但GV12均显著慢于GV0(P<0.05),两组之间生长速度无明显差异。GnRHa治疗开始时及6个月末两组间血清25羟维生素D及血清骨碱性磷酸酶水平无显著差异,12个月末,补充钙剂组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高于不补充组,血清骨碱性磷酸酶水平低于不补充组(P<0.05)。结论:ICPP女童接受GnRHa治疗6个月后生长开始明显减速,补充钙剂对改变生长速度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婴幼儿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就诊于本院儿童保健科并存在"身材矮小、营养不良、夜惊、出汗多、烦躁"等相关症状的婴幼儿35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血清25-(OH)D及骨密度水平检测。比较不同月龄段婴幼儿的25-(OH)D与骨密度水平及构成比情况,并分析25-(OH)D及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354例婴幼儿的25-(OH)D和骨密度平均水平分别为(28.32±9.15)ng/mL和(-1.33±0.49)。随着月龄的增加,25-(OH)D和骨密度水平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不同月龄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月龄段婴幼儿的25-(OH)D及骨密度水平在男女性别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月龄段间婴幼儿的25-(OH)D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653,P0.001),月龄越高,严重不足率也越高;不同月龄段间骨密度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964,P0.001),月龄越高,重度不足率也越高。骨密度轻、中、重度不足总水平的25-(OH)D不足比例均明显高于正常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25-(OH)D水平与骨密度Z值呈正相关(r=0.819,P0.001)。结论:25-(OH)D与骨密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上可根据25-(OH)D及骨密度的水平来指导维生素D及钙剂的补充。早期干预维生素D的缺乏对婴幼儿的骨骼发育,预防佝偻病有着重要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儿童晚发性佝偻病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晚发性佝偻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86例患儿,年龄5~14岁,均有间歇性下肢疼痛,曾被误诊为生长痛。经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及血清骨碱性磷酸酶,确诊为儿童晚发性佝偻病。本组应用维生素D3及钙剂,治疗前与治疗后血清碱性磷酸酶总异常率分别为86%(74/86)和54%(4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443,P〈0.01),有效率为100%。结论 儿童晚发性佝偻病以间歇性下肢疼痛为主要表现,易被误诊为生长痛。血清骨碱性磷酸酶的测定可作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婴幼儿食物过敏的关系,并分析食物过敏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3岁确诊食物过敏的40例婴幼儿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40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并分析筛选食物过敏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 2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食物过敏组中维生素D缺乏与不足患儿所占比例更高(P<0.05)。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在IgE介导的食物过敏与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患儿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过敏性疾病家族史、湿疹史及低维生素D水平可能是食物过敏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湿疹史是食物过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食物过敏患儿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者较多,但食物过敏和健康婴幼儿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湿疹史的婴幼儿,发生食物过敏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