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李养军  王为农  严宏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2):9-11,i0001
目的:评价改良四条水平肌超常量后退术矫正先天性眼球震颤、斜视以及视力恢复。 方法:实验于1999—01/2004—06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眼科完成。选取在院就诊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26例,行悬吊缝线式四条水平肌超常量后退术,眼球震颤手术量每条水平肌肌肉包括缝线在内后退10~14mm基础上,有代偿头位或斜视者,将其手术量计算在内,加减得出最后手术量。术前术后所有患者详细行眼部、视功能、异常头位和眼震电图检查。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14.6个月。 结果:26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全部纳入结果分析。术后眼球各方向运动不受限,术前22例有异常头位者,术后消失18例(82%),改善4例(18%),双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13例(50%),12例(46%)在正前方眼震基本消失,10例(39%)眼震明显减轻,4例(15%)眼震无变化。术前并发斜视16例,术后12例(75%)斜视矫正,无复视等并发症。患者满意度为92%。 结论:悬挂缝线式四条水平肌超常量后退术能有效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消除或改善异常头位,矫正合并的斜视,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眼球震颤Parks法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先天性眼球震颤Parks法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3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利用Parks法同时在4条水平肌上手术治疗,合并内斜视和外斜视手术量同时计算在内,术后光学矫正屈光不正和弱视治疗,同视机训练Ⅲ级视功能15~30d。结果:13例患者随访6个月至4年,视力提高,增进2~6行;眼球震颤消除9例(69.23%),减轻4例(30.77%);代偿头位消失10例(76.92%),减轻3例(23.08%)。同视机检查有双眼单视功能11例,较术前增加6例(46.15%)。结论:Parks法手术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能较好地消除或减轻眼震,有利于矫正代偿头位,提高视力,改善视功能。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眼球震颤Parks法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江萍  方洪兴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6):615-617
目的:探讨先天性眼球震颤Parks法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3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利用Parks法同时在4条水平肌上手术治疗,合并内斜视和外斜视手术量同时计算在内,术后光学矫正屈光不正和弱视治疗,同视机训练Ⅲ级视功能15~30d。结果:13例患者随访6个月至4年,视力提高,增进2~6行;眼球震颤消除9例(69.23%),减轻4例(30.77%);代偿头位消失10例(76.92%),减轻3例(23.08%)。同视机检查有双眼单视功能11例,较术前增加6例(46.15%)。结论:Parks法手术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能较好地消除或减轻眼震,有利于矫正代偿头位,提高视力,改善视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单眼直肌超常量手术对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眼位和眼球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患者57例(57眼),根据术式的不同分为超常量手术组29例和常量手术组28例。常量手术组行单眼常量外直肌后徙(≤8 mm)联合内直肌缩短(≤6 mm)术,超常量手术组行单眼超常量外直肌后徙(>8 mm)联合内直肌缩短(>6 mm)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眼位矫正和眼球活动情况。结果:术后超常量手术组的术眼正位率为82.76%,高于对照组的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常量手术组的眼球正常运动率为79.31%,常量手术组的眼球正常运动率为8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眼直肌超常量手术治疗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可有效矫正眼位,且眼球活动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手术方法及其护理。[方法]回顾分析43例采用手术治疗先天性水平性眼球震颤。[结果]手术后前方眼球基本不颤12例(27.91%),减轻29例(67.44%),无变化2例(4.65%);28例代偿头位者中消失11例(39.29%),减轻17例(60.71%);41例视力提高;11例外斜,5例矫正为正位,6例欠矫;2例外上斜无改善;1例内斜视欠矫。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儿童先天性眼球震颤,根据不同的眼震类型可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钟摆型采用眼内直肌、眼外直肌后巩膜固定术,冲动型采用Anderson法矫正,并采取术前、术后护理,大多数病例可获得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斜视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疗效。方法对我院17例合并斜视有代偿头位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综合考虑患者双眼视的状态,注视眼,视力是否平衡,眼球震颤中间带的代偿头位及斜视的代偿头位进行具体设计。结果所有病例术后正前方基本不震颤或明显减轻,代偿头位基本消除或明显改善,在第一眼位,单眼注视或双眼同时注视视力均提高2-5行。结论手术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斜视,消除代偿头位,恢复第一眼位双眼视功能为目的,临床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麻痹性斜视行中间带移位术前后的立体视锐度的变化。方法采用同视机图片与Titmus立体视图本,对27例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麻痹性斜视,做手术前正前方与中间带方位的、远与近距离立体视定性和定量测定。实行中间带移位术后,再同样做远与近立体视锐度测定,进行分级对比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术后正前方基本不震颤或明显减轻,视力提高2~5行。代偿头位基本消除或改善。立体视从无到有,视锐度从800-至60-逐级提高由周边体视转变为黄斑体视、以至中心凹体视。结论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麻痹性斜视立体视觉术前可有部分发育,中间带方向好于非中间带方向,经中间带移位术后,不仅解决了眼球震颤、代偿头位、视力问题,而且能使远近立体视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直肌悬吊缝线后退术矫正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4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行内直肌悬吊缝线后退手术.分别检查并记录术前、术后1周和1、3、6、12个月的斜视度变化并进行比较.观察眼位、残余斜视度和视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1周正位81例,正位率96.4%;过矫1例,过矫率1.2%;欠矫2例,欠矫率2.4%.术后1周斜视度与术前斜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3、6、12个月分别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具有双眼单视功能者比率为42.86%,术后1年明显提高为7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术后患儿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显著.无巩膜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内直肌悬吊缝线后退术矫正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可靠有效,简便易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儿童时期内斜视合并下斜肌麻痹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 年4 月至2010 年12 月在我科确诊为内斜视合并下斜肌麻痹的12 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方式,观察手术效果.随访时间3 ~ 127 个月.结果:内斜视合并下斜肌麻痹者中8 例(66.7%)行患侧上斜肌断腱术,3 例(25%)行内直肌后退术及上斜肌断腱术,1 例(8.3%)行健侧上直肌后退及患侧上直肌断腱术.12 例患者中,所有患儿均存在代偿头位,12 例患儿(75%)术后代偿头位消失.9 例(75%)患儿内斜视通过戴镜可完全矫正,未行水平斜视矫正手术,部分患者行上斜肌减弱术后,裸眼水平斜视也获得矫正.3 例(25%)戴镜状态下,仍有部分内斜视,同时行内直肌肉减弱术后,水平斜视获得矫正.12 例(100%)患儿术后垂直斜视全部获得矫正.结论:内斜视合并下斜肌麻痹患者常以内斜视作为首发症状,下斜肌麻痹比较隐蔽,内斜视多为继发表现,大多数患者需采取手术治疗,患侧上斜肌断腱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下斜肌减弱术对内斜视 V征治疗效果。方法 观察 2 9例内斜视 V征患者术前与术后的眼位、下斜肌功能、临床特征和双眼视功能等。结果  2 9例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斜肌功能亢进。 2 8例 (双眼 17例 ,单眼11例 )患者行功能亢进的下斜肌减弱术矫正 V征 ,同时行水平直肌手术矫正内斜视 ;1例患者行外直肌倾斜后退术。术后 2 9例 (10 0 % )患者 V征消失 ,2 2例 (75 .8% )患者第一眼位正位 (0± 9△ ) ,手术后近期双眼视功能有改善。结论 下斜肌功能亢进是内斜 V征的最主要临床特征和主要发病原因 ,减弱功能亢进的下斜肌是矫正 V征斜视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韶关市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东省韶关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韶关市某地区两所农村小学3~6年级学生中的489名留守儿童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和自编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7.6%留守儿童存在孤独感,不同性别孤独感发生率无差异性,不同年龄及不同年级间孤独感发生率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随年级增加,孤独感发生率呈下降趋势(X^2趋势=5.970,P〈0.05)。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学习困难程度、父母教育方式、父母间关系和老师教育方式等因素显著相关(P〈0.01~0.05)。结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独感问题,老师和家长应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留守儿童,以减少其孤独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观察产科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TCB)报警预值的可靠性。方法132例产科新生儿采取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正常产组和剖宫产组各66例,新生儿均于产后第4天同一时间点应用KJ8000经皮测黄仪分别测量额、胸、腹、额胸、额胸腹TCB值,TCB〉12.9mg/dl者,取得亲属同意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胆红素(SB),对比分析不同部位TCB及其与sB值的差异。结果两组分别有17例或21例达到TCB报警预值。两组TCB或sB相同方法及相同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CB不同部位对比,额部值最低、胸部值最高,且与其他部位同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sB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P〉0.05),与不同部位TCB对比均以胸部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其他部位TCB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常产与剖宫产新生儿术后sB对比差异无意义;TCB动态监测以胸部结果更接近SB。  相似文献   

18.
Physiatrists are a valuable resource in legal settings, where assessment of functional capacity to perform work and of future medical needs must be determined. Physiatrists help determine what future medical care is needed to restore and maintain an individual at the maximum level of life func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use of a quality of life (QOL) rehabilitation model, rather than a medical model, for enhancing functional performance, modifying environments, and facilitating patient coping. We discuss use of the QOL model to describe and influence a patient's physical, psychological, cognitive, vocational/economic, and social/leisure domains.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江汉油田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患者家庭护理提供者(护理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6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家庭护理提供者进行一般情况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QOLI-74)调查,并进行相关性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家庭护理提供者各维度的主观生活满意度与其客观指标相关,但也与其需求、年龄、文化程度、与患者的关系有关。结论:客观状态是影响主观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同时应考虑护理者的需求、年龄、文化程度、与患者的关系对护理者主观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失眠症又称不寐,指入睡困难,或维持睡眠障碍(易醒、早醒和再入睡困难)导致睡眠时间减少或睡眠质量下降,不能满足身体生理需要,明显影响日间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现将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失眠疗效观察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