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年四季,凡是气候多变时节,如冬春或盛夏酷暑,每每致血压及血糖升高,也易使血液黏稠度增高,故为中风病的高发期。中风病患者常出现半身不遂(偏瘫),临床表现为肩关节半脱位,足下垂,足内翻,半身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变形等,称为“废用性综合征”。  相似文献   

2.
孙洁 《中医药导报》2001,7(1):41-42
偏瘫患者由于长期不活动或活动减少,床、椅的支撑抵消了重力对机体的作用,出现以生理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称废用综合征。表现为:①废用性肌萎缩,废用性骨质疏松,关节挛缩畸形;②起立性低血压、褥疮、便秘、大小便失禁、泌尿道感染、肺部感染等。我们除对②采用常规护理及治疗外,并针对①进行预防护理40例,收到较好效果,并作了40例对照观察,现小结如下。1临床资料共观察80例病例,均来自本院针灸科住院病人。其中男43例,女37例2年龄43~72岁;病1月~3年,脑出血16例,脑血栓形成64例,其中有意识…  相似文献   

3.
4.
废用性肩关节僵硬症多发生于上肢骨折临床愈合后。我院 1 995~ 2 0 0 0年采用推拿加中药薰洗治疗1 2 0例 ,临床疗效满意 ,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 2 0例中 ,男 80例 ,女 40例 ;年龄 2 0~ 76岁 ,平均 43岁 ;左肩 72例 ,右肩 48例 ;原发肱骨干上段骨折 2 6例 ,中下段骨折 2 2例 ,肱骨髁间骨折1 5例 ,尺骨鹰嘴骨折 9例 ,尺桡骨骨折 33例 ,桡尺骨远端骨折 1 5例 ;手术内、外固定治疗 38例 ,保守单纯外固定治疗 82例。患者致伤原因多为车祸碰撞或摔伤所致 ,在骨折临床愈合后 1周或几周发现伤肢同侧肩关节活动受限 ,以外旋、后伸、上举、外…  相似文献   

5.
6.
7.
废用性肌萎缩已因其发病机制的复杂性成为当今航天医学领域及临床医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运用祖国医学对其治法与方药进行分析探讨对治疗本病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废用性肌萎缩的中医治法分析及古今方药应用研究,认为以补肾健脾活血法防治本病切实可行,且对推进本病的治疗研究及临床新药的研发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阳痿一词,日渐成为流行语。国际阳痿学会下的定义是:阴茎不能有效地勃起,导致性交不能满足。中医学则解释为:阴茎不能勃起、勃起不坚或虽坚而不持久,以致不能性交者。由于阳痿一词称谓老化,且含有某种贬义,故医学界开始起用新名字——勃起功能障碍,英文缩写为ED。  相似文献   

9.
针刺配合头穴按摩防治骨折后下肢废用性肌萎缩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骨折通过内、外固定治疗达到骨折愈合后 ,因长期患肢制动多产生下肢废用性肌萎缩 ,肌力下降 ,骨折痊愈后肌肉力量的恢复需要进一步治疗和相应的时间。笔者临床应用穴位针刺配合头穴按摩的方法 ,有效地控制了废用性肌萎缩发生的程度 ,并明显缩短了肌力恢复的时间 ,取得满意效果 ,现将临床观察的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与同道商确。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 70例 ,其中男 42例 ,女 2 8例 ,平均年龄 49± 3岁。病例选择均为单例下肢各类型骨折 ,包括骨颈骨折 1 0例 ,粗隆间骨折 1 4例 ,股骨干骨折 1 6例 ,胫腓骨折 2 1例 ,踝关节骨折 9例。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益肾护骨方对废用性骨质疏松大鼠的血尿生化水平、骨结构及股骨生物力学性能影响,探讨益肾护骨方对废用性骨质疏松的改善作用。 方法: 选取3月龄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益肾护骨方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物对照组(强骨胶囊),每组10只。模型组、益肾护骨方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物对照组行右侧坐骨神经切断术,假手术组的手术过程只分离显露坐骨神经后缝合切口。益肾护骨方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于造模后第2天予以益肾护骨方52,26,16.25 g·kg-1,阳性药物对照组造模后第2天予以强骨胶囊0.25 g·kg-1ig,用药4周。检测血尿生化、股骨生物力学、胫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指标。 结果: 血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骨钙素(BGP)、血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尿羟脯氨酸(HYP)/肌酐(Cr)、骨小梁节点数、游离末端数及股骨生物力学指标,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显著升高或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肾护骨方高、中、低剂量组血ALP,BGP,TRACP,尿HYP/Cr,骨小梁节点数、游离末端数及股骨生物力学指标均显著降低或升高 (P<0.01)。 结论: 益肾护骨方对废用性骨质疏松大鼠有不同程度的成骨作用,可以不同程度延缓或减轻大鼠废用性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益肾护骨方对大鼠的血尿生化水平、股骨生物力学、胫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指标的影响,探讨益肾护骨方对废用性骨质疏松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3月龄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益肾护骨方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物对照组(强骨胶囊),每组10只。模型组、益肾护骨方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物对照组行右侧坐骨神经切断术,假手术组的手术过程只分离显露坐骨神经后缝合切口。益肾护骨方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以相当于成人剂量的20倍、10倍、6.25倍灌胃给药(52 g/kg、26 g/kg、16.25 g/kg),阳性药物对照组以0.25 g/kg强骨胶囊灌胃给药,用药4周。检测血尿生化、股骨生物力学、胫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指标,行MBP-2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其表达阳性率。结果:血ALP、血BGP、血TRACP、尿HOP/Cr、骨小梁节点数、游离末端数及股骨生物力学指标,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显著升高或降低(P<0.01),予以益肾护骨方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益肾护骨方高、中、低剂量组相关指标显著降低或升高(P<0.01)。结论:益肾护骨方对废用性骨质疏松大鼠有不同程度的成骨作用,可以不同程度延缓或减轻大鼠废用性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颜世香  李晶晶  刘培培  段晓慧 《光明中医》2021,36(13):2175-2177
目的 观察补肾祛瘀汤合并三棱针穿刺放血治疗偏瘫后继发足踝部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6例偏瘫后继发足踝部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口服补肾祛瘀汤,三棱针在足踝部穴位穿刺放血,同时进行康复锻炼;对照组采用口服钙尔奇D,同时进行康复锻炼,治疗2、4、6周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尾悬吊大鼠诱导的废用性肌萎缩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40只雌性大鼠按体重随机平均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均给予尾悬吊造模处理。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蒸馏水灌胃,中药组分别以低、中、高3个剂量的补肾健脾活血方灌胃。称量及计算大鼠右后肢比目鱼肌肌肉湿重与体重比值;测量比目鱼肌平均横截面积;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内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比目鱼肌内AKT、mTOR、P70S6K、GSK-3β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肌肉湿重体重比、比目鱼肌平均横截面积明显下降,MSTN含量明显增多,AKT、mTOR、P70S6K蛋白表达明显降低,GSK-3β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健脾活血方各剂量组肌肉湿重体重比、比目鱼肌平均横截面积均有所增加(P<0.01),且AKT、P70S6K蛋白表达升高,中高剂量组MSTN含量有所下降(P<0.05),且GSK-3β蛋白表达中高剂量组明显降低(P<0.01),mTOR...  相似文献   

14.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下降、骨小梁微结构稀疏变细和易发生脆性骨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疾病,该病自身及伴随的一系列并发症不但给患者带来身心上的痛苦,还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破骨细胞的吸收和成骨细胞的形成对骨量稳态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紧密耦合过程的失衡可导致OP的发生,故干预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之间的通信机制对OP的治疗至关重要。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主要包括脂质代谢紊乱、骨髓干细胞分化异常、脊柱脊髓损伤等。临床以西药治疗为主,但因其不良反应频发、价格昂贵等,往往超过患者所能承受范围,故而影响治疗效果。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主骨生髓”理论,摸索出“肾-精-髓-骨”为原则的中医药治疗废用性骨质疏松症新方法,不仅具有价格低廉、不良作用少、疗效好、安全性高的特点,还针对不同类型的OP进行辨证论治,亦可联合中医外治和系统康复疗法,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和被动牵伸运动对小鼠后肢石膏固定制动所致腓肠肌、比目鱼肌废用性肌萎缩的影响,探讨电针结合被动牵伸运动对废用性肌萎缩小鼠骨骼肌恢复的作用。方法:将5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电针干预组、被动运动组和结合干预组,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4组均采用石膏固定方法制备废用性骨骼肌萎缩模型。电针干预组给予双侧\"足三里\"电针治疗,每次10 min, 1次/d;被动运动组双下肢进行被动牵伸运动,每次10 min,1次/d;结合干预组每次电针干预5 min,被动牵伸5 min,1次/d。各组均干预4周。用肌肉形态ATPase法观察各组小鼠肌纤维横截面积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慢速骨骼肌型肌钙蛋白(TNNI1)、快速骨骼肌型肌钙蛋白(TNNI2)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比目鱼肌与腓肠肌的快、慢肌纤维横截面积显著下降(P<0.05,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干预组小鼠腓肠肌快、慢肌纤维横截面积显著升高(P<0.05);结合干预组小鼠比目鱼肌、腓肠肌的快、慢肌纤维横截面积及腓肠肌TNNI1、TN...  相似文献   

16.
电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针刺与脉冲电结合,加大刺激,令针感更加显著,大幅度提升疗效;对消除交感神经非正常兴奋、血管痉挛有良好效果,可消除炎症肿胀、减轻痛感,防止陷入疼痛→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管异常痉挛→疼痛的不良循环;疏密波交替频率,还可有效规避单一波引发的电适应,令针感更明显,对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及营养吸收有不菲疗效;也能刺激运动神经,促进肌肉自主收缩,扩张血管,优化血液循环,加强肌肉活性,规避肌肉废用性萎缩,令肌肉节奏性舒缩,改善血液流通,加强患部机体循环,引导患部炎症产物吸收,消减病痛及降低黏连,遏制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产生恶性循环,最终有效帮助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