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韩明向教授从风痰阳虚论治慢性咳嗽的经验。韩教授认为,慢性咳嗽为外感和(或)内伤导致肺系受病,肺气上逆而发;风滞于肺,余邪未清是发病的外因,肺、脾、肾阳虚是发病的内因,为病之本,继发痰饮为病之标;治疗上外感者祛风散邪,内伤者分别予以温肺化饮、温脾消饮、温肾蠲饮,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外感病,历代医家均认为:温热病,是感受温热病邪,从口鼻而入:伤寒则是感受风寒之邪,从皮毛所伤。同时又有伤寒包括温病,或温病跳出伤寒等等,尤其对外寒或外热等种种原因的说法。笔者始终有惑而不解之感。为此,笔者将其临床所见,对外感病的病性加以分析,目的是对外感病的发病全面加以认识,对临床辨证论治有所帮助而简叙之。文中所言,均是笔者窥管之见,若有不妥之处,请各位同道斧正。在实际临床之中,每当对外感病的治疗时,经常能遇到这种情况,如:同时东北地  相似文献   

3.
黄聪丽  牛元起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0):1404-1406
湿热病是以外感湿热邪气为外因,内伤脾土为内因,又与饮食、劳倦等诱因有密切关系的一类疾病.湿热病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无论是外感湿热,内困中焦,还是脾湿素蕴,复感外邪,总属内外合邪而致病.如仅有外感而无内伤,或仅有内伤而无外感,则皆不易发病.故薛生白云:"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相似文献   

4.
受温病学说的影响,现代中医在外感发热病的病因病机及相应治则中热衷于从风热及清热解毒论治,这可能与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清热解毒药具有抗病毒作用有关,但通过比较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在外感发热病病因上的观点,检索现代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实践可以认为,人体正气有抗邪外出的作用,伤于寒则恶寒,伤于热则恶热,外感发热病的发病存在病邪由表入里的过程,早期基本都会出现恶寒表现,只是存在有时间和程度的差别。对于外感发热病的发病,特别是在病毒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辨识中,应将具有寒性之收引郁闭属性的外邪即外感风寒邪气作为主因。  相似文献   

5.
根据头痛的发病特点,认为头痛是由外感六淫之邪、或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导致气滞血瘀、痰浊瘀阻脑络,清窍不利而发病。病位在巅,病机为风和瘀,治疗当治风与治血相须为用。  相似文献   

6.
论脏腑风湿     
痹病包括五体痹和五脏痹,外感风寒湿邪和脏腑功能不足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在《黄帝内经》痹病基础上,提出脏腑风湿的概念,涵盖了以外感风寒湿等外邪为始动因素的多种疾病,强调外邪伏留致病的重要作用,并指出祛邪外出是脏腑风湿的首要治则.其论治范围较五脏痹和五体痹更为广泛,不仅风湿系统疾病可从脏腑风湿论治,诸多免疫相关性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1型糖尿病、格林巴利综合征等以及一些疑难杂病如原发性脑瘤、病毒性心肌炎等,其发病与外感病邪,邪气伏留密切相关,而一些祛风湿及解表祛邪药如雷公藤、防风、细辛等也常用于治疗慢性肾炎、原发性脑瘤等.因此,以上诸多疾病可从脏腑风湿论治.脏腑风湿概念的提出为一些疑难顽症的治疗提供了审因论治的思路,尤其在病机不明或久治不愈的情况下,从脏腑伏邪论治,给宿邪以出路,或可收佳效.  相似文献   

7.
19.试分析暑温的发病特点。答:暑温是夏月感受署热病邪而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发病特点表现为: (1)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暑温是发生于夏季的急性外感热病。《内经》曰:“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2)暑温发病急骤,热势亢盛,传变迅速,容易入心动风。这是与暑热病邪的性质分不开的。暑为热  相似文献   

8.
"内外合邪"是指内生之邪与外感之邪合而为病的情况.由于外感热病中的外邪常可相兼为病,而内生之邪本质上是人体内部气血阴阳失调的产物,因此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内外合邪",常预示着疾病向复杂化发展,较单纯外邪或内邪致病更难把握,需要医者仔细分析,认真应对.外感热病形成"内外合邪"的病机相当复杂,但主要表现为"同气相求"、"邪气从化"及"相间混杂"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9.
亚急性甲状腺炎属于中医瘿痛范畴,目前中医治疗多从外感温热毒邪论治,病机强调从外而内发病,但是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法治疗效果不理想。从伏气温病理论更切合亚急性甲状腺炎发病特点,病机强调从内而外发病。伏邪之生:冬季肾藏精功能受损,外邪侵入,正气不足于拒邪,邪气不至立刻发病,潜伏于少阴,并郁遏于少阳三焦化热成邪;伏邪之发病:思虑、操劳过度或房事不节,更易暗损少阴阴精,春夏之季新感外邪又引动伏邪,颈前甲状腺肿痛为少阴鼓邪外出少阳的表现,表现出阴精亏损,热毒壅滞颈部的证候。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应以清解、透达伏气温邪为主,方以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汤为主化裁出亚甲汤治疗,辅以辨证治疗新感时邪,内外同治缩短病程,后期当兼顾内伤之邪,防止疾病反复。  相似文献   

10.
“内外合邪”是指内生之邪与外感之邪合而为病的情况。由于外感热病中的外邪常可相兼为病,而内生之邪本质上是人体内部气血阴阳失调的产物.因此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内外合邪”,常预示着疾病向复杂化发展,较单纯外邪或内邪致病更难把握,需要医者仔细分析,认真应对。外感热病形成“内外合邪”的病机相当复杂,但主要表现为“同气相求”、“邪气从化”及“相问混杂”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11.
古代医家认为外感、内伤、内外合邪等因素均可致咳,现代医家借鉴前人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从风、寒、湿、热、燥、痰等邪单独犯肺,或外邪相兼为病阐述病因病机,或从肺、脾、肝、肾等脏腑失衡,亦或从正气本虚、邪气留恋等方面论述其发病原因,本文对感冒后咳嗽病因病机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论述伏邪理论的源流,已经从外感温热病扩展到内伤杂病领域;外感伏邪的治疗要注重扶正开表透邪的原则;肾病患者的发病具有伏邪致病的特点,可从伏邪理论论治,为肾病的治疗开启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湿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古代病名以"浸淫疮"为主,其发病与外感六淫密切相关,外感邪气引动内在风、湿、热邪,内外之邪相互搏结亦为发病的重要原因。文章从外感六淫出发,结合内外合邪的影响,对湿疹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相关的古代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以期为湿疹现代临床防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1 外感高热辨证施护 外感高热是指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外伤邪引发的热病.外感高热无论病邪在表或在里,发病均较快、较急、变化较多,而且与季节时令关系密切,所以有风寒、风湿、风温、暑热、暑湿、湿温、燥热、寒燥、湿热等不同.外感热病的护理,应与热病各期的辨证和治疗原则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5.
外感温热病多由肺卫受邪,起于肌表,始于上焦,若邪气未及时宣透,或误用下法,邪气内陷,病机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上焦及下焦,导致变证蜂起。透邪法通常用于燥热伤卫、阴虚感温以及风热犯肺等症候,立足于邪,着眼于透,从而能够起到化湿透邪、祛风行血的作用,并且具有育阴而不滞邪、透邪而不伤正的功效。故治疗上应重视宣透邪气、宣畅气机,给邪以出路,使邪气还从表出,以免闭门留寇。根据外感温热病的进展程度,采用透邪法进行对症治疗,对其中医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为外感温热病的中医透邪法治疗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魏喜保教授是湖北省中医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第二届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魏师擅治脾胃病 ,治法独成体系。现将魏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介绍如下。1 审因论治纳呆证纳呆是一种以不思饮食、饮食减少或食不知味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病证。魏师在治疗纳呆证时 ,强调审证求因 ,并指出纳呆证可因外感或内伤而致。外感者病在胃 ,内伤者病在脾。外感邪盛者 ,以祛邪为第一要义 ,邪去而正自安 ,脾胃纳运功能自可恢复。内伤脾胃虚弱或病后胃口不开、饮食不进者 ,一是病邪未尽 ,脾胃已伤 ;二是病邪虽去而中气未复。曾治二例纳呆证…  相似文献   

17.
痹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营卫气血失调和脏腑功能紊乱是痹病发病的内在基础,六淫外感是外在的致病因素,从外感六淫之邪、营卫气血失调、脏腑功能虚报对痹证作了探析。  相似文献   

18.
黄云瑞教授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辨治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师黄云瑞教授从事中西医心血管病临床和科研工作近功年,治学严谨,秋熟经典,对心血管病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见解。黄教授辨治病毒性心肌炎,从益气养阴着手,屡屡应手。现将黄教授对此病的辨治思路总结如下。是正气不足、邪霉犯心、伤明耗气是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关键黄教授认为,病毒性心肌炎在中医文献中无明确专论,散见于伤寒、温病和杂病中,可将其归于“心悸”、“胸痹”范畴。多由于外感温热、湿热毒邪,或表病迅速累及心脏,或表病已愈,而心脏受累所致。虽外感者众多,而酿成病毒性心肌炎者甚少,究其原因,乃…  相似文献   

19.
中医的病因是把发病时的证候同发病前体内外环境的某种动态相联系的推理性认识。病因可分为时气外感、情志过极、欲食不调、劳作失度、外物伤人和先天遗传六大类。病邪是同人体正气■抗争而引起多种证候的有害物质或势力。病邪可归纳为风、热、湿、燥、寒、滞气、淤血、痰、水、积食、燥屎、结石、虫、毒等十四种。病因和病邪既相互联系,又有实质区别。  相似文献   

20.
咳嗽、喘证、哮病病名虽然不同,症状有异,但究其病因、病机,总不离外感六淫之邪或内伤七情,导致气道痉挛而发病.笔者在辨证用方基础上配合搜风解痉法治疗咳喘哮证,多获良效.现列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