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高原地区和平原地区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Fimbrilline(fimA)基因分型的差异.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高原人群(海拔3700m,高原组)和平原人群(海拔400 m,平原组)各8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采用16S rRNA PCR法分别检测高原和平原组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P.gingivalis,应用fimA基因引物特异性的PCR方法对P.gingivalis阳性样本进行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高原组检测出P.gingivalis 77例,平原组检测出70例,高原组检出率高于平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原组牙周炎P.gingivalis各fimA基因型总检出率:Ⅰ型27例(35.1%),Ⅰb型24例(31.2%),Ⅱ型66例(85.7%),Ⅲ型10例(13.0%),Ⅳ型16例(20.8%),V型未检出,其中,ⅡfimA型的检出率最高,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原组样本中,Ⅰ型13例(18.6%),Ⅰb型21例(30.0%),Ⅱ型39例(55.7%),Ⅲ型8例(11.4%),Ⅳ型19例(27.1%),V型未检出,其中,ⅡfimA型的检出率最高,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平原组ⅡfimA型基因的检出率比较,高原组的检出率更高(P<0.05).结论 高原组龈下菌斑中P.gingivalis的fimA基因型以Ⅱ型为主,且检出率高于平原组,但同时存在多态性,可能与高原地区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口腔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进行分离和鉴定,初步分析P. gingivalis的生长特性。方法 采集慢性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者临床龈下菌斑标本并行厌氧培养,采用PCR和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鉴定P. gingivalis,分析检出率;观察P. gingivalis临床菌株的菌落特征和生长特点,分析生物学特征。结果 从35名采样对象的146个龈下菌斑标本中分离获得6株P. gingivalis临床菌株,分别命名为L2、L3、L4、L5、L11、和L12;牙周健康者龈下菌斑中P. gingivalis的检出率为27.4%,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健康部位的龈下菌斑中P. gingivalis检出率为86.7%,探诊深度为4~6 mm的牙周袋龈下菌斑中P. gingivalis检出率为95.6%,探诊深度>6 mm的牙周袋龈下菌斑中P. gingivalis检出率为96.0%。L2、L5、L11和L12在BHI平板上培养1周后均形成特征性黑色菌落,而L3和L4在培养1周后形成灰色菌落,10 d后形成特征性黑色菌落;L2、L4、L5和L12在传代30 h后进入对数期生长期,L3和L11则在传代60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结论 P. gingivalis是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优势致病菌之一,其在慢性牙周炎患者健康位点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牙周健康者,且随着牙周探诊深度的加深,检出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P. gingivalis各临床菌株的生长存在差异,提示其生物学特征和致病性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不同牙周状态下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唾液酸酶基因表达的差异,探讨唾液酸酶在慢性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Clustal W将PG0352编码的氨基酸与已知功能的氨基酸做同源比对,明确编码唾液酸酶的基因,选择不同牙周状态下的龈下菌斑样本104例,PCR检测唾液酸酶基因,RT-PCR法比较不同条件下唾液酸酶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 同源比对结果显示PG0352含有3个唾液酸酶基因特有的功能基序.病变重部位、病变轻部位及健康部位P.gingivalis的检出率分别为85.70%、76.19%和40.00%,唾液酸酶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91.67%、87.5%和87.5%.慢性牙周炎患者病变重部位唾液酸酶表达水平高于病变轻部位和健康部位(P<0.05).结论 PG0352编码唾液酸酶,P.gingivalis唾液酸酶的表达水平与牙周状态有关,推测P.gingiwlis唾液酸酶可能与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核潜艇艇员长航前后牙周状况和牙周可疑病原菌的变化.方法 选择78名核潜艇艇员,于长航前后分别检查16、41牙位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探诊深度、探诊出血,并在颊侧龈沟底部采集龈下菌斑样本,采用PCR方法分别检测7种牙周可疑病原菌,比较枪出率.结果 与长航前相比,长航后菌斑指数(PI)、牙龈指数(GI)、探诊出血(BOP)虽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升高具统计学意义(P<0.05).长航后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中间普氏菌、齿垢密螺旋体的检出率有增加(P<0.05).结论 核潜艇艇员长航可引起龈下菌斑中牙周可疑病原菌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用唾液取代龈下菌斑采集牙周致病菌样本的可能性.方法 选择侵袭性牙周炎和慢性牙周炎患者各36例,应用16S rRNA PCR技术分别检测患者龈下菌斑和唾液中的伴放线放线杆菌(A.a)、牙龈卟啉单胞菌(P.g) 和福赛斯坦纳菌(T.f).以21名牙周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 A.a在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唾液和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分别为41.67%和50%,与其他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g在侵袭性牙周炎和慢性牙周炎患者唾液中的检出率分别为66.67%和50%,在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3.33%和91.67%,与对照组的30% 和51.74%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T.f在侵袭性牙周炎、慢性牙周炎和健康对照者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分别91.67%、91.67%和85.71%;在唾液中的检出率分别为75%、66.67%和71.43%;三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牙周炎患者的非刺激性全唾液是龈下菌斑样本的集合,可以取代龈下菌斑用于采集细菌样本检测牙周病原菌.  相似文献   

6.
牙龈类杆菌(Bacteroides gingivalis,Bg)是主要的牙周致病菌之一,在快速进展型牙周炎(RPP)和其它类型牙周炎的龈下菌斑中检出率较高,血清中有相应的特异抗体水平增高。本文在国内首次报告用ELISA检测RPP患者21人,青少年牙周炎(JP)20人和牙周健康者(对照组)30人的血清抗Bg抗体IgG水平。结  相似文献   

7.
薛丹  孙江 《中外医疗》2014,33(4):58-58,60
目的观察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后临床指标的变化,并评价其规律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6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在完成龈上洁治、龈下刮治、根面平整后进入牙周维护期治疗,对其进行12个月的纵向观察,3个月进行1次牙周维护.序列治疗,记录各时间点的临床附着水平、探诊出瓶、牙齿松动度、磨牙记录根分叉病变的程度和探诊深度。结果基线平均探诊牙周袋深度为(4.83±0.49)mm,探诊附着水平为(3.29±0.91)mm,探诊出血位点比例为86%。轻、中、重度的位点治疗前后的全口探诊深度的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探诊出血位点比例由开始86%下降至10.71%。邻侧临床附着水平增加明显高于舌侧,舌侧临床附着水平明显高于颊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牙4-5mm比≤3mm容易出现牙周袋加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牙周炎的维护治疗期在慢性牙周炎牙周序列治疗过程中起到了稳定疗效的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口腔内环境改变对牙菌斑内幽门螺杆菌(Hp)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尿素酶试验和甲苯胺蓝染色,对40例牙周炎患者治疗前后牙菌斑内Hp进行检测。结果:牙周炎患者治疗前Hp检出率高于牙周健康者(χ^2=7.81,P<0.01);治疗后随着探诊浓度减少和出血指数值减少,龈下菌斑Hp检出率降低(χ^2=12.83,P<0.01),且龈下菌斑HP检出率又高于龈上菌斑。结论:Hp在口腔内生长与其相应环境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用唾液取代龈下菌斑采集牙周致病菌样本的可能性。方法选择侵袭性牙周炎和慢性牙周炎患者各36例,应用16SrRNAPCR技术分别检测患者龈下菌斑和唾液中的伴放线放线杆菌(A.a)、牙龈卟啉单胞菌(P.g)和福赛斯坦纳菌(T.f)。以21名牙周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A.a在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唾液和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分别为41.67%和50%,与其他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g在侵袭性牙周炎和慢性牙周炎患者唾液中的检出率分别为66.67%和50%,在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3.33%和91.67%,与对照组的30%和51.74%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T.f在侵袭性牙周炎、慢性牙周炎和健康对照者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分别91.67%、91.67%和85.71%;在唾液中的检出率分别为75%、66.67%和71.43%;三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牙周炎患者的非刺激性全唾液是龈下菌斑样本的集合,可以取代龈下菌斑用于采集细菌样本检测牙周病原菌。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培养法和PCR法对3种口腔常见致病微生物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对口腔致病菌的检出的敏感性.方法选择高龋和广泛型慢性牙周炎菌斑样本各40例,采用选择性培养基传统培养法和PCR法对菌斑样本进行检测,检测龋菌斑样本中的变异链球菌(S.mutans)和慢性牙周炎菌斑样本中的具梭核杆菌(F.nucleatum)和牙龈卟啉菌(P.ginginvalis).结果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培养,S.mutans检出率67.5%,P.ginginvalis检出率30%,F.nucleatum检出率70%.采用PCR方法,S.mutans检出率92.5%,P.ginginvalis检出率90%,F.nucleatum检出率80%.除了F.nucleatum外,其余两种细菌的两种方法检出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PCR方法检测口腔常见微生物的敏感性高于传统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慢性牙周病患者龈下菌斑的菌群总数分布状况.方法采用定量厌氧和需氧培养方法分别观测慢性牙周病患者和健康人的龈下菌斑菌群分布.结果慢性牙周病患者龈下菌斑的厌氧菌总数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并以牙龈卟啉菌和黑色普氏菌为主,其次是伴放线菌和小韦荣氏菌.结论牙周病患者龈下菌斑的厌氧和需氧菌群数量明显升高,牙龈卟啉菌和黑色普氏菌与牙周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牙周炎患者唾液高迁移率非组蛋白N2(HMGN2)含量与牙周炎相关性以及其在牙菌斑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纳入100例参与者,分为健康组、轻度牙周炎组、中度牙周炎组和重度牙周炎组,每组2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检测各组唾液中HMGN2的质量浓度。重组人HMGN2蛋白提纯和鉴定后,K-B法检测重组人HMGN2对牙周炎主要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抑菌作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重组人HMGN2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 与健康组相比,牙周炎患者(尤其是重度牙周炎患者)唾液中HMGN2升高( P<0.01),HMGN2质量浓度与患者牙菌斑指数呈负相关( r=-0.363, P<0.05)。重组人HMGN2能有效抑制牙周致病菌生长和菌斑生物膜形成( P<0.05)。结论 HMGN2参与了牙周炎菌斑生物膜的形成,在牙周炎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伴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慢性牙周炎患者与慢性牙周炎患者(chronic periodontitis,cP)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的分布.方法 收集50例CP患者及50例CP合并CHD患者的龈下菌斑,提取细菌DNA以巢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Nested PCR)法检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福赛斯坦纳菌(tannerella forsythensis,Tf)、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ficola,Td),并比较6种微生物在CP及CP合并CHD患者物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结果 CP组细菌检出率为:Pg 98%,Pi 92%,Fn 88%,Aa6%,Tf92%和Td98%;CP合并CHD组细菌检测出率为:Pg 100%,Pi 94%,Fn 80%,Aa 14%,Tf96%和Td98%,2组间6种牙周可疑致病菌检出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组及cP合并CHD组的龈下菌斑中6种牙周可疑致病菌的分布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研究慢性牙周炎患者牙袋内厌氧菌的分布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慢性牙周炎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84例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病变牙袋内的厌氧菌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并用琼脂稀释法检测所分离的厌氧菌对甲硝唑、青霉素、头孢美唑等7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从84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袋内共分离出305株可疑致病菌,所有患者均检出厌氧菌感染.检出菌中革兰氏阴性菌占59.34%,革兰氏阳性菌占40.66%.产黑色素雷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出率最高,分别为51.19%和55.95%,其次为中间普雷沃菌(36.90%),微小消化链球菌(35.71%),具核梭杆菌(33.33%),二氧化碳嗜纤维菌(27.38%),放线菌(10.71%)等.药敏结果显示,所检出菌株对氯霉素和亚胺培南全部敏感,对阿莫西林敏感率为98.03%,对头孢美唑和甲硝唑的敏感率在76%~88%之间,而对克林霉素和青霉素的敏感度最低为65.91%和55.73%.结论 厌氧菌感染与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密切相关,产黑色素雷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是其中的优势菌,分离菌对氯霉素和亚胺培南的敏感度较高,两者可作为治疗慢性牙周炎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颊黏膜中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进行检测,探讨其可能致病位点基因型.方法 分别选取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DMCP组)、单纯慢性牙周炎患者(CP组)和健康对照组(H组)各50例.采集颊拭子,进行牙周检查,对比牙周状况.从样本中提取DNA,RAGE PCR产物检测,PCR质量控制,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产物,确定可能的基因型.结果 RAGE基因中-429T/C位点和2184A/G位点在DMCP组、CP组和H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1704G/T位点GG基因型在DMCP组和CP组的表达要高于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GE基因中内含子区域1704G/T位点GG基因型在DMCP组和CP组中出现频率高.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和单纯慢性牙周炎可能与1704G/T位点GG基因型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对种植体龈沟牙周致病菌的影响。方法: 收集接受种植牙手术的106例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的患者,按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分为HbA1c<8%组(48例)和HbA1c≥8%组(5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HbA1c比例、菌斑指数、牙周探诊深度。采集入选牙位的龈下菌斑,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6种可疑牙周致病菌数量并统计检出率;分析龈下病菌感染与HbA1c的相关性。结果: HbA1c≥8%组患者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福塞坦氏菌、中间普氏菌和具核梭杆菌数量和检出率均明显高于HbA1c<8%组(P均<0.05);牙龈卟啉单胞菌、福塞坦氏菌和具核梭杆菌与患者HbA1c呈正相关(P<0.05),中间普氏菌与HbA1c呈负相关(P<0.05)。 结论: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与种植体龈下牙周致病菌菌群的繁殖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福赛类杆菌在牙周健康者龈沟液中、慢性牙周炎病人牙周袋内、种植体周围炎病人种植周围袋内的含量及其与感染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58名牙周健康者、60例慢性牙周炎病人、56例慢性种植体周围炎病人龈下菌斑,采用免疫荧光定量16S RNA PCR方法检测福赛类杆菌的含量与分布。结果牙周健康者龈沟内福赛类杆菌的检出率为8.62%,平均Ct值为0.0122±0.0000;慢性牙周炎病人龈下菌斑福赛类杆菌的检出率为81.67%,平均Ct值为0.0356±0.0018;慢性种植体周围炎病人龈下菌斑赛类杆菌的检出率为85.71%,平均Ct值为0.0563±0.0021。结论:种植体周围炎、慢性牙周炎的发生与福赛类杆菌的感染有相关性,种植体周围炎、慢性牙周炎的发病机理可能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