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05~2007年深圳市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中有关抗生素类不良反应监测报表,了解深圳市抗生素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 对深圳市2005-2007年3年所上报的所有抗生素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深圳市发生的抗生素涉及的药品不良反应报表数量逐年递增,多发生于19~29岁青年,并集中于粉针剂、注射剂剂型,易导致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等.结论 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抗生素药品.  相似文献   

2.
王越  张苏琳 《抗感染药学》2005,2(4):177-179
目的:分析抗生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表现及产生原因。方法:对2004年江苏省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中2556例抗生素类药物导致的ADR报表进行统计、分类、分析。结果:所收集2556例抗生素不良反应共涉及药物43种,其中头孢菌素类居首位(1117例),其次为青霉素类(718例)。结论: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首都医药》2004,11(11):1-2
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第四次工作会议日前召开,会上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负责人公布了2003年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统计结果,结果显示2003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中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大大增加,这一方面显示了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及医疗机构对抗生素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更加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临床中滥用抗生素的情况依然严重。在抗生素的药品不良反应中,以去年下半年的统计结果为例。青霉素类抗生素共接到244例不良反应报告,其中除了皮疹、荨麻疹、皮肤潮红等常见的一般药品不良反应外还出现了一些中、重度不良反应,如血管性…  相似文献   

4.
徐翀 《中国医药指南》2014,(16):245-246
目的通过对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整理分析,提高用药安全,避免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方法汇集整理我院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间由医师及药师所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156例,采用Excel表格分类及人工筛选等方式进行统计。结果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及年龄段没有必然联系,抗生素类药品居引发不良反应排行首位,给药途径中引发不良反应最多的为静脉滴注方式,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中最为常见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伤。结论应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控力度及报告机制予以高度重视,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风险,避免其重复发生,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219例药品不良反应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院1985年至1991年从药品不良反应监察工作中以“自愿呈报”的方法收集到219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作总结分析。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前五位排列为:抗生素,中枢神经系统药,磺胺及其它抗菌药,血液生化生物制品、水、电解质平衡药。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前五位排列为:皮肤损害,致热反应、耳鸣头痛头晕、过敏性休克、昏厥和栓塞性毒性反应。因果关系分析:肯定10例,很可能147例,可能58例、可疑4例。指出了药品不良反应监察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分院门诊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征及规律,为合理用药提供警示。方法对2009年3月—2011年上6月86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 86例不良反应中涉及药物15种,以抗生素类所致的不良反应居多,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占首位,占54%;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4%;静脉注射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以皮肤系统损害为主,占47.67%。结论临床工作中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强调合理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徐亦农 《北方药学》2014,(10):88-88
目的:就抗生素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及安全用药的相关措施展开分析探讨,为抗生素的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12月收治的200例行抗生素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我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200例行抗生素治疗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抗生素的临床使用进行管理时,通过对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强化药品的管理力度,不仅可以降低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院儿科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儿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集的80例药物不良反应(ADR)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整理。结果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抗生素类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居多,产生不良发应时,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皮疹、静脉炎等现象较为常见,涉及其他器官的症状较少。结论应关注儿童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加强儿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分院门诊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征及规律,为合理用药提供警示.方法 对2009年3月-2011年上6月86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 86例不良反应中涉及药物15种,以抗生素类所致的不良反应居多,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占首位,占54%;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4%;静脉注射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以皮肤系统损害为主,占47.67%.结论 临床工作中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强调合理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帮助患者了解药品,认识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性。现今社会,人们生大病去医院,生小病去药店。许多家庭都会自备一些常用药品,诸如感冒、消炎、解热镇痛的药品。但是往往大多数人并不具备相应的药品知识,认为大量用药、同时服用多种药品或尽量使用贵重药品就会有效。所以就出现了许多重复用药、错误用药的现象。结果就导致许多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常用药如感冒药、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类药的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及患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分析医院近3年抗生素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3月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上报的抗生素ADR报告243份,涉及243例患者。分析243例患者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发生ADR的抗生素种类及ADR治疗情况。结果 243例患者中累及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多,其中皮疹发生率最高,为44.03%,瘙痒发生率次之,为18.93%,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排名第三,为10.29%。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导致ADR发生的主要药品,占比最高,为43.21%,喹喏酮类、青霉素类抗生素次之,分别占15.64%、9.88%。91.77%(223/243)患者治疗治愈与好转后出院。结论 近3年抗生素ADR以皮疹、瘙痒及胃肠道反应等症状为主要表现,β内酰胺类、喏酮类、青霉素类抗生素是导致ADR发生的主要药品,临床为降低抗生素ADR的发生,应重点关于头孢类等药物的使用,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后状态。  相似文献   

12.
秦广东 《中国药业》2011,20(15):44-45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的一般情况、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系统,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7年至2009年上报的342例药品不良反应有效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42例药品不良反应中,50岁以上人群最多,有136例(39.77%);一般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有296例(86.55%);静脉注射给药方式最易导致药品不良反应,有286例(83.63%);护士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有256例(74.85%),而乡镇卫生院以医生上报为主;涉及药物以抗微生物类最多,有173例(50.58%),其中又以头孢菌素类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居首位,其次为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等;药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以及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有187例(54.68%)。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与监测工作,以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焦禹豪 《中国药业》2013,(20):82-83
目的分析抗生素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至2012年出现抗生素不良反应的病例,统计各类抗生素发生不良反应的频率和临床表现,并分析其与年龄、用药时间的关系。结果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苷类和大环内酯类发生不良反应比较多,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恶心呕吐、腹泻和发热,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年龄和用药时间密切相关。结论抗生素经常导致不良反应,应用时要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4.
路华  钱崇付  张建华 《安徽医药》2006,10(4):313-314
目的了解药物对老人引起的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警示。方法对该中心收集到的84例老人不良反应病历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引起老人不良反应的药物共有56个品种,其中抗生素类药品占首位,其次为中药,循环系统用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不良反应的分类以消化系统最为常见,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和神经系统的损害。结论应合理使用药品,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胡怡云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8):135-136
目的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8-2010年科室上报的114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14例药品不良反应中。抗感染药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为中药制剂,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结论应充分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及预防,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及其他药物。  相似文献   

16.
87例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临床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6~2007年我院收集并报告的87例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原始报告表以及相关病历、药品使用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喹诺酮类药品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消化系统反应;用药后第一天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最高,多数不良反应的转归情况良好;口服给药安全性高于静脉滴注。结论临床使用喹诺酮类药品时,应首选口服给药、常规剂量,加强对患者用药后第一天的临床观察,及时判断和处理药品不良反应,提高该类药品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29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钰  季蔚青  王璟  余军 《上海医药》2010,31(3):138-14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收集上报的29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由解热镇痛抗炎及抗风湿类药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高,为51.30%,其次为抗微生物类药、中药制剂。临床表现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其次为药物性皮疹、瘙痒和红肿。结论: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问题,进一步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通报和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我院2012年~2014年的所上报的共132份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找出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所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提高ADR上报质量,促进ADR监测工作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方法按照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对我院2012年~2014年所上报的132份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ADR上报呈现以下特点:1上报数量逐年增加,上报质量提高,新的、严重不良反应上报开始增多;2不良反应的发生存在年龄结构以中老年群体为多发、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占绝对多数、药品种类以抗生素及中药注射剂为居多、ADR发生类型主要以过敏反应和皮疹类型为主。结论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整体有所提高,但存在不足,需确实增加严重和新的不良反应的上报率,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以及合理应用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我院在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间上报的抗生素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对不良反发生的原因进行探讨。结果经统计得知,在这几年时间里,我院共接到抗生素不良反应病例86例,抗生素的种类包括有头孢类、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奎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抗真菌类以及硝咪唑类等。分析原因发现,静脉给药为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最主要因素,并且各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也占据有加到的比重。结论在临床上应用抗生素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静脉注射给药,合理应用,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艾维颖 《首都医药》2006,13(15):29-29
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公布的“2005年全市药品医疗器械监测结果通报”显示:2005年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报表中,涉及重度药品不良反应前5名的药物中头孢菌素类抗菌药占3个,其中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所致严重不良反应位居前列。这一方面可能因其临床应用广泛,增加了它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另一方面,其本身存在可引起不良反应的特点也不容忽视。就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特聘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