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8 毫秒
1.
为了提高流动人口的卫生保健意识,切实保障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了解流动儿童保健管理现状,为进一步落实流动儿童本地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针对城郊结合部人口流动性大、整体文化素质低、生存环境相对较差、卫生保健意识淡薄等特点,以开展免费体检活动为契机,对我区广益镇567名流动儿童的卫生保健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1材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广益镇3岁以下流动儿童和3岁以上未入园入托的流动儿童。城市中心区域儿童保健门诊3岁以下系统管理儿童。1·2调查方法。设计调查表,采用面对面访谈的方式逐项填写。生长发育评价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  相似文献   

2.
无锡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为经济较发达地区,系大量流动人员的流入地。无锡市滨湖区面积308·4 km2,含5镇4街道,近66万人口中市镇人口为45·7万,外来流动人口约20万(其中7岁以下流动儿童约4 00余人)。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流动儿童的健康保障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滨湖区2004年度0~5岁儿童死亡34例中,流动儿童死亡18例,占52·9%,流动儿童生存状况令人担忧。流动人口受经济条件制约,加上保健意识不强,管理相对滞后等诸多因素,流动儿童保健状况距离要求相差甚远,影响了本地区整体保健指标…  相似文献   

3.
长宁区流动人口儿童卫生保健服务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认真贯彻“妇幼二纲”精神,我们对本区流动人口儿童所享有的卫生保健服务现状与需求进行调查,为做好流动人口儿童保健与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拖。1资料与方法1·1对象。来自本区流动人口居住相对密集的北新泾、仙霞、华阳3个社区。在本市工作或生活6个月以上、夫妻双  相似文献   

4.
王秋伟  徐辉  姚昉  蒋春新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8):3924-3926
目的:对我市流动人口妇女经济状况、基本医疗保障、孕产妇孕产期保健、围产儿死亡和儿童保健情况进行初步调查,了解我市流动人口妇女儿童卫生保健现状。方法:采用常州市流动人口的现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流动人口妇女儿童是传染病爆发流行的高危人群,流动人口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医疗服务利用严重不足。结论:提出相关建议来保障流动人口妇女儿童享有与户籍所在地妇女儿童同等卫生保健服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2005年全年无锡市围产儿死亡病历30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为6.60‰,较2004年(8.16‰)下降了1.56个千分点。死胎、新生儿死亡、死产致死的构成比分别为68.51%、25.00%、6.49%。先天畸形、脐带因素、胎盘因素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因素。外地流动人口占围产儿死亡的53.57%。母亲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围产儿死亡率74.03%。结论:加大围产期保健宣传的力度和广度,加强对外地流动人口的孕期管理,提高保健意识,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北京市和杭州2城市5岁以下流动儿童卫生保健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改善流动儿童保健服务提供及利用.方法 在杭州市下城区和北京市朝阳区、大兴区选取流动人口居住比例高的社区对所有符合条件的5岁以下流动儿童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收集杭州市1 205份、北京市1823份5岁以下流动儿童监护人有效问卷.在杭州市和北京市,5岁以下流动儿童建档率分别为69.0%和53.0%,过去1年内健康体检次数达标率分别为46.4%和29.2%.杭州市流动儿童2周内腹泻和咳嗽的患病分别为16.5%和34.2%,北京市流动儿童分别为13.3%和30.4%.结论 杭州市流动儿童卫生保健状况略好于北京市,但2个城市流动儿童的卫生保健状况均明显低于当地城市户籍儿童.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社区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原因并探讨其死亡相关因素,以提高围产期保健工作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佛山市禅城区澜石医院68份于2000~2009年期间死亡的围产儿住院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年间围产儿死亡68例,均集中于流动人口,死亡率为7.78%。围产儿死因分类中,死胎占61.76%,死产占14.71%,早期新生儿死亡占23.53%,死胎明显高于死产和早期新生儿死亡(χ2=39.3846,P<0.01;χ2=23.3103,P<0.01);死亡原因以先天畸形、脐带因素、母体因素为主要原因;接受产检5次以上的围产儿死亡率明显低于5次以下,有显著性差异(χ2=67.7647,P<0.01)。结论重视社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扩大免费产检、婚检目标人群,增加社区医院先进设备的投入,提高社区医疗单位产科质量,来预防早产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是降低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流动人口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活动中必然引起大批人口的流动,同时也出现大量的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约占服务地儿童总数的15%~2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反映儿童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为探索流动儿童健康状况,2003年开始,我省设点对5岁以下流动儿童死亡进行监测,现将我省2004~2005年流动人口5岁以下儿童死亡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静安区近5年流动人口孕产妇系统管理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流动人口孕产妇在沪分娩比例的急剧上升(目前占全市分娩总数的40%以上),其孕产妇死亡占全市孕产妇死亡的90%左右,成为孕产期保健工作的突出问题。静安区是上海市中心城区,在加强本市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的同时,一直在探索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办法,提高早孕建册率、孕产妇系统管理保健率,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围生儿死亡率。现对静安区2003--2007年流动人口孕产妇系统管理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2000~2004年围产期新生儿死亡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围产保健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围产期新生儿死亡率的高低直接反映围产保健质量。为提高我市的围产保健质量,降低围产期新生儿死亡率,笔者对淄博市2000~2004年的围产期新生儿死亡资料进行分析。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2000~2004年淄博市0~4岁儿童死亡监测资料。围产期新生儿死亡是指孕28周后出生至生后7d死亡的新生儿。1·2方法。按照《淄博市0~4岁儿童死亡监测方案》对全市所有出生活产儿进行监测。对监测人员统一培训,统一监测标准、监测方法,统一印制《儿童死亡报告卡》和《0~4岁儿童死亡监测季报表》。1·3建立5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011-2017年浦东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为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提供建议措施。方法从死亡儿童的年龄、死亡地点、医疗资源使用情况、主要死因以及评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7年浦东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总人数逐年下降,但死亡总数中以非本市户籍人数为主占76. 01%;死亡儿童中婴儿所占比率最高,主要死亡地点为医院,大部分儿童死前接受过医疗服务,先天性畸形占据历年死因首位。进行专家评审的病例中,0. 04%为可以避免,10. 29%为创造条件可以避免,89. 67%为不可避免。结论应加强孕产期保健,重视家长的安全教育,扩大儿科资源建设,提高社会福利,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从而全面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流动人口儿童家长保健需求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流动儿童的保健管理.了解流动人口预防保健的需求,并为制定儿童保健工作规划而提供科学依据.特对柳林路街道流动人口进行7岁以下儿童保健知识的需求调查。  相似文献   

13.
0~3岁流动儿童保健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晶  马进  方秉华  姚国英  魏梅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6):5091-5094
目的:分析上海市流动人口儿童保健状况,为相关部门改善儿童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原则、1∶1对照研究方法,在上海市宝山和虹口两区随机抽取3岁以下儿童,其中宝山180名,男、女童各90人,虹口180人,男童98人、女童82人,分0~、1~、2~3岁3个年龄组,共计360名上海和外来流动儿童。采用统一调查表格就儿童的定期体检、营养性疾病、五官保健、意外伤害等儿童保健内容进行调查。结果:流动儿童体检未建卡率较上海儿童高(P<0.01),且1岁后建卡率高,占15.5%;体重、身高评价超过第50百分位的比例,上海儿童比流动儿童高;上海儿童完成"4.2.1"体检的比例高于流动儿童,分别占84.3%和35.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动儿童患有多种营养性疾病的比例高于上海儿童;流动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发病比上海儿童高。结论:流动儿童保健状况不及上海儿童,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流动儿童的保健管理,促进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为明确围产期保健重点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年10月~2006年9月期间在常州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124例围产儿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24例围产儿死亡中,死胎71例(57.26%),死产13例(10.48%),早期新生儿死亡40例(32.26%);孕母平均年龄27.62岁,≥35岁18例(14.52%),孕周28+2~42周,平均孕次2.07次,围产儿平均体重(1949.0±872.67)g。产母是本市户口有87例,非本市户口(流动及暂住)37例;124例围产儿死亡病例前5位原因分别是畸形、脐带因素、新生儿窒息、产母合并症、早产低体重等。结论:加强三级妇幼保健网的建设,积极宣传孕期保健知识,做好高危孕产妇管理,特别是对流动人口孕产妇的管理;28周前常规B超筛查发现畸形及预防早产,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加强监护等措施有助于减少围产儿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丁文清  冯盛芳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0):4130-4132
[目的]了解宁夏银川市5岁以下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卫生保健状况。[方法]按照整群随机抽样原则在银川市流动人口集居地区随机抽取5个社区为调查现场,利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580名5岁以下流动儿童和231名常住儿童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流动儿童新生儿访视比例为13.3%,健康体检率为54.3%,均明显低于常住儿童(76.7%和93.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50,53.95;P﹤0.05);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预防接种建卡率均达到97%以上,但流动儿童"五苗"合格接种率(68.5%)低于常住儿童(97.7%)(χ2=40.67,P﹤0.05);[结论]银川市流动儿童卫生保健水平与常住儿童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相关卫生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其卫生保健水平,使其享有与常住儿童相同的卫生保健。  相似文献   

16.
永康市2003-2007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永康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死亡相关因素,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提高儿童生命质量.方法:对2003-2007年永康市218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描述性分析.结果:全市5年平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6.83‰,新生儿死亡率为4.23‰,占总死亡的61.93%,婴儿(0~1岁)死亡率为5.58‰,占总死亡的81.65%.新生儿(0~27天)死亡以早产低出生体重为主,28天~1岁婴儿(28天~364天)死亡以先天性心脏病为主,1~4岁儿童(1岁~4岁)死亡以溺水、意外窒息和其他意外为主.5岁以下儿童死亡主要以新生儿死亡为主.死因顺位前5位为:早产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其他先天异常、意外窒息和其他意外、出生窒息.外来流动人口5岁以下儿童死亡所占比例逐年上升.结论:重点加强孕期、围产期保健与婴儿期保健工作和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提高全社会的妇幼保健意识和妇幼保健技术人员的综合服务能力;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死因特点,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努力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56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评审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英林  姜华  王清斌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8):2566-2567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文化、医疗保健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母婴安全的的重要指标。为进一步分析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及时发现和掌握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干预措施及管理办法,有效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长春市妇幼保健所组织专家对长春地区56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进行了评审。1监测结果监测点活产数10 025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56例,死亡率5·59‰。其中城市死亡29例(其中城乡结合部14例),农村死亡27例。1·1 5岁以下儿童死亡地点死在家中的20例,占35·72%,其中13例存在延误:11例就诊延误,2…  相似文献   

18.
流动儿童父母儿童保健认知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国目前约有8000万到1.2亿流动人口,其中流动儿童占20%~30%。流动人口流动性大,化和经济水平较低,保健意识薄弱,儿童作为脆弱人群其保健问题更显突出。为了解流动儿童保健服务现状,提高父母的儿童保健意识,发挥其在儿童健康促进中的积极作用,课题组于2004年4月~5月对武汉市0~7岁流动儿童保健现状及其父母的儿童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KAP)现状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与探讨5岁以下流动儿童的保健现状以及相应的干预方法。方法:选取本市人口密集的社区中5岁以下流动儿童共1032例,对其监护人就儿童的保健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讨论相应的健康干预方法。结果:根据对1032例问卷的结果研究分析显示,目前5岁以下的儿童的建档率为68.2%,体检次数的达标率为45.5%,2周内腹泻发生率为12.8%,咳嗽发生率为35.1%。结论:流动儿童的保健现状与本地城市户籍的儿童相比,保健状况明显更差。采用有效的干预方法可以提高5岁以下流动儿童的保健现状,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韦雪香 《职业与健康》2012,28(13):1627-1628
目的了解南宁市江南区流动人口儿童的卫生保健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为改善流动人口中的儿童保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2月来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保门诊健康检查的满3周岁的儿童,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出所有满3周岁的流动儿童835人,按照1∶1相匹配的原则,采用随机抽样抽取满3周岁该市儿童835例,通过儿童保健信息平台,查询两组人群儿童系统管理情况,分析体格发育及营养性疾病的患病情况。结果流动儿童的系统管理率为48.1%,该市儿童的系统管理率为92.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动儿童的体重低下、发育迟缓发生率高于该市儿童,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动儿童的营养性贫血、佝偻病发生率高于该市儿童,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流动儿童保健状况较差,在流动人口中应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强化儿童保健的重要性,改革现有的保健管理模式,让流动儿童享受均等的卫生保健服务,是改善流动儿童保健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