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改良式定点穿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8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定点穿刺,观察组采用改良式定点穿刺。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情况、穿刺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穿刺成功率为99.32%,高于对照组的9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后穿刺时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瘘1个月及1年后,两组穿刺血管内径、内瘘血液流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后渗血发生率为4.75%,低于对照组的2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穿刺后感染、皮下血肿和动脉瘤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定点穿刺可以有效提高维持性透析患者穿刺成功率,降低疼痛程度,减少渗血、内瘘感染、皮下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且通过开瘘1个月及1年后血管内径值对比,并不会造成内瘘狭窄从而导致血流减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予常规区域式穿刺法,观察组予绳梯式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内瘘正常使用率。结果: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半后,观察组渗血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疼痛、穿刺失败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脉瘤、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附壁血栓、内瘘闭塞、狭窄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内瘘正常使用率均为9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予绳梯式穿刺法,可以减少穿刺部位渗血,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内瘘穿刺点渗血的有效止血方法.方法:将56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透析中内瘘穿刺点渗血120次,均采用无菌纱线结扎止血,对照组内瘘穿刺点渗血120次均采用无菌棉球压迫止血.结果:观察组压迫止血明显优于对照组压迫止血方法.主要表现在透析中血流量不受影响、皮下瘀斑、肿胀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结论:血液透析内痿穿刺点渗血用无菌纱线结扎止血效果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钝针扣眼穿刺在动静内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82例肾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1例。对照组采用静脉内瘘使用区域法或绳梯法,观察组采用钝针扣眼法。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血流量、并发症和动静脉内瘘使用情况。结果钝针扣眼穿刺法并发症(血栓、血管瘤、血管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的绳梯法和区域法(P〈0.05),血流量明显高于传统的绳梯法和区域法(P〈0.05),且一次性穿刺成功例数明显高于传统的绳梯法和区域法(P〈0.05),穿刺点渗血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的绳梯法和区域法(P〈0.05),同时,钝针扣眼穿刺法可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内瘘使用2年以上例数明显高于传统的绳梯法和区域法(P〈0.05)。结论钝针扣眼穿刺法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穿刺点渗血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内瘘血流充足、使用寿命较长,是一个理想的穿刺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148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4例,分别施行改良穿刺法和常规穿刺法。记录两组患者的一次性成功穿刺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和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9.77%(8 395/8 414),渗血发生率为(165/8 414)1.96%,皮下血肿发生率为(225/8 414)2.67%;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7 543/8 414)89.65%,渗血发生率为11.98%(1 008/8 414),皮下血肿发生率为10.82%(910/8 41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穿刺法临床效果优良,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林飞燕 《中外医疗》2023,(6):169-172+177
目的 探讨不同穿刺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功能状态情况。方法 随机选择2019年5月—2021年5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透析室进行透析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向心穿刺组(采用向心穿刺法)及离心穿刺组(采用离心穿刺法),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率,疼痛程度,穿刺2个月后动静脉内瘘的功能状态和4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向心穿刺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率、疼痛程度优于离心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向心穿刺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功能正常者占93.33%,高于离心穿刺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20)。向心穿刺组动脉瘤、内瘘狭窄、内瘘阻塞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离心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向心穿刺法易操作,不易出血,穿刺点渗血率低,疼痛程度低,长期使用内瘘功能状态良好,并发症概率要较离心穿刺法低,适合维持性血压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理念在内瘘闭塞后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内瘘闭塞后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按照奇偶数字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与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对照组护理成功率为75.00%,观察组护理成功率为9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肿胀及疼痛、皮下渗血、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理念在内瘘闭塞后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密闭式回血法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将2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00例采用密闭式回血法,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开放式回血法。观察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皮下出血、血肿,动静脉内瘘感染及闭塞发生率。结果穿刺点渗血、皮下出血、血肿、动静脉内瘘感染、闭塞发生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中应用密闭式回血法,较常规开放式回血法优化了操作过程,减少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钝针扣眼穿刺法对预防血透患者内瘘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血液净化中心血透患者 40 例,分为 两组,观察组 20 例采用钝针扣眼穿刺法,对照组 20 例采用锐针穿刺法穿刺。3 个月后比较两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长 期穿刺动静脉内瘘后的止血时间、假性动脉瘤和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以及疼痛情况。结果 观察组钝针穿刺的疼痛程度、止 血时间、假性动脉瘤和穿刺点渗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钝针扣眼穿刺法能够减轻患者穿刺时的疼痛感 及因用锐针反复穿刺带来的内瘘并发症,延长内瘘使用寿命,从而提高血透患者透析生存质量。钝针扣眼穿刺法实用性 高,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0.
吴邯  刘芳  程丽  张莹莹 《安徽医学》2017,38(6):798-800
目的 探讨不同进针角度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点渗血、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使用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内瘘穿刺针尖与皮肤呈35~40°,对照组为20°.对比两组患者半年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透析时内瘘穿刺点渗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5.62%)高于对照组(90.45%),穿刺点渗血发生率(12.88%)低于对照组(17.81%),疼痛发生率(3.85%)低于对照组(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35~40°角进针穿刺动静脉内瘘,可增加内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点处渗血、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对前臂新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穿刺点渗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2月—2020年4月前臂新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法,观察组采用零压力改良穿刺法,比较两组穿刺情况[穿刺时疼痛程度(VAS评分)、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发生率、血流量]、并发症(假性动脉瘤、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发生率、透析充分性[尿素清除指数(Kt/V)、尿素清除率(URR)]。结果:观察组穿刺时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穿刺点渗血发生率、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假性动脉瘤、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并发症发生率为6.38%,低于对照组的28.26%(P <0.05);观察组URR> 65.0%、Kt/V> 1.2占比59.57%、72.34%,与对照组52.17%、67.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零压力改良穿刺法能显著缓解前臂新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疼痛程度,降低穿刺点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PCI治疗的1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就诊时是否有合并症分为两组,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者分为观察组(70例),无合并症者分为对照组(66例),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观察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穿刺点渗血、感染、支架血栓形成、造影剂相关肾损伤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桡动脉术后闭塞、动静脉瘘、前臂血肿、支架脱载、冠状动脉穿孔、无复流等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似,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应侧重预防支架血栓形成、感染及穿刺点出血,并长期坚持抗凝治疗,应争取积极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留置单针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经皮动静脉内瘘狭窄球囊扩张术围术期的使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经皮动静脉内瘘狭窄球囊扩张术患者6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2例予以双针穿刺,观察组32例予以留置单针穿刺,比较两组球囊扩张术后皮下血肿,再次狭窄时间以及内瘘失功发生情况差异。结果:观察组皮下血肿发生率为6.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一年内内瘘再狭窄发生率观察组为18.75%,低于对照组的28.13%,内瘘失功观察组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动静脉内瘘狭窄球囊扩张术围术期使用留置单针穿刺法更有利于保护内瘘,延长使用寿命,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瘘分级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内瘘护理,观察组采用内瘘分级护理.比较两组内瘘重复穿刺率、内瘘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内瘘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内瘘总重复穿刺率低于对照组,其中Ⅰ级、Ⅱ级内瘘重复穿刺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两组患者Ⅲ级内瘘的重复穿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流量不足、渗血、血肿等内瘘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及动脉瘤、内瘘血栓、内瘘狭窄等内瘘远期并发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实施内瘘分级护理减轻了患者内瘘重复穿刺的痛苦,减少了内瘘并发症,延长了内瘘使用时间,保障了患者血液透析的正常进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钝针扣眼穿刺法在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总结应用与管理经验.方法: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本院血液净化中心采用肾替代治疗应用AVF对象36例,采用随机对照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入选对象18例,分别采用绳结穿刺法与钝针扣眼穿刺法.结果:透析6个月,观察组穿刺点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内瘘狭窄率、穿刺点渗血率、血流量不足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VF中应用钝针扣眼穿刺法感染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保障高质量的护理.  相似文献   

16.
屈巧兴  莫迪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3):1611-1612
目的:探讨长期透析患者内瘘选择阶梯式分点穿刺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建立血液透析以来至2007年2月现存使用内瘘的患者共47例(对照组)采用随意分点穿刺和2007年2月至2009年2月新建内瘘的患者共32例(观察组)采用阶梯式分点穿刺.结果:两组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阶梯式分点穿刺是保持内瘘的完整性,减少并发症,减少患者痛苦,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皮下隧道法预防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对69例患者采用皮下隧道法PICC静脉置管(观察组),60例患者采用传统PICC静脉置管(对照组),置管期间加强感染监测和护理.观察一次穿刺成功率、期间穿刺部位渗血、导管移位、导管相关性感染及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及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过程中及留置期间出血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导管移位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皮下隧道法穿刺PICC导管置管方法操作容易,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在预防PICC穿刺部位出血及导管移位中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三种不同的内瘘穿刺法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雯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8):2399-2401
目的:比较普通穿刺、钝针扣眼穿刺和新型钝针扣眼穿刺等三种不同的动静脉内瘘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0例采用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A(普通穿刺)、B(钝针穿刺)、C(新型钝针穿刺)三组,各20例。6个月后,比较三组患者穿刺相关并发症、各生化指标和透析充分性。并对影响穿刺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变量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C组穿刺点剧痛、内瘘狭窄的发生率低于A、B组,而内瘘血肿、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低于A组(P均〈0.05);6个月后C组患者CRP水平低于A、B组,HGB水平高于A、B组(P均〈0.05),组间URR、Kt/V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内瘘穿刺并发症的主要因素是透析龄、HGB、CRP。结论:新型钝针扣眼穿刺法能明显降低透析患者穿刺点血肿、假性动脉瘤、血管狭窄的发生率,减轻透析患者的微炎症状态,且不影响透析充分性;内瘘穿刺的并发症可能与透析龄、HGB、CRP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适合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的穿刺管理办法,提高内瘘穿刺质量,为延长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我院血液透析室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按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绳梯法进行穿刺,观察组患者采取穿刺计划表指导护士进行绳梯法穿刺。由科室穿刺小组为每位选择绳梯式穿刺法的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设计穿刺位点,绘制内瘘血管穿刺示意图,建立穿刺计划表,护士穿刺前,结合穿刺计划表,严格按事前设计的穿刺点进行穿刺。结果应用穿刺计划表进行穿刺的患者,内瘘并发症(血栓、血管瘤、血管狭窄、内瘘失功)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干预后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下降,拔针后按压的时间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穿刺计划表指导护士进行内瘘穿刺,可明显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了由于护士轮班而造成的穿刺部位选择不确定性及穿刺部位的重复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的应用效果。方法:由8名护士和一名医生自愿组成一个"圈",通过圈组成员多次讨论,最终确立"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将2014年3月~5月在本科规律透析的40位患者设为品管圈活动前,2014年6月~8月规律透析的40位患者设为品管圈活动后,对活动前后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并制订和落实整改措施。结果:品管圈活动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低于品管圈活动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渗血的发生率,同时还提高了圈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责任心,同时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促进了血液透析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