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背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常观察到血液流变学参数异常,这种变化虽然不是发生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但血液流变学改变仍不能忽视.目的研究不同性别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的价值.设计以患者和健康人为研究对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学物理研究所和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2000-01/1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91例,男64例,女27例,平均年龄(64±9)岁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40例,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8±11)岁.同期选择84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男52例,女32例,平均年龄(56±10)岁.方法晨起空腹采肘静脉血2
mL,肝素抗凝.血液黏度测定用NXE-1锥板式粘度计(中国成都仪器厂生产).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性别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和对照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男性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女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女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细胞比容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升高是造成血液黏度增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目前被公认为是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近期频繁发作的TIA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因此探讨TIA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对TIA患的病情演变、发展、估计预后、预防性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旨在观察中药复方芪棱汤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03-07/2003-12暨南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3例TI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治疗组(常规加芪棱汤),疗程结束后评定临床疗效,并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F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值分别为(4.21±1.74)mPa/s,(1.52±0.74),(234.21±64.87)μg/L,(3.16±0.77)g/L,明显低于治疗前(6.12±1.44)mPa/s,(1.74±0.22),(276.15±63.25)μg/L,(4.56±0.89)g/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下降水平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降低血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调整凝血纤溶活性,可能是芪棱汤治疗TIA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芪棱汤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旨在观察中药复方芪棱汤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03-07/2003-12暨南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3例TI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治疗组(常规加芪棱汤),疗程结束后评定临床疗效,并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F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lt;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值分别为(4.21&;#177;1.74)mPa/s,(1.52&;#177;0.74),(234.21&;#177;64.87)μg/L,(3.16&;#177;0.77)g/L,明显低于治疗前(6.12&;#177;1.44)mPa/s,(1.74&;#177;0.22),(276.15&;#177;63.25)μg/L,(4.56&;#177;0.89)g/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组间治疗后比较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下降水平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lt;0.05)。结论:降低血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调整凝血纤溶活性,可能是芪棱汤治疗TIA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辅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应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观察组加用银杏叶提取物辅助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对照组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为2.26±0.18m Pa·s、55.54±3.75%、3.95±0.87g/L,均分别高于观察组的1.76±0.17m Pa·s、42.77±3.49%、3.28±0.85g/L;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6.36%,低于观察组的9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9.09%,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5.45%,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银杏叶提取物辅助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避免疾病反复发作,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比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况、应对方式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3-07/2004-07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采用心理状况问卷(共52个条目,包括4个维度:主观健康感30分,无能为力感30分,沮丧感30分,社交障碍感15分,评分越高说明以上感觉越强烈)调查患者的心理状况。采用医学应对问卷[共20个条目,包括面对(20分),回避(20分),屈服(10分)3个分量表]测评患者的应对方式,同时探讨心理状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收回完整合格的问卷173份。①患者心理状况问卷得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主观健康感得分高于急性脑梗死患者(24.08&;#177;7.23.18.35&;#177;5.84,T=-2.535,P=0.000),无能为力感和沮丧感得分低于急性脑梗死患者(28.64&;#177;5.09,29.95&;#177;4.55;20.12&;#177;3.86,24.08&;#177;4.27,P〈0.05)。②医学应对问卷得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患者回避量表得分高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屈服量表得分低于急性脑梗死患者(16.23&;#177;4.08,14.76&;#177;3.55:7.95&;#177;3.40,9.83&;#177;4.13,P〈0.05)。③心理状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自主健康感,无能为力感得分与面对及回避应对方式相关(r=0.739,P〈0.05,);沮丧感和社交障碍感得分与屈服应对方式相关(r=0.687,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自主健康感,无能为力感、沮丧感和社交障碍感均与屈服应对方式相关(r=0.837,P〈0.001);无能为力感得分与回避应对方式相关(r=0.825,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理状况较差,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急性脑梗死患者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干预。 相似文献
8.
脉络宁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预后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观察脉络要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预后及血液流变学指的影响,将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才随机分为两组,脉络宁治疗组(35例)和706代血浆照组(25例),在用药前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结果显示,两组用药前各项指对比均有明显改变,治疗组用药后全血比粘度(低切)下降较对照组晚明显(P<0.01),治疗组用药后半年内TIA复发率17.14%,无一例发生脑梗塞;而对照组TIA复发率36.00%% 相似文献
9.
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在脑梗塞(CI)中的变化规律及其致病机理。方法 测定15 8例CI患者血液流变学6项指标[全血低切和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HCT)、血沉(ESR)和纤维蛋白原],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CI患者两性全血低切和高切粘度、血浆粘度以及纤维蛋白原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0 .0 5 ,P <0 .0 0 1) ;两性HC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结论 血液流变学异常是CI的病理机制之一;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是造成CI患者血液粘度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对4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升高。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升高是造成血液高粘滞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是指由于患者脑部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的脑血管疾病。2008年卫生部第三次全国居民死因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疾病为我国居民死亡因素的第一位。而脑梗死又是各型腩血管疾病中发病率最高、致残率最高、病死率最高的一种。本文检测了78例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旨在为临床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观察脉络宁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预后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将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脉络宁治疗组(35例)和706代血浆对照组(25例),在用药前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显示:两组用药前后的各项指标对比均有明显改变,治疗组用药后全血比粘度(低切)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治疗组用药后半年内TIA复发率17.14%,无一例发生脑梗塞;而对照组TIA复发率36.00%,脑梗塞发生率8.00%,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脉络宁是治疗和预防缺血性中风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降纤酶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红细胞与血小板参数及血小聚集性的变化。
方法:选择2004—01/12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病程12h之内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27例为患者组,入院当天注射2支10U降纤酶(商品名东菱克栓酶,日本东菱药品工业株式会社产,进口许可证号:93048),于入院第3,5,7天再次注射1支10U的降纤酶。以同期体检的53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测定血液流变学、红细胞、血小板参数及血小板聚集性,患者组检测2次(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
结果:18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组治疗前的全血高、中、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平均血小板体积显著高于对照组[(4.88&;#177;0.62),(6.09&;#177;0.87).(22.09&;#177;4.29)mPa&;#183;s,8.69&;#177;0.47,(10.15&;#177;1.21)fl;(3.99&;#177;0.38).(5.20&;#177;0.53),(19.04&;#177;3.01)mPa&;#183;s,6.97&;#177;0.58,(8.17&;#177;1.01)n,P〈0.01];血小板1,5min聚集率和最大血小板聚集率也高于对照组[(38.2&;#177;6.7)%,(54.1&;#177;8.5)%,(64.2&;#177;10.9)%;(29.5&;#177;4.4)%,(39.3&;#177;7.4)%,(42.5&;#177;8.1)%,P〈0.01],而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175.00&;#177;48.91),(229.41&;#177;51.42)&;#215;10^9L^-1,P〈0.01]。②患者组治疗2周后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小板1,5min聚集率等指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20.41&;#177;3.27),(1.71&;#177;0.36)mPa&;#183;s,(0.43&;#177;0.06)L/L,7.42&;#177;0.49,(31.6&;#177;4.5)%,(41.6&;#177;7.8)%,P〉0.05]。
结论:①急性腔隙性脑梗死与高黏血症、高血小板聚集性及大血小板增加有关。②降纤酶有明显降低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聚集性、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碟脉灵注射液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效果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7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用碟脉灵注射液治疗;对照组38例,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然后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判定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情况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79%),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全血低切粘度改善有非常显著差异性(P<0.01),血浆粘度和血小板聚集率也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除全血低切粘度改善有显著差异(P<0.05)外,余不显著。结论:碟脉灵注射液能有效减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改善血液粘度,增加脑血流量,是一种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的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至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对其发展至脑梗死影响。方法:分析110例TIA患者3个月临床资料。结果: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血清TG、LDL、FIB两组间比较P〈0.05。结论:TIA发作持续时间久、发作频率高,血清TG、LDL及FIB增高与TIA短期内发生脑梗死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张志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5,9(25):90
目的观察阿片类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003-06/2004-07濮阳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52例随机分为2组:①对照组(n=25):复方丹参20mL+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0d。②纳洛酮组(n=27):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2.4mg+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0d。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各指标比较无差异,治疗后纳洛酮组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和红细胞压积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犤(5.12±1.26),(5.65±1.17)mPa·s;(1.42±0.11),(1.75±0.12)mPa·s;(7.16±1.97),(10.18±4.26)mPa·s;0.38±0.04,(0.47±0.04);P<0.05犦,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纳洛酮有抗凝、降低血液黏度的作用,能增加脑缺血区的血流量,促进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治疗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34例TIA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74例)与对照fA(6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治疗组给予:①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超体重等危险因素的正规治疗;②口腹阿司匹林和部分患者加潘生丁;③部分患者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川芎嗪。对照组无正规治疗。随访2~9年。结果:治疗组出现完全性脑卒中为9.4%,对照组为38.4%,P<0.005,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况、应对方式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3-07/2004-07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采用心理状况问卷(共52个条目,包括4个维度:主观健康感30分,无能为力感30分,沮丧感30分,社交障碍感15分,评分越高说明以上感觉越强烈)调查患者的心理状况。采用医学应对问卷犤共20个条目,包括面对(20分),回避(20分),屈服(10分)3个分量表犦测评患者的应对方式,同时探讨心理状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收回完整合格的问卷173份。①患者心理状况问卷得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主观健康感得分高于急性脑梗死患者(24.08±7.23,18.35±5.84,t=-2.535,P=0.000),无能为力感和沮丧感得分低于急性脑梗死患者(28.64±5.09,29.95±4.55;20.12±3.86,24.08±4.27,P<0.05)。②医学应对问卷得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患者回避量表得分高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屈服量表得分低于急性脑梗死患者(16.23±4.08,14.76±3.55;7.95±3.40,9.83±4.13,P<0.05)。③心理状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自主健康感,无能为力感得分与面对及回避应对方式相关(r=0.739,P<0.05,);沮丧感和社交障碍感得分与屈服应对方式相关(r=0.687,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自主健康感,无能为力感、沮丧感和社交障碍感均与屈服应对方式相关(r=0.837,P<0.001);无能为力感得分与回避应对方式相关(r=0.825,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理状况较差,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急性脑梗死患者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干预。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肺心病合并脑梗塞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方法:检测了60例肺心病患者和31例肺心病合并脑梗塞者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慢性肺心病合并脑梗塞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粘附率、纤维蛋白原与血沉均显著升高(P<0.05);血红蛋白无显著改变。结论:肺心病合并脑梗塞患者的血液呈高凝和高粘滞状态,强调肺心病在常规治疗上应用血液流变学药物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