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MRTA对面肌痉挛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体层血管造影(megn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RTA)对面肌痉挛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60例经手术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的MRTA表现及手术结果。结果60例症状侧MR-TA检查有血管压迫者为41侧,接触者为10侧,共51侧,敏感性为85%。60例症状侧行手术治疗,手术发现有血管压迫或接触者48侧,MRTA检查诊断神经血管压迫和接触的特异性分别为95.12%和80%。结论MRTA成像作为一项新的影像学检查技术,能较好地显示面神经脑池段与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从而为面肌痉挛的病因诊断及临床上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术前评估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对面肌痉挛(HFS)病因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HFS患者52例(观察组)和健康成人20例(对照组)进行MRTA检查,观察3D-TOF成像序列结合3D-CISS序列中脑桥小脑角(CPA)池内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并与手术结果进行盲法对照。结果观察组患侧与健侧及对照组相比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TA对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的敏感度为94.1%,特异度为86.7%,阳性预测值为88.9%,阴性预测值为92.9%。结论MRTA证实面肌痉挛患者在面神经出脑干段(REZ)存在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MRTA诊断CPA池内血管接触或压迫敏感度和真实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对三叉神经痛(TN)病因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TN患者45例及健康成人(对照组)20例,行MRTA检查.观察3D-TOF成像序列结合3D-CISS序列中脑桥小脑角池内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并与手术结果进行盲法对照. 结果 TN组患侧神经血管存在接触或压迫41例,健侧存在血管接触或压迫9例,对照组40侧有10侧显示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TN组患侧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的阳性率与健侧及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和对照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MRTA对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约登指数分别为93.75%,81.82%,88.89%,88.24%,90%,5.16,0.077.0.76. 结论 MRTA诊断CPA池内血管接触或压迫敏感度和真实性高,为尽早合理治疗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RTA)显示桥小脑角区脑神经与血管的三维空间关系的能力及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患者(其中三叉神经痛178例,面肌痉挛32例)术前MRTA影像学表现及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术中所见责任血管结果。结果:MRTA重建可以直观地显示桥小脑角脑神经与血管的三维立体的图像。再现局部脑神经与血管解剖结构。210例症状侧术前MRTA检查有血管压迫者为157侧,血管与神经接触密切者为35侧,共192侧,敏感性为91.496。手术中发现有血管压迫或接触者202侧,其中动脉责任血管187侧,静脉责任血管9侧,动静脉双重责任7侧。MRTA检查诊断神经血管压迫和接触的特异性分别为98.7%、(155/157)和94.3%(33/35),其余4侧仅见蛛网膜增厚,而血管与神经之间接触不密切。MRTA未能发现但手术中证实存在血管压迫或接触者14侧,其责任血管均为静脉或小动脉。结论:高分辨MRTA成像结合3D后处理重建能清晰显示三叉神经和面听神经脑池段与周围血管的空间关系,对明确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为术前筛选手术病人及优化MVD手术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RTA)显示面神经与周围血管三维空间关系的能力,探讨MRTA对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10例HFS患者临床及MR资料,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210例HFS患者,MRTA显示患侧(共215侧,双侧症状5例)有血管压迫和接触面神经分别109侧和86侧,可疑接触9侧,阳性率为94.9%;健侧(205侧)面神经有血管压迫和接触分别12侧和23侧,可疑接触6侧,阳性率为20%.HFS患者患侧与健侧面神经与邻近血管解剖关系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症状与血管接触或压迫面神经有显著相关性(P<0.01).80例手术患者术中见78例有血管压迫或接触,未见责任血管2例;71例术前MRTA与术中所见完全相符,4例术前MRTA阴性患者,术中3例见静脉责任血管.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MRTA诊断HFS的灵敏度为96.2%,诊断符合率95.0%.结论 MRTA是术前诊断HFS病因无创、有效的检查方法,能清楚显示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的空间关系,为HFS的诊治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照分析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RTA)表现及手术结果,探讨MRTA在诊断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血管神经压迫中的价值.方法 经临床诊断三叉神经痛53例,面肌痉挛42例,行MR三维时间飞越稳态梯度回波序列(3D-TOF-SPGR):采集图像,利用原始图像对两侧三叉神经和面神经进行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观察血管与神经的关系,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53例三叉神经痛中,有48例MRTA重建显示明确的异常血管,存在血管压迫或接触三叉神经,阳性率为90.56%.42例面肌痉挛中有40例MRTA显示了面神经起始段有微血管跨越或对面神经有轻微的推压改变,阳性率为95.24%(40/42),与手术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 MRTA对发现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血管神经压迫具有重要价值,MRTA原始图像及斜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是显示神经血管接触的敏感方法,对选择手术方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治疗舌咽神经痛的有效手术方法。方法:1986年1月~1997年12月,对17例舌咽神经痛患者进行了外科手术治疗,其中显微血管减压术3例、血管减压术同时行舌咽神经根及迷走神经上部1根~2根丝切断术4例、舌咽神经根及迷走神经上部1根~2根丝切断术10例。结果:17例患者疼痛全部消失,3例出现偶发性干咳,其中1例伴轻度声音嘶哑及吞咽功能障碍。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舌咽神经根及迷走神经上部1根~2根丝切断术或2种术式合用均为治疗舌咽神经痛的有效治疗方法,采取哪种手术方式应由术中有无责任血管压迫及责任血管压迫的方式而定  相似文献   

8.
MRTA对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tomographic angiography,MRTA)对诊断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血管神经压迫的价值.方法:临床诊断的三叉神经痛11例,面肌痉挛13例,行三维时间飞越破坏性稳态梯度回波序列(3DTOF-SPGR)采集图像,利用原始图像对两侧三叉神经和面神经进行斜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观测血管神经的关系.结果:11例三叉神经痛中,MRTA显示9例存在三叉神经血管压迫或接触,阳性率为81.8%(9/11),可疑接触2例.13例面肌痉挛中有12例显示了面神经起始段有微血管跨越或对面神经有轻微的推压改变,阳性率为92.3%(12/13).结论:MRTA对发现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血管神经压迫具有重要价值,MRTA原始图像及斜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是显示神经血管接触的敏感方法,对选择手术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MR断层血管成像(MRTA)在原发性面肌痉挛(EHFS)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02例确诊单侧EHFS患者和70例正常志愿者,接受双侧面神经MRTA检查,每侧面神经均获取横断面、斜冠状面及冠状面三个断面的图像.结果MRTA显示,患侧面神经血管接触及压迫的阳性率83.33%明显高于健侧13.22%(P<0.01);综合三个断面进行判断,可较任何单一断面获得更高的敏感性(83.33%)、特异性(86.78%)、准确性(85.76%),以及与临床症状的一致性(Kappa=0.672).结论血管明确接触/压迫面神经征象与临床发生EHFS症状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多平面MRTA成像有助于提高MRI检出血管接触或压迫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MRTA诊断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MR断层血管成像(MRTA)在原发性面肌痉挛(EHFS)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02例确诊单侧EHFS患者和70例正常志愿者,接受双侧面神经MRTA检查,每侧面神经均获取横断面、斜冠状面及冠状面三个断面的图像。结果MRTA显示,患侧面神经血管接触及压迫的阳性率83.33%明显高于健侧13.22%(P<0.01);综合三个断面进行判断,可较任何单一断面获得更高的敏感性(83.33%)、特异性(86.78%)、准确性(85.76%),以及与临床症状的一致性(Kappa=0.672)。结论血管明确接触/压迫面神经征象与临床发生EHFS症状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多平面MRTA成像有助于提高MRI检出血管接触或压迫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舌咽神经痛的病因,提高治愈率。方法 采用局麻下乙状窦后进路舌咽神经根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术。结果 30例舌咽神经痛,29例疼痛立即消失,1例无效者于术后1月行第2次手术治愈。术后随访0.5~6年,疼痛均未再发作。结论舌咽神经痛的病因主要为血管压迫舌咽神经根,而颈内静脉孔区蛛网膜增厚粘连造成舌咽神经根的无法缓冲,受其动脉搏动性的压迫敏感区是病因学基础。认为舌咽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是一种解除病因的治疗方法,治愈率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2.
Zhao WG  Zhu J  Shen JK  Hu JQ  Tan L  Miu F  Chen KM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1):1871-1873
目的回顾性总结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影像技术在面肌痉挛术前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998年6月至2003年2月,对336例面肌痉挛患者进行了术前常规MRTA检查。336例中男127例,女209例,年龄16—75岁,平均46.2岁。除1例症状为双侧外,其余均为单侧,其中左侧214例、右侧121例。发病时间1—29年,平均6.2年。双盲读片作面肌痉挛病因诊断并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结果336例患者MRTA显示,器质性病变3例,其中桥脑小脑角脑膜瘤1例、表皮样囊肿2例。发现症状侧存在责任压迫血管者273例,阳性率达81.3%,均由手术证实。症状对侧或双侧有可疑压迫血管27例,假阳性率为8.0%。MRTA未显示压迫血管33例,阴性率9.8%;阴性的33例中在手术时发现存在责任血管30例,阴性符合率仅9%,提示MRTA阴性并非手术反指征。结论MRTA检查是面肌痉挛术前病因诊断的一种有效、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不仅可发现面肌痉挛的器质性病因,还可显示微血管压迫的存在及其来源,具有很高的阳性符合率,有助于术前对手术难易度的评估和术中对责任血管来源及走向的把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来应用MVD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43例(面肌痉挛21例,三叉神经痛20例,舌咽神经痛2例)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疗效进行分析。结果20例三叉神经痛及2例舌咽神经痛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21例面肌痉挛患者中19例术后痉挛立即消失,2例术后3d痉挛消失。所有患者未见听力下降、面瘫、眩晕、血肿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术后随访2~24个月,43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MVD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及舌咽神经痛是安全有效的,创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是目前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6月应用MVD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43例(面肌痉挛21例,三叉神经痛20例,舌咽神经痛2例)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20例三叉神经痛及2例舌咽神经痛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21例面肌痉挛患者中19例术后痉挛立即消失,2例术后3 d痉挛消失.未见听力下降、面瘫、眩晕、血肿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术后随访2~24个月,43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MVD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及舌咽神经痛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是目前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神经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患者3D-TOFMRA表现,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面肌痉挛患者3D-TOFMRA表现与手术结果。结果:43例面肌痉挛患者共86侧面神经,3D-TOFMRA检查发现症状侧血管压迫或接触,经统计学分析,患者症状与是否存在血管压迫或接触有显著性意义(P〈0.01)。43例患者症状侧行手术治疗,术中证实均有血管压迫或接触者,3D-TOFMRA诊断血管与手术不符者8例。结论:3D-TOFMRA能清晰显示面神经与毗邻血管之间的关系,对面神经血管压迫或接触的正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提供手术依据。  相似文献   

16.
1002例颅神经疾病微血管减压手术疗效和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总结显微手术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的经验,分析其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各类颅神经疾病1 002例(三叉神经痛243例,面肌痉挛757例,舌咽神经痛2例)。术前核磁共振检查了解病因及相应颅神经周围是否存在责任血管及其来源与走向,根据Jannetta等所述方法,于全麻下侧卧位进行手术。结果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有效率为94.2%,面肌痉挛患者为92.3%,2例舌咽神经痛术后症状均消失。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9.7%,严重并发症4例,死亡率为0.3%,没有致残病例。平均随访39个月,复发率为5.2%。结论显微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疗效确切,良好的显微外科技术是降低并发症的关键。微血管减压术是高风险手术,必须重视术后病情突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显微手术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的经验,分析其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各类颅神经疾病1002例(三叉神经痛243例,面肌痉挛757例,舌咽神经痛2例).术前核磁共振检查了解病因及相应颅神经周围是否存在责任血管及其来源与走向,根据Jannetta等所述方法,于全麻下侧卧位进行手术.结果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有效率为94.2%,面肌痉挛患者为92.3%,2例舌咽神经痛术后症状均消失.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9.7%,严重并发症4例,死亡率为0.3%,没有致残病例.平均随访39个月,复发率为5.2%.结论显微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疗效确切,良好的显微外科技术是降低并发症的关键.微血管减压术是高风险手术,必须重视术后病情突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手术疗效。方法自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35例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前均经MRTA证实颅内段三叉神经根部存在血管压迫,在我科接受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所见和临床疗效。结果本组中累及三叉神经单支者3例(占8.6%),两支或三支者32例(占91.4%)。67.0%的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存在多支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部上内侧血管压迫占52.6%,上外侧占28.3%,下侧占19.1%。35例患者中有52.5%术后疼痛完全缓解,31.4%部分缓解,而有16.1%的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疼痛无明显缓解或疼痛复发。结论颅内段三叉神经根部全程充分减压是影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疗效的重要因素;采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angiography,MRTA)方法进行术前评估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尽管临床上习惯将三叉神经痛及舌咽神经痛分为原发、继发二型,然而,许多表现完全符合原发性疼痛的患者术中却发现明显的病理改变。本文对我科1989~1998年问因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及舌咽神经痛而采用乙状窦后径路手术治疗的29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20.
经颅舌咽神经切断术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的诊断、手术治疗及预防。方法:采用术前术中双重诊断法、改良经颅 舌咽神经切断术、舌咽神经剪进行诊断治疗。对该病做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前10例用传统术式与后20例用改 良术式加舌咽神经剪相比较,后者住院日短、并发症少,操作简便。单纯切断舌咽神经者17例,同时切断迷走神 经根丝者13例,后者常遗留永久性神经损害症状。有明确上咽部及面颅慢性炎症者19例,占63%。结论:①改 良经颅舌咽神经切断术加舌咽神经剪是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最简便、安全、可靠的方法。②双重诊断法不但使 诊断确立无误,也决定是否切断迷走神经根丝。而迷走神经损害较严重,应尽量避免。③上咽部及面颅慢性炎症 至少是主要诱因,应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