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伤性休克复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创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介绍创伤休克的概念、诊断,强调止血和液体复苏是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基本治疗,并介绍了液体复苏的发展史和目前一些新的液体复苏策略,液体复苏的目的是恢复终末器官灌注和组织氧供.  相似文献   

2.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但对于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患者给予与大量快速液体复苏可导致血液丢失增多、凝血功能障碍及死亡率增高,新近提出了许多新的复苏策略,如延迟复苏、低压复苏和血管加压素复苏等。  相似文献   

3.
失血性休克是指各种原因造成机体大量失血所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液体复苏是失血性休克紧急内科治疗的关键环节。腹腔复苏是指通过腹腔穿刺的方式将所需输注的液体注入腹膜腔内的新型液体复苏方法。腹腔补液穿刺点固定、操作简单,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在静脉输液通道建立困难的情况下,可快速建立补液通路,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起到补液抗休克的作用。此外,在静脉补液的同时,辅以腹腔复苏能够改善静脉复苏的效果,在改善微循环、增加脏器血流、减轻组织器官水肿及抑制全身炎症反应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该文就腹腔复苏的优势、液体选择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治愈率. 方法 总结2002年1月-2006年12月急诊收治的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96例,其中常规液体复苏组55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41例,对其创伤严重程度、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 常规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3 432±1 156)ml,治愈率为64%,死亡率为36%;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2 685±524)ml,治愈率为83%,死亡率为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救治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高原创伤失血性休克有效液体复苏量和限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战 (创 )伤伤员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报道 32 .6 %~ 5 9.5 %的伤员因失血休克死亡。抗休克的成功为其他治疗提供了必要前提 ,而快速输液、补充血容量是救治失血性休克的关键措施。有关平原战 (创 )伤休克的液体复苏及原则已有大量研究[1 - 3 ] ,但对高原创伤失血休克液体复苏量 ,以前研究很少。笔者在高原现场用新进高原大鼠研究了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有效液体复苏量和限量。一、材料与方法1.药品试剂及仪器设备 :乳酸林格液由本院所药剂科提供 ,心功能分析仪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研制 ,大鼠由本校动物中心提供。2 .方法 …  相似文献   

6.
不同液体复苏对大鼠急性失血后早期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临床常用液体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曼苏后肺组织的影响,为创伤失血性休克实施理想的液体复苏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比较急性失血大鼠以不同液体复苏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肺通透性指数变化及肺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 乳酸林格氏液(LR)组血清TNFα,IL-6水平高于其它各组,胶体复苏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晶体组,病理检查肺泡腔渗出液最明显.结论 急性失血以不同液体复苏后早期即出现程度不同的肺损伤;TNFα及IL-6是介导此损伤的重要介质:大量胶体复苏后肺泡中蛋白渗出显增加对此娄肺损伤的发展不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颅脑损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方法:选择颅脑损伤并创伤出血性休克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法。比较两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血细胞比容、血乳酸水平和病死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血细胞比容和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两组血乳酸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颅脑损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法救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的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是中青年人的主要死因,如何降低其病死率及病残率仍是一个难题,本文综述了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策略、时机以及输液通道建立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在抢救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DCR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27例(DCR组),并与传统正压液体复苏治疗的32例患者(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观察乳酸清除时间、凝血功能、DIC发病率及病死率等.结果 采用DCR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疗效良好,乳酸清除时间短,凝血功能恢复快,DIC发病率及病死率显著降低,与传统正压液体复苏疗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DCR能够明显提高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同时也为其他类型休克患者的复苏抢救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加温液体复苏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48例(排除合并颅脑外伤者),分为加温组和常温组各24例,加温组:通过加温复苏仪输入37℃液体;常温组:常规输入常温液体。比较两组中心温度、凝血酶原时间、乳酸值、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加温组的中心温度、凝血酶原时间、乳酸值、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与常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加温液体复苏能够降低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创伤、手术、严重感染等是外科危重患者最常见的问题,很多会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或休克,在外科休克中,失血性休克已被公认为是效循环血量不足的典型代表,而且失血性休克又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极危重症之一,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液体复苏已经成为失血性休克在临床中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2.
失血性休克复苏治疗进展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传统的复苏方法和目标对于出血尚未被有效控制的失血性休克可能是有害的。存在的证据支持对该类伤员采取低度干预的策略,直到进行决定性手术。对复苏液体的选择仍然存在争议,晶体液和胶体液联合使用看来更合理,并能够被多数医生所接受。应该注意,新的复苏策略不适用于合并某些类型创伤的休克,如合并创伤性脑损伤的休克。另外,新复苏策略对预后的长期影响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探讨高氧液对高原失血性休克的复苏作用,寻找有效的高原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方法,探寻在3658m的高原现场高氧液体对高原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的复苏作用。作者选取健康成年SD大鼠70只,雄性,体重(236.88±32.54)g,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  相似文献   

14.
罗水莲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8):1413-1414
目的:探讨对重创失血性休克病人麻醉处理和休克复苏救治效果。方法:30例重创失血性休克急诊手术患者,其中开胸手术7例,开腹手术18例,胸腹联合手术3例,高位截下肢手术2例。采用静脉吸入复合全麻,术中采用液体复苏,输注红细胞,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正性肌力药物。连续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脉搏氧饱和度、呼吸末CO2浓度、尿量,间断血常规、血气分析测定。结果:29例重创失血性休克病人麻醉平稳,手术顺利,休克复苏成功,痊愈出院。围术期死亡1例。结论:重创失血性休克病人术前全面估计重创复杂性,制定适当的麻醉、液体复苏及手术方案。休克复苏过程中,注意组织再灌注损害,加强心、脑、肾、肺等重要器官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烧伤休克是创伤休克的特殊类型,它既不同于失血性休克,也不完全相同于创伤休克,有着特定的规律性和时限性。本文复习了近年来有关再生疗法治疗大面积烧伤的液体复苏资料,分析了胶晶型公式(通用公式)和再生疗法公式(荣祥公式)的临床应用情况。认为这两个公式均可采用,其计算量仅是参考值,关键在于根据每小时每公斤体重1 ml尿量调整或控制液体输入量,在排出尿液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出现液体输入过剩或亏欠现象。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对1991年10月—2004年12月期间有完整病历资料的高原世居藏族、高原移居汉族和高原急进汉族中度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高原藏族、汉族中度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对液体承受能力的差别及对策。作者通过对332例高原世居藏族(A组)、216例高原移居汉族(移居高原3个月以上,B组)和18例急进高原汉族(进入高原1周以内,C组)中度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有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找出他们的早期液体复苏的特点及规律。结果:C组患者早期可耐受晶体液为失血量的(1~1.5)倍,维持血压所需的胶体液用量约为失血量的(1~…  相似文献   

17.
陈俊枢 《航空航天医药》2014,(10):1383-1384
目的:观察并研究多发性骨折伴有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在抢救成功后实施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方法取接受治疗的多发性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正压液体复苏,实验组接受限制性液体复苏,观察两组治愈率、凝血酶原时间( PT)、输液量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PT更短、输液量更少,治愈率更高,组间差异显著( P<0.05)。结论通过限制性液体复苏,因失血而休克的患者机体凝血机制和其他各类代偿机制得以调动,为各部分器官血流灌注提供了有效保障;治愈率明显提高,患者预后也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肠组织在失血性休克及复苏后的能量代谢变化与上皮细胞增殖的相关性。方法:Wistar大鼠48只,分为对照组,单纯休克和复苏0.5、1.2、6h,每组8只,采用休克复苏模型;取各组空、回、结肠组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ATP、ADP和AMP。另取Wistar大鼠64只,分为对照组、单纯休克组和复苏2,6,12,24,72h和7d组,每线8只,制作休克复苏模型,采用^3H-TdR掺入法测定各组肠上皮细胞增殖能力。结果:失血性休克后肠组织ATP含量显著降低,为对照组的26.3%-39.7%;复苏后ATP恢复较慢,复苏6h后为对照组的63.5%-67.7%。失血性休克及复苏早期(2h)肠上皮增殖明显受抑制,复苏12h显著升高,72h增殖达高峰,复苏后7d基本恢复正常。结论:休克及复苏后肠上皮细胞增殖与能量代谢恢复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失血性休克复苏及监测指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古老的临床研究课题。不仅在平时常见,更重要的是与战伤救治密切相关。尽管近10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复苏时机、复苏目标、液体种类的选择、复苏后继续生命支持以及监测技术等仍是临床以及研究人员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将就近年来有关上述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提高对该复杂综合征的认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方法,以提高存活率,降低死亡率和后期并发症.方法 收集本院急诊科2001年2月~2009年12月救治的85例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临床资料,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A组(42例)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43例),比较复苏4小时后其血清乳酸含量、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