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宗伟  钟文渊 《西部医学》2013,25(7):994-996
目的探讨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hyperosmolar nonketotic diabetic coma,HNDC)的误诊原因及防治对策,以减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被误诊的28例HNDC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误诊情况,分析误诊原因。结果 28例HNDC患者中被误诊为脑梗塞14例,肺炎5例,癫痫持续状态3例,休克2例,重症胰腺炎2例,病毒性脑炎1例,不明原因的中毒1例。结论 HNDC患者临床表现复杂,易与呼吸、消化、心血管、神经等多个系统的疾病混淆,临床医生应加强对HNDC的认识,及早行血糖、血尿酮体、电解质等检测,以降低误诊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11例抢救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HNDC)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HND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NDC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误诊、漏诊(54.55%),病死率高(27.27%)。常规进行血糖、电解质、肾功能、渗透压检查能早期作出早期诊断。结论早期治疗对抢救HNDC成功至关重要,而平稳降低高渗及高血糖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尿病两种急性并发症合并昏迷的诱因及抢救方法。方法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3例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HNDC)患者采用消化道及静脉通道大量补液,19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并昏迷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二者均加强抗感染治疗,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糖尿病两种急性并发症并昏迷进行临床分析,分析其诱因及治疗方法。结果23例HNDC病死率17.39%,19例DKA并昏迷全部抢救成功。结论积极防治诱因,综合治疗,应用有效抗生素是防治HNDC和DKA并昏迷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脑卒中并发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hyerosmolar nonketotic diabetic coma,HNDC)的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对36例HNDC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6例HNDC中有17例,因为得到及时确诊,迅速补充液体,扩充血容量,最终抢救成功出院。有19例因认识疾病不足而死亡。结论 脑卒中患者如意识障碍加重,且有严重脱水症状与体征应怀疑并发HNDC,应检查血糖、血钠及血浆渗透压,以便作出及时诊断和处理。  相似文献   

5.
老年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1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HNDC)为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多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易被误诊漏诊,死亡率较高.本文分析我院收治的11例HND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探讨其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内补液救治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HNDC)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HNDC患者。18例采用胃肠内补液联合静脉补液方法治疗(胃肠内补液组),14例采用常规静脉补液方法治疗(常规治疗组),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24、48h血生化指标及血浆渗透压的变化,观察病情变化、并发症和病死率。结果胃肠内补液治疗后6、24、48h血糖、血钠、血钾、血尿素氮、血浆渗透压较快恢复正常,患者清醒早、补液量少。有效降低了心力衰竭、脑水肿的发生和病死率。结论.胃肠内补液救治HNDC疗效优于传统的静脉补液治疗,且简单易行、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7.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HNDC)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昏迷的一个特殊类型,由SamentSchwartz在1957年首先提出,国内外报道不多。HBDC多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易被误诊,如未及时正确治疗,死亡率高达50%以上。现将我院1990年12月~1996年1月收治的7例HNDC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HNDC患者7例,男3例,女4例,年龄自38~82岁,60岁以上5例。病程:3例无明确糖尿病史,4例有1年~40年的糖尿病史,平均病程18年。诱发因素:呼吸道感染3例,泌尿道感染2例,胃肠功能紊乱2例。7例中有2例在住院前1周出现口渴,4例…  相似文献   

8.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HNDC),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病死率高达50%~70%.HNDC起病慢,常被诱发本病的疾病或伴随症状所掩盖,易造成漏诊或误诊.同时其中枢神经抑制程度往往与高血糖和血清高渗透压成正比,血液浓缩黏稠度增高,易并发动静脉血栓形成,增加了疾病的危险性.我院2005年8月成功抢救了1例HNDC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HNDC)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病情危重、病死率高达 15 %~ 2 0 % [1 ] 。我院 1998年 5月至 2 0 0 1年 5月共收治 HNDC 2 5例 ,采用五管齐下对其进行抢救和护理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2 5例 HNDC患者 ,男 10例 ,女 15例 ,年龄 4 8~ 76岁 ,平均 6 2岁。 16例有明确 2型糖尿病史 ,9例为无明确糖尿病史的首发病例。诱发因素 :合并感染 17例 (其中 11例自行停药 3个月以上 ) ,输入高渗葡萄糖 8例。HNDC的诊断标准 :1随机血糖≥ 33.3m mol/ L;2血浆渗透压≥ 35 0 mmol/L;3有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并发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Hyperosmolar Nonketotic Diabetic Coma,HNDC)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新桥医院:1999年8月--2002年8月收治因颅脑损伤致HNDC患12例,男8例,女4例,通过静脉补给生理盐水、经胃管注入温开水以及小荆量速效胰岛素持续静滴3条主要途径,并根据血电解质、血浆渗透压、血糖、尿糖等检测结果及时调整补液种类及速度。结果:4例2-3d清醒,2例5d清醒,4例虽HNDC病情恢复,但因颅脑损伤较重于14--21d清醒,1例合并肺内感染死亡,1例因血浆渗透压未控制死亡。结论:HNDC主要依靠实验窄检查确诊;小剂量速效胰岛素持续静滴可使血糖稳定下降,胃管内注水结合静脉补给生理盐水有助于高渗状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HNDC)的疗效,并分析护理干预对疗效的影响,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09年12月~2011年11月收治的HNDC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低张液扩容、胰岛素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和系统的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恢复正常时间、渗透压恢复正常时间,抢救成功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糖恢复正常时间、渗透压恢复正常时间较短;APACHEⅡ评分较低,抢救成功率较高,病死率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HNDC可以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治疗期间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具有积极的辅助治疗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丁宝锁 《当代医学》2010,16(14):90-91
目的探讨双硫醒样反应的误诊原因,给予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方法针对我科2007年3月~2009年3月36例双硫醒样反应患者,对其中10例误诊病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10例误诊患者中急性心衰3例、食物中毒2例、乙醇中毒2例、肺性脑病2例、药物过敏1例。结论双硫醒样反应并非临床罕见病例,只要临床工作者提高临床知识,灵活运用,细致鉴别,该病的误诊几率可以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3.
伍军伟 《广西医学》2004,26(3):413-414
糖尿病是近年来发病率逐年递增的疾病 ,而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HNDC)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病情重 ,死亡率较高。我院在 1 998年至 2 0 0 3年间对 32例HNDC病人进行救治 ,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32例HNDC患者 ,男 1 0例 ,女 2 2例 ,年龄 2 8~ 75岁 ,平均年龄 5 8岁。 32例中仅 7例以往有糖尿病史 ,均不规则治疗 ,病程 6个月~ 6年 ,均为 2型糖尿病。1 2 临床表现  3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脱水表现 ,2 0例有发热 ,烦躁不安 9例 ,嗜睡 1 2例 ,昏迷 1 1例 ;伴抽搐 5例 ,偏瘫3例 ,精神症状 8例 ,消化道症…  相似文献   

14.
吴清云  张志宏 《华夏医学》2004,17(5):665-667
目的 :探讨早期鼻饲温开水抢救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 (HNDC)患者的临床疗效与护理。方法 :对确诊的4 5例 HNDC患者早期鼻饲温开水胃肠内补液 ,配合静脉输液、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胰岛素等治疗 ,监测患者的血糖、电解质和血浆有效渗透压的变化。结果 :撤除鼻饲管时患者的血糖、血钠、血浆有效渗透压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降低(P<0 .0 1) ;治愈 4 3例 ,死亡 2例。结论 :早期鼻饲温开水胃肠内补液是抢救 HNDC的有效措施 ,能显著降低患者的血浆有效渗透压 ,降低病死率 ,方法安全、可靠、实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青光眼误诊的主要原因,提高医师的临床诊断能力。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确诊收治的30例青光眼误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青光眼患者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极易在基层医院误诊,急诊科、内科的误诊情况较为多见。30例患者中误诊为老年性白内障9例、脑血管疾患10例、急性胃肠炎7例、急性虹膜炎2例、急性角膜炎2例。结论加强对基层医院医师的培养,养成系统、重点询问病史的良好习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避免诊断片面性,减少误诊误治情况发生,保障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临床早期误诊分析。方法从2015年的6月到2017年的12月这个时间段中取材并开展本次研究,所选取ARN患者总计10例,这些患者在我院接受早期诊断,诊断结果与患者病情不符,查阅与患者相关的各个方面数据,综合分析ARN早期误诊的原因。结果所选取的10例患者有1例患者被误诊为全葡萄膜炎、4例患者被误诊为虹膜睫状体炎、2例被误诊为视网膜血管炎、2例被误诊为急性结膜炎、1例被误诊为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这些患者中6例接受视网膜光凝术治疗,其中2例联合使用硅油填充治疗、4例患者联合使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3例接受剥离切割术治疗,并对其中1例患者落实硅油填充治疗;剩余的1例患者只接受药物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两年的随访调查,其中3例患者视网膜脱落病症复发,其余患者视力均得到有效改善。结论 ARN患者的早期病症表现与虹膜睫状体炎、视网膜血管炎等相似度较高,因此患者的早期诊断容易出现误诊,临床上应当加以重视,掌握ARN的各项特异性临床表现,准确进行早期诊断,减少误诊的情况出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鼻咽癌的临床特点及误诊的原因。方法对误诊的30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误诊患者,其中误诊为淋巴结炎10例,分泌性中耳炎8例,鼻窦炎6例,偏头痛2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声带麻痹2例。结论鼻咽癌的早期症状不典型,误诊率高,对于可疑患者应及早行鼻咽镜、CT及MRI检查,必要时活检,有时需多次活检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李敏 《伤残医学杂志》2014,(17):105-106
目的:分析绝经后妇女宫腔积脓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诊治的绝经后妇女宫腔积脓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诊断与治疗结果,总结诊断与治疗方法。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本组20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发生误诊,其中有3例被误诊为卵巢肿瘤,有2例误诊为盆腔脓肿,另外3例子宫穿孔被误诊为急性上消化道穿孔,误诊率为40.0%。治疗方法为:有9名患者经开腹手术治疗,另外11名患者经阴道宫颈扩张引流+宫腔冲洗术治疗,本组2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对患者实施为期1年的随访,发现有2名患者复发。结论:绝经后宫腔积脓发病比较隐匿,容易发生误诊,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应充分利用阴道超声详细检查,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肺栓塞(PE)首诊、误诊状况,及确诊后有效干预(抗凝、溶栓)疗效,旨在提高对PE首诊确诊率,尽快实施有效治疗。方法通过对我科2001年8月-2006年8月67例PE病例研究,对被误诊患者一般情况,治疗及转归、死亡原因、误诊疾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7例PE患者,首诊误诊23例,误诊时间2h-3d。(2)PE患者经确诊后进行有效干预(抗凝、溶栓)组,有效率高于未干预(内科保守治疗)组。未干预组死亡原因主要为猝死、休克难以纠正等,干预组死亡原因为猝死、脑出血、休克等。(3)首次误诊疾病多达10余种,前3位依次是心力衰竭13例(56.5%)、冠心病6例(26.1%)、重症肺炎4例(17.4%)。结论(1)误诊原因与首诊医师对PE病情不能充分认识有关。(2)加强PE与心力衰竭、冠心病、重症肺炎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克罗恩病在临床中误诊的原因,提高诊断和处理水平。方法:对7例克罗恩病误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误诊为肠粘连肠梗阻、阑尾炎各2例,肛瘘、肠结核、结肠肿瘤各1例;2例采用内科治疗而愈,5例手术治疗。结论:克罗恩病易误诊为急腹症,主要因病史了解不详尽、认识不足、病情危急而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