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试将近10年来有关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辨证和胃黏膜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提高慢性胃炎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针对性,从而提高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文章试将近10年来有关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辨证和胃黏膜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提高慢性胃炎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针对性,从而提高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保护胃黏膜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70年代后期,Robert[1]首先发现前列腺素(PGs)具有胃黏膜细胞保护作用,不久又发现胃黏膜本身也有适应性细胞保护的功能.受这些研究成果的启发,国内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了中药保护胃黏膜的研究.初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健脾益气中药范围,这主要是基于中医脾胃与人体消化系统和防御功能的密切关系,故设想健脾益气药物对胃黏膜局部的防御能力应该有一定的作用.研究的结果是令人振奋的.以后的研究逐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主要表现在研究的对象不仅有自拟复方,也有传统古方、单味中药和中药有效成分,还有针灸对胃黏膜的保护等.有胃黏膜保护作用的中药除了健脾益气类以外,还有活血化瘀类、清热解毒类等.不少外国学者,特别是日本学者也参与了该项研究. 1 抗实验性胃黏膜损伤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肠胃清胶囊治疗慢性胃炎60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自制中药肠胃清胶囊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采用自身前后对比的方法,对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从中医两个方面进行治疗前后对比。结果:肠胃清胶囊对慢性胃炎的症状、体征有明显疗效,对胃黏膜镜下病变及组织学变化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结论:肠胃清胶囊对偏热偏实型慢性胃炎具有明显疗效。临床观察中未发现毒性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正>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慢性胃炎常见的合并症之一。研究表明,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及胃癌密切相关~([1])。本研究拟探讨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及胃黏膜改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月—2018年4月在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消化科和中医科就诊的慢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中药复方及针刺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药复方及针刺结合治疗65例,采用中药复方治疗23例,治疗前后分别记录临床症状及胃镜检查结果。[结果]65例经服中药复方及针刺治疗45d,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胃黏膜病变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5%;23例单纯服用中药复方治疗45d,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胃黏膜病变改善明显,总有效率为65%;两组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中药复方组、中药复方及针刺结合组,两组疗效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症状、胃黏膜的修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以中药复方及针刺结合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中药复方及针刺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药复方及针刺结合治疗65例,采用中药复方治疗23例,治疗前后分别记录临床症状及胃镜检查结果。[结果]65例经服中药复方及针刺治疗45d,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胃黏膜病变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5%;23例单纯服用中药复方治疗45d,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胃黏膜病变改善明显,总有效率为65%;两组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中药复方组、中药复方及针刺结合组,两组疗效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症状、胃黏膜的修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以中药复方及针刺结合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内镜分类的相关性。方法对2007年9月~2008年9月就诊于消化内科接受胃镜检查的病例,进行中医证型与内镜分类。结果 222例慢性胃炎患者内镜分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以平坦糜烂性胃炎和红斑渗出性胃炎为多,各种中医证型中除胃络淤阻型以外,其余5种证型与内镜分类的关系,采用非参数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慢性胃黏膜的病理变化随着胃黏膜炎症的加重而加重,病情由轻转重,病性由实转虚,是一个逐渐演变加重的病理过程。提出慢性胃炎的不同中医证型的胃镜诊断标准,为防治胃黏膜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患者舌象信息参数与胃镜黏膜形态和病理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TP-1型中医舌象数字分析仪检测慢性胃炎患者舌象参数,观察记录慢性胃炎患者胃镜下胃黏膜形态和病理指标,探讨舌象参数与胃黏膜形态和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胃黏膜血管显露伴糜烂及胃黏膜糜烂组舌色指数显著降低(P〈0.05);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者舌苔厚薄指数显著高于无胆汁反流者(P〈0.05);炎症活动期及Hp阳性者苔色和润燥指数显著低于非炎症活动期及Hp阴性者(P〈0.05)。结论:舌象参数可以反映胃黏膜的某些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10.
慢性胃炎是消化道的一种常见病,经抗炎、抗酸、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修复等治疗后,常反复发作。我院制剂室自制的中药制剂健胃灵胶囊,治疗慢性胃炎76例,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医案,总结整理出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以及组方规律。方法 收集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中医医案,运用数据分析法、聚类算法以及关联规则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整理有效数据并总结概括出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和组方用药规律。结果 本研究通过分析252份萎缩性胃炎的相关中医医案,对医案中常见的证候、具体治法、使用较高频次的中药及药物配伍间的关联规则高度概括,最终得出32个核心配伍及14个新处方。结论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证型、具体治法、治疗用药等多个方面有一定规律可循,因此,借助转化医学的分析方法和医案数据挖掘技术得出的萎缩性胃炎的治疗规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及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规律。方法:以近10年国内公开发表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期刊文献为主,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SPSS 18.0软件,对符合录入标准的113篇文献,采用频数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学方法,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规律。结果:形成7个聚类方,均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相符。结论:用文献学和多元统计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医家用药的一般规律和诊疗特色,对中医药的传承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梅核气与慢性胃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梅核气与慢性胃炎的关系。方法:据中医理论对梅核气的描述进行诊断以及在中医师处诊断的梅核气、经过胃镜检查,或治疗试验验证是否慢性胃炎。结果:31例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经过病理活检、结果均为慢性胃炎。37例患者按慢性胃炎治疗均有效。结论:相当一部分梅核气其疾病的本质就是慢性胃炎。  相似文献   

14.
陈有志 《中外医疗》2010,29(35):2-3
目的探讨中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8例因服用中药导致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分析其主要致病的原因。结果所有38例中药所致慢性肾衰竭患者根据分期,21例患者为肾功能衰竭期,Scr:510~700μmol/L;17例患者为尿毒症期,Scr:730~1136μmol/L。结论中药所导致的慢性肾衰竭以长期服用对肾有损害的中药为主要原因,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易于出现误诊情况的发生,临床上应给予重视,应用中药时要避免长期应用对脏器有毒副作用的中药,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汤敏  李蓉 《当代医学》2011,17(23):150-151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检测以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11月~2010年11月进行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7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中药治疗和西药治疗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中药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西药治疗组,中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89.74%,显著高于西药治疗组的70.51%。结论合适的中药组方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学纯  郝丽琴 《吉林医学》2010,31(18):2800-280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效果。方法:9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西药组、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西药组30例给予头孢曲松钠+甲哨唑静脉滴注,1次/d;中药组30例给予红藤败酱散保留灌肠,1次/d;中西医结合组30例在西药基础上,采用红藤败酱散保留灌肠+针刺穴位治疗,观察各组疗效。结果:中西医结合组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中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联合的治疗方案对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满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方剂作为连接医药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桥梁,集中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特色。配伍理论是方剂科学研究的基础及要点,其深入研究方剂配伍方法和模式的成果,对世界医学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8.
益气和中法针药并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7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益气和中法针药并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治疗组采用益气和中法针药并用,对照组单纯服用三九胃泰颗粒,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和脾胃虚弱证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组各证型之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气和中法针药并用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优于单纯内服三九胃泰颗粒。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西药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取得了较大进展,临床主要采用中药辨证施治联合西药治疗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的效果确切,与单纯西药或中药相比具有症状消除快,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及复发率低的优势,但治疗方法较多,仍存在不少问题,今后应加强研究总结,逐步形成较为标准统一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和总结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用药规律,为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收集Pub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收录的近5年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文献并建立方剂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对方剂数据库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分布,频次统计、组方规律、药物间关联度、核心组合、新方分析,挖掘其中的用药规律。[结果]筛选出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方剂239个,确定了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对药组合,演化得到新处方16个。[结论]近5年现代期刊文献中收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药药性以温、寒为主,药味以苦、辛为主,归经以脾、胃为主,药物功效以疏肝和胃、利胆泄热、散结消痞、清热燥湿和补脾理气为主,体现了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