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医药科学》2016,(13):182-185
目的为基层医院干预门诊过度输液提供策略参考。方法以我院成功通过MTP(监测-培训-计划)模式干预儿科门诊和急诊科过度输液为例,分析各项干预策略和干预前后输液指标的变化并总结经验。结果通过实施输液知识宣传教育、输液使用申请制度、患者使用输液知情同意书、用药指南和处方点评等策略,儿科门诊、急诊科过度输液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干预实施前后差异有统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MTP模式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能有效减少门诊过度输液现象,值得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监测-培训-计划(MTP)模式对门急诊静脉输液合理用药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珠海地区各级医院2009-2011年静脉输液率作为基线调研样本,对2012年静脉输液率进行现场调查研究,使用教育、管理和监督三方面策略按季度分成4次干预,干预效果与基线比较。数据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次干预后,三级医院门急诊静脉输液率从干预前的34.18%降至干预后的9.52%(P<0.01);二级医院门急诊静脉输液率从干预前的38.83%降至干预后的15.61%(P<0.01);基层医院门急诊静脉输液率从干预前的40.63%降至干预后的26.56%(P<0.01)。结论:MTP干预模式能有效降低门急诊静脉输液率,减少门急诊不合理输液的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区域性控制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有效措施。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2年4月对珠海市7家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进行MTP(即监测、培训、计划)干预,通过目标性监测、干预、反馈、讨论,达成下一轮干预目标,不断完善和巩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措施。结果运用MTP干预法后,从2010年10月至2012年4月,各家医院平均监测指标如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洁净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从第1轮干预前的92.57%、38.74%、85.64%分别下降至干预后的52.60%、17.62%、3.1%,洁净手术抗菌药物选用合理率由干预前46.38%上升至97.82%,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平均费用及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平均使用费用由1671元、87.2元下降至687元和21.3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MTP干预法,能有效控制区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提高医疗机构对抗菌药物使用控制意识,对保证医疗质量和降低患者就医成本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提高门诊静脉输液的服务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文对门诊就诊患者的护理干预观察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2010年1~10月门诊就诊并接受静脉输液的患者121例,随机分为实验组61例及对照组60例。输液过程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特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输液过程中产生的疼痛、休克、静脉穿刺失败等不良反应率以及患者的舒适满意度。结果:61例实验组患者中出现穿刺失败3例(4.9%)、疼痛5例(8.2%)、出血2例(3.3%)、液体外渗3例(4.9%);60例空白对照组患者中出现穿刺失败7例(11.7%)、疼痛11例(18.3%)、出血8例(13.3%)、液体外渗7例(11.7%)。实验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到门诊进行静脉输液的患者给予特殊的护理干预,可以尽量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对于门诊护理的服务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门诊口碑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药师与临床合作,参与静脉输液安全的管理的模式。方法:采用WHO推荐的监测-培训-计划(monitoring-training-planning,MTP)模式,设计调查问卷,了解临床医生、护士对静脉输液安全用药相关知识认知现况和需求;药师针对调查反馈的信息,对临床医护人员开展相应的培训、编写《静脉输液手册》和搭建静脉输液信息共享平台。结果:通过MTP循环,临床医护人员对静脉输液安全用药相关知识的认知有了显著的提高,药师亦更多地参与静脉输液安全的管理。结论:药师在静脉输液安全管理中可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静脉输液是门诊治疗常用的给药方法,是注射室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护士是静脉输液直接责任人,质量的好坏与护士的责任心、技术水平有关。为了达到对门诊静脉输液质量的控制,预防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我科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除对做好常规输液护理观察外,针对,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我们对门诊静脉输液质量进行风险干预,并对输液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采取积极的护理。现将具体措施和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儿科门诊输液的影响。方法将儿科门诊接受输液治疗的126例患儿,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输液穿刺过程中,干预组患儿的合作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门诊输液患儿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输液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提高门诊输液患儿静脉输液效果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于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在某医院门诊接受静脉输液的患儿进行了心理护理干预,并与仅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静脉输液患儿进行了输液合作率及穿刺成功率对比研究。结果干预组患儿的合作率(97.08%)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6.55,P<0.05)。将两组患儿按照年龄分为1个月2岁,32岁,36岁,76岁,710岁等三个年龄段;对比两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可以发现干预组总的一次穿刺成功率(92.98%)明显高于对照组(80.4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3.44,P<0.05)。在各年龄段,干预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6、15.94、3.92,P<0.05)。结论在门诊输液患儿的静脉输液过程中,通过实施相应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能够明显提高静脉输液患儿的合作率与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改善了护患关系,有效降低了护患纠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常用的措施之一,为保证静脉输液顺利进行,避免差错发生,我院门诊输液室2006年实施了数字化的输液牌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刘华 《北方药学》2011,8(12):99-99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最基本的手段之一,特别是在抢救中静脉通道就是生命通路。随着医疗水平和输液要求的不断提高,静脉穿刺技术已成为临床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功,与成人相比,掌握小儿静脉输液穿刺技巧则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护理管理干预用于门诊静脉输液患者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门诊实施护理管理干预实施前后静脉输液患者400例,其中实施护理管理干预前180例,设为护理管理干预前组,实施护理管理干预后220例,设为护理管理干预后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投诉率、护理满意度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等.结果 护理管理干预后组患者护理投诉率(3.2%)及护理满意度(93.2%)均明显优于护理管理干预前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管理干预后组患者躯体性焦虑及精神性焦虑评分均明显低于护理管理干预前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管理干预用于门诊静脉输液患者临床效果确切,可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投诉率,有助于缓解焦虑状态.  相似文献   

12.
儿科门诊输液的安全隐患与防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手段,静脉输液的优劣,直接反映医院的护理质量。尤其是儿科门诊,患儿病情变化快,婴幼儿口服给药不合作,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医生往往选择静脉给药,使儿科门诊输液量逐渐上升,增加了护理工作量,也带来了巨多安全隐患。为了确保输液安全,对输液患儿的安全隐患做到心中有数,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护理工作的重点。近5年以来,通过临床实践与观察,笔者摸索了一些经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护理管理干预对门诊静脉输液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的120例门诊静脉输液患者,根据护理管理干预实施的时间点,分为对照组(护理管理干预实施前)与观察组(护理管理干预实施后)各6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的护患纠纷率、护患投诉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分别为8.3%、5.0%、81.7%;观察组为3.3%、0%、96.7%,对比两组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管理干预对门诊静脉输液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护患纠纷率,进而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情绪认知理论,探讨儿科门诊2~8岁小儿静脉输液的情绪类型及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将400例门诊输液2~8岁患儿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干预。结果:两组患儿输液成功率对照比较,护理干预组顺利完成输液率达96%,与一般护理组比较,效果显著(P<0.01)。结论:说明对不同情绪类型的患儿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能改变输液患儿的认知和行为,调动了患儿情绪的积极性使之带着愉快的情绪接受治疗,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了输液过程中脱针、漏针现象,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心理护理对门诊输液患者的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青云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5):108-109
目的:总结门诊静脉输液的心理反应特征,探讨心理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对门诊输液患者根据年龄采取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心理干预措施。结果:通过问卷调查,本组9286例患者对门诊护理服务非常满意6320例,满意2714例,不满意252例,满意度为97.29%。结论:在门诊输液患者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缩短护患熟悉时间,增加信任感,改善疾病的治疗效果,促进病情恢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监测-培训-计划(Monitoring-Training-Planning,MTP)干预模式对促进儿科社区获得性肺炎病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作用.方法 运用MTP模式对邵阳市中心医院普儿科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病人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干预,观察干预前后各用药指标的变化,评价MTP干预法的效果.结果 经过7轮MTP干预后我院普儿科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病人的住院药费、抗菌药物费用、抗菌药物费用占总药费百分比、联合用药率分别由2016年第四季度(干预前)的(1354.3±852.6)元、(682.4±462.6)元、50.9%、56.2%下降到2018年第四季度(干预后)的(956.0±853.5)元、(387.6±395.7)元、39.1%、29.9%,抗菌药物选药合理率由42.4%上升至88.0%,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TP干预模式对促进儿科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病人的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具有显著效果,是一种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前瞻性护理干预在预防门诊患儿输液部位肿胀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400例门诊1~3岁的输液患儿随机分成2组,每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输液治疗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静脉输液治疗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前瞻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静脉输液渗漏肿胀的发生率及患儿家属对输液治疗的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发生渗漏肿胀为34例,观察组为18例,观察组发生渗漏肿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家属对输液治疗满意度为76.50%,观察组为8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瞻性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门诊患儿输液部位渗漏肿胀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不断的改善而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给门诊患儿输液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要求护理人员要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操作流程来约束护理行为,使技术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以提高护理质量,以确保门诊输液安全有效。本文仅对门诊输液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护理措施略谈体会,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应用于门诊静脉输液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在输液时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和舒适护理。比较2组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0%低于对照组的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输液室环境、护理人员操作技能、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门诊输液中可以尽量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对于门诊护理的服务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红  万丽 《中国医药指南》2012,(26):642-643
目的研究门诊输液中对手足口病患者提供的护理干预,分析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门诊收治的288例手足口病患者,对其进行输液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门诊护理人员提供的护理干预,分析护理效果。结果 288例手足口病患者,接受输液治疗与全面性护理干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疗程结束后均痊愈,临床效果十分良好。结论在手足口病的门诊治疗中,医务人员应该积极进行输液治疗,并辅以全面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