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围产医学的发展和新生儿急救技术的提高,极大地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早产儿由于胃肠道发育不成熟,出生后早期极易发生喂养不耐受,影响小儿营养供应及正常的生长发育,部分患儿可能并发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大便潜血阳性伴大便性状改变,严重时危及患儿生命安全[1]。因此,如何防治喂养不耐受,促进患儿早期过渡到全胃肠内营养,已成为早产儿治疗和护理的重点[2]。布拉氏酵母菌是一种微生态制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喂养耐受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41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早期微量喂养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比较两组患儿每日体重增长质量、恢复出生体重、达足量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喂养耐受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达足量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每日增长体重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喂养不耐受、呕吐、NEC、低血糖等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微量喂养可促进胃肠功能成熟,缩短全胃肠喂养时间及住院天数,减少喂养不耐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舒适护理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将66例胎龄≤32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早产儿执行常规治疗护理,对干预组早产儿实施胃肠道舒适护理,观察两组早产儿喂养耐受、喂养情况及生长发育情况。[结果]干预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36.4%)较对照组(81.8%)低(P<0.05),每日摄入更多奶量(P<0.01),更早达到足量喂养(P<0.05),更快恢复出生体重(P<0.05),每日体重增长较对照组亦大(P<0.01)。[结论]胃肠道舒适护理能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更快地发育与成熟,改善胃肠动力,提高早产儿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4.
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体重不足2500g,头围小于33cm且体长小于47cm的活产新生儿[1]。随着早产儿尤其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逐年提高,人们对于早期营养对早产儿生长、疾病转归和远期预后的影响的关注也在逐年提高。在早产儿喂养方面,如何达到早产儿最佳的营养状态和理想的生长、如何掌握早产儿个体化的喂养策略等等,对我们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而早产儿的胃肠消化功能、粘膜屏障功能、胃肠动力均不成熟[2],易出现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国内外报道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约25%[3],而喂养不耐受影响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及生长发育,肠道喂养的进展缓慢通常导致肠外营养的延长,肠内营养的缺乏可能消弱胃肠功能和结构的完整性,而这将使早产儿易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胆汁淤积症等,并使住院时间延长,影响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4]。因此,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早产儿护理长期探索的问题之一[5],对其护理研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本文旨在总结目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及临床护理,使早产儿能够得到更科学合理的喂养,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成熟,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最终解决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N-CPAP)过程中喂养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将80例接受N-CPAP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温生理盐水通便或灌肠和腹部按摩等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情况、体重变化情况及胎粪排尽时间。[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发生腹胀、胃残余量>30%及禁食>2次等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早产儿胎粪排尽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对行N-CPAP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早期实施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温生理盐水通便或灌肠和腹部按摩等护理措施,可减少早产儿在接受N-CPAP过程中所致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产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的原因及其对策.[方法]将143例患儿按1min Apgar评分、孕周、出生体重分别分为3组,记录胃肠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情况.[结果]出生时1min Apgar评分越低、孕周越小、体重越轻的新生儿发生胃肠喂养不耐受的几率越大.[结论]早期微量喂养结合非营养性吸吮,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联合应用可以保证早产儿在住院早期的营养需求,而个性化的喂养方案有利于早产儿早日实现全肠道喂养.  相似文献   

7.
正人类早期营养和生长状况对后续生命健康具有深远影响~[1],早产儿(胎龄37周)由于肠壁循环调节功能和屏障功能不成熟,各种消化酶不足,胃肠动力和肠道免疫防御功能差,吸吮和协调功能发育相对迟缓,容易发生喂养不耐受。因此,早产儿的喂养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是决定早产儿成活率及生活质量的关键~[2]。如何保证生存能力较差的早产儿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喂养,提高喂养耐受性,一直是护理人员关注的焦点。本文对国外早产儿喂养耐受性的  相似文献   

8.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林  阎妍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60-162
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指胎龄〈37周(259d)的新生儿。早产儿胃肠功能弱尤其胃肠动力差,易出现喂养不耐受。肠道喂养后,经常出现呕吐、腹胀、胃潴留等问题,限制其成活率的提高。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早产儿存活率逐渐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治愈率成为衡量儿科临床医疗护理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完善人性化服务理念,使早产儿能够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喂养,促进胃肠功能成熟,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最终解决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问题。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入住中山市博爱医院新生儿科的60例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早产儿治疗和护理及非营养性吸吮、口腔按摩及运动等干预措施,同时按照《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建议》实施经口喂养;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及干预,并采用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对患儿经口喂养能力进行评估后经口喂养。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经口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奶量不增或减少、呕吐、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可以指导医护人员正确评估并帮助早产儿尽早安全的经口喂养,降低早产儿经口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刘晓  朱珠  周晖  张爱霞 《护理研究》2014,(34):4286-4289
[目的]对28周~32周早产儿的喂养准备和喂养表现进行描述,以了解早产儿的一般喂养状况。[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我院NICU收治的孕28周~32周出生的适于胎龄儿,采用鼻饲—经口喂养—全经口喂养的喂养方式,根据其胎龄、体重、口腔运动能力和疾病状况等决定管饲和经口喂养的开始时间、奶量、间隔时间和奶量的增加速度等;观察早产儿各喂养进程的开始时间、体重、奶量、口腔运动能力和喂养耐受情况等。[结果]胎龄越小,早产儿的健康状况相对越差,口腔运动功能协调性及早产儿喂养准备行为的出现越晚;出生(1.31±1.37)d后开始管饲喂养,口腔运动功能评分(5.75±5.14)分,(11.26±2.67)d开始经口喂养,(23.43±2.61)d达全经口喂养;随着日龄、体重的增加和经口喂养的锻炼早产儿口腔运动能力迅速提升,奶量增加,喂养不耐受情况减少。[结论]胎龄29周左右的早产儿已经可以耐受胃肠内喂养,喂养方式、开奶时间、加奶速度等需根据早产儿的胎龄、日龄、体重、口腔运动能力、喂养准备行为和疾病状况等条件做适当调整;体重较轻、胎龄小的早产儿应延长管饲喂养阶段,口腔运动能力低的早产儿应控制奶量的增加速度,以防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