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的辐射剂量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来我科做肺CT穿刺活检的患者5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37~82岁,中位年龄58.3岁;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Sensation 16层螺旋CT机;受检者卧于检查床上,根据肺部病灶的大小、部位,由介入科医生确定扫描体位,如仰卧、俯卧或侧卧,然后放置定位标记。先扫描一张定位相,再根据病灶的部位行病灶局部扫描,病灶扫描第一个序列为常规剂量,第二个序列起均为低剂量扫描。具体扫描参数为:常规剂量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00 mAs;低剂量扫描管电压100 kV,管电流50mAs。球管旋转时间0.75 s/圈,准直器16×1.5 mm,螺距1.35,重建层厚2.0 mm,重建间隔1.0 mm,图像重建函数核肺窗B70S,very sharp,纵膈窗B30,medium smooth,Fov330 mm。扫描重建后的薄层图像传入3D重组,穿刺医生即时阅读、浏览,确定穿刺针进针的部位、方向、深度以及与病灶的三维关系。结果 所有低剂量图像都能用于穿刺定位,噪声略高于常规扫描图像;低剂量扫描辐射剂量低,是常规法扫描的40.25%(平均值);本研究组共节省辐射剂量1 775.5 mGy。结论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图像不需要很高的分辨率,低剂量扫描图像能够满足穿刺定位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对PHILIPSAcQSim大孔径CT模拟机,使用临床常用的头、胸、腹部扫描模式,采用CT质控体模(Catphan500),选择不同层厚、间隔、毫安秒(mAs)、重建算法和螺距等扫描参数,分别进行螺旋扫描,测量其图像中心感兴趣区内的标准差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螺旋CT模拟机图像噪声随mAs、层厚的增大而减少。此外,当螺距改变时,图像噪声亦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临床应用中优化CT扫描方案,为实现“三精”放射治疗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诸扫描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以进一步提高MSCT图像的质量。方法固定扫描条件,分别对两种不同密度材料的质量控制体模进行扫描。在质量控制体模的左、中、右各选取1个431.43mm2的感兴趣区(ROI),改变其中某个扫描条件(如层厚、电压、曝光量、螺距),对质量控制模各扫描10次,计算CT值(X±SD),并比较各条件下两种质量控制体模的CT值。结果在固定扫描条件下,随曝光量、层厚的增加,CT图像对应各材料的平均CT值变化不明显,而SD明显减小;随着管电压的升高,CT图像对应各材料的平均CT值和SD明显减小;随着螺距的增大,CT图像对应各材料的平均CT值无明显变化,而SD增加较为明显。结论CT图像质量与扫描参数密切相关,并且各扫捕参数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实验分析重建层厚的改变对CT图像噪声的影响。方法应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16全身CT机及随机所配20cm直径水模。选用不同的扫描参数及重建层厚,对水模进行扫描,测量图像中心相同位置CT值与标准值偏差并分析。结果CT图像噪声随着mAs值、重建层厚增大而减小,图像噪声与mAs的平方根成反比。结论正确理解重建层厚对噪声的影响,采用适当增加X线毫安量的方法来降低噪声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问世大大提高了扫描速度,一次扫描能同时获得多个层面的图像,并且有足够的信息量进行图像后处理,扫描参数的正确选择至关重要。本文就多层螺旋CT的扫描与重建参数螺距、层厚、重建间隔及对图像的质量影响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扫描参数的设置与图像质量和吸收剂量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合于二维和三维重建较高图像质量和较低吸收剂量的扫描方式。方法使用GE L ightspeed U ltra 16层螺旋CT机,对人体盆腔模型进行扫描。扫描条件:120 kV,管电流分别为250 mA或200 mA,螺距分别为1.375或0.985,层厚分别为5 mm或7.5 mm。评价二维和三维图像质量,在辐射剂量观测栏,观测剂量长度乘积(DLP)的变化。选择其中图像质量较好和DLP相对较低的4种扫描方式对患者进行扫描。结果DLP随管电流的增加、螺距的减小而增大,而二维和三维图像质量也随mA的增加、螺距的减小而提高。二维图像选择250 mA、1.375螺距、7.5 mm层厚,图像噪声低,影像细节能清晰显示,且DLP相对较低;三维图像选择200 mA、0.938螺距、7.5 mm层厚,能够满足诊断需要。结论遵循医疗照射的正当性和防护最优化原则,科学地设置管电流、层厚、螺距等扫描参数,一方面能够保证二维和三维图像质量,另一方面又能减少DLP值,减少X射线辐射对盆腔生殖器官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女性胸部CT扫描时,X射线辐射对乳腺的损伤。方法38例女性患者,使用GE LightspeedUltra16层CT机,电压120kV,电流分别选择150mA、200mA、250mA,螺距0.938或1.375。计算每例胸部扫描层数和乳腺所占的层数;从扫描程序设置栏,记录胸部剂量长度积(DLP),并依此计算出乳腺DLP。分析mA、层厚、螺距对患者吸收剂量的影响。结果38例中,胸部平扫层数19~33层,乳腺扫描层数7~16层,乳腺扫描层数和DLP占胸部扫描层数和DLP的27.59%~66.66%。扫描相同范围内,选择不同毫安和螺距对DLP影响较大。结论中等体型女性选择150mA,1.375螺距,7.5mm层厚,能够充分保证图像质量,且DLP相对较低,同时充分利用该机软件功能进行不同方式的重建,图像质量也良好。科学地选择螺距、扫描层数、层厚、mA等参数,能够达到减少患者乳腺接受X射线剂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腰椎中的应用及其适宜的低剂量扫描条件。方法:选择60例30-65岁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患者,随机分成A、B、C、D、E、F 6组,每组10例,采用不同的多层螺旋CT扫描参数进行扫描,并记录随机的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DLP)。采用自定标准盲式评估方法,对6组获得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重组及Batch重组图像进行图像质量评分,由2位高年资主治医师依据空间分辨率、噪声、伪影及辐射剂量将图像分为好、中、差3级。结果:通过改变管电流(m A)、螺距及机架旋转速度,各组CTDIvol值、DLP值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相对于A组,B组CTDIvol值下降了14.29%,DLP值下降了12.64%;C组CTDIvol值下降了67.87%,DLP值下降了65%;D组CTDIvol值下降了62.49%,DLP值下降了58.45%;E组CTDIvol值下降了50%,DLP值下降了48%;F组CTDIvol值增加了24.86%,DLP值增加了29.7%。结论:正确调节管电流、螺距,可以在确保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采用管电流350 m A、管电压120 k V、螺距1.375∶1,可降低58.45%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合理使用多排(层)螺旋CT,优化扫描参数有效降低受检者受照剂量。方法 采用颅脑、腹部扫描方式,改变相关参数,获得剂量变化趋势。结果 受检者剂量与管电压、管电流和旋转时间成正比关系,与螺距成负比关系,尤其是管电压、管电流对受检者影响较大。结论 CT检查时,在图像质量满足诊断需要的前提下,应选取最佳扫描方案,有效降低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使用不同参数对水模进行CT扫描,探讨不同参数与辐射剂量的相关性。方法:螺距:0.526和1.375,管电流分组选择:20、40、60、80、100、140、180、220、250、300 m A,分别对水模进行扫描,对所有图像进行测量,记录CT值与CT值标准差(SD),分别记录CT机自动计算出来的单次容积CT剂量指数和剂量长度乘积。对水模的CT值和CT值标准差进行方差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螺距0.516∶1约在220 m A相交,相交后,噪声、信噪比曲线走行变缓,略变直;螺距1.375∶1在220 m A后,随着管电流的增加,噪声曲线走行变缓,信噪比增加不多。同等管电流下,螺距大,噪声值大。螺距1.375∶1的图像颗粒感较大,螺距0.516∶1图像较为细腻。结论:2组螺距0.516和1.375,扫描同一范围时,螺距小,采集图像时间较长,辐射剂量也较大;相反,螺距大,图像采集时间短,辐射剂量较小,但是密度分辨率低于小螺距,相同管电流下,图像质量的目测评分也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成年男性仿真胸部体模(PH-N1)CT扫描,探究不同管电压结合人工智能(AI)重建(CI)算法对胸部体模CT扫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采用512层超高端CT分为4种管电压对体模进行扫描,分别为70 kV、80 kV、100 kV和120 kV,对不同管电压的CT扫描图像采用10%、30%、50%、70%和90%CI算法重建1 mm薄层图像,比较4组扫描的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测量图像主动脉、腹壁脂肪及竖棘肌的CT值、标准偏差(SD)值,由两名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高年资诊断医师独立双盲的对图像质量进行5分制评估,并行Kappa一致性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图像目标组织的CT值、SD值差异。采用Friedman秩和检验比较组间主观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4种不同管电压的CTDIvol和DL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5.617、3996.118,P<0.05)。在70 kV管电压下,10%、30%、50%、70%和90%CI算法重建的主动脉、腹壁脂肪及竖棘肌的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D值...  相似文献   

12.
对不同扫描层厚CT图像肝脏与竖脊肌的CT值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发现在同等噪声情况下 ,扫描层厚对肝脏和竖脊肌的CT值有不同影响 ,说明了扫描层厚较厚时 ,在CT图像的其它部位 ,噪声较小且不影响诊断结果 ;对于肝来说 ,由于自身结构的原因 ,则会影响到诊断结果 ,因此在通过纹理分析对早期肝纤维化进行辅助诊断时 ,可考虑控制扫描层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6排CT血管成像在下肢阻塞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行16排CT容积扫描及血管三维重建,扫描范围1100~1200mm,层厚5mm,螺距1.375mm,重建层厚1.2mm,造影剂量120~150ml,注射速率3.5~4ml/s,智能跟踪自动触发扫描,扫描时间20~35s,对全部图像行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及表面阴影显示重建。结果32例共608节段,血管重度狭窄120节段,闭塞102节段。结论作为一项高度准确的成像技术和非侵袭性检查方法,16排CT管成像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对Phihps AcQSim CT模拟机,采用头部螺旋扫描模式和CT质控体模,分别以螺距(pitch)=0.5、0.8、1.0、1.3、2.0,扫描层厚2mm(标称值)进行扫描和重建,测试和评价螺旋CT模拟机的层敏感度曲线(SSP)及半高宽(FWHM)。对于标称层厚2mm,不同pitch时测试得到的FWHM(有效层厚)均大于标称层厚。测试的SSP形状近似呈高斯分布形状。pitch的变化对SSP、有效层厚有一定影响。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临床应用中优化CT扫描方案,从而为实现"三精"放射治疗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单层螺旋CT最佳图像密度分辨率时扫描参数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不同扫描参数对图像质量及密度分辨率的影响 ,探讨单层螺旋CT在最佳密度分辨率时的扫描参数。结果 :当kV不变时 ,随着mAs的增加 ,图像的噪声得到改善 ,密度分辨率也相应提高。同时密度分辨率随着层厚、重建视野的增大而提高 ;随着扫描物体厚度、重建矩阵、螺距增大而降低 ;平滑重建算法可以提高密度分辨率。在最佳图像密度分辨率时的扫描参数为 :10 0kV与 375mAs、 12 0kV与 30 0mAs、14 0kV与 30 0mAs、 10mm层厚、 2 4 0mm重建视野 ,平滑重建算法。在最佳图像密度分辨率时的扫描参数应用到临床肝脏扫描 ,能提高图像质量、提高密度分辨率 ,对临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6层CT低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胸部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0名胸部CT健康体检者,按照检查时管电压的不同将其分为120 kV组和80 kV组,每组60名。分别采用Karl 3DTM迭代算法和滤波反投影(FBP)算法对两组进行图像重建,两组分别获得Karl 3DTM迭代重建和FBP重建图像;比较两组图像的两种重建方法主动脉弓层面和气管分叉层面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差异,评价图像质量;记录并分析每次CT扫描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ov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对比两组辐射剂量。结果:120 kV组Karl迭代重建与FBP重建图像和80 kV组Karl迭代重建图像与FBP重建图像的主动脉弓层面和气管分叉层面的图像噪声、SNR和CNR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80 kV组=15.778,t=15.953,t=10.974;t120 kV组=14.274,t=12.134,t=14.249;P<0.05)。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系数≈0.71)。80 kV组的平均CTDIovl和DLP值比120 kV组分别下降70.54%和72.53%。结论:在16层胸部CT检查中,采用低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技术能有效地降低辐射剂量,并可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的螺距、床速、层厚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等宽探测器多层螺旋CT螺距、床速及层厚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ULURA QA模扫描,测量不同螺距、床速及层厚情况下,图像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噪声,比较其图像质量。结果:不同螺距、床速或层厚下,螺旋CT图像质量小同。结论:当层厚两倍于探测器采集单元的宽度且床速较慢时图像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茎突高分辨率CT扫描时改变螺距及准置器宽度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50例茎突高分辨率CT扫描患者按准置器宽度为0.75mm和1.5mm分为2组,分别改变螺距0.5~0.8mm后进行扫描。对全部横断扫描图像及VR三维重建后处理图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质量优良,能较好地显示正常茎突的细微结构以及异常茎突(过长),准置器宽度为1.5mm时,用同一螺距扫描比准置器宽度为0.75mm时的曝光时间更短,X线剂量当量更低,而图像质量无明显下降。结论:通过调整CT扫描螺距及准置器宽度和采用三维(VR)技术能替代X线平片的检查方法,直观、诊断准确。改变准置器宽度同时改变螺距,能减少X线剂量当量,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同时能提供较好质量图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在保证影像质量的前提下,为降低SPECT/CT检查中CT部分受检者的辐射剂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使用西门子公司SymbiaT2型SPECT/CT,固定管电压130 kV,螺距2.0,分别在100 mAs、130 mAs、160 mAs、190 mAs和230 mAs的条件下测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扫描Catphan 600型和Catphan 500型CT性能检测模体,分析扫描图像,得到各个条件下CT影像质量指标。结果 CTDIvol随管电流时间积(mAs)的升高而线性升高,mAs的改变对高对比分辨力,CT值和CT值的线性指标无影响,低对比可探测能力、均匀性和噪声值指标随mAs的升高而降低。结论 SPECT/CT中的CT辐射剂量随mAs的升高而升高,影像质量随着mAs的升高而提高,由于mAs对高对比分辨力无影响,在进行特定部位的扫描时可选择适当降低mAs,实现在保证影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的扫描参数螺距的改变对下肢CTV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为优化扫描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螺距分别为0.562:1,1.375:1。病人按使用不同的螺距分为A、B两组,病人都是随机分组,每组40人。机器自带软件客观评价图像噪声及信噪比,由两个放射科医生独立完成图像噪声和信噪比的主观评价。选用不同的螺距进行扫描同时记录设备自带的剂量记录数据CDTIvol。结果 light Speed 16层螺旋CT中,轴扫图像噪声为4.39±0.29,螺距为0.562、1.375时,A、B两组的图像噪声分别为3.24±0.25和5.27±0.25。螺距为0.562的A组MPR图像未见明显变形,B的图像比A组无较明显的变形。螺距为0.562时,扫描的辐射剂量远大于B组;螺距为1.375时,扫描的辐射剂量较小,图像信噪比客观上小于A组。结论下肢静脉CT检查中,在其他扫描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采用螺距优化扫描方案,1.375的扫描参数可作为常规选择,可以有效地降低辐射剂量,获得满意的、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的CT图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