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医认为,"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是在强调"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气"的生成复杂,来源不一,分类多端。其功能有五:推动、温煦、固摄、防御和气化。"气"之为病有气虚、气郁、气滞、气阻等,心气虚、肺气虚、肝郁气滞、肺气阻塞等。鉴于"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  相似文献   

2.
正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一生健康、快乐、长命百岁,但这却是一个不容易达到的目标。在养生的过程中,我认为只要元气足,则百病消,元气衰弱,就会疾病缠身。我国古代医书中对"气"多有描述。《医学初编》认为:"人之生死,全赖元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黄帝内经·素问》云:"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相似文献   

3.
汪涛 《健康生活》2006,(12):32-33
精、气、神为人身之宝,既是生命的动力,又是生命体现,其盛衰存亡与人的寿夭直接关联。《灵枢·营卫生会篇》中说:“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暝;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暝”。《寿世传真》说:“吾人一身,所持精气神俱足,足则形生,失则形死”。《摄生三要》中强调,养生要聚精、养气,存神。养气《医方考》指出:“气者,万物之所资始也,天非此气不足以长养万物,人非此气不足以有生”。中医学将气学理论应用到医学方面,认为人是天地自然产物,人体也是由…  相似文献   

4.
精、气、神为人身之宝,既是生命的动力,又是生命的体现,其盛衰存亡与人的寿夭直接关联。《灵枢·营卫生会篇》中说:"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寿世传真》说:"吾人一身,所持精气神俱足,足则形生,失则形死"。《摄生三要》中强调,养生要聚精、养气、存神。  相似文献   

5.
中医认为,"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是在强调"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气"的生成复杂,来源不一,分类多端.其功能有五:推动、温煦、固摄、防御和气化."气"之为病有气虚、气郁、气滞、气阻等,心气虚、肺气虚、肝郁气滞、肺气阻塞等.鉴于"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中医养生保健总以养气为首务.清代医家黄凯钧在《友渔斋医话》中提出的"养气训",对养气的方法进行了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6.
跟着自然学养生《易经》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叫做"天人合一",就是说人与天地是相应的。那么"天人合一"的理论对养生又有什么指导意义呢?《黄帝内经》说":天地合气,命曰人。"意思是,人是天地的气组成的,人体的物质基础都来自天地,所以人的一切都离不开天地。既然如此,人的养生当然也不能离  相似文献   

7.
阳气的强弱决定着生命的盛衰阴和阳是《易经》中的核心理论,《易经》哲学的要害,也是《易经》的至宝。《易经》里面,有很大部分都是在讲运动、在讨论阴阳的关系。《易经》有一句高度的抽象名言":一阴一阳谓之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阴和阳组成的。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太极图,浓缩了《易经》最高深的阴阳哲理——阴阳之间,永远进行着对  相似文献   

8.
<正>人们多数会以为"性"是现代名词,其实它在周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情,人之阴气有欲者。"是讲,"性"是人体生命的本质,是善的,属阳性;"情"是人的欲望,属阴性。性文化是人类一切文化的总根源。人们都知道易经是人类文化的根源,其实,易经是从性文化发展而来。因为易经的基础是八卦,八卦的两个基本符号是阴阳,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认为,天地之间万物,皆由气而生,精气为生命之本。人更是如此。管子《内业篇》曰:"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源,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肢乃固,泉之不竭,  相似文献   

10.
气清则神畅,气浊则神昏,气乱则神劳,气衰则神去。一日之忌,暮无饱食;一月之忌,暮无大醉;一岁之忌,暮须远内;终日之忌,暮常护气。一、四气《遵生八笺》载《养生论》曰:"大凡养生,先调元气。身有四气,人多不明,四气之中,各主生死。"一曰乾元之气。化为精,精反为气。精者连于神,精益则神明,精固则神畅,神畅则生健。若精散则人疲,精竭则神去,神去则死。二曰坤元之气。化为血,血复为气。气血通于内,血足则体丰,血固则颜盛,颜盛则生全。若血衰则发变,血败则胸空,胸空则死。三曰庶气。庶气者,一元交气,气化为津,津复为气。气连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     
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体的机能要和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才能维持生命。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就是"天人合一"的观点。《黄帝内经》提出的养生大法,主要有"法于阴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疏其血气,令其调达","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充盈,百病不生"。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不离气血,人体后天的一切生命活动的源泉全在于气血。人体内气血运行状况,决定了人体生理、病理特征,形成千变万化的症状。要想知道自己气血足不足,仔细  相似文献   

13.
以气养生     
正以气养生是道家重要的养生方法之一。道家认为,人的元气为生命之源,是人生命活动的根本能量,拥有元气的人会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元气受损,则会损伤健康、百病丛生;失去元气则会失去生命。“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想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就必须养气、保气。人体元气的获得途径一般被分成三个方面:一是元气,就是受  相似文献   

14.
赵春 《长寿》2011,(8):18-19
提起《易经》,人们往往觉得这本书玄之又玄,有如天书,我过去也这样认为。近来接连捧读了几本关于《易经》的书籍,发现《易经》这本"天书"其实也有"道道"可循。读《易经》使我体悟到了许多关于健康的道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卫生产业》2005,(3):61-61
杨振宁:“颠覆”易经?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杨振宁发表了题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报告,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杨振宁认为,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有两条路,一条是归纳法,一条是演绎法,近代科学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而发展的。而受《易经》影响的中华文化只有归纳法,没有演绎法。他说,在中华文化里,“天人合一”的观念把自然跟人归纳成同一理。而  相似文献   

16.
中医认为,活人与死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活着的人有精、气、神这"人生三宝".在这里要讲的则是第三宝——"神". "神"的概念 中医里的"神"指的不是某种具有神秘力量的生物,而是每个凡夫俗子都具备的一种状态.狭义的"神"可以理解为人的思维意识,广义的"神"则是人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灵枢·平人绝谷篇》说:"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也就是说,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所以又称精神.精神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通过眼神、气色、语言、动作、呼吸、心跳等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人的情绪好坏与健康长寿有着密切的关系。 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有“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的记载。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也说:“忧则病生”,足见中医对负性情绪影响健康长寿早已有所知。 负性情绪为何会影响健康长寿呢?近代认为人处  相似文献   

18.
脾属脏,胃属腑,脾与胃互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将水谷化为血气,以滋养全身,灌溉五脏,脾胃固则百病不生。《黄帝内经》日:“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强则强,胃弱则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渗透于中医学,帮助构建了中医学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中,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人体的生命过程要受到自然环境的作用和影响.《黄帝内经》记载,"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意思是天地二气发生相互作用,阴阳交感,其中天地之精气相结合,化生了人体.因此认为,人体生命活动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祖国医学历来认为,人和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黄帝内经·素问》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对于自然界的各种周期性变化"人亦应之"。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气温、水温、人体体温比较接近,冷水对人体的刺激较小,如果此时开始冷水浴锻炼最为适宜。冷水浴也被称作是"血管体操",对人体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